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討厭中國,日本人真的更討厭韓國?

2020-12-16 澎湃新聞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謙自牧

在日留學生、東亞文化愛好者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偈語在國內的日本相關新聞中頻繁出現,日本各機構團體捐贈口罩以支持中國抗疫的新聞更是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把國人對日的好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對於來自日本政府和民間善意的鼓勵和支持,確實應該表示誠摯的感謝。可是與此同時,筆者注意到,韓國的對華捐贈力度也不小,收穫的關注和感謝卻是寥寥。兩者對比,待遇稱得上天壤之別。

中日韓三國間的關係可謂奇特,近年來輿論場上也流傳著「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這一頗具調侃意味的言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中日友好靠韓國」是事實,還是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日本民眾對中韓兩國到底是什麼態度?

筆者這裡暫且以一個在日留學生的角度,結合自己四年間的親身經歷和觀察到的中日兩國對對方的輿論看法,談談自己的感想。

事先聲明,因為筆者接觸到的大部分是校園裡的年輕人,所以本文主要從我在日本接觸的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人朋友展開來看。

日本人喜歡韓國甚於喜歡中國

首先,說起身邊日本同齡人對中國這一國家整體的認識,他們心裡明白,從國家硬實力角度來看中國很強,是大國。尤其是近年來日本各大新聞媒體時常把中美放在一起比較,也會時不時分析比較中日科技和經濟發展。在我看來,這應該算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而在是否應跟中國搞好關係這一點上,他們還是有比較廣泛的積極共識的。

但是從軟實力角度來看,日本年輕人明顯對韓國好感度更高,覺得韓國人更時尚更有趣,認為韓國乾淨衛生,去韓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中國的態度則相反,覺得中國人素質低,有錢但是打扮土(這個認知近年有所改善),類似過去國內部分人對山西煤老闆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的認知裡,中國的環境就是髒亂差,房屋道路動不動就爆炸或坍塌。

有一女生計劃來中國上海某211大學交換留學——這可是上海,算是中國最發達的都市了吧——結果,來之前得到的不是親人朋友的祝福,而是擔心憂慮,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很危險,希望她去中國交流學習能「活著回來」(有開玩笑的成分,但是是真的擔心和不安)。之後那位女生也去越南和菲律賓旅遊,她的家人朋友卻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憂慮擔心。這一對比,可想而知在他們腦海中中國是個什麼形象。

在對兩國產品的態度上,筆者所接觸到的年輕人中哈韓的妹子挺多,她們會主動買韓國的化妝品和偶像周邊產品,對中國產品則是鄙視加嘲笑。可能因為跟我熟了吧,認識的幾個妹子在我面前討論中國製造也不太避諱,如果一聽到是「Made in CHINA」,就感覺「不得了」「糟透了」「算了算了,哈哈哈」……就是這麼簡單直白的嘲笑。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認為在討厭韓國這一點上,中日兩國會有共同話題。正所謂「中日友好靠韓國」嘛。

調侃中日韓三國關係的漫畫

其實對於這一說法,筆者持保留意見。可能是因為他們接觸的大部分是日本中老年男士(主要還是網絡上的),或者看到的是國內媒體挑選再翻譯的網絡留言吧。對於這些,筆者常戲稱之為「屎裡淘金」。把年輕人包含進來總體來看的話,尤其是年輕女性,對韓國的好感會比對中國的好感高點——當然,整體對中韓持憎惡情緒的佔絕大多數。

這裡有一組數據可供參考。2019年日本內閤府就民眾對所謂「主要5國」(中韓俄美印)的親近感做了個調查,其中無好感(親しみを感じない)國家前三名依次是俄羅斯(76.2%)、中國(74.9%)、韓國(71.5%)。

圖表來源:日本內閤府

去年日韓發生了眾多摩擦,所以才導致日本民眾對韓好感大幅下降,對中國的好感稍有增加。也就是說,上述數據,還是基於對韓好感大幅下降,對華好感稍有增加後的結果。

中日民間互評相反,兩國媒體「功不可沒」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調查裡我國民眾對日好感連年上升,2019年甚至接近50%。

一方好感度連年上升,另一方則依然維持高強度的負面印象,為什麼中日兩國民眾相互之間的評價會發生如此錯位?

