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遊泳是全民運動。就跟自行車一樣普及。都是為了適應生活環境,而演變出來的文化。
在荷蘭從小學開始每周兩次體育課,一次體操或者是球類運動,那另一堂必定是遊泳課。
讓小孩學會遊泳是荷蘭父母的義務。五歲正式報名遊泳課前,小嬰兒們早就被爸爸媽媽帶到遊泳池熟悉水性建立信心,除了全身心享受水上娛樂更重要的就是預防溺水。
本篇我們來了解一下荷蘭全民皆泳士背後的原因和推出的相關政策以及做出的成就。
為什麼荷蘭這麼重視遊泳?
這跟荷蘭的地形有關,荷蘭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在海平面以下,歷史上荷蘭有太多次的水患,死傷無數。但是荷蘭人認為你對它越害怕,你就沒辦法跟它做朋友,因此和平共處才是能夠治療它最好的方法。因此荷蘭決定要從嬰幼兒開始就讓他們熟悉水性,能夠來了解水,能夠跟水和平相處,進而喜歡上水,水才能為自己所用。
荷蘭國家遊泳安全委員會基金會旨在將整個荷蘭人口的遊泳安全提高到儘可能高的水平。簡而言之,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水中玩得開心,能夠生存並且沒有人淹死。
防止溺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遊泳課
荷蘭政府推出了A B C三級認證,1984年開始實施的遊泳課程 務實求生,遊得有多快泳姿正不正確,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必須穿著衣服褲子和鞋子,掉下水還能夠活得下來。在水裡面,要睜開眼睛。穿越障礙物還有仰漂。這些你必須都得做得到,而背後的教育哲學是意外落水的時候,你不可能剛好穿著泳衣。荷蘭遊泳認證的項目根據真實情況而設計的,非常實用。不只要求遊泳技巧,更包括溺水發生時的應變訓練:
✔️意外落水時一定踩不到底,所以要練習踩水技巧(立泳)。
✔️保證體力等待救援,所以要學會仰漂
✔️通常不會配帶遊泳鏡落水,所以要練習在水裡睜開眼睛、辨識方向。
✔️發生意外時不會穿著泳衣,所以要練習著衣下水,體驗阻力遊泳。
✔️落水時沒人搭救的機率很高,所以要練習獨自爬上各類的水中漂浮物。
仰漂
荷蘭政府並沒有強制規定不會遊泳,不能畢業。但設立了遊泳證照制度,最初階的A級幾乎全國的孩子會在六歲前通過,並在公開場合一起在家長面前接受證書,
A級的孩子可以在一般的泳池安全的遊泳,B級的孩子必須多學習一些技巧,當你到戶外的自然水域或更深的水下活動,還能保證安全。在荷蘭A級證書的普及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
A級考試分穿著衣服和穿著泳衣兩個部分,
穿著衣褲直立跳水後先踢水15秒,接著抬頭蛙泳,然後潛水通過障礙,再轉身仰泳後爬上岸。
身穿泳裝不帶泳鏡潛入水中穿過洞口,還要在沒有人協助的情況下獨自攀上移動式漂浮墊,這些的設計就為了防止溺水。
如果沒有達到A級,就算是大人進泳池,也一定要配遊泳圈。
B級認證認證後,可以單獨遊泳,從事戶外水上活動。
最高的C級得在125米內轉換四種不同遊法。其中必須在9米內觸及遊泳池底部,在下潛過程中至少能夠閉氣10秒。
荷蘭人說,小孩落水不會正巧穿著泳衣如何安全上岸才是關鍵,因此除了教會孩子應變,還要學會保命,因為實際落水後通常體力不足以遊回岸上,必須保持冷靜,水上漂浮,等待救援。
荷蘭的遊泳課必須上好幾個月才能通過A級課程,ABC證照都考完大概需要兩年,絕對不同於像國內許多遊泳速成班,或是只在乎泳姿跟秒數。荷蘭泳課教的內容是真正希望落實在生活中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而不是只是好看、考試加分或者比賽可以得獎獲得榮譽。
每次看到新聞上提到溺水的新聞,很多受難者都表示自己會遊泳,可見目前大家認知的遊泳技能並不能保護好我們的安全。
我從來主張學習正確的遊泳姿勢和精進個人技巧,但這應該先學會」水中自保」後再開始。
荷蘭遊泳課的教學內容,說真的就是實用的技巧,提升你在發生意外獲救的可能性,這需要從培養水感開始,讓參與者愛上水。所以如果對於完全不會遊泳的人,上課周期會拉的很長,適應期需要比較久,可能會需要30~40堂課。雖然學習時間拉得很長,但很值得!
如果是已經學會遊泳的人,增加這些基本的水中自救技能,也可以讓自己在從事水上活動的時候玩得更安心。畢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遊的再快再好看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