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一個「近而遠的國家」,一衣帶水,一葦可航,交往千年,彼此間卻並不熟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的恩師季羨林先生曾說:「只有深刻了解對方,才能深刻認識自己。」這句至理名言同樣適用於當前中國人的日本觀。了解日本,實際上也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下面僅以四種文化現象為例:
一是漢字。日本奈良時代(大約7-8世紀),日本完全使用中文漢字。之後,日本依漢字偏旁編纂日文假名,但仍使用部分漢字,而且創造了一些中國沒有的漢字,如「峠」,意為山頂、「辻」意為十字路口、「丼」意為海碗、「凧」意為風箏,等等。這些新創的文字繼承了漢字「象形文字」的特徵,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另一方面,有些漢字在中國已不多見,而日本仍在廣泛使用,如「曜」字,表示星期幾,一周七天均有「曜」字。還有一些魚類的稱呼。因為日本是個島國,食用魚很多,中國不再使用的魚類名稱,日本卻經常使用,如「鮪」指金槍魚,這些字在一般中文字典中已難以找到。明治維新後,日本用漢字創造了不少新詞,如幹部、哲學、主義、社會等,後傳入中國,被廣泛應用。眾所周知,往昔朝鮮半島、越南均使用過漢字,形成東亞漢字文化圈,但現今僅剩下日本一國。作為漢字母國,我們應該感謝日本挖掘並發展了這一語言文化。
二是道文化。在日本有茶道、花道、香道、歌道、弓道、劍道等十來個,已構成極富特點的道文化。而這些道文化多與中國有一定淵源,並可見到長於我國之處。茶的原產地在中國雲南。七八世紀,飲茶習俗與佛教一起,由遣隋、遣唐使從中國傳入日本。到了15、16世紀,飲茶發展成日本的茶道。現在,日本的茶道流派多達三千餘家,從業人口高達五百多萬。茶道儼然已成為日本修身養性的綜合性藝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事實上,「茶道」一詞最初起源於唐朝,以沏茶、品茶為手段,以期達到聯絡感情、陶冶性格,徹悟人生之目的。但現在中國精於茶道的並不多,無怪乎有學者曾說:「茶道始於中國,發展卻在日本。」有意思的是,當前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茶道」正在興起,不少茶室還邀請了較大茶道流派的茶人,經常進行表演。這也算是通過「了解日本,也認識了中國文化」的最好闡釋吧。
三是工藝文化。陶瓷、漆器、刀具、文房四寶等,含工藝色彩濃重的文化,多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可是,在不同程度,日本某些工藝已超越了中國。以陶瓷為例,中國是陶瓷的鼻祖,遠古日本人只會製造土陶器。大約在七世紀末,製造陶瓷的技術從中國傳入日本後,日本人才知道往土陶器上塗抹瓷釉。如今,日本在全國43 個都、道、府、縣中,有35個陶瓷生產企業,顏料多達350餘種,已成了世界公認的陶瓷強國。尤其在新型陶瓷材料的產業方面,日本在世界上更是佔有絕對領先的地位。比如,日本開發微型隧道窯,製造陶瓷手術刀、人造陶瓷關節及宇宙航天用部件等,都很出色。用「陶瓷在中國,發展在日本」來形容這種現象,同樣不為過。因此,作為陶瓷始祖的中國,與比鄰的陶瓷強國日本相互切磋,不失為一種自我提高的好方法。
四是壽司。據中日多種典籍記載,漢字有「鮨」、「鮓」等詞,指類似於當前壽司一樣的米飯、魚、鹽等發酵食品。早在公元2世紀時,這種食品就已經是在長江一帶享譽盛名之美食。唐代王維在《贈吳官》詩中,也曾寫到過壽司。宋代為中國人食用壽司的鼎盛時期,進入明代驟然衰退,待到清朝中期則銷聲匿跡。中國壽司大約在公元1世紀傳入日本,由於日本有得天獨厚的海鮮和香甜可口的大米,壽司食品發展得非常迅速,現在已有200餘種。近現代以來,壽司作為日本料理的代表,又傳回始祖中國。這又證明了日本保存並發展了中國文化。而今天的中國人,如果想多了解一些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去日本考察恐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日本保存並發展的中國文化,遠不至上述的四種。如果去日本的博物館、民俗館參觀,我們會經常發現中國失傳之物,或是在中國文化基礎之上,在日本得到充分發展的東西。沒有人否認,中國是日本的文化母國。但現在的人們卻常常忽視,當越來越多中國人感嘆傳統文化喪失的時候,我們卻可以在日本找到許多中國文化的影子。這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無疑是一種幸運。而對我們而言,充分了解日本文化,顯然也是一種認識中國自己的有效方式。不言而喻,日本了解中國,當然也有益於它認識自己。(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