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日本 更能認識中國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一個「近而遠的國家」,一衣帶水,一葦可航,交往千年,彼此間卻並不熟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的恩師季羨林先生曾說:「只有深刻了解對方,才能深刻認識自己。」這句至理名言同樣適用於當前中國人的日本觀。了解日本,實際上也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下面僅以四種文化現象為例:

一是漢字。日本奈良時代(大約7-8世紀),日本完全使用中文漢字。之後,日本依漢字偏旁編纂日文假名,但仍使用部分漢字,而且創造了一些中國沒有的漢字,如「峠」,意為山頂、「辻」意為十字路口、「丼」意為海碗、「凧」意為風箏,等等。這些新創的文字繼承了漢字「象形文字」的特徵,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另一方面,有些漢字在中國已不多見,而日本仍在廣泛使用,如「曜」字,表示星期幾,一周七天均有「曜」字。還有一些魚類的稱呼。因為日本是個島國,食用魚很多,中國不再使用的魚類名稱,日本卻經常使用,如「鮪」指金槍魚,這些字在一般中文字典中已難以找到。明治維新後,日本用漢字創造了不少新詞,如幹部、哲學、主義、社會等,後傳入中國,被廣泛應用。眾所周知,往昔朝鮮半島、越南均使用過漢字,形成東亞漢字文化圈,但現今僅剩下日本一國。作為漢字母國,我們應該感謝日本挖掘並發展了這一語言文化。

二是道文化。在日本有茶道、花道、香道、歌道、弓道、劍道等十來個,已構成極富特點的道文化。而這些道文化多與中國有一定淵源,並可見到長於我國之處。茶的原產地在中國雲南。七八世紀,飲茶習俗與佛教一起,由遣隋、遣唐使從中國傳入日本。到了15、16世紀,飲茶發展成日本的茶道。現在,日本的茶道流派多達三千餘家,從業人口高達五百多萬。茶道儼然已成為日本修身養性的綜合性藝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事實上,「茶道」一詞最初起源於唐朝,以沏茶、品茶為手段,以期達到聯絡感情、陶冶性格,徹悟人生之目的。但現在中國精於茶道的並不多,無怪乎有學者曾說:「茶道始於中國,發展卻在日本。」有意思的是,當前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茶道」正在興起,不少茶室還邀請了較大茶道流派的茶人,經常進行表演。這也算是通過「了解日本,也認識了中國文化」的最好闡釋吧。

三是工藝文化。陶瓷、漆器、刀具、文房四寶等,含工藝色彩濃重的文化,多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可是,在不同程度,日本某些工藝已超越了中國。以陶瓷為例,中國是陶瓷的鼻祖,遠古日本人只會製造土陶器。大約在七世紀末,製造陶瓷的技術從中國傳入日本後,日本人才知道往土陶器上塗抹瓷釉。如今,日本在全國43 個都、道、府、縣中,有35個陶瓷生產企業,顏料多達350餘種,已成了世界公認的陶瓷強國。尤其在新型陶瓷材料的產業方面,日本在世界上更是佔有絕對領先的地位。比如,日本開發微型隧道窯,製造陶瓷手術刀、人造陶瓷關節及宇宙航天用部件等,都很出色。用「陶瓷在中國,發展在日本」來形容這種現象,同樣不為過。因此,作為陶瓷始祖的中國,與比鄰的陶瓷強國日本相互切磋,不失為一種自我提高的好方法。

四是壽司。據中日多種典籍記載,漢字有「鮨」、「鮓」等詞,指類似於當前壽司一樣的米飯、魚、鹽等發酵食品。早在公元2世紀時,這種食品就已經是在長江一帶享譽盛名之美食。唐代王維在《贈吳官》詩中,也曾寫到過壽司。宋代為中國人食用壽司的鼎盛時期,進入明代驟然衰退,待到清朝中期則銷聲匿跡。中國壽司大約在公元1世紀傳入日本,由於日本有得天獨厚的海鮮和香甜可口的大米,壽司食品發展得非常迅速,現在已有200餘種。近現代以來,壽司作為日本料理的代表,又傳回始祖中國。這又證明了日本保存並發展了中國文化。而今天的中國人,如果想多了解一些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去日本考察恐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日本保存並發展的中國文化,遠不至上述的四種。如果去日本的博物館、民俗館參觀,我們會經常發現中國失傳之物,或是在中國文化基礎之上,在日本得到充分發展的東西。沒有人否認,中國是日本的文化母國。但現在的人們卻常常忽視,當越來越多中國人感嘆傳統文化喪失的時候,我們卻可以在日本找到許多中國文化的影子。這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無疑是一種幸運。而對我們而言,充分了解日本文化,顯然也是一種認識中國自己的有效方式。不言而喻,日本了解中國,當然也有益於它認識自己。(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肖亭)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譯者:讓日本人能了解真相
    巫召鴻於1951年2月出生在東京,父母都是來自中國臺灣的華僑。巫召鴻秉持華僑的傳統,從未起過加入日本國籍的念頭,迄今持有中國護照。巫召鴻在日本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課程,但他依然保持著中國人的立場,維持著中國人的身份主體性。1970年,年輕的巫召鴻曾經與當時的華僑青年鬥爭委員會一起,參加了反對《出入國管理法》與《外國人學校法學》的鬥爭。
  • 民國第一性情中人,對日本又愛又恨,但只有他能「理性」認識日本
    加之 1895 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 1905 年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超過了中國,成為亞洲的強國,並很快躋身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這一變革不僅改變了日本的命運,也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衝擊。而此時的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國,期間清朝政府的一部分有識之士認識到為了國家的富強,培養能夠推動現代化的人才,汲取西方的近代文明,是中國儘快實現現代化的唯一的道路。
  •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文/卓越歷史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正是有了這些悠久的歷史才能造就出我們如今豐富多彩的文明,就好如我們中國無比珍貴的財富——漢語,它影響了我們周圍的許多國家,他們都會受到漢語的影響,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日本的漢字文化。在中國罕見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就算你厲害!
