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各國一直強調和注重生態環境汙染的保護和整治工作,我們國家當然也是一馬當先,這不,塑料吸管馬上就要跟我們說再見了,塑料吸管年底將被禁用了。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在餐飲市場,塑料吸管是奶茶、可樂等多種飲品的固定搭配,方便好用。不過,頗受歡迎的塑料吸管,也是環境汙染的一道「死結」。數據顯示,我國去年塑料製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其中塑料吸管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每一根的降解時間可能長達500年,且回收利用難度較大。眾所周知,「限塑減塑」是環境保護的必經之路,禁用小小塑料吸管,其實就是壓縮塑料使用的關鍵一環。不管吸管能給日常生活帶來多少便捷,都不能以毫無節制的破壞環境為代價。
對行業來說,生產端和使用端就像塑料吸管的上下兩頭;哪一頭沒堵上,都無法真正實現封堵。從源頭上看,塑料吸管的生產成本十分低廉,平均每根只需約3分錢,給商品的快速流通和大量使用創造了有利條件。「限塑令」已施行十餘年,效果始終不如人意,甚至出現「從限塑到賣塑」的怪現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生產容易、供應不斷。有生產,就會有買賣,「禁管令」會不會步「限塑令」的後塵?唯有從生產源頭上加強監管,從根子上把塑料吸管攔腰「掐斷」,「禁管令」才能令行禁止。
「『禁管令』實施後,恐怕再也不能舒服地喝飲料了!」面對吸管「重度依賴者」的集體煩惱,商家也應該通過設計創新,在遵守新規的同時,讓消費者「有管可吸」。據專家介紹,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突破創新,塑料吸管的環保替代並非難事;紙或竹子、植物秸稈、玻璃、金屬等可循環使用的製品,均可取而代之。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不少餐飲門店都增加了「用紙吸管替代塑料吸管」的選項,麥當勞、星巴克、喜茶等店鋪已經率先「換裝」,方便顧客飲用。「禁管令」下達之後,引導消費者使用替代製品,不斷提升客戶飲食體驗,應該是餐飲行業承擔的社會責任。
一根小小的塑料吸管,是繼續使用還是就此揮別,不是擺在商家和消費者面前的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環保必答題。距「禁管令」的生效期限不到半年,既考驗商家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也考驗監管部門的魄力。期待「禁管令」,真正能將塑料吸管管住。
怪不得小編近期來喝的星巴克都見不到塑料吸管的影子了,它們已經在使用紙質可降解吸管。商家們都是很積極的在響應國家的號召,並且走在了前列。然而,禁用塑料吸管只是一小步,要更好的治理好我們的家園,還需要採取更多的措施,當然也少不了大家的共同努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