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取得高原醫學研究歷史突破

2020-12-27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西寧5月17日電(記者馬勇)由青海大學醫學院和美國猶他州大學鹽湖城分校學者組成的聯合科研小組經過大量科學探索,在青藏高原成功發現了兩種藏族人適應高原環境的特殊基因。5月14日,這一成果由國際權威自然科學雜誌《科學》正式發布,有關專家認為,它對於人類預防和治療高原病將產生劃時代的意義。

    「這項研究是《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國科學家30多年的心血,也是中國高原醫學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這項研究中方負責人、國際高原醫學會常務理事、青海大學副校長格日力告訴記者。

    格日力介紹,當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來到高原時,由於他們身體內缺乏氧氣,因而會引起高原反應,這種高原反應還很可能發展成為致命性的心臟或腦部炎症,嚴重威脅人體健康。此外,居住在低海拔地區的人群血液中運輸氧氣的血紅蛋白濃度會隨著所處海拔上升而升高,以適應高原環境。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人類居住的最為極端環境之一。然而,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卻較低。因此,了解人體對低氧的反應,對於治療高原反應以及其他與低氧血症有關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尋找藏族人適應高原環境的有關基因,中美聯合研究小組對居住在青海省海拔4350米左右的31名藏族人的遺傳基因進行了分析。並同《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簡稱HapMap計劃,目標是通過比較不同人類個體的基因組序列來確定染色體上共有的變異區域)中取得的中國內地漢族人和日本人的基因數據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藏族人群特有的「EGLN1」和「PPARA」兩種基因異於低海拔地區人群。中美聯合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發表的題為《藏族高原適應的遺傳學機制》一文中認為,正是這兩種遺傳基因抑制了藏族人血液中血紅蛋白,使他們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保持在低濃度。這也是藏族人能夠在高海拔生存的部分原因。

    格日力說,我國有56個民族, 各個民族由於氣候、地域、宗教、風俗等不同, 彼此隔離並聚集在相對穩定的區域裡, 並可能積累下不同的祖系基因及群體間遺傳差異。藏族世代居住在高原地區, 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高原氣候及特殊生活習俗, 使藏族與其他民族形成了較大差異。

    之前的一些研究也表明,青藏高原地區藏族基因特徵與漢族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藏族作為一個古老民族有其自身的遺傳學特異性。這也提示科學家在進行人類遺傳同一認定及親權鑑定時, 應採用本地區的人類遺傳基因頻率分布資料。

    「通過進一步分析此次研究發現的基因特徵,可以為了解人體對低氧的反應、對治療高原反應以及其他與低氧血症有關的疾病提供了基礎依據。同時,它對於建立不同民族基因資料庫、保護中華民族遺傳學資源也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格日力說。

    據了解,在《科學》雜誌發布之前,這一研究成果已經通過了國內有關部門組織的專家評審。專家組認為,這一研究成果代表了高原醫學研究的國際最新先進水平,對於人類預防、治療高原病將產生劃時代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也進一步凸顯了青藏高原在國際高原醫學研究中的戰略地位。