筆者認為兩國媒體在其間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近年來不難發現,微博、B站、抖音的好多自媒體帳號喜歡挑選日本新聞裡日本民眾對中國或中國人發表的正面評論。但就我自己這幾年在日本生活,常常看雜誌報紙,閱讀網絡新聞評論的經驗來看,可以這麼說,但凡看到對中國和中國人友善的評論,幾乎都是挑選後的結果——再一次說下,是「屎裡淘金」。

筆者實在不明白,有些日本資訊帳號為啥要費心思去向國內網民片面誇大宣傳日本優點,但是極少報導日本的負面消息和對華的負面情緒。真實民意裡面,若是中國相關新聞下的評論,按照比例來說如果有一百條,那就是98條惡評(包含謾罵、詛咒、嘲笑、歧視,且惡評最高點讚常常上萬),1條中立評論,1條在日華人發的友善評論(看用戶名和點進留言記錄基本可以確定是華人)。

而根據筆者觀察,日媒對中國的報導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純粹為黑而黑,沒有切實的根據。如民族問題、港澳臺問題。

2.披著客觀中立的外皮,看似報導中國先進的事物,文章卻想盡辦法夾帶私貨,誘導讀者往不好的方面想。如報導行動支付、大型工程建設等事件。

3.相對真實客觀的報導,展示中國的發展進步。如報導中國大學的國際排名上升、中國最新的科研成果,等等。這類報導比例最小,但是近年數量在慢慢增多。

疫情期間日本的對華輿論,也許能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問題。

疫情期間的兩國報導

新冠疫情剛在中國爆發之際,日本某電視臺的記者在採訪一位中國遊客時試圖誘導該遊客,讓她說出「日本很安全,所以來日本」的言論,然後藉此大力炒作我國遊客來日本傳播瘟疫一事。儘管最後查明最初來日本的傳播路徑大多來自歐美,但這鍋已被扣在中國人頭上,其引發的結果可以說是全網都在罵,當時日本網民對中國人的仇恨言論可稱海量。

緊接著,日本媒體開始炒作中國遊客在日本大量購買口罩,說是為了高價轉賣,最後日本一個類似物價局的部門還特意在其官方推特上用中文發推說,大量購買、囤積、轉賣口罩是違法行為,會堅決取締。儘管當時也有日本人高價轉賣口罩給中國遊客的新聞陸續出現,但這則聲明一出,轉賣口罩的鍋就完全甩到中國人頭上了。

諷刺的是,當時中國微博上對日本一片感謝之聲,放出大量日本商家口罩區為中國加油的標語,還說為了援助中國,口罩正打折促銷。實際情況極可能是,日本人一開始都覺得日本不會有感染風險,對口罩的需求不會大,日本商家也想多賣口罩賺錢。而大量賣出口罩後,日媒又炒作稱中國人讓日本人買不到口罩了。此時中國國內媒體在幹嘛呢?在瘋狂報導日本藥妝店對中國的支持和愛心,滿屏「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中國復工復產後給日本無償援助大量口罩,然而得到的不都是感謝,更多是挖苦嘲諷,說這是「強姦犯給受害者送安全套」,是「縱火犯偽裝成消防員」,還說「中國的口罩有毒,絕對不要用,會有得癌症的可能」。

筆者關注的一位日本朋友在疫情期間所發的推特:「中國在跟新冠戰鬥的時候,不知為何日本媒體和日本人要侮辱貶低中國。明明外國的媒體不是在侮辱貶低而是在報導,在給中國加油的時候,一些沒有出處的貶損批判性的報導還有一些日本的文化人和一些不知道頂著啥頭銜的傢伙一直在貶低侮辱。真是個「高尚優秀」的國家呢。」

援助口罩事件之後,日媒依舊沒消停。鑑於日本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峻,我國駐日大使館提醒在日華人華僑外出注意安全,部分日媒把相關通知強行歪解成中國把病毒稱為「日本肺炎」,說我們想甩鍋日本。著名表演藝術家志村健因新冠逝世,日本網絡又是掀起一陣針對中國人的仇恨言論(hate speech),說中國人害死了他。

