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80後」汕頭青年不僅是「全國十佳農民」,把大米種到國外

2020-12-22 騰訊網

一說起「面朝黃土背朝天」,許多人都會想起農民耕作的辛勤場景。在汕頭市潮陽區,有一對農民父子雖然常年與田地打交道,但他們卻與傳統農民的耕作模式不同,他們利用現代化機械助農增收,開拓出一片更為廣闊的農業發展前景。這對父子兵,就是「全國種糧大戶」馬鎮順及其兒子馬學傑。

近日,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上,「80後」的馬學傑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佳農民」稱號,成為我省首名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新型農民。

「全國十佳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人,是農村改革創新的先行者,他們為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探索了新路子,示範引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那麼,子承父業的馬學傑在父親的「光環」下是如何闖出新路?在日曬雨淋的田野中,馬家父子又是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改變種糧模式?

放棄「鐵飯碗」,走進田野中

在榮獲「全國十佳農民」之前,對很多人來說,馬學傑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如果說提起他的父親「全國種糧大戶」馬鎮順,在潮陽幾乎就無人不曉。

由於受到父親種糧的影響,馬學傑和其他「80後」年輕人不太一樣,他自小就對農業有著天生的熱愛。馬學傑記得,小學2年級開始他就經常到田野中幫忙家人耕作,因為自己是左撇子,家人很擔心他以後拿農具時,一不順手會割傷自己。

如今看來,家人擔憂的問題在馬學傑身上並不存在。種田這種辛苦的體力活,恰好成了馬學傑命運的轉折點。

2004年,馬學傑從武警部隊退伍後,當時有很多行業可以選擇,既可接受組織的工作安排,端起一個「鐵飯碗」;也可像其他潮汕同齡人一樣,到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打拼。但他衡量再三之後,作出了一個令許多人驚訝的決定:追隨父親的腳步,把人生最好的年華留給家鄉的農業。

原來,當時馬學傑的父親從潮陽區、潮南區等周邊鄉鎮承包了4000多畝水田,兩造水稻種植近9000畝,如此大的水稻面積全靠父親一個人管理,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且他父親也經常教育他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於是乎,他就決定回到家鄉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業空間。

雖然成長於農村,但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人來說,真正要進入農業領域並不容易。幸好,馬學傑有一股子鑽勁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除了父親的精心教導,他還不時向農戶虛心請教,參加上級農業、農機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回到家裡自學種田技術理論和上網查找有關培育良種的資料,繼而投入到耕作實踐中。

成立合作社,邁向機械化

慢慢地,在摸清生產要領之後,馬學傑對種田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勞力、資金不足,沒有應用機械化生產,作業方式落後等問題,是大規模種植水稻的主要瓶頸。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將現代化機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成立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或許是突破瓶頸的一道良方。

潮汕地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1畝。由於收益少,不少農戶丟荒了自家田園到外地打工。通過成立合作社,能租用散戶閒置田,改造低產田,集中連片農田開展優質稻種植,並為散戶小規模種植戶提供服務。

2009年5月,馬學傑在上級財政部門、農業、農機管理等部門的支持下,成功創辦了汕頭市潮陽區順傑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順傑合作社)。身為社長,馬學傑認為,合作社要發展壯大,最重要就是規範化運營。為此,他經常聘請農機專家為社員講解農機使用、保養、維修的相關知識。在農閒時,他組織駕駛操作人員集中學習培訓,重點學習安全知識和專業技術,不斷提高駕駛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和操作水平、排除故障能力;在農忙前,他又對即將參加作業的農業機械集中搞好維修調試,使其技術狀態、指標良好,順利投入作業。

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順傑合作社」已經從開始的只有5名社員註冊資金150萬,發展到現在入冊社員51戶,未入冊90戶,註冊資金680萬。目前,該合作社擁有了180多臺套農業機械,用於1.2萬多畝水稻的生產。2017 年,合作社水稻年種植面積達2.4萬畝以上(兩造),年產優質稻穀2.4萬噸以上,帶動周邊2500多農戶,覆蓋5萬多畝耕地,實現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運輸、烘乾、加工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

父子齊上陣,赴國外種糧

為了提高種糧效益,近年來,「順傑合作社」在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華南農業大學及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等單位專家的指導下,堅持調整品種結構、統一栽培管理、全程採用機械化耕作等良種良法相配套的技術規程,為社員和農戶提供水稻機耕、育秧、插秧、除蟲防病、施肥、收割和烘乾等「一條龍」全程機械化服務。

近幾年來,潮陽區早造收割期多連續降雨,為稻穀的烘乾效益,馬學傑再次創新升級,實現烘乾智能化。今年7月份,「順傑合作社」的全自動穀物烘乾中心正式投產,該中心14臺穀物烘乾機每天烘乾稻穀600噸,相當於1200畝水稻的收割量,擁有40個可容納3000多噸穀物的倉庫,成為目前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穀物烘乾中心。馬學傑說,按照這一規模,純人工操作的話需要70人,但如今在烘乾中心,只需2名工人操作機器即可。

