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禁用塑料吸管是小題大做?
炎炎夏日裡,手捧一大杯冷飲,管它是奶茶、汽水還是冰咖啡,只要對著塑料吸管吸上幾大口,總是很爽的感覺。不過,這樣的體驗,在星巴克咖啡店即將成為回憶。星巴克總部日前宣布,將於2020年前在旗下2.8萬家門店內全面取締塑料吸管,以響應抵制一次性塑料產品的行動,中國總部也將參與其中。
消息一出,網友們站成3隊,除了為環保行為點讚的和不滿使用體驗打折扣的,還有大批「吃瓜」群眾化身段子手:將來要用通心粉和蔥來吸嗎?一次性塑料杯怎麼不停用,看吸管瘦就好欺負嗎?
別急,翻看近期國內外的禁塑行動就會發現,其實一次性吸管的替代品會有的,關鍵就看被塑料製品伺候慣了的人們,願不願意走出使用舒適區。
事實上,除了星巴克,對一次性塑料吸管說「不」的大有人在。從今年 9 月開始,在英國和愛爾蘭的所有麥當勞餐廳將全面中止塑料吸管的使用,替換為紙質吸管;德國雷韋集團本月宣布,擬在旗下近6000家超市和商場禁售一次性塑料吸管,此舉有望每年節省超過4200萬根吸管。
各國為什麼都在針對一次性塑料吸管?因為它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它的環境成本太高了。據統計,美國每天丟棄大約5億根塑料吸管,每年向海洋傾倒多達1200噸塑料,威脅海洋生態。英國一家廢棄物處理公司則把塑料吸管列入「難以回收」物品行列,稱其為「人類的終極浪費」,並建議對塑料吸管徵稅。畢竟一根塑料吸管的使用時間平均只有20分鐘左右,隨後就被人拋棄。
為了找到替代品,人們嘗試研發了不同材質的吸管,如紙質、不鏽鋼質、矽膠質地或生物質可降解材料。現階段,每種替代方案都不甚完美,比如紙質吸管高溫易溶解;矽膠吸管硬度偏低,需要用更大力氣吸;不鏽鋼質地的吸管冰冷堅硬,對唇齒的親和度略低。
有反對者以此為據,主張在沒有找到優於塑料吸管的替代品前,繼續使用塑料吸管。這種想法裡隱隱透著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滿足人類使用需求重於環境友好。
美國科學家威絲曼曾在《沒有我們的世界》一書中,大膽假設如果人類突然從地球上消失,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他預言,人類消失後1萬年,大部分塑膠袋仍然不會消失,會繼續在地球上飄蕩。可見,消費者倘若留戀徘徊於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舒適區,終有一日,這片舒適區也會失守,被塑料垃圾反包圍。
那麼,這一波禁塑行動只捏一次性塑料吸管這個「軟柿子」嗎?不,揭幕戰後還有大仗。各國龍頭企業正把更多一次性塑料製品列入打擊黑名單。如德國連鎖超市利德爾旗下的約3200家分店將在2019年年底前全面停止銷售吸管、水杯、盤子、倒茶、棉籤棒等一次性塑料製品。
禁塑行動不僅有企業參與,更有政府行為。英國政府今年4月宣布,明年起禁用塑料吸管、攪拌棒和棉籤棒。法國巴黎將從9月開始在各大市政公共機構逐步禁止使用塑料吸管。
當然,再多的強制措施和懲罰舉措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我們更希望藉助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撕開的禁塑口子,讓更多人增強環境意識,對一次性塑料製品從被動限制、不敢用,轉變為主動拒絕、不想用。(陳妍凌)
(責編:施麟、賀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