  • 日本人大多不了解中國 最熟悉的中國人是F4
    近距離看日本·外交篇     對於日本人來說,一衣帶水的中國是個特殊的鄰邦。中國的悠久歷史和地大物博曾帶給它文明,卻也激起了它無盡的欲望。儘管中日間的交往千百年來不曾斷絕,但直到今天,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 日學者:希望日本人更慎重 中國人更寬容
    中島三千男稱,在中日關係的向前發展過程中,希望日本人對待歷史更慎重,而中國人應多了解日本在戰後的成長過程,因為在日本社會裡的和平主義精神才是主流。  採訪摘要如下:  日本人更慎重 中國人更寬容  《日本新華僑報》:中日兩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這也是影響兩國關係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 日本街上文字能看懂一半,但合一起就不認識呢?
    日本街頭到處都是「山寨漢字」。中國人聽懂了一半,但合在一起聽不懂。不過,不知道大家去日本旅遊時,有沒有發現一些「山寨漢字」經常出現在日本街頭。這些「假漢字」大概是很多中國人即使沒學過日語也能看懂的一半。比如在東京秋葉原等地,經常會出現一些「料」字。
  • 比中國大媽更狠的日本歐巴桑
    話說,在日本大阪出產的名物裡,有一種地球上最接近中國大媽的物種,差不多和章魚小丸子一樣有名。那就是大阪歐!巴!桑!她們喜歡穿豹紋……甚至有人還做過一個調查,說東京的歐巴桑拿著糖走在街上的概率是9%,而大阪的歐巴桑拿著糖走在街上的概率是84%……她們不但自己吃自己享受,還把糖果作為和別人交流的手段,「給不認識的人糖吃」是大阪歐巴桑的特有表現……
  • 矢野浩二曝新劇定妝照,感嘆日本無人認識,老婆女兒都是中國國籍
    中國的演藝事業發展空間很大,很多外國籍的演員會來中國發展。我們有很多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不能缺少日本演員,他們飾演的日本人更到位。在中國,很多觀眾都認識矢野浩二,演過的形象深入人心,令人憎恨。網友們戲稱他是齋藤更是菊池顧問,演技很不錯。
  • 日本鎌倉襯衫進中國,它能適應中國男士的買衣標準嗎?
    VAN破產後,石津謙介對前來拜訪的貞末夫婦表示希望日本人能穿著體面的服裝,但日本的男士時尚每況愈下,於是貞末良雄說自己願意開一家襯衫店。貞末良雄對界面時尚說,服裝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日常,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他給別人所留下的印象,是一種表現禮儀的方式。「只要自我滿足全然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任性,是不被允許的。」
  • 日本學生:望能從事和中文和中國相關工作
    大學生積極學中文 尋求廣闊就業舞臺 在求職活動現場,中國順豐日本分公司的展臺前坐滿了日本學生。來自日本帝京大學三年級的前川雄大對記者說:「我從大一開始學習中文,大二有機會又去北京交換留學,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中國經濟發展很快,未來日本和中國之間的就業機會會更多。希望能從事和中文、和中國相關的工作。」
  • 假如日本統治中國,中華民族將更壯大?
    文懷沙對於中華文化非常推崇,並舉中國歷史上的歷次少數民族入侵為例,大膽推測,假如日本當年真的統治了中國,最終的結果也不過使中國的民族從56個變為57個,大和民族最終也將被漢化。因此,他認為世界競爭的結果就是文化的較量。(《南方都市報》7月20日報導)  文老的話中,不乏真知灼見,但有關日本侵華的這一推測,未免真的過於「大膽」。
  • 日本「玻璃大王」二度參展進博會:想讓非專業觀眾認識我們,中國...