    具體承擔此項研究的青海大學醫學院高原醫學研究中心是我國唯一的高原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6年至今,在格日力的帶領下,這個研究中心已經在青藏高原可可西裡地區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醫學現場生命研究基地,並會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繪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高原瀕危物種(藏羚羊)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被改寫—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視草為寶」的青藏高原守護者
    這位「視草為寶」的科學家,多年來紮根青藏高原,默默從事草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的研究與實踐,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不懈努力。「只要能讓大家都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問題,多一些環保意識,一切辛苦都不算什麼。」他說。  1991年,18歲的董世魁考入甘肅農業大學。因為覺得「在草原上騎馬很有趣」,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草原科學」這個冷門專業。
  • 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原標題: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1991年深秋,在老一輩青藏科學家的帶領下,我有幸第一次踏上去西藏的路,開始了我20年的青藏科考與研究生涯。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多則一年七八次,少則一二次;最長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屈指粗算,至今去了近四十次,計約五百餘天。
  • 青藏高原湖泊水量變化與水量平衡研究獲進展
    過去幾十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顯示了明顯的擴張,這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亞洲其他高原、甚至全球其他地區或流域萎縮模式。目前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水位變化已有大量研究報導,然而仍缺乏對過去幾十年連續時間尺度湖泊水量變化的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醫學界共話高原醫學 探究世居族群適應高原環境「秘密」
    :姜貞宇   中新社西寧12月23日電 (記者 張添福)12月21日至23日,中華醫學會第九次高原醫學學術大會在青海西寧舉行,青海、西藏、新疆、北京及美國等地高原醫學專家,探究世居族群適應高原環境的「秘密」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為增進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系統性的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近期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綜述文章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雲飛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員與國內多家單位的知名學者一起,對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雲和降水特徵,及其對下遊天氣影響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展望,要點結論如下: 1) 揭示了陸氣相互作用關鍵參數中的動力學粗糙度比熱力學粗糙度大一個數量級
  • 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科學家訪問青藏高原所
    報告會現場5月12日,應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康世昌研究員邀請,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Dr.Susan Kaspari訪問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並作了題為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s Inferred from a Mt. Everest ice core的學術報告。Dr. Susan Kaspari在美國緬因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瑞士的Paul Scherrer Institute進行過博士後研究工作。
  • 青藏高原文化史:漢藏醫學交流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各族部的醫藥文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幹布聯姻。據《雅隆覺臥佛教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攜來漢地醫學著作和器械,有「治療408種病的藥方和藥物10種,診斷法5種,醫部器械6種,配藥法4部和8觀察法,6拔除法」等。醫著中最著名的一部是《醫療大全》,又稱為《漢公主大醫典》。這部醫著經漢地和尚馬哈德瓦和吐蕃譯師達瑪郭札譯成藏文,藏名《門傑欽莫》,這是西藏歷史上一部最早的藏譯本醫著。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9年夏河人下頜骨化石被鑑定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引發國際學界轟動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又獲重大進展——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胡星在野外 胡星供圖弘揚科學家精神「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風餐露宿,風雨如晦;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星辰日月,一路相隨……」昂揚的歌詞伴著悠揚的旋律,配上在高原湖泊行船的畫面,原創音樂短視頻《高原測湖隊
  • 在青藏高原的神秘王國到底在哪裡。
    說起青藏高原就會想起許多美麗或詭異的傳說,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詳地之一。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更是神秘而又瑰麗,有著足跡罕見的野人,千年不化而又流血的紅雪,顏色各異而又美麗的虹化等等,一個個傳說和故事為青藏高原和西藏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在青藏高原有這麼一個傳說,在青藏高原深處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隱藏著一個神奇的王國-香格裡拉王國。
  • ...書寫大氣夢想——記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
    2014年夏季,帶著來自多方面的殷殷期盼,試驗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平率領著科研團隊一路奔上青藏高原,開展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這片巍峨的高地上,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用創新書寫了大氣夢想,用成果服務於青藏地區發展,用行動詮釋著氣象人的擔當。
  • 國科大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在青藏高原巖石圈結構差異性研究...
    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李忠海研究員及其博士後皇甫鵬鵬對青藏高原東西部巖石圈結構差異性機制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Multi-terrane structure controls the contrasting lithospheric evolution beneath the western and central–eastern
  • 亞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史上聞名遐邇的伏羲、炎帝、夏禹、烈山氏、共工氏、四嶽氏、金田氏等都是高原古羌人。其間,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叢林茂盛,但青藏高原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其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 青藏高原中南部4000萬年前古高度低於2300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
  •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在青藏高原南緣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H2N)一帶,許多冰川的末端都延伸到了森林之中。例如,西藏林芝地區的阿扎冰川,末端海拔約2530米(2016年),是整個青藏高原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這主要是因為這一地區有大量的降雪,為冰川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積累。然而,隨著氣候變暖,該地區冰川的消融也在加劇,呈現出大範圍的退縮現象。伴隨著冰川的退縮,森林開始在冰川退縮跡地上更新。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另一方面,囿於高原上常規觀測站網稀疏、衛星產品不確定性較大等因素,相關高原氣象學研究的諸多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仍有待解決。氣象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探索已持續多年。我國於1979年、1998年先後開展了第一、二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並取得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 尋找大氣汙染物——她是青藏高原上的追風人
    作為一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圈層作用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王小萍,給自己的人生開設了科研、教學兩條賽道,並取得了傲人的成績。青藏高原上的追風人缺氧是什麼感覺?心跳150次以上是什麼感覺?頭疼欲裂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