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縮衣節食,北市花卉市場蕩到谷底,今年母親節及將屆的畢業典禮買氣都差,花農與花店愁眉不展。
中國園林網6月5日消息:臺北花卉批發市場指出,往年五月是旺季,但今年五月交易批發價卻跌到平均每把三十七點二元,是除2003年「SARS年」外,近十年的最低價。
以往花卉行情好時,臺北花市每天凌晨拍賣可達到八、九千件(每件平均約二十把);上月底花價跌到谷底,花農寧可不採收,進貨大約只剩五千件左右,且差不多有三成約一千五百件沒有買主下標,淪為殘貨銷毀,讓彰化縣田尾、田中、西螺、溪洲幾處臺灣大宗花卉產地的農民苦不堪言。
馬當局儉樸最後稻草臺北花市指出,物價上漲,經濟不景氣固然是因素之一,但四月起新當局提倡儉樸,拒收、拒送花禮的口號,成為壓死花農的最後一根稻草。以往母親節是花卉旺季,今年母親節卻看不到買氣;接下來的畢業季也是旺季,但至今市場交易仍然冷清。
市場最普遍的香水百合、
康乃馨、
玫瑰、劍蘭、菊花、洋桔梗等價格都一路跌;每個月初一、十五所需的祭祀花卉,需求量也一再萎縮。其中跌幅最大的是康乃馨,與去年同期相較,跌幅達五成;五月母親節最搶手的康乃馨,今年罕見不漲反跌。
買花人還在量變少了臺北市花店協會理事長林志賢說,連續幾個月花店生意掉了約五成,除老店勉強撐著,很多新開花店倒閉。他觀察,不是買花的人變少,而是買的量變少;像他經營的花店在母親節賣掉一千五百支的康乃馨,幾乎都是一人買一支,整束的花沒幾個人買。
經營盆花為主的臺北花木批發市場副總經理範姜朝鐸說,花卉算不上是民生必需品,在物價上漲、民間消費力降低時,花卉產業是第一個受害者,變成市場上看花的人多,買花的人少。
林志賢表示,花市不振固然因新當局拒收、拒送花禮的口號打擊不小,但整體環境不景氣才是主因,花農在農藥、肥料的栽種成本上也受到極大壓力;他認為當局應該協助花農減產或輔導轉作,以免產量過剩,花賤傷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