無處不在的抹黑信息

疫情時期的報導僅是日媒抹黑中國的冰山一角,在其他領域,也常有反智新聞出現。比如雨季時期有日媒炒作三峽大壩「變形」,說三峽大壩潰壩後會波及日本;最近又開始宣稱我國刻意往日本寄毒種子,要在他們國家土地上投毒……

筆者不敢說在日華人群體完全沒問題,畢竟哪裡都有品德高尚的人和道德敗壞的人,可是日媒這種無時無刻不在全世界犄角旮旯裡搜刮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捕風捉影不辨真假就大肆報導的行為真的太過了。

順帶一提,遭受此待遇的國家或者說群體,中國和中國人不是唯一,剩下的你們也許能猜到——沒錯,還有韓國和朝鮮(韓國人和在日朝鮮人群體)。三國在日網上被套了個調侃和諷刺意味兼具的稱呼:「特亜」,全稱是「特定アジア」,即「特定的亞洲」,簡稱「特亞」。中朝韓三國的負面新聞常常佔據網絡新聞媒體首頁,負面熱度常年居高不下。只能說如果我也是生活在日本且常年受日媒薰陶的一員的話,也許我也會對中國充滿負面印象。

真實的另一面

上述是日本社會對中國的整體印象和輿論動向的縮影,而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往又是怎樣的呢?筆者想和大家分享幾段生活中接觸到的日本人在知道我是中國人後給出的令我印象深刻的幾種反應。

「Z桑,我是因為喜歡鹿晗、黃仁俊和王俊凱而開始學中文的。」

「中國曾經是日本的老師呢!」

「哎?中國人嗎?外表看起來跟我們日本人一樣,沒什麼區別嘛。」

「要是能成為溝通中日的橋梁就太好了。」

「你也玩《荒野行動》嗎?」

「中國的IT很強呢,有TikTok這樣風靡全球的APP,還有全國普及的行動支付,真厲害!」

個人層面的交往中,這些友好的話語也是實實在在接觸到的日本真實的一面。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初次見面的客套話,但是在後來的學習工作中,周圍日本朋友給予我的幫助和關心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中日友好」有待中國文化「星火燎原」

總的來說,來日本讀書前筆者算是期待中日友好那一派的,原因無他,因為喜歡日本文化,想體驗日本留學生活。來之後,筆者對「中日友好」這詞愈發敏感,也不願輕易提及。並非筆者不期望中日友好,而是現實總是如同一記重錘,把美好的期望擊得粉碎。信息不對稱,輿論場上充斥著或誇大或貶低的誤解和偏見,在這一情況下相互理解都很難做到,又何談友好呢?

究其原因,正如上文我所提到的年輕人對中韓兩國的態度,誤解和偏見的形成,固然一方面是因為日媒的抹黑和樂於閱讀批判中韓文章的讀者的存在,報導抹黑,讀者愛看,報導繼續抹黑,這一惡性循環對中國而言屬於不可控行為;另一方面,對比韓國,我們自身如今對日本的文化輸出力還比較弱,輸出的正面形象還不足以中和掉負面印象。

正如當年美國的強大被接受和認可,靠的不僅僅是美軍和華爾街,還有好萊塢、迪士尼、暴雪、肯德基,我們在提升硬實力的同時,也需要發展軟實力,需要遊戲、電影、短視頻APP、偶像明星之類的流行文化在國際上不斷強勢崛起。屆時,或許不再需要強調友好,人家也自然會想親近。

可喜的是,事情正悄然發生改變。如果打開日本年輕人手機看他們用的APP,普遍都有TikTok和網易遊戲《荒野行動》,這兩款應用在日本年輕人中可以說幾乎到了人人都玩的程度。所以我對未來我國對日本的軟實力影響還是懷有期待的。