    從第一屆到第二屆,日本企業是進博會裡最積極的參展方之一。去年,日本企業的參展數排在了首位,今年他們大多再一次來到上海,這也顯示了中日密切的經貿往來。比如,去年還在展館裡敲打玻璃「鼓」的AGC集團執行董事、中國總代表上田敏裕,今年穿著一身頗為正式的黑色中山裝來到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會場。
  • 訪談︱福田亞細男:從最了解日本的人那裡了解日本
    如果允許我就自己的印象簡單談談,我認為作為遊記作家、隨筆家的柳田這一形象,也許更接近一般民眾的認識。剛才我也曾提到,柳田的文章不太採用學術論文的形式,也大多不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述的內容,是關於日常生活的種種事項,而材料,是在日本列島各地實際進行的行為、實際傳承的口碑。他最有名的著作中,有不少談及旅途的見聞或思考,所以給人最強烈的印象,應該是一名遊歷日本各地的旅行者、遊記作家。
  • 日本前外相能吟中國詩 知曉佳句"國破山河在"
    「中國和日本毗鄰而居,應該加深相互的理解,一起去了解和認識世界。為此,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她向《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回憶說:「想想20年前的中國,再看看現在的中國,簡直令人無法想像,怎麼能發展得這麼快!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那時候的首都機場又小又暗,你根本想不到現在的北京首都機場能變得這麼漂亮。現在,北京大街上高樓林立,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城裡,就那麼幾座數得出來的大樓。那時候的北京大街上沒有幾輛汽車,自行車大軍非常壯觀,人們都穿著灰色的服裝,路燈下還有人讀書。
  • 徐志民:日本對七七事變的認識及中日論爭
    日本保守學者雖從推卸侵華戰爭責任出發,認為七七事變具有偶然性,是第二十九軍士兵開了事變「第一槍」,但也不認同右翼分子提出的所謂中國共產黨「陰謀」說、國民黨責任說、共產國際和蘇聯責任說等奇談怪論。日本進步學者雖與中國學者的七七事變認識也不一致,但以承認日本侵華戰爭性質和戰爭責任為前提,這是開展中日學術交流和共同研究的基礎,從而為縮小中日歷史認識差距和擴大共識創造了條件。
  • 【語言學校就讀體驗】前輩:這裡的日本老師比我還了解中國歷史
    我以為,要適應日語教學是很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沒想到,每天浸泡在日語環境中磨耳朵,很快一個月左右,班上的同學基本上就可以聽懂老師在說什麼了,也能做出正確的回應了
  • 比起討厭中國,日本人真的更討厭韓國?
    日本人喜歡韓國甚於喜歡中國首先,說起身邊日本同齡人對中國這一國家整體的認識,他們心裡明白,從國家硬實力角度來看中國很強,是大國。但是從軟實力角度來看,日本年輕人明顯對韓國好感度更高,覺得韓國人更時尚更有趣,認為韓國乾淨衛生,去韓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中國的態度則相反,覺得中國人素質低,有錢但是打扮土(這個認知近年有所改善),類似過去國內部分人對山西煤老闆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的認知裡,中國的環境就是髒亂差,房屋道路動不動就爆炸或坍塌。
  • 日本人認識「中國字」的多少直接決定他們的社會地位!
    如果說你完全不懂一個國家的文字語言,然後那去了那裡還能大概明白什麼招牌低下是做什麼的,那你應該是在日本了,日本漢字的應用十分廣泛,可能有一些歧義,但是大概還是能明晰的,漢字為什麼會在日本人的文化中佔有如此大的比重呢?今天簡單分析一下。
  • 日本動漫名字被漢譯後你認識多少?感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
    日本的動漫作品在世界上都是很出名的,無論是各種熱血動漫,還是溫暖感人的治癒系動漫,又或者是跌宕起伏的懸疑動漫,都一直備受追捧,但是日本動漫進入到中國之後,有個通病,就是漢化。因為語言的原因,日本角色中的名字往往用中國的生僻字替代,不得不感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無論是怎樣的文字,中國文字都可以坦然應對。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有很多生僻字就連大多數中國人也不認識,畢竟中國文字太多了,不認識也很正常,於是就導致許多動漫中角色的名字漢譯以後,也很少有人能正確讀對他們的名字,日本動漫名字被漢譯後你認識多少?看看有那些容易被人讀錯的名字吧。
  • 《中國西藏》是讀者認識、了解西藏的重要窗口
    作為《中國西藏》的忠實讀者,衷心地希望《中國西藏》雜誌及中國西藏網越辦越好,芝麻開花節節高。  當時我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藏族村民家中採訪,了解到大量古藏文經卷瀕臨危機且遺失損毀嚴重,憑藉著新聞敏感性,我立刻執筆向《中國西藏》投稿,沒想到文章刊發後,引起了國內外藏學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他們紛紛前來舟曲縣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各級有關部門也開始重視保護。這對文獻的搶救保護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我看到了《中國西藏》雜誌的魅力所在。我與《中國西藏》雜誌的友誼可謂之千裡淵源,筆觸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