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文化史:漢藏醫學交流

2020-12-11 玥玥講歷史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各族部的醫藥文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幹布聯姻。據《雅隆覺臥佛教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攜來漢地醫學著作和器械,有「治療408種病的藥方和藥物10種,診斷法5種,醫部器械6種,配藥法4部和8觀察法,6拔除法」等。醫著中最著名的一部是《醫療大全》,又稱為《漢公主大醫典》。這部醫著經漢地和尚馬哈德瓦和吐蕃譯師達瑪郭札譯成藏文,藏名《門傑欽莫》,這是西藏歷史上一部最早的藏譯本醫著。

接著,吐蕃還請來唐朝的醫生韓文海給贊普治病,他還翻譯了《大小中醫方雜記》,傳授脈診學。這一時期,松贊幹布還邀請天竺醫生巴熱達札、大食醫生卡利諾與漢地名醫韓文海,共同編著了長達七卷的醫著《無畏武器》,藏名《門吉村恰》(現已失傳)。藏王命令,今後要以這三位醫生的醫術作為衡量其他醫術的標準。松贊幹布還派人到唐朝和天竺學醫。藏醫行業內湧現了以達瑪郭札為首的一批藏族翻譯家,翻譯了一批漢地的醫書。他為藏漢醫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與赤德祖贊聯姻時,也帶來大批唐朝的文化典籍,其中也有許多醫著。這些醫書由漢族僧醫馬哈金達、藏族醫生瓊布孜孜、瓊布頓珠和覺拉醫生等翻譯成藏文。其中最著名的醫書有《月王藥診》,藏名《索瑪拉扎》又名《門傑達瓦傑布》該書有120章、115章、113章三種譯本。據113章的德格版載:「藏王赤祖德贊時,在漢地五臺山伯紀巷瑪哈處藏有《月王藥診》,由漢僧瑪哈亞那借得此書,帶到吐蕃與藏文大譯師別惹扎那共同翻譯為藏文,後由羅珠堅贊刻成木刻版。」

今被認為是藏族醫學史上保存最早的醫典之一,《月王藥診》藏文據《松巴堪布史》記載:「此書版一書是藏漢醫學文化交流的結晶來自漢地」。第司·桑結嘉措說:此書源於五臺山文殊大聖(江伯陽)。羅尚達說,「從該書的內容分析,是以中醫學為藍本,增編了藏醫學的理論和經驗,同時又吸收了天竺醫學的部分內容,它為藏醫學的實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據考證,該書在診脈、驗尿、用藥,尤其是醫學理論等方面是完全近似中醫內容的一部著作。1985年,國家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大乘和尚馬哈亞那和畢如扎那譯的藏文版《月王藥診》。此外,還有漢地羅漢擬寫的70卷《診寶》7卷《陰寶》和25卷《火灸》。

公元8世紀下半葉,赤松德贊時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發展藏醫學。首先,吐蕃迎請唐朝、大食、衝木(和闐與葉爾羌之間的地方)、突厥、尼婆羅、迦溼彌邏等地的名醫共九人到吐蕃傳醫。其中有東松康瓦等漢地醫生三人。他們被稱為「四方九名醫」。東松康瓦又被譽稱為「諸聖醫之首」(《賢者喜宴》第17品醫學總綱)。東松康瓦曾經應邀兩次入藏,最後在吐蕃娶妻傳嗣,他同兩位漢地醫生一起將中原地方大約10種醫學著作譯成了藏文,他把一生精力獻給了吐蕃人民。赤松德贊還將藏南的「約兌」地方賜給東松康瓦做為封地,他的後代也在吐蕃行醫。「四方九名醫」都把他們各自豐富的醫學經驗傳給了吐蕃。

其次,赤松德贊積極培養吐蕃的醫生,下令讓貴族出身的九名聰慧的子弟學習醫學,其中有宇妥·雲丹貢布等九人,後來他們都成才傳醫,藏文史籍稱為「吐蕃九名醫」。赤松德贊召開藏醫學討論會,開展辯論,交流醫學經驗,推動了當時藏醫學的發展。赤松德贊還對醫生行醫和屬民尊醫做出了13條規定,鼓勵藏醫學的發展,所採取了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醫生的社會地位。《漢藏史集》載:「藏297王(赤松德贊)任命了九名御醫,受到眾人稱讚的醫生有45人,被稱為有精通醫術的醫生有29人」。形成了吐蕃自己的醫師隊伍和藏醫學體系,出現了藏民族的醫學家和藏醫學的經典名著。

