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完村裡的留守兒童家庭,肖逸菲的心裡五味雜陳。她看到那些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年紀很小便幫著家裡做家務、幹農活,有些家庭甚至沒有一件像樣的家電。這讓她感到難過,也堅定了她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志願服務的決心。她在志願服務日記中寫下這樣一句話:「孩子們,下一站,是未來!」
2019年暑假,西南石油大學學生肖逸菲參加了2019北大資源「星火助學·快樂學校」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公益活動(以下簡稱「快樂學校」)。她帶著西南石油大學「柚遇江陽」志願服務隊來到四川瀘州瀘縣天全村,開展愛心公益服務。與她同行的還有來自四川農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山東交通學院等高校的15支志願服務隊130餘名志願者,他們走進四川多個地區,為當地留守兒童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美藝教育、心理輔導、家訪調研等教育公益專項服務,陪伴孩子們度過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快樂暑期。
本次公益活動以「弘揚五四精神、助力教育扶貧」為主題,通過開展關愛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志願服務活動,鼓勵更多新時代有志青年自覺弘揚五四精神,深入鄉村基層,助力教育扶貧,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15天的時間裡,130餘名大學生和高校教師志願者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為鄉村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他們精心策劃,結合當地特色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堂精彩課程;他們教學相長,用愛心和陪伴溫暖留守兒童們的心靈世界,讓他們的生活漸漸發生著改變;他們青春擔當,為鄉村教育扶貧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快樂學校」裡匯聚「星火」力量,點燃少年夢想。
多彩課堂點燃興趣之火
「師資結構欠佳,現代化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技術運用滯後,缺乏對現階段學生整體全面綜合素質培養的整體規劃。」廖富康這樣描述志願服務地的教學條件。2019年7月14日至30日,廖富康作為隊長,帶領西華師範大學「星火助學·快樂學校」團學幹部暑期志願服務隊,來到四川省重點扶貧地區——閬中市天林鄉五龍村開展志願服務。
這個村子的教學點距城區22公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隊員們修改完善了最初的教學計劃,以多元化的課程為主,輔之趣味性的遊戲活動,使孩子們既可以鞏固課程基礎,又得到心理輔導。
「學科課程上,我們在語數外等基礎課程上,還提供美學教育、體智培養、素質拓展等助學課程。」廖富康說,考慮到當地自然災害偶發,大部分留守兒童缺乏科學的安全教育,存在著極大的人身安全隱患,隊員們開展了安全自護教育與防身武術課程,培養孩子們的安全意識以及自救能力,家長也通過這個活動意識到注意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隊員們還用趣味語文、趣味科學、手工、繪畫、表演、運動會等方式,讓孩子們充分參與教學。課堂上大家互相鼓勵,活動中彼此加油打氣,讓每個孩子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發現自我價值。「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孩子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加強了學習自主性。通過這些課程,他們逐漸發現自己的強項和優勢,也更加自信起來。」廖富康說。
西華師範大學的另外一支團隊——彩虹隊同樣參加了公益活動,在鄉村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來到四川南充禹王廟村,精心為孩子們打造趣味課堂。作為團隊隊長,李志剛一到村子就發現不少孩子有些內向,不願意主動和陌生人說話,甚至在課堂上交流發言也比較膽怯。「那麼,演講課的設置就十分必要,從普通話語音,到演講口才技巧的教授,要讓孩子們在臺上敢於發聲、喜歡表達,從溝通中獲得成長。」李志剛說。
為此,團隊成員對孩子們進行自我介紹、我的夢想等主題演講訓練,用繞口令來鍛鍊孩子們的普通話,教授《少年中國說》選段朗誦,讓孩子們習慣於在臺上說話的感覺。
鄒同學是一名留守兒童,在剛開始的幾節課她基本不敢說話,站在講臺上也是支支吾吾,聲音非常小。但經過十天的鍛鍊後,她可以非常流利地對陌生人講述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能大聲地朗誦出《少年中國說》,最後她成為領誦。「孩子們通過學習我們的特色課程有成長和改變,這是讓我們感到非常開心的事,也是志願服務的意義。」李志剛說。
