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文化在印尼大行其道,年輕一代哈韓蔚然成風

2020-12-20 騰訊網

被禁播的BLACKPINK

去年12月,「印度尼西亞的國家廣播委員會」以新加坡電商Shopee(與韓國女子偶像團體BLACKPINK合作的廣告內容不妥為由提出中止聲明,被視為印度尼西亞保守勢力對於韓流偶像團體的影響所發出的警告。

事實上,近年韓國偶像團體紛紛登陸印度尼西亞,在年輕一代當中形成了一股哈韓潮。今年韓國知名娛樂公SM也與印度尼西亞財團CT Corp旗下的綜合傳媒Trans Media合作,發展印度尼西亞版韓流,同時也承諾將印度尼西亞的藝人及多元的文化資產營銷國際。而印度尼西亞的國民歌手Rossa與Super Junior的合作,正式代表SM進軍印度尼西亞市場。韓流在印度尼西亞的存在,已由影視及音樂擴及文化層面。印度尼西亞國家廣播委員會對於BLACKPINK的警告,或多或少反映了韓流當今龐大的影響力。

韓劇流行的結構因素

首先,在於播出成本:在進行國際市場拓展時,版權價格常常是重要的考慮之一。韓劇在進行印度尼西亞市場開拓上,採取了低價營銷策略。為了打入印度尼西亞市場,韓劇播放的成本遠低於美國電視劇,甚至低於印度尼西亞自製肥皂劇(Sinetron)的成本。加上印度尼西亞電視頻道數量遽增,頻道之間的收視率之爭已趨白熱化,為了商業競爭以及填補內容缺口,從韓國或其他國家進口優質電視劇已屬必然。此外,韓國政府大力推行文化輸出政策,自2003年起,韓國政府推動文化產業振興的五年計劃,總預算超過4億美金,用於支持文化產業的出口。在印度尼西亞方面需求增加,韓國又積極推動文化軟實力的輸出,兩者一拍即合,造就了韓國電視劇受歡迎的結果。

其次,都會文化的發展:印度尼西亞近年以首都雅加達為首的都會化現象帶動了消費主義文化,居住在都會的中產階級購買力大為提升。相對於傳統的印度尼西亞文化形象,居住在雅加達的新興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更趨向於接近其他亞洲城市。在這種情形下,對於首爾、東京都會生活的物質文化親近性,自然而然成為吸引印度尼西亞都會中產階級的重要元素,而附帶的商業利益,也讓韓流大行其道。

第三,影視的內容:印度尼西亞的影視內容較為保守,特別在男女關係的表現上較為克制。美國與日本部分的影視內容就有可能被當局以不適合青少年觀眾觀看而遭禁止。相對上,韓國以出口為目標的影視作品往往已在制播上將目標市場的檢察制度納入考慮,又有專門機構負責,優先過濾播放內容,也有利於韓劇輸入印度尼西亞。

韓流的發展

在韓國影視作品登陸印度尼西亞之前,印度尼西亞經歷過一段由美劇轉向亞洲劇的「哈日」年代。NHK制播的名作《阿信》於1986年於印尼首播,引發了驚人的收視現象。

1995年印尼Indosiar電視臺播出日本富士電視臺的「東京愛情故事」,引發收視狂潮,此後大量的日本偶像劇開始輸入印度尼西亞。有趣的是這些日本偶像劇在印度尼西亞播放時,劇名並非譯為印度尼西亞語,而是一律譯為英語。在中國被譯為《101次求婚》的《101回目のフ ロホ ース 》被譯為《101 Proposal》,譯為《愛情白皮書》的《あすなろ白書》則譯為《Ordinary People》。但這股哈日熱潮很快就受到港劇與臺劇的挑戰,香港和臺灣製作的武俠、功夫、現代與古裝劇的輸入數量遠遠超過日本偶像劇。臺灣《流星花園》的播出,更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神劇」,Indosiar在2001年播放時收視率高達12%,推估有308萬印度尼西亞觀眾收看過,《流星花園》的F4自然也吸引龐大印度尼西亞粉絲。

《流星花園》的大成功讓印度尼西亞電視臺對日本以外的亞洲電視劇信心大增,2002年Indosiar播出了首部韓劇《藍色生死戀》,同樣大受歡迎,創造了10%的收視率。開啟了韓劇在印度尼西亞的收視熱潮,不但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也吸引了龐大的家庭主婦收視群。之後韓劇陸續引入印度尼西亞。《冬季戀歌》、《愛上女主播》、《情定大飯店》、《命運之戀》《天堂的階梯》、《真愛賭注》,《浪漫滿屋》等經典韓劇也在印度尼西亞的頻道上陸續播出。韓劇在印度尼西亞的成功,也使2004年韓國SBS以四位韓國年輕人在印度尼西亞峇裡島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推出了《峇里島的日子》,獲得印度尼西亞觀眾的歡迎。