其中最傑出的人物是宇妥·雲丹貢布,最經典的藏醫學名著就是由他整理、編篡的《四部醫典》。宇妥·雲丹貢布(公元708~833年),出生於吐蕃醫學世家,自幼隨父學醫。一方面廣泛學習《醫療大典》《無畏武器》《月王藥診》等著名醫著,一方面又遍訪名醫。他曾到過唐朝的長安學醫,並訪問過五臺山,得到五臺上一僧醫的指導和贈送的醫書。他對漢地的中醫學有很高的造詣,同時他還到過天竺、尼婆羅等地遊學。這一切為他整理、編篡藏醫學《四部醫典》打下了基礎。通過幾十年的從醫實踐和潛心研究,終於在公元8世紀下半葉完成了《四部醫典》這部不朽的醫著。

該書幾乎全部收入《月王藥診》的理論,還將漢地的臟腑學也補充到該書,是當時吐蕃藏醫學最高水平的著作。他廣泛收集了整理了青藏高原各地防治疾病衛生保健採集藥物的寶貴經驗;而且也廣泛吸收了漢地、天竺、突厥、尼泊爾、克什米爾、波斯醫生的醫術和經驗,成為藏醫學的一部經典醫著。《四部醫典》從醫學理論到臨床實踐,從病因病理到診斷診治,從藥物到方劑,從衛生到保健,特別是胚胎學的發展等,均有講述。集青藏高原各族部醫學之大成,融合了藏漢醫學的歷史成果,兼收了鄰族醫學之長,並有發展和創新。

吐蕃時期的醫學成就,還可以從敦煌文獻(如《醫療術》《火灸療法》和《藏文針灸圖》)裡看到。吐蕃時期已有了豐富的醫療術:穴位放血、火灸、灌腸、導尿、燻蒸、治療、冷熱敷、藥水浴身、油脂療法、穿刺術及針撥白內障等。望、聞、問、切是中醫獲取病人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特別是重視切脈。藏醫認為,通過脈象可以看出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部位、人體患病的類型,還可以估計預後。中醫診脈的部位在腕後橈動脈處,藏醫取脈亦在橈動脈處,不僅其寸關尺部位相同,而且連名稱也一樣,其取法亦有浮中沉三候。藏醫的診斷法具有比較的基礎,在文化聯繫上是很密切的。

