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各族部的醫藥文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幹布聯姻。據《雅隆覺臥佛教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攜來漢地醫學著作和器械,有「治療408種病的藥方和藥物10種,診斷法5種,醫部器械6種,配藥法4部和8觀察法,6拔除法」等。醫著中最著名的一部是《醫療大全》,又稱為《漢公主大醫典》。這部醫著經漢地和尚馬哈德瓦和吐蕃譯師達瑪郭札譯成藏文,藏名《門傑欽莫》,這是西藏歷史上一部最早的藏譯本醫著。
接著,吐蕃還請來唐朝的醫生韓文海給贊普治病,他還翻譯了《大小中醫方雜記》,傳授脈診學。這一時期,松贊幹布還邀請天竺醫生巴熱達札、大食醫生卡利諾與漢地名醫韓文海,共同編著了長達七卷的醫著《無畏武器》,藏名《門吉村恰》(現已失傳)。藏王命令,今後要以這三位醫生的醫術作為衡量其他醫術的標準。松贊幹布還派人到唐朝和天竺學醫。藏醫行業內湧現了以達瑪郭札為首的一批藏族翻譯家,翻譯了一批漢地的醫書。他為藏漢醫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與赤德祖贊聯姻時,也帶來大批唐朝的文化典籍,其中也有許多醫著。這些醫書由漢族僧醫馬哈金達、藏族醫生瓊布孜孜、瓊布頓珠和覺拉醫生等翻譯成藏文。其中最著名的醫書有《月王藥診》,藏名《索瑪拉扎》又名《門傑達瓦傑布》該書有120章、115章、113章三種譯本。據113章的德格版載:「藏王赤祖德贊時,在漢地五臺山伯紀巷瑪哈處藏有《月王藥診》,由漢僧瑪哈亞那借得此書,帶到吐蕃與藏文大譯師別惹扎那共同翻譯為藏文,後由羅珠堅贊刻成木刻版。」
今被認為是藏族醫學史上保存最早的醫典之一,《月王藥診》藏文據《松巴堪布史》記載:「此書版一書是藏漢醫學文化交流的結晶來自漢地」。第司·桑結嘉措說:此書源於五臺山文殊大聖(江伯陽)。羅尚達說,「從該書的內容分析,是以中醫學為藍本,增編了藏醫學的理論和經驗,同時又吸收了天竺醫學的部分內容,它為藏醫學的實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據考證,該書在診脈、驗尿、用藥,尤其是醫學理論等方面是完全近似中醫內容的一部著作。1985年,國家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大乘和尚馬哈亞那和畢如扎那譯的藏文版《月王藥診》。此外,還有漢地羅漢擬寫的70卷《診寶》7卷《陰寶》和25卷《火灸》。
公元8世紀下半葉,赤松德贊時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發展藏醫學。首先,吐蕃迎請唐朝、大食、衝木(和闐與葉爾羌之間的地方)、突厥、尼婆羅、迦溼彌邏等地的名醫共九人到吐蕃傳醫。其中有東松康瓦等漢地醫生三人。他們被稱為「四方九名醫」。東松康瓦又被譽稱為「諸聖醫之首」(《賢者喜宴》第17品醫學總綱)。東松康瓦曾經應邀兩次入藏,最後在吐蕃娶妻傳嗣,他同兩位漢地醫生一起將中原地方大約10種醫學著作譯成了藏文,他把一生精力獻給了吐蕃人民。赤松德贊還將藏南的「約兌」地方賜給東松康瓦做為封地,他的後代也在吐蕃行醫。「四方九名醫」都把他們各自豐富的醫學經驗傳給了吐蕃。
其次,赤松德贊積極培養吐蕃的醫生,下令讓貴族出身的九名聰慧的子弟學習醫學,其中有宇妥·雲丹貢布等九人,後來他們都成才傳醫,藏文史籍稱為「吐蕃九名醫」。赤松德贊召開藏醫學討論會,開展辯論,交流醫學經驗,推動了當時藏醫學的發展。赤松德贊還對醫生行醫和屬民尊醫做出了13條規定,鼓勵藏醫學的發展,所採取了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醫生的社會地位。《漢藏史集》載:「藏297王(赤松德贊)任命了九名御醫,受到眾人稱讚的醫生有45人,被稱為有精通醫術的醫生有29人」。形成了吐蕃自己的醫師隊伍和藏醫學體系,出現了藏民族的醫學家和藏醫學的經典名著。
其中最傑出的人物是宇妥·雲丹貢布,最經典的藏醫學名著就是由他整理、編篡的《四部醫典》。宇妥·雲丹貢布(公元708~833年),出生於吐蕃醫學世家,自幼隨父學醫。一方面廣泛學習《醫療大典》《無畏武器》《月王藥診》等著名醫著,一方面又遍訪名醫。他曾到過唐朝的長安學醫,並訪問過五臺山,得到五臺上一僧醫的指導和贈送的醫書。他對漢地的中醫學有很高的造詣,同時他還到過天竺、尼婆羅等地遊學。這一切為他整理、編篡藏醫學《四部醫典》打下了基礎。通過幾十年的從醫實踐和潛心研究,終於在公元8世紀下半葉完成了《四部醫典》這部不朽的醫著。
該書幾乎全部收入《月王藥診》的理論,還將漢地的臟腑學也補充到該書,是當時吐蕃藏醫學最高水平的著作。他廣泛收集了整理了青藏高原各地防治疾病衛生保健採集藥物的寶貴經驗;而且也廣泛吸收了漢地、天竺、突厥、尼泊爾、克什米爾、波斯醫生的醫術和經驗,成為藏醫學的一部經典醫著。《四部醫典》從醫學理論到臨床實踐,從病因病理到診斷診治,從藥物到方劑,從衛生到保健,特別是胚胎學的發展等,均有講述。集青藏高原各族部醫學之大成,融合了藏漢醫學的歷史成果,兼收了鄰族醫學之長,並有發展和創新。
吐蕃時期的醫學成就,還可以從敦煌文獻(如《醫療術》《火灸療法》和《藏文針灸圖》)裡看到。吐蕃時期已有了豐富的醫療術:穴位放血、火灸、灌腸、導尿、燻蒸、治療、冷熱敷、藥水浴身、油脂療法、穿刺術及針撥白內障等。望、聞、問、切是中醫獲取病人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特別是重視切脈。藏醫認為,通過脈象可以看出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部位、人體患病的類型,還可以估計預後。中醫診脈的部位在腕後橈動脈處,藏醫取脈亦在橈動脈處,不僅其寸關尺部位相同,而且連名稱也一樣,其取法亦有浮中沉三候。藏醫的診斷法具有比較的基礎,在文化聯繫上是很密切的。
經中央民族大學羅秉芬和黃布凡編譯,著名藏醫學者強巴赤烈先生審定,這本選編的第一篇和第四篇的篇名是醫療術;第二、三篇是火灸療法(aa)。原書大約寫於公元8世紀,被認為是迄今發現較早的藏醫藥學文獻。近代藏醫藥學專家強巴赤烈先生在序言中說:「出自敦煌吐蕃醫學文獻,是極重要的古代藏族文獻。」關於火灸療法的文獻中指出,這些療法,「並非出自庫藏,是在搜集所有醫方的基礎上,再結合象雄療法而寫成的。」這表明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後,吐蕃的醫藥學曾經廣泛搜集、整理和總結了青藏高原各族部的醫藥經驗和醫療技術,這是藏醫藥學的主體和基礎。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o^)/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o^)┘感謝各位看官們!! 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 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 \(^o^)/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