對於中國的95後來說,大家評價最多的詞彙就是「佛系」,他們成長的階段也正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物質資源的豐富,倍加關心的父母,都讓這些生活在蜜罐裡的95後們反而變得無欲無求。
隔海相望的日本,他們的95後又是什麼樣子呢?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日本人是「工作狂人」,為了工作可以犧牲一切,就像是一群「工蟻」一樣,放棄了自我們,為了集體,公司可以奉獻一些,從而加班變成常態,認真工作成為他們的追求。也正是出生於50年代和60年代的日本人成就了日本經濟的神話。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教育制度也逐漸的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填鴨式教育,重視排名,高負擔的教育逐步轉向了「寬鬆教育」。很多在日本留學的同學也反映他們接觸到同齡的日本人似乎和以前認知的不一樣了。
最初日本寬鬆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養成能夠對自我進行思考能力的養成,也就是讓學生從被動的填鴨式教學中解脫,能夠自己去思考主動去學習理解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採取寬鬆教育後,學校不再是像以前一樣重視考試,重視排名,完全的希望學生們能夠釋放天性,教師們不再像以前那麼嚴厲,需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學生意見。的確學生們的自我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隨之大家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是也有調查顯示,在推進「寬鬆教育」後,日本學生的整體學力在國際上比較的話卻有所下降。
所以,在2000年後,日本的教育方針則又發生了變化,逐漸將「寬鬆教育」進行了改革,並在2011年推出了新的教育方針。因此完全地接受了「寬鬆教育」的群體也正是1996年-2003年之間出生的日本人。這一代人也隨著成長走上了工作崗位。然而社會對他們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這一代人也成為「寬鬆世代」,在工作和人生觀上,他們會有這樣的特點:
這些特點也讓很多公司頭疼不已,當下班的時間一到,不管領導怎樣,拎包就走的一定是他們,當領導需要他們加班時一句「抱歉,私人時間不想工作」就直接把領導diss掉。在日本行的工作中領導們不敢去批評他們,一旦受挫立馬辭職或者心理出現問題,以至於最近幾年出現了很多「代人請假」,「代人辭職」甚至「代人道歉」,「代人分手」這樣奇怪的服務。
當然積極的一面也是有的,很多寬鬆世代的年輕人想法單純,遇到喜歡的工作就會認真地對待。想法很多,重視「家庭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也讓他們的前輩們羨慕不已。
但是也有一個現象不得不說一下,在寬鬆教育實施的時間裡,日本「課下輔導班」也是發展最快的時間。很多學生在課下,周末假期裡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補習班補習,家長們付出費用更高。曾經有個調查,在日本名校的學生中基本上每個人都在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上補習班學習。
2013年開始實施的新的教育方針中,寬鬆一詞已經不再被提及。不知道新的一代日本年輕人會是什麼樣子的,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不過小編有個感觸,該學習的東西始終要學習,該承受的壓力與其在社會上承受,不如在學校就承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