星星之火已然出現,燎原之勢來日可期。

來源|觀察者網

原標題:《比起討厭中國,日本人真的更討厭韓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Deft是真的討厭LPL?接受採訪時直言:比起韓國更感謝中國的粉絲
    事情的起初應該就是Deft吐槽在中國的飲食比韓國要差很多,由於這句話的緣故,很多人就覺得Deft根本不喜歡LPL,如果喜歡也不至於打了兩年職業就回國了。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使Deft不學中文,當時在EDG隊內,三個中國人兩個韓國人是用英文來交流的。
  • 討厭中國為什麼還使用漢字?日本人被問得一臉懵......
    最近,環環(ID:huanqiu-com)在日本各大論壇上,都看到了一個關於漢字的話題,但一些日本人看後卻有點蜜汁尷尬: 「一個澳洲留學生問我,為什麼你們日本人明明討厭中國,卻還在使用漢字?」「有人懟我,說你們日本人特意用不喜歡的國家的文字嗎?
  • 日本人為什麼討厭是枝裕和?
    導演是不是為了在國際拿獎而故意抹黑中國(或日本),這是個問題。「當我非常個人化地敘述一個故事時,這個故事要比我試圖以放之四海皆準的語言敘述,能令更多人認可。」 德國導演法斯賓德曾這樣說。真誠的個人化的敘事反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情。但也有人因為過於個人化,令更多人不認可。
  • 多管閒事的人真的特別討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我們的身邊似乎總有這樣一種朋友,可能當我們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會比我們還要緊張,而且有的時候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但是他們卻偏偏要過問我們的事情。有的時候可能我們內心也是很反感的,但是想一想別人可能也只是比較關心自己,所以一兩次的話,我們還是能夠接受的,畢竟我們不能夠拒絕別人對我們的關心,可是時間長了的話很多人都會覺得特別的反感。
  • 日政府官員在韓國機場惹事 言稱「討厭韓國人」
    日本厚生勞動省20日證實,一名官員19日在韓國金浦機場惹事,一度遭韓國警方拘留。  厚生勞動省薪金課長武田康祐16日因私事前往韓國,原定19日在韓國首都首爾市附近金浦機場登機回國。韓國媒體報導,武田當天早晨一身酒氣出現在登機口附近。機場工作人員要求武田延遲登機,遭他扔東西、腳踢。武田說:「我討厭韓國人。」
  • 夜讀 你不是討厭工作,你是討厭你自己
    可是沒過多久我就發現,在外企沒人在意你的英語、計算機水平是不是全年級第一。公司日常瑣事一大堆,大家更重視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一開始我還幹得特別起勁,可就在我的主管出差了,我需要獨立處理部門中突發事件的時候,我栽了大跟頭。年輕的我太單純幼稚,沒學會審時度勢、圓融周到,導致我和公司運輸部門的主管產生了矛盾。
  • 女人說「討厭」,就是真的「討厭」嗎?
    我和一個女友交往了一段時間,在我看來,她有些大女人主義,儘管我很努力地去改變自己,就連說話都很小心,怕惹她生氣,可她還是會時不時地說討厭我。我知道交往就要互相包容,光我一個人改變有用嗎?難道她是愛我,想讓我變得更好?或是她真的討厭我,想跟我說分手?
  • 你不是討厭工作,你是討厭你自己
    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聲討中國教育的言論,期間穿插著教師生存壓力太大、薪資水平低於都中等餐廳服務員,連學校門口賣雞蛋灌餅的小哥都不如。我真討厭這份工作。她瞪大了眼睛說,我怎麼可能會?再說那得早晨4點起來和面。我可受不了。我還沒勸好同事,這周末表弟又光榮下崗。他本是一家遊戲公司的ui設計,全公司目前最大的項目就是爭取代理韓國某熱門遊戲。結果在與同行競爭的時候,表弟及其團隊敗下陣來,被老闆痛罵一頓。
  • 讓中國人討厭不起來的日本城市,處處是漢字標識,倍感親切
    現在是共融的時代,很多國家之間的來往也是越來越密切了,很多的外國朋友也是非常喜歡中國,對中國的文化,對中國的美食,對中國的製造,對中國的科技,等等,對中國很多都是蠻有興趣的,現在國人也都是比較喜歡走出國門去感受不一樣的異域風情。
  • 日本人為何,對雙肩包遊客很討厭?看看遊客怎麼說
    導語:日本人為何,對雙肩包遊客很討厭?看看遊客怎麼說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節目,當人們選擇旅遊地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到「好看、好吃、好玩」這三點,同時也會儘可能地多了解當地文化習俗,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尷尬。
  • 這樣聊天的人,真的很令人討厭