韓劇熱潮帶動了印度尼西亞對於韓語的學習興趣,特別在年輕一代中,韓語學習與韓國旅遊蔚然成風。這種由韓劇誘發了的韓流,也帶動韓星在印度尼西亞的高人氣。2003年樸容夏在韓國手機公司的贊助下訪問印度尼西亞,龐大的粉絲蜂擁而至,同時也打響了手機知名度。有趣的是不管是日劇、華劇或韓劇,在印度尼西亞播放時均採用英譯劇名與印度尼西亞語配音,這使得印度尼西亞觀眾在收視上,難以分辨日本、臺灣與韓國演員之間的差異,雖然粉絲知道演員,但不清楚演員是哪個國家的有趣現象。

韓國在印度尼西亞過往的存在感並不強,但近年來通過音樂與影視劇的輸出,使得韓國軟實力在印度尼西亞大為提升,從而打開韓系產品在印度尼西亞的知名度,而這對於韓國企業擴展印度尼西亞市場也產生了明顯幫助。

相關焦點

  • 現在已經沒有人對「韓流」感興趣了,你還在「哈韓」嗎?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有不少年輕人對韓國心生嚮往,產生了一大批「哈韓」族。這些人崇拜韓國的明星,喜歡韓國的歌曲和電影,嚮往韓國的生活方式,熱愛韓國的各種商品,希望到韓國去旅遊。根據調查顯示,韓國國際文化交流振興院針對美國、中國、日本、英國等16國的接近8000名消費者進行「反韓流指數」問卷調查,其中,中國高達49.4%,排在第一位。後面的分別是印度(41.3%)、泰國(40.3%)等,「反感韓流」情緒指數均在40%以上,法國和美國的「反感韓流」情緒也比較高。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韓國呢?
  • 盤點對韓流嗤之以鼻的中國明星 周杰倫:哈韓的真白痴
    原標題:盤點對韓流嗤之以鼻的中國明星 周杰倫:哈韓的真白痴 盤點對韓流嗤之以鼻的中國明星  韓流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全亞洲,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陣「旋風」,而中國無疑是深受韓流影響的「重災區」,從十幾年前的《藍色生死戀》到如今紅到爆表的《來自星星的你
  • 鳩山夫人超「哈韓」 促夫會韓男星或啟「韓流外交」(圖)
    韓劇席捲亞洲,不只一般觀眾「哈韓」,替韓國帶來觀光等周邊商機,現在韓劇還成為日本和韓國的政治橋梁。據臺灣「今日新聞」17日報導,剛當選日本首相的鳩山由紀夫,因妻子與母親就是韓劇迷,鳩山由紀夫最近就接見了韓劇男演員李瑞鎮,引發韓國媒體高度關注,儼然成為「韓流外交」。
  • ​請回答200X,我的哈韓時代
    H.O.T成員在體育館外被「哈韓一族」熱情包圍節奏強勁的舞曲、時尚前衛的造型,那是韓團第一次登上中國的舞臺。安七炫、張佑赫、文熙俊、安勝浩、李在元,不知道這些名字現在是否已成為「時代的眼淚」。20世紀末,他們是風靡亞洲的韓流團體H.O.T的成員。
  • 都2020年了,李孝利退出INS社交,哈韓的粉絲還在代表中國人道歉
    韓流曾經是在內地掀起過一陣陣的熱潮,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中國的年輕一代喜歡韓國的流行音樂,喜歡韓流的電視劇,到韓國旅遊購買大量的韓國化妝品,這些韓國明星們在中國可以說是賺的鍋滿盆滿。但是幾次三番的韓國明星看不起中國的言論,也是讓粉絲寒心了。
  • 我們為何哈韓哈日
    我們為何哈韓哈日    韓流對中國的衝擊不能簡單說是乘虛而入,而應該是兩代人之間的思想、文化的衝擊。君不見哈韓哈日的都是青少年嗎?為什麼青少年如此痴迷日韓?恐怕只能說是日韓潮流順應了青少年,順應了新時尚。    我們和韓國文化的交流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了。君不見青少年裡處處掀起了一股自學韓語的熱潮嗎?
  • 只有現代的年輕人「哈韓」?元朝的人們就開始「哈韓」了
    對於很多80後90後來說,韓國文化絕對是一道不可磨滅的記憶。韓流對我們這一代人影響深遠,追求韓國文化的人被成為「哈韓」一族,雖然說,「哈韓」一族爭議很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韓國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 韓流太娘了,不用謝霆鋒怒懟,其實韓流在中國早已衰退
    中國好聲音播出後,最火的是謝霆鋒,因為他說出了很出格的話,他不喜歡哈韓,因為韓流太娘了,我們要找回男人的荷爾蒙。不過現在韓流在中國已經衰退了。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的本土文化一定會發展起來,更加專業、更具有藝術性、水平更高,到時候自然會把韓流擠出去。但本應不是現在,因為現在本土的文化水平並沒有那麼高。目前韓流的暫時衰退。不過早晚有一天,韓流會在中國衰退。
  • 「韓流」在中國大勢已去,韓風文化熱潮迅速消退,再無曾經的輝煌時刻!
    「韓流」在中國大勢已去,韓風文化熱潮迅速消退,再無曾經的輝煌時刻!韓國文化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當時出現了許多的「哈韓族」,這些人熱衷於追求各種來自韓國的東西,服飾、妝容、歌曲、影視作品等等。而且追逐韓流的年輕人也非常喜歡韓劇中的浪漫,憧憬自己能夠擁有一段類似的愛情故事。