▼視頻為「順傑合作社」全自動穀物烘乾中心。

烘乾中心的投產,不僅服務本地農戶,還有潮州、揭陽、福建等地農戶也運稻穀前來烘乾,有效解決了水稻收穫季節遭遇惡劣天氣歉收的難題。馬學傑告訴記者,接下來,他與父親計劃增加烘乾中心庫容,擴大生產力,給更多的農戶提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馬家父子的種糧事業拓展至國外。2015年初,在省農科院的牽頭下,馬學傑和他父親通過租賃的方式,承包了泰國那空拍儂府3000畝田地,準備做大做強跨國糧食產業。

轉眼間,馬學傑在田間已度過了15個春華秋實。從子承父業對農業一竅不通,到如今成為「全國十佳農民」,他一路成長一路收穫。2010年3月,馬學傑參加廣東省首屆水稻機插秧技能比賽並獲得全省第一名;2010年5月他被共青團汕頭市潮陽區委評為「十佳青年崗位能手」;2012年當選為雷沃杯「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2017年8月評為「廣東百佳新型職業農民」;2017年被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評為「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2018年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文/圖:全媒體記者 楊立軒

通訊員:潮陽宣

【作者】 楊立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喬府大院董事長喬文志榮膺「全國十佳農民」稱號
    神州大地飛歌,金黃稻浪翻滾 共享豐收喜悅,同慶祖國華誕 今天我們迎來了 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 ...記「全國十佳農民」、重慶琪金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其鑫
    圖為林其鑫喜獲「全國十佳農民」榮譽稱號。從一個偏僻山村的孩子,到創辦食品公司搞屠宰;從實現個人致富,到服務、帶動更多的人致富;從樹立品牌,到保護生豬種子資源;從開設扶貧超市,到疫情等危難關頭勇於擔當社會責任……林其鑫,永川區何埂鎮聯盟村人,重慶琪金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是我區在改革開放時代成長起來的諸多農民中最典型代表之一。近日,他獲得殊譽,被評為「全國十佳農民」。
  • 直播賣大米 2小時賣出數萬斤 這個80後小哥是怎麼做到的
    直播賣大米 2小時賣出數萬斤 這個80後小哥是怎麼做到的杭州網  發布時間:2019-10-11 11:21:48五常大米,被舌尖上的中國譽為「中國最好的大米」每年的九月中旬開始,五常種水稻的農民就迎來了秋收的日子。都說黑龍江是中華糧倉,而五常卻是糧倉中的糧倉。五常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十大先進縣之一、也是全國水稻五強縣之一。
  • 重慶豬肉鋪走出個「全國十佳農民」
    先進事跡:林其鑫,男,1978年12月出生,漢族,本科學歷,重慶市永川區何埂鎮聯盟村農民,重慶琪金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土豬養殖為主,先後帶動2500多戶村民實現增收。2019年,帶動養殖出欄生豬3萬多頭,全市貧困區縣300餘種產品產能增收2.2萬噸。
  • 《最棒的農民高健浩》入選「大眾喜愛的 50種圖書」
    本報記者程天賜  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民閱讀活動組織協調辦公室主辦的「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推薦活動日前揭曉,以江蘇省常熟市農民高健浩為主人公的報告文學作品《最棒的農民高健浩》,入選2016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榜單。
  • 青年朗誦藝術家隋源出席中國詩歌春晚並獲「全國十佳青年朗誦家」
    青年朗誦藝術家、詩人隋源出席晚會。在頒獎典禮上,鑑於隋源在2019-2020年度朗誦界做出的成績及貢獻,與央視主持人王焜、一級播音員靖暄、全國青少年語言藝術素質考評官趙早早等榮獲「全國十佳青年朗誦藝術家」殊榮。頒獎典禮上,隋源與青年朗誦家趙慶聯袂朗誦了詩人鄧紅瓊的獲獎作品《再回首》,款款深情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 ...腰包讓鄉親們稻田裡養蟹、養蝦「全國十佳農民」洪蘊來帶全村致富
    鄉親們說,這是洪蘊來的善良感動了老天。洪蘊來卻說,這是鄉親們起早貪黑幹出來的結果。11月4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採訪了2019年度「全國十佳農民」稱號遼寧省唯一獲得者,瀋北新區石佛寺街道辦事處房身村農民洪蘊來。踏實種地種出名堂70後的洪蘊來是土生土長的瀋北人,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 2018年度廣東十佳最美新型職業農民
    為大力宣傳推動廣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樹立新型職業農民先進典型,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2018年廣東省農業廳決定,黃德仙等10人被廣東省農業廳認定為2018年度廣東十佳最美新型職業農民。
  • 幫助農民把泥飯碗變成金飯碗 柳河"大米姐"榮獲吉林好人