經中央民族大學羅秉芬和黃布凡編譯,著名藏醫學者強巴赤烈先生審定,這本選編的第一篇和第四篇的篇名是醫療術;第二、三篇是火灸療法(aa)。原書大約寫於公元8世紀,被認為是迄今發現較早的藏醫藥學文獻。近代藏醫藥學專家強巴赤烈先生在序言中說:「出自敦煌吐蕃醫學文獻,是極重要的古代藏族文獻。」關於火灸療法的文獻中指出,這些療法,「並非出自庫藏,是在搜集所有醫方的基礎上,再結合象雄療法而寫成的。」這表明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後,吐蕃的醫藥學曾經廣泛搜集、整理和總結了青藏高原各族部的醫藥經驗和醫療技術,這是藏醫藥學的主體和基礎。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o^)/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o^)┘感謝各位看官們!! 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 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 \(^o^)/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文化史:原始宗教
    從新石器時期,青藏高原的先民們,在從事狩獵採集、農耕漁獵以及遊牧生活中,面對著大自然發生的雷電風雨、霜雪冰凍的變化莫測,面對著地震、山崩、雪崩和泥石流的各種自然災害,產生了221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對天、地、水、火、山、川、湖、海,產生了敬仰,對各種動物產生了圖騰崇拜,對祖先產生了懷念,逐步有了神靈鬼怪觀念,產生了原始宗教信仰。
  • 中美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取得高原醫學研究歷史突破
    格日力介紹,當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來到高原時,由於他們身體內缺乏氧氣,因而會引起高原反應,這種高原反應還很可能發展成為致命性的心臟或腦部炎症,嚴重威脅人體健康。此外,居住在低海拔地區的人群血液中運輸氧氣的血紅蛋白濃度會隨著所處海拔上升而升高,以適應高原環境。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人類居住的最為極端環境之一。
  • 西藏民族大學教授陳立明到青藏高原所交流
    西藏民族大學教授陳立明到青藏高原所交流 2018-07-06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並作了題為「藏門珞民族關係的歷史發展與民族文化交流」的學術報告。
  • 高原醫學奇葩——《藏藥古本經典圖鑑四種》
    在長期與自然災害和疾病鬥爭的過程中,藏民族逐漸掌握了豐富的生存經驗和醫療知識,並形成了獨特的、富有區域特點民族特色的理論體系。數千年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們憑藉持久不懈的努力和自身的智慧,積累傳統醫療經驗和汲取歐亞傳統醫學精華,形成了一門光芒耀世、獨具特色的偉大遺產——藏醫藥學體系。這是藏民族奉獻給人類的如意珠寶。由於歷史及其他原因,大部分醫學典籍散落和散失,難得一見。
  • 四項考古新成果實證古絲綢之路上的融合交流
    墓中發現「大周故慕容府君墓誌」一方,志文內容顯示墓主為「大周雲麾將軍守左玉鈐衛大將軍員外置喜王」慕容智,對研究吐谷渾王族譜系,了解吐谷渾政權發展歷史、唐王朝與吐谷渾政治軍事關係,以及絲綢之路民族關係史、物質文化史具有重要價值。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 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 觀測研究是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 青藏高原的古格王朝,只留下遺址「藏屍洞」,會牽扯出哪些秘密?
    青藏高原海拔高,誕生了那麼多不為人知的朝代和文化。天介紹的就是已經永遠消失的古格王朝。大部分人沒聽說過這個王朝,甚至青藏高原的人也很少聽到古格王朝的傳聞,這樣一個神秘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古格王朝遺址的「藏屍洞」會牽扯出哪些秘密呢?
  • 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原標題: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1991年深秋,在老一輩青藏科學家的帶領下,我有幸第一次踏上去西藏的路,開始了我20年的青藏科考與研究生涯。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多則一年七八次,少則一二次;最長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屈指粗算,至今去了近四十次,計約五百餘天。
  • 高原埋巨室 暗格藏金冠——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高原埋巨室 暗格藏金冠——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2020-04-28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 探秘藏藥NO.27棲息在青藏高原的小精靈——藏雪雞,藥用價值頗高
    在廣袤而神奇的青藏高原東南緣,蔥蘢茂密的高原森林和草原裡就棲息著藏雪雞、盤羊等各種生禽猛獸。在這裡,每一個物種都能在天地之間悠閒自得,安然度日。但如果定睛一看,會發現時而會有一隻只穿著時尚潮流「條紋襯衫」的赤腳紳士若隱若現地穿行在高峰陡崖上,這就是可愛的小精靈——藏雪雞。藏雪雞的食性以植物性由主,偶亦啄食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
  •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於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 「視草為寶」的青藏高原守護者
    這位「視草為寶」的科學家,多年來紮根青藏高原,默默從事草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的研究與實踐,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不懈努力。「只要能讓大家都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問題,多一些環保意識,一切辛苦都不算什麼。」他說。  1991年,18歲的董世魁考入甘肅農業大學。因為覺得「在草原上騎馬很有趣」,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草原科學」這個冷門專業。
  • 追憶鍾揚:青藏高原的「採種者」與「播種者」
    中新網成都3月25日電 題:追憶鍾揚:青藏高原的「採種者」與「播種者」  作者 王鵬  「鍾老師一直想在成都建一個西藏大學研究生分院,因為西藏海拔高條件苦,引進人才比較困難。今天我又到了成都,鍾老師卻已經不在了……」在成都追憶鍾揚,對西藏大學理學院原副院長白玲來說,是一件格外悲痛的事。
  •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召開
    青海新聞網訊 7月26日,由科技部社會發展司、青海省科技廳主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部礦業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西寧召開。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清華大學教授李建保等作專題報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彭生、清華大學副校長岑章志等出席會議。  青藏高原的形成及演化一直是國內外科學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 青藏高原「大湖期」之謎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張帥和張繼峰博士等在Science Bulletin2020年第16期發表了題為:Spatiotemporal complexity of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in the Tibetan Plateau的「News & Views」欄目文章。
  • 醫學界共話高原醫學 探究世居族群適應高原環境「秘密」
    醫學界共話高原醫學 探究世居族群適應高原環境「秘密」 2018-12-23 15:17: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亞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史上聞名遐邇的伏羲、炎帝、夏禹、烈山氏、共工氏、四嶽氏、金田氏等都是高原古羌人。其間,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叢林茂盛,但青藏高原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其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 新石器時代中原農耕文化的擴散與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
    以往關於漢藏語系起源的主流觀點為該語系是在約10000年前起源於中國西南或印度東北部。而復旦大學學者們則通過將上百種漢藏語系語言的大量詞組建模進行譜系分析,以此重構了諸語言間的親緣關係,從而推算出漢藏語系的分化時間和起源地。
  •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學者訪問青藏高原所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學者訪問青藏高原所 2015-12-23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Sergio Rossi訪問青藏高原所,並作題為Bud break across black spruce ecotypes under experimental warming conditions的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