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個生動的中國故事、時長超過26萬分鐘、藉助6000多家合作國際媒體、傳播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數以億計的觀眾。這些看似不可能的傳播效果,由一家北京文化企業藍海集團做到了。從製作國際類電視節目起家,到創辦BON(Blue Ocean Network)藍海電視,再到如今的藍海雲平臺,藍海集團連年被授予「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稱號,其創辦的藍海電視和藍海雲平臺也多次榮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榮譽。越來越多「一帶一路」沿線以及更廣闊世界範圍的外國朋友,在通過藍海製作的中國故事,了解前進中的真實中國。
在位於朝陽區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藍海總部,北京晚報記者見到了藍海集團CEO諸葛虹雲。她很忙,剛剛結束一個與國際製作人交流的視頻會議。「把中國題材,交給國際團隊製作,現在已經是藍海的常用手法。」諸葛虹雲說,多年的媒體經驗告訴她,關於人、關於普通人的故事,是最容易跨越國界的,而講好故事,需要切合當地受眾的觀看習慣。
藍海的國際傳播開始於2010年,那時藍海集團創辦了面向國際的藍海電視英文頻道,專門針對外國主流受眾,播出中國內容。然而,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想法,則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時還在美國工作的諸葛虹雲,深感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認知差距太大,誤解很多,於是她決定投身於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事業,從此開始了二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諸葛虹雲說:「今天國際國內的環境和那時已經大不一樣了,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已經讓外國民眾了解中國從被動變成了主動,世界了解中國的需求在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市場空間在不斷增加,今天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最好的時機。」正是看到了這個時代的機遇,諸葛虹雲帶領一支國際傳播團隊,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努力,開創了中國文化走向國際的一片天地。
目前,藍海雲上已有6000多家註冊媒體用戶,分布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許多國際主流權威媒體,如美聯社、彭博社、歐洲新聞圖片社、非洲新聞通訊社、CNN、BBC、CBN、探索頻道、福克斯商業頻道、英國旅遊頻道、今日俄羅斯、印度ZEE TV、印尼共和國電視臺、菲律賓ABS-CBN、法國世界報、華盛頓郵報、德國商報、雪梨先驅晨報、北非內容平臺SyndiGate、印度內容平臺HT Syndication等。藍海雲上的視聽內容,通過這數千家媒體,同步到達數億受眾,在全球傳播。
在藍海集團總部,有一面協同製作人展示牆,上面密密麻麻展示著與藍海合作的國際製作人,有俄羅斯導演、印度製作人、波蘭攝影師、印尼媒體人、斯洛維尼亞作家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國的諸多影視媒體行業資深從業者。
諸葛虹雲說:「我們的目標是以外國主流受眾能夠接受的方式、以國際市場的運作規律,向更多人講述中國故事。藍海雲上集結了上千名國際媒體製作人,參與中國題材的創作和傳播。我們希望更多國內的創意人才團隊,參加藍海雲平臺的聯盟,聚集更多的力量,推動文化走出去。」
從2015年至今,藍海集團通過藍海雲已經製作了2000多個中國故事,傳播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億計的受眾。
俄羅斯導演安巴尼科娃(Natalie Ambarnikova)聯合藍海拍攝的牧民巴布的紀錄短片,講述巴布在庫布齊沙漠治沙、脫貧、致富的故事。該片被567家海外媒體報導,覆蓋了62個國家,包括美國、歐洲、東南亞、印度、北非、俄羅斯和土耳其,受眾達7億。羅馬尼亞的《西羅馬尼亞報》報導巴布的故事後,其主編朱拉(Camelia Jula)以此故事為基礎創作了一部英文短篇小說《The boy who became a forest(成長為森林的男孩)》,已經在亞馬遜線上發售。英國《衛報》駐奈及利亞記者巴克雷(Tonye Bakare)寫道:「奈及利亞政府向被拆遷居民撥付的補償常常無法及時發放,讓這裡的居民在失去家園後受到極大的心靈創傷。居住在中國庫布齊沙漠中的巴布一家不僅溫飽得到了解決,而且生活環境也得到改善。這是一個值得借鑑的經驗。」
美國導演羅基(Braden Rooke)聯合藍海拍攝的自閉症兒童畫家紀錄短片,講述了自閉症兒童康睿與北京童裝企業派克蘭帝的故事。康睿只能用繪畫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畫筆是他與外界連接的唯一橋梁。派克蘭帝把小康睿的畫作設計在服裝上,給了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該片在藍海雲上傳播後,被217家海外媒體播出,覆蓋54個國家,抵達受眾超過3262萬人。此外,水立方舉辦世界孤獨症日公益活動的故事,被563家媒體採用,覆蓋46個國家,抵達受眾超過3.2億人。鳥巢文化中心幫助落後小山村變身國際冬奧磚藝小鎮的故事,被351家媒體採用,覆蓋32個國家,抵達受眾超過2.9億人。這樣的案例,在藍海雲上,比比皆是。
「今天中國的國際形象,跟我當初留學時,變化真的是太大了。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重視文化走出去的結果。我們藍海借了這股東風,我們團隊非常珍惜這樣的時代機遇。」諸葛虹雲說。
「無論是城市和企業,以往習慣的對外宣傳方式可能是拍攝宣傳片、風光片等。實踐證明,最好的方式是講故事,人類共同感受的情感、酸甜苦辣的真實生活,都更容易引起共鳴。」諸葛虹雲舉了派克蘭帝與自閉症兒童畫家的例子,認為這不但是一次中國公益事業的宣傳,還是一次成功的中國企業形象推廣。《人民日報》(海外版)當時就曾撰文《CNN正面報導中國企業,一次成功的海外傳播融創新》,文中稱:「中國故事走出去,面臨著所在國民族、宗教、文化差異的複雜形勢。這個案例故事從公益切入,符合社會責任這個全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容易獲得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