    柳河「大米姐」管延麗  這是大米姐管延麗獲得的又一殊榮,她曾獲得省三八紅旗手、省百名卓越企業家、2015中國十大傑出創業女性年度人物等多個獎項,她創辦的吉林省柳俐糧食有限公司被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頭企業」,「大米姐」品牌的富硒米在全網大米行業中排第20名,中央財經頻道《生財有道》欄目組對她的富硒大米進行過專題報導,如今的管延麗已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 獨家專訪|全國十佳農民趙文鑫:來自山東惠民,夢想在家鄉打造
    銷售部門的負責人看到他,走過來解釋:剛收穫的一批蔬菜,一個客戶早已交了訂金;另一個今天才到的客戶,看到蔬菜後,招呼也沒打,就直接把訂金打到了公司帳戶上。一批蔬菜,有兩個客戶爭,這讓銷售部門的負責人很為難。「處理好,雖然說有先來後到,但一定要讓兩個客戶都滿意。」趙文鑫說。鑫誠農業全景。
  • 福建漳州9家青年農民合作社名列「省優示範」
    日前,由漳州團市委和市農業局聯合推報的9家合作社通過省級評審,獲評2014年省級青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此次全省共評選出80家青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漳州推報的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9家入圍。
  • 汕頭大學2+2留學與哪些國外大學對接?
    2+2留學是當前國外疫情尚未好轉時,許多學生所考慮的一種留學方式。一些廣東地區的學生想要了解汕頭大學出國留學2+2項目與哪些國外大學對接?下面育路網出國留學頻道小編就為您解答一下。什麼是汕頭大學2+2留學?
  • 包頭農民48歲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在網上普法成「全國十佳」
    本次活動評選面向全國律師,尤其是在法律服務創新方面有突出成績的律師。48歲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劉學雲是東河區沙爾沁鎮公積板村的農民。上世紀90年代,他發現110國道兩側有很多店鋪準備拆遷,在他的協調下,廣大商戶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後來,我就覺得法律挺重要的。所以我就通過中華全國律師函授中心學習法律。然後給周邊的村民寫起訴狀,接受諮詢。」
  • 全國100餘名高手決戰汕頭
    全國100餘名高手決戰汕頭
  • 永嘉試種成功全國最牛「補血大米」
    一個不知名的永嘉山鄉,竟然產出一種全國含鐵量最高的「補血大米」,這是記者日前偶然得到的一條新聞。  這種稀有大米與普通大米有何區別?成因何在?為何直到現在才揭開身世?帶著一連串的問號,記者日前趕往了永嘉山鄉。
  • 吉林延邊胚芽大米 阿八伊品牌大米幫助農民走出貧困
    2017年,李貴男和段欣倆位夫婦放棄10年的北京生活從首都回到老家吉林延邊創業,他們堅信,在這片饒沃的土地上,不僅能夠種植最好的糧食,更能播種出自己的夢想。他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誓將自己的所學所長發揮出來,帶領鄉親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的道路。回到家鄉後,他們一方面活用經營管理知識,深入實地進行考察,到一家家農戶中去了解大米種植過程及收成情況,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大數據分析,了解整個大米行業的發展走勢。通過不斷的分析總結後決定做胚芽大米。
  • 黑龍江五常大米最貴199元/斤 農民賣稻僅2元/斤
    五常「天價」大米收購價不到兩元 中等包裝大米普遍價格四五十元每斤,精包裝大米最貴每斤賣199元;政府部門被指不作為致稻農「糧價低」 據新華社電 2011年,知名的黑龍江省五常大米迎來好光景,大米不僅質量好,價格也是節節攀升,最貴的一斤甚至賣到了199元。
  • 第三屆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臺前幕後
    作為一家剛成立兩年的法院,金融法院是第一次參加「十佳青年」評選,「創業亦是守業,創新亦是傳承。」沈竹鶯感情充沛地講述著創業者「金一代」的硬核青春。上鐵法院行政庭法官孫煥煥是第二次參加「十佳青年」評選了。她坦言,自己這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雖然極度不善言辭,卻能有勇氣再度站在舞臺上和大家做分享。「喪,太簡單了,頂著焦慮一起熱愛生活,才是真的酷。」
  • 黑龍江大米品牌價值近700億!五常大米蟬聯大米類第一
    通河大米排第37名,品牌價值88.45億元。延壽大米第105名,品牌價值10.41億元。五常大米連續多年參加中國品牌價值評選系列活動,在2016、2017年度的評價中,均位居全國大米類第一名,在今年發布的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名單中,五常大米蟬聯全國大米類第一。
  • 帶村民致富 湖州兩位職業農民入圍省十佳合作經濟人物
    日前,由省農合聯、省供銷社共同舉辦的2017年度浙江省十佳合作經濟人物榜揭曉。湖州長興許長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莫國鋒、吳興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建龍,由於在農業領域銳意改革創新、引領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雙雙獲此殊榮。湖州因此也成為省內11個地市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