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撥弦的時候不能翹得太高。我按著你的手,你再彈,對,這樣才正確。開始,彈,6、5、4、3、2、1……」走進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凌江完全小學,一陣吉他聲傳來,一位青年教師在一棟兩層瓦房的小屋子裡細心指點一名孩子彈吉他的指法和撥弦方法。
凌江完全小學四周都是山,5名教師中50歲以上的3人,25歲以下1人,47名學生中有39名留守兒童,是一所鑲嵌在山窩窩裡的「麻雀學校」。小屋子約12平方米,裡面只有10多張方凳子和一塊小黑板。
22歲的車力維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體育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凌江完全小學,任語文、英語和音樂教師。
正在練習彈吉他的叫趙鈺雄,大山深處的凌江村人,家裡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個暑假沒有摸吉他了,手真的癢了。」彈完一支曲子的趙鈺雄靦腆地笑著說,「車老師教吉他後,自己彈的膽子越來越大,也更自信了。」
「從縣城出發,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乘車一路暈了3個多小時才到。」車力維談起第一次走進學校的感受說。到校不久,教學過程中車力維腦子裡滿滿都是疑問:缺少年輕教師,孩子們文體活動匱乏、缺少活力、精神面貌不佳……
怎麼能讓大山裡的孩子們唱起來、跳起來、樂起來?
艱苦的環境並沒有影響車力維的教學熱情。有一天,他課餘時間在校園彈奏吉他時,從來沒有接觸過吉他的孩子們都被美妙的音樂吸引過來。
「自己在大學裡組織過樂隊,給學生們看了當年大學演出時的視頻,孩子們對樂器的興趣一下被激發了起來,說明他們很喜歡音樂。」車力維當時就作了個決定,「成立社團教孩子們吉他,讓孩子們樂起來。」
然而,學校缺少經費,哪有購買吉他的錢呢?孩子們大多是留守兒童,家庭條件不好,買吉他對孩子們來說很奢侈。
車力維自掏腰包,為孩子們購買了4把電吉他和一套架子鼓。
他又帶領學生把一間堆滿了雜物的12平方米的小房間騰了出來,改建成了孩子們的練功房,吸收10多名孩子為團員。
車力維給孩子們講解吉他的結構,一步步讓孩子們走進吉他的世界。沒有投影儀,他在小黑板上畫出六線譜,教孩子們學習識譜、音基和弦,教他們「6、5、4、3、2、1」數字代表什麼,要彈哪根弦。
時間一長,車力維發現孩子們學習興趣慢慢退卻。他知道,大山裡的孩子接觸吉他少,欠缺音樂天賦,必須耐心教。
車力維借著學校舉辦藝術節要求吉他社團表演的機會,給孩子們打氣,並找到社團裡最有彈奏天賦的黃盛宇等同學進行了全面交流,開始突擊訓練。
車力維要求孩子們每天放學後必須練習。不到一個月,零基礎的黃盛宇學得有模有樣,可以自彈自唱,成為社團中的佼佼者,能帶領其他同學進行團體合奏練習。
藝術節上,吉他社團的表演吸引了學校附近的村民觀看。一曲下來,贏得了師生和鄉親們的喝彩。
「第一次彈,就被吉他美妙的聲音吸引了,現在愛上了吉他。一定要彈奏好吉他,將來當一個歌手。」黃盛宇興奮地談起心中的夢想。
「現在這間小練功房,成了孩子們在學校裡最喜歡來的地方。」車力維說,「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學習彈奏吉他,也在縣、鄉、片區組織的藝術節上表演,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
江華縣教育局局長唐孝任介紹,像車力維這樣的定向師範生的專業綜合素養逐漸體現,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在學校挑起了大梁,成長為學校的骨幹。
【責任編輯:侯歆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