2019年7月25日,由池州學院5名大學生和一位指導老師組成的赴四川「快樂學校」項目關愛留守兒童實踐團,來到成都簡陽蜀陽社區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019年,全國多個城市進入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簡陽便是其中之一。團隊隊長汪文玉看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便帶領團隊為當地的留守兒童帶來了一堂「垃圾分類我先行」的特色課程。
結合「垃圾分類」這個熱門話題,團隊成員在課堂上帶著孩子們認識可回收垃圾、幹垃圾、溼垃圾和有害垃圾等概念,幫助孩子們樹立起垃圾分類意識。汪文玉介紹說,隊員們通過卡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讓孩子們記住生活中的常見垃圾分別屬於什麼樣的類別。除此之外,隊員們還為孩子們帶來了「物理化學實驗魔法課」「詩詞文化課」「國防教育課」等課程,最終通過匯報演出的形式,將教學成果進行逐一展示。
「孩子們特別喜歡這些特色課程,我們來到這志願服務的目的也是源於此,就像是活動的主題一樣,快樂學校,快樂學習。」汪文玉說。
愛心陪伴開啟心靈之門
有人曾說: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缺少的往往就是陪伴。這很容易導致他們性格內向,甚至有些自閉。楊雨淅在志願服務時就遇到了這樣的一名孩子。
楊雨淅是四川農業大學「快樂棗支」暑期志願服務隊隊長。2019年7月17日,她帶領團隊來到四川瀘州敘永縣三臺村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在這裡,楊雨淅認識了一名被稱為「問題孩子」的劉同學。
劉同學的媽媽已去世,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十多年來很少回家,現在和奶奶一起生活。讓隊員驚訝的是,劉同學已經輟學一年,原因是被醫院確診為癲癇病並患有抑鬱症,但他最喜歡畫畫。
作為團隊裡唯一的美術老師,羅崇鑫注意到了劉同學。美術課上,劉同學特意帶了自己的美術書,厚厚的一本且畫滿了畫。羅崇鑫則教會了他很多繪畫,並對他進行鼓勵。隊員們和他一起做飯,一起打球,一起到田野裡拍照,劉同學逐漸敞開了心扉,與團隊成員打成一片。
除了課本知識外,隊員們還開設了各種有趣的課程,包括心理健康課、消防知識安全課、趣味攝影課、手工課、戶外寫生課等。臨別前,每個隊員都給劉同學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留下了電話號碼,告訴劉同學要時常保持聯繫,「我們告訴他不許哭,只要他努力讀書,以後我們還來看他,或者他來成都找我們。」羅崇鑫說。
志願服務結束後,羅崇鑫一直與劉同學保持著聯繫,「他還告訴我們,9月開學後他就上學了,奶奶身體很好。很想念我們,他說給爸爸也打了電話,『十一』前幾天還祝我們每個人國慶節快樂。」
「我們7個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15天,用我們的經歷告訴他們一定要好好讀書,走出大山。15天不長也不短,認識了一群以前不怎麼可能會認識的孩子,親自去感受只在電視上看到的生活,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成長。」羅崇鑫說。
在成都簡陽射洪壩街道蜀陽社區,山西高校志願聯隊「晉善蜀緣快樂學校」志願服務隊也給留守兒童帶去了關愛和陪伴。這支團隊由山西5所高校9名大學生組成,隊長張帥林來自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經過15天的陪伴,他認為,留守兒童的世界很簡單,他們缺少的最多的是愛和陪伴。
在這支團隊服務的孩子中,有一名李同學和外公外婆生活,爸爸媽媽都常年不在家,而外公外婆也只是早晚在家而已。對於回家,他總是顯得漫不經心。了解到他的情況後,隊員郭朝陽和其他成員便考慮從他缺少的地方去儘量給予,「他的父母經常不在,隊員們就陪他一起玩,他喜歡一種卡片卻捨不得買,隊員們就偷偷給他買。我們還給他講一些我們的小故事,傾聽他們有趣的事。」
漸漸地,內向、羞澀、面對陌生人開不了口的李同學開朗起來,後來可以在陌生人面前表演唱歌。曾經因為父母不能陪他而抱怨生活,了解了父母是為了給他更好的生活才外出打工,李同學也開始理解父母了,變得陽光起來。
在匆匆結束了蜀陽社區的志願服務之後,隊員們正準備回到住處,卻聽到有人在喊「老師,老師!」隊員們找了好一會才發現是樓上有個小孩子在家裡喊他們。這時,隊員們才認出來,是他們帶的小孩中的一個。「或許,對於每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東西都不一樣,留守兒童心中最重視的可能就是陪伴與關注吧!我想對於他們,給予心理上的關愛遠遠要比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因此,我們要更加用心地對待他們。因為有愛,所以快樂!」團隊成員賈慕媛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