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面朝黃土背朝天」,許多人都會想起農民耕作的辛勤場景。在汕頭市潮陽區,有一對農民父子雖然常年與田地打交道,但他們卻與傳統農民的耕作模式不同,他們利用現代化機械助農增收,開拓出一片更為廣闊的農業發展前景。這對父子兵,就是「全國種糧大戶」馬鎮順及其兒子馬學傑。
近日,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上,「80後」的馬學傑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佳農民」稱號,成為我省首名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新型農民。
「全國十佳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人,是農村改革創新的先行者,他們為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探索了新路子,示範引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那麼,子承父業的馬學傑在父親的「光環」下是如何闖出新路?在日曬雨淋的田野中,馬家父子又是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改變種糧模式?
放棄「鐵飯碗」,走進田野中
在榮獲「全國十佳農民」之前,對很多人來說,馬學傑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如果說提起他的父親「全國種糧大戶」馬鎮順,在潮陽幾乎就無人不曉。
由於受到父親種糧的影響,馬學傑和其他「80後」年輕人不太一樣,他自小就對農業有著天生的熱愛。馬學傑記得,小學2年級開始他就經常到田野中幫忙家人耕作,因為自己是左撇子,家人很擔心他以後拿農具時,一不順手會割傷自己。
如今看來,家人擔憂的問題在馬學傑身上並不存在。種田這種辛苦的體力活,恰好成了馬學傑命運的轉折點。
2004年,馬學傑從武警部隊退伍後,當時有很多行業可以選擇,既可接受組織的工作安排,端起一個「鐵飯碗」;也可像其他潮汕同齡人一樣,到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打拼。但他衡量再三之後,作出了一個令許多人驚訝的決定:追隨父親的腳步,把人生最好的年華留給家鄉的農業。
原來,當時馬學傑的父親從潮陽區、潮南區等周邊鄉鎮承包了4000多畝水田,兩造水稻種植近9000畝,如此大的水稻面積全靠父親一個人管理,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且他父親也經常教育他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於是乎,他就決定回到家鄉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業空間。
雖然成長於農村,但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人來說,真正要進入農業領域並不容易。幸好,馬學傑有一股子鑽勁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除了父親的精心教導,他還不時向農戶虛心請教,參加上級農業、農機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回到家裡自學種田技術理論和上網查找有關培育良種的資料,繼而投入到耕作實踐中。
成立合作社,邁向機械化
慢慢地,在摸清生產要領之後,馬學傑對種田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勞力、資金不足,沒有應用機械化生產,作業方式落後等問題,是大規模種植水稻的主要瓶頸。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將現代化機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成立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或許是突破瓶頸的一道良方。
潮汕地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1畝。由於收益少,不少農戶丟荒了自家田園到外地打工。通過成立合作社,能租用散戶閒置田,改造低產田,集中連片農田開展優質稻種植,並為散戶小規模種植戶提供服務。
2009年5月,馬學傑在上級財政部門、農業、農機管理等部門的支持下,成功創辦了汕頭市潮陽區順傑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順傑合作社)。身為社長,馬學傑認為,合作社要發展壯大,最重要就是規範化運營。為此,他經常聘請農機專家為社員講解農機使用、保養、維修的相關知識。在農閒時,他組織駕駛操作人員集中學習培訓,重點學習安全知識和專業技術,不斷提高駕駛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和操作水平、排除故障能力;在農忙前,他又對即將參加作業的農業機械集中搞好維修調試,使其技術狀態、指標良好,順利投入作業。
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順傑合作社」已經從開始的只有5名社員註冊資金150萬,發展到現在入冊社員51戶,未入冊90戶,註冊資金680萬。目前,該合作社擁有了180多臺套農業機械,用於1.2萬多畝水稻的生產。2017 年,合作社水稻年種植面積達2.4萬畝以上(兩造),年產優質稻穀2.4萬噸以上,帶動周邊2500多農戶,覆蓋5萬多畝耕地,實現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運輸、烘乾、加工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
父子齊上陣,赴國外種糧
為了提高種糧效益,近年來,「順傑合作社」在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華南農業大學及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等單位專家的指導下,堅持調整品種結構、統一栽培管理、全程採用機械化耕作等良種良法相配套的技術規程,為社員和農戶提供水稻機耕、育秧、插秧、除蟲防病、施肥、收割和烘乾等「一條龍」全程機械化服務。
近幾年來,潮陽區早造收割期多連續降雨,為稻穀的烘乾效益,馬學傑再次創新升級,實現烘乾智能化。今年7月份,「順傑合作社」的全自動穀物烘乾中心正式投產,該中心14臺穀物烘乾機每天烘乾稻穀600噸,相當於1200畝水稻的收割量,擁有40個可容納3000多噸穀物的倉庫,成為目前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穀物烘乾中心。馬學傑說,按照這一規模,純人工操作的話需要70人,但如今在烘乾中心,只需2名工人操作機器即可。
▼視頻為「順傑合作社」全自動穀物烘乾中心。
烘乾中心的投產,不僅服務本地農戶,還有潮州、揭陽、福建等地農戶也運稻穀前來烘乾,有效解決了水稻收穫季節遭遇惡劣天氣歉收的難題。馬學傑告訴記者,接下來,他與父親計劃增加烘乾中心庫容,擴大生產力,給更多的農戶提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馬家父子的種糧事業拓展至國外。2015年初,在省農科院的牽頭下,馬學傑和他父親通過租賃的方式,承包了泰國那空拍儂府3000畝田地,準備做大做強跨國糧食產業。
轉眼間,馬學傑在田間已度過了15個春華秋實。從子承父業對農業一竅不通,到如今成為「全國十佳農民」,他一路成長一路收穫。2010年3月,馬學傑參加廣東省首屆水稻機插秧技能比賽並獲得全省第一名;2010年5月他被共青團汕頭市潮陽區委評為「十佳青年崗位能手」;2012年當選為雷沃杯「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2017年8月評為「廣東百佳新型職業農民」;2017年被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評為「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2018年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文/圖:全媒體記者 楊立軒
通訊員:潮陽宣
【作者】 楊立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