    人品好的人,說話很中肯,從來不會人云亦云,總是言而有信。人品不好的人,才會亂說話,聽風就是雨,對別人的話和自己看到的事情,總是添油加醋地亂說一通。像以下這樣聊天的人,真的很令人討厭,也體現了他的人品不太好,看看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1.聊微信的時候,總喜歡視頻聊天,也不會考慮對方是誰。
  • 日本人最討厭的一句話,妹子聽到就頭暈,中國人卻是經常說的!
    現在有許多國家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好奇的事情,他們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並且,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外國友人都回來中國旅遊開關看我們的名勝古蹟,好比如:堅硬挺拔的泰山,想長龍一樣的長城。
  • 日本人來中國旅遊,最討厭中國人說這句話,日本人表示很疑惑!
    要說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國家必然是日本了,或許不應該說熟悉而是知道,無論是孩子還是年近花甲的老人,都知道這個國家。今天我們暫且放下歷史和內心的隔閡,僅僅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國家,我們來聊一聊日本和我國的文化上的一點有意思的小差異。
  • 日本人評最討厭男演員,木村拓哉排第一,紅遍亞洲的他都幹什麼了
    這事兒要是發生在中國,頂多也就是大型脫粉(參考鹿晗),但性格偏激的日本人,卻就此因愛成恨。最倒黴的還是工藤靜香,自從宣布婚訊起,她就成了全日本女人的公敵,粉絲們對她是極盡詆毀之詞,經常寫恐嚇信給她。近幾年,人到中年的工藤靜香顏值垮塌,更是受到了民眾的群嘲,還畫了一張以她為原型的「鬼」照,而在「最討厭女演員」榜單上,工藤靜香也不出意外地是常客,並在去年「榮登」榜首。
  • 大阪人為啥討厭東京人?
    原創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靜說日本寫了一篇《東京人為何瞧不起大阪人》,沒有想到,有許多讀者為大阪人辯護,大讚大阪人的直爽、熱情與煙火味的生活。那麼,今天我們倒過來,來聊聊大阪人為何討厭東京人?
  • 日站評選日本「最討厭夫妻」,第一名居然是他們……
    被日本國民討厭也是不無道理的啊。14中尾彬&池波志乃中尾彬日本演員,1942年8月11出生於千葉縣更津市。不僅在演戲上非常有成就,而且1978年,重拿畫筆,在一年內開了兩次個人畫展。此後,中尾不時在國際上獲獎,並定期舉辦個展。
  • 世界遊客最喜歡去的國家,日本卻是最討厭的,是哪個國家呢?
    大家好,我是任遊旅行君,又到了帶大家環遊世界的時候了,隨著中國人經濟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很多人都不止滿足於物質,更想追求精神的需求,而旅行就是很好的方式,越來越多人熱愛上旅行,旅行不僅可以放鬆身心,還可以釋放平時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 韓國年輕人「哈日」?然而日本人並不買帳
    日本經濟新聞稱,2018年韓國赴日遊客人數可能超過此前一直高居榜首的中國遊客。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統計,2017年韓國赴日遊客達714萬人次,同比大幅增長4成。按國家來看,接近位居首位的中國(735萬人)。2018年上半年,韓國赴日遊客數達401萬人,與中國遊客(405萬人)不相上下。
  • 遊客去日本旅遊,日本人為什麼討厭遊客背雙肩包呢?答案另有隱情
    現在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會變得越來越好,現在很多人都喜歡上了外出旅遊,在外出旅遊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遊玩,有一句話說的不是很好,旅遊就是離開自己呆膩了的城市,去別人待膩的城市去看看,每個地方都有著每個地方不同的文化和習俗,更別說國與國之間了
  • 日本人平時討厭什麼?列舉了這幾點內容,想去日本要提前做好功課
    由於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日本人在生活中非常討厭以下幾種行為。不守時:日本人的準時是出了名的,對待工作或其他的社交事項總是一絲不苟,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點刻板。日本人對於商定好的事情總是會儘量準時的完成,給對方足夠的尊重,不會擅自改變時間地點。因此不守時可以說是他們非常討厭的行為了。粗魯、沒有禮貌的行為:不管在電視上還是親身經歷,我們總會發現日本人似乎非常喜歡鞠躬,甚至鞠一次躬還不行,還要鞠兩次三次。見面打招呼鞠躬,互相告別也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