  • 全球資本市場也"哈韓"
    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對中國大陸經濟和文化影響最深的可能是日本和港臺。    近年來,影視時尚界哈韓風靡,商品市場也韓流不斷。韓國可謂是近年來對中國經濟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然而,它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投資人不妨也在投資中「哈韓」,分享蓬勃發展的韓國明星企業所帶來的高回報。
  • 我們為什麼哈韓哈日?
    針對讀者的不同意見,本報記者鄭葉回顧當時採訪陳道明的經過時指出:「當時陳道明在接受採訪時特別強調———精神文化產品與一般物質產品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像對待日韓汽車、電器那樣對待日韓文化。另外,陳道明並不是一概反對國產影視作品選用日韓演員,而是強調要有選擇特別是要有管理———就像中國演員去國外演戲也要接受別人的選擇與管理一樣。」看來在這一點上,討論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 韓國新男團準備出道,我們還想要「哈韓」嗎
    這不禁讓我想起以前我們娛樂產業還沒發展起來,那時候的韓流明星在我們中國很吃香,許多人為了出名都跑去韓國訓練出道,最早的就有韓庚,宋茜等人,而前幾年也有張藝興,黃子韜等人。以前我們的娛樂產業基本被日韓娛樂所碾壓,我那時候也喜歡過super junior,東方神起等男子組合。
  • 【策劃】韓流勁吹日本10年 見證民間文藝交流的力量
    日流與韓流,系對日本流行文化和韓國流行文化風行我國這股流行風潮的稱謂,繼而派生出「哈日」族和「哈韓」族兩個可愛又不失生動的愛好族類。透過這兩個新詞,從中可以窺見日韓兩國的流行文化對在我國的歡迎程度響,也印證了三國在文化上的近親性和交融性。
  • 假偶天成男主都粉BLACKPINK,泰劇常受韓劇影響,泰國人為何哈韓
    不少網友在討論這一話題時極其自然地感慨:是因為泰國人都哈韓的緣故啊。"ins上10個泰星8個哈韓,沒有不愛BLACKPINK的",這就是大家的印象。除了BLACKPINK之外,少女時代、EXO、防彈少年團等在泰國也特別紅,擁有數量龐大的泰星粉絲群體。
  • 韓流在中國本土化,這是韓流的進一步文化入侵,還是韓流的衰退
    韓流在中國本土化,這是韓流的進一步文化入侵,還是韓流的衰退?那麼,韓流在中國本土化,這到底是韓流的進一步文化入侵,還是韓流的衰退呢?我認為,如果中國觀眾意識不到「我在欣賞韓流」,這種「紮根韓流」就沒有影響力,更談不上為韓國帶來收益,中國娛樂圈「更像韓國」,好過前幾年直接「就是韓國的領地」。韓國娛樂圈不也是學習借鑑歐美日本的東西發展起來的嗎?
  • 「韓流」文化為什麼這麼火?
    從年初的清新韓劇《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到電影《雪國列車》、網絡熱播刑偵劇《危情三日》,隨著韓國影視劇、流行音樂、明星登陸中國,以影視劇為代表的「韓流」文化內容產業不僅受到中國年青一代的狂熱追捧,而且正在成為韓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 中國人是否該警惕「韓流」的侵襲?或許你該有自己的答案
    談起「韓流」對於中國的影響,似乎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差不多在20年前韓國流行文化就已經在中國掀起了波瀾。「韓流」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當H.O.T組合中那五個穿著肥褲子說著「神秘語言」的男孩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那著實算是對中國流行文化的一種啟蒙,亦或者說是一次洗禮。
  • 蒙古國姑娘很哈韓,身材高大,穿衣短小,也有好看的
    導遊更是補充說,目前越多越多的蒙古女孩子以韓國文化模式為導向。日常生活中,追韓劇,吃韓國美食,去韓國旅遊,去韓國整容,嫁韓國歐巴,都成了女孩子們津津樂道的事情,更有甚至,街頭看到韓國的男人就尖叫,成了時髦。
  • 哈韓的菲律賓人為什麼討厭韓國人?
    很多菲律賓人都是哈韓一族。菲律賓的韓國人也特別多。菲律賓與韓國關係如此密切你一定會認為菲律賓人很喜歡韓國人。但事實截然相反,那麼韓國人到底與菲律賓人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呢?菲律賓人與韓國人結緣於語言學校上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人在菲律賓宿霧掀起了一場語言學習的革命。
  • 韓流文化為何具有持久活力
    對不少人而言,答案可能是「韓流」。從廣泛意義上說,它可以是韓國飲食、服飾,而從狹義的文化內容產業角度來解讀,可以是韓劇如《來自星星的你》,鳥叔的流行音樂演唱會,抑或是綜藝節目《無限挑戰》的10周年博覽會……  韓流文化為何具有持久活力?本報記者通過採訪韓流文化產業一線製作人,試圖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