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馮曉瑜
昨天,一個平常的星期六,上海梅雨淅瀝,南京東路步行街依舊遊客如織。上海星巴克臻選世茂廣場店櫃檯前排起長龍——這個「城市會客廳」裡有欣賞申城景致的最佳視角,也是星巴克在上海生意最好的門店之一。
遊客多、生意好,給垃圾分類帶來的卻是一道難題。星巴克準備充分: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之前,星巴克在上海的700多家門店就已推出「綠色大使」,在垃圾分類初期幫助消費者進行垃圾分類。
窺視一家國際咖啡連鎖巨頭的經營和管理理念,它的「背陰處」——垃圾分類,也許更加值得借鑑。
前後臺聯動,專人負責垃圾分類
星巴克「綠色大使」實行「輪崗制」。夏玉聞穿上綠色圍裙,是昨天星巴克世茂廣場店的輪值「綠色大使」。這位90後帥哥笑言,別看小小的一個咖啡杯,目前能正確區分的消費者還不多。「咖啡杯裡的內容物是溼垃圾,塑料杯蓋是可回收垃圾,洗乾淨的咖啡杯是幹垃圾。」夏玉聞解釋,一杯咖啡得分別放入三個垃圾桶。
如今上海的星巴克門店統一使用三個垃圾桶,分別是幹垃圾、溼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就近之處會豎一塊小黑板,門店內可能產生的垃圾屬性均被一一羅列出來,以方便消費者區分。夏玉聞告訴記者,雖然來店消費的以遊客居多,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都非常支持垃圾分類,有些遊客會主動停下來關注很久,然後把手中的垃圾丟在正確的地方。
前臺垃圾分類做得到位,後臺操作區的垃圾分類同樣已走上正軌
南京東路門店副理高蒙琪告訴記者,用完的牛奶紙盒,員工都會先衝洗乾淨,壓平後再投入可回收垃圾箱;泡完的茶包,員工會先破袋,再分別投放。比較複雜的問題在於收拾餐後垃圾:「在店員統一收集後,我們會派駐專人在後臺操作間洗乾淨,然後分門別類投入垃圾桶。」
源頭減量,單店每天少了一半垃圾
上海世茂廣場每天有兩次垃圾集中回收,14時到16時、22時到24時。記者抵達的時候,正趕上店內的「倒垃圾」時間,一位店員正拉著垃圾桶往外走:「現在店裡的垃圾少了很多——以前,我們店裡一天可『生產』四車約合12袋垃圾。如今減少了一半,大約只有兩車約6袋垃圾。」
咖啡殘渣等溼垃圾數量沒有變化,但可回收垃圾和幹垃圾的減量很明顯。在垃圾分類這場全城大考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是如何進行垃圾減量。星巴克中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今年4月起,星巴克蘇浙滬門店就開始積極響應垃圾源頭減量的號召,對於有外帶需求的顧客,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對於在店內享用咖啡美食的消費者,默認提供不鏽鋼餐具及店用杯,同時鼓勵顧客使用自帶杯和自帶餐具。夏玉聞介紹,如今在星巴克門店的吧檯上,一次性杯託以及吸管已經消失,這就從源頭上大大減少了垃圾數量。
據悉,星巴克今年4月22日起以紙吸管和直飲杯蓋代替塑料吸管,至今80多天時間,上海各門店已經減少數百萬根塑料吸管。環保專家介紹,在自然環境中,需要整整400年才能降解這些塑料吸管。
建立統一規則,700多家門店同步運轉
作為國際餐飲連鎖巨頭,星巴克這些年在上海發展迅速:去年年中,它在上海的門店數量約為650家,而今天,上海門店已經達到700多家,數量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星巴克臻選咖啡·焙烤坊、星巴克臻選咖啡·酒坊等一系列在亞洲、甚至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門店都在上海經營得風生水起。
一家門店做垃圾分類簡單,但全市700多家連鎖門店做垃圾分類,卻是一樁難事。高蒙琪告訴記者,在《條例》實施前,星巴克每家門店就已經開展多次員工培訓,「針對門店常見的垃圾類型,我們有非常翔實的PPT和培訓材料,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熟練掌握」。
在細節之處下手,設置統一規則,有助於連鎖門店統一執行。記者看到,每家星巴克門店內均設置了明確的分類垃圾區域,不僅如此,星巴克管理部門還為全市門店定製了垃圾袋,黑色的是幹垃圾、綠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紅色的是溼垃圾,不同垃圾袋通過不同顏色標註,更有助於垃圾分類的推廣實施。(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