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科普——宇宙

2021-02-18 浩瀚宇宙

宇宙(英語:Universe)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與所有的物質與能量。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其距離大約為28 × 109秒差距(91 × 109光年);而整個宇宙的大小可能為無限大,但尚不明朗。物理理論的發展與對宇宙的觀察,引領著人類進行宇宙構成與演化的推論。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曾經提出宇宙學、天體演化學與科學模型,解釋人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最早的理論為地心說,由古希臘哲學家與印度哲學家所提出。數世紀以來,逐漸精確的天文觀察,引領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以太陽係為主的日心說,以及經約翰內斯·克卜勒改良的橢圓軌道模型;最終艾薩克·牛頓的重力定律解釋了前述的理論。後來觀察方法逐漸改良,引領人類意識到太陽系位於數十億恆星所形成的星系,稱為銀河系;隨後更發現,銀河系只是眾多星系之一。在最大尺度範圍上,人們假定星系的分布平均,且各星系在各個方向之間的距離皆相同,這代表著宇宙既沒有邊緣,也沒有所謂的中心。透過星系分布與譜線的觀察,產生了許多現代物理宇宙學的理論。20世紀前期,人們發現到星系具有系統性的紅移現象,表明宇宙正在膨脹;藉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察,表明宇宙具有起源。最後,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


大霹靂理論是當前描述宇宙發展的宇宙學模型。大霹靂產生了空間與時間,充滿了定量的物質與能量;當宇宙開始膨脹時,物質與能量的密度也開始降低。在初期膨脹過後,宇宙開始大幅冷卻,引發第一波次原子粒子的組成,稍後則合成為簡單的原子。這些原始元素所組成的巨大星雲,藉由重力結合起來形成恆星。假設目前推測的模型正確,宇宙的年齡將會是137.98±0.37 億年。

目前有各種假說正競相描述著宇宙的終極命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仍不確定在大霹靂前是否存在任何事物;許多人拒絕推測與懷疑大霹靂之前的狀態具有可偵測性。目前也存在各種多重宇宙的假說,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著與現今宇宙相似的眾多宇宙,而現今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宇宙的英語「universe」起源於古法語的「univers」,而該詞又源自於拉丁語的「universum」。西塞羅與後來的拉丁語作者曾使用過「universum」這個詞彙,與現代英語所使用的「universe」意義相同。

至於中文「宇宙」的來源,可追溯自戰國時期尸佼的著作《尸子》〈卷下〉篇:「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首次將宇宙兩字合為一體則是出現於《莊子》的〈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

大霹靂

當前能解釋宇宙發展的模型為大霹靂理論。大霹靂模型指出,宇宙最早處於溫度與密度極高的狀態中,接著開始膨脹。該模型基於廣義相對論與空間同質性、各向同性等簡單推論而來。為了針對宇宙的各種觀察進行說明,科學家使用了包含宇宙學常數與冷暗物質在內的簡單模型,稱做ΛCDM模型。大霹靂模型針對星系間的距離關聯性與紅移現象、氫與氧原子的數目比例、以及微波輻射背景等觀察做出說明。


宇宙初始時的高熱、高密度狀態,稱為普朗克時期;此時期從時間零點到1個普朗克時間單位,需時約10−43秒,非常短暫。普朗克時期期間,所有型態的物質與能量都會集中,達到緊緻的狀態;此時科學家相信重力與其他的基本力一樣強大且達成統一的狀態。普朗克時期過後,宇宙開始膨脹成現在的型態;也許宇宙在如此短的時間發生暴脹,導致其體積能夠在10−32秒內達到非常大的規模。

在普朗克時期與暴脹時期之後,宇宙開始經歷夸克、強子與輕子時期。從大霹靂之後起算,前面所述的這些時期所經歷的時間,總共不超過10秒。

宇宙的時空通常以歐幾裡得的觀點解析,也就是三維空間加上時間維度的「四維空間」。時間與空間可結合成一個流形,稱作閔考斯基時空;物理學家以此簡化了大量的物理理論,並使用更統一的方式,描述包含超星系與次原子層次的宇宙運作機制。

