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本部南門。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大公網11月8日訊(記者黃寶儀)很多人都知道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家,其實在教育領域,孫中山同樣成績斐然,最為著名的正是於1924年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校——國立廣東大學(即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在號稱「東方塞納河」的珠江南岸,聳立著一座古典而雄偉的牌坊,上書「國立中山大學」,就是這六個大字一年一度吸引著追夢少年來到南方以南;也是這六個字感染了一代代中大學子,使中大成為了他們一生中魂牽夢繞的精神殿堂。
其實,這裡並不是中山大學的原址。翻查資料可以發現,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中山大學文理科和嶺南大學文理科為主,同時吸收其他一些院校相關系科,組成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的新中山大學。同年10月,中山大學從廣州的石牌遷入康樂園。
歷史上的中山大學俯瞰圖、圖片來源網絡
從新港中路的南門進入校園,筆直的校道,貫穿整個校園並延伸至珠江。中山大學的校園就像是花園。實際上,康樂園原本就是花園,且中軸線兩旁綠樹成蔭,是「小鳥的天堂」。這裡有一批建於清末民初的建築物,歷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文化積澱厚重。沿著中軸線遊覽中大,還可以找到不少國父孫中山的足跡。
順著林蔭大道前行,在一個分岔路口上,孫中山先生所寫的中山大學十字校訓「博學、審問、審思、明辨、篤行」出現在眼前。她出自儒家經典《中庸》第十九卷。孫中山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創新的裡程碑。
金色的十字校訓後面,則是由美國克裡夫蘭州的華納和史懷士公司的總裁安布雷·史懷士(工具機和天文儀器生產商)出資為嶺南學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會館,1915年動工,1916年建成。為紀念捐贈者,命名為「懷士堂」。
孫中山先生曾在「懷士堂」演講,今年不少臺灣知名人士也在此與中山大學師生交流。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中西方韻味兼具的懷士堂共有三層,整座建築東西對稱,紅磚外牆間以傳統翠綠通花磚裝飾。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到嶺南大學視察,並在校園合影留念。孫中山先生還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青年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歷史上的「懷士堂」。圖片來源網絡
在懷士堂東面的另一幢紅磚樓黑石屋,歷史比懷士堂更久遠。最初黑石屋是學校的教工宿舍,後來用作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長鍾榮光的寓所。1924年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宋慶齡就曾經在黑石屋避難。
孫中山手書十字校訓是畢業生最愛的留影地之一。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穿過懷士堂,走過大草坪,則是由孫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贈的孫中山銅像,希望通過紀念銅像宣傳主義。1933年冬奉置於中山大學石碑舊址,1954年春廣州市政府借置於中山紀念堂,1956年11月12日運至中大現址。
中山大學校園內豎立著日本友人贈送的孫中山銅像。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懷士堂、草坪、銅像,都是中大一景,每年畢業季,這裡成為了學生們留影的最佳位置。一張張紅磚綠瓦的康樂園畢業照中,記錄了無數學子的青春歲月,也記錄了這座學府道不盡的學者「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