時空的事件並非絕對限定於空間與時間上,而是觀測者的已知相對運動。閔考斯基空間非常接近宇宙的無重力狀態;廣義相對論的偽黎曼流形描述了物質與重力在內的時空。弦理論則假設宇宙存有額外的維度。

在4種基本相互作用中,重力於宇宙中星系與大尺度結構等大規模範圍中,具有主導地位。重力的影響可以累積;相對地,正電荷與負電荷的影響則會相互抵消,使得電磁作用於宇宙大尺度結構中的影響力變低。至於弱相互作用與強交互作用的影響力,則會隨著距離增加而大幅下降,因此它們主要作用於次原子尺度。

宇宙中有著物質比反物質多的現象,這種不對稱可以從CP破壞的觀察中得到。宇宙既沒有動量,也沒有角動量;假設宇宙有限,就會遵循公認的物理定律(分別是高斯定律與應力-能量-動量贗張量的非散髮型態)。

大小


宇宙的大小目前仍難以界定。根據一種較為嚴謹的定義,宇宙為與自身所系時空的任何一切,且人們與時空可以相互互動。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空間中的部分區域可能會因為有限光速與持續的空間擴展,導致在宇宙存在的時間中,永遠無法與人們產生互動。舉例,從地球發出的廣播訊息,即使宇宙永遠存在,可能永遠無法抵達宇宙空間中的部分區域:空間擴展所花費的時間,會比光抵達該區域的時間還快。

宇宙空間中較遠的區域,即使人們無法和這些區域互動,但仍會假定這些區域存在,並且是現實的一部分。人們可影響與受影響的空間區域,稱為可觀測宇宙。可觀測宇宙的大小,取決於觀察者的位置。藉由旅行,觀察者可以觀測到更廣大的區域,比起站在定點所觀察到的區域還大。然而,即使是最快的旅行者,仍將無法與所有的宇宙空間互動。一般來說,可觀測宇宙指的是觀察者從銀河系中的有利位置所觀察到的一部分宇宙。

公元100年左右的東漢時代,當時科學家張衡最早提出「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和「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觀點。明確提出由空間和時間構成的宇宙大小是無限的觀念。目前關於宇宙是否無限的問題還有爭議。如果整個宇宙的空間部分是有限的,那麼可以用一個距離來表示。對於均勻各向同性的宇宙來說,這就是三維空間的曲率半徑。但是,即使宇宙整體是無限的,宇宙的可觀測部分仍是有限的:由於相對論限定光速為宇宙中信息傳播的最高速度,如果一個光子從大爆炸開始傳播,到今天傳播的固有距離為930億光年,由於宇宙在膨脹,相應的共動距離約為其3倍,具體數值與宇宙學參數有關,這一距離稱為今天宇宙的粒子視界。

另一個在物理學數量級估計中常用來表示宇宙大小的距離稱為哈勃距離,是哈勃常數的倒數乘以光速,其數值約為1.29×1026米,也約為138億光年。科普和科技書籍中所指宇宙的大小常指這個數值。哈勃距離可理解為四維時空的曲率半徑。

形狀

廣義相對論描述了時空如何經由物質與能量產生扭曲與彎折。宇宙的拓樸學與幾何學包含了可觀測宇宙內的局部幾何與全域幾何。宇宙學家通常會將時空給予一個類空間隔的切片,稱之為同移座標。在時空中可以觀察到的部分是過去的光錐,劃定了宇宙學視界。宇宙學視界(也稱作粒子視界或光視界)的最大距離,為粒子在宇宙年齡範圍中,旅行至觀察者的距離。而視界則代表宇宙中可觀察到無法觀察區間的界限。宇宙學視界的存在、性質與顯著性是隨特定的宇宙學視界而定。

決定宇宙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參數為密度參數(Ω),定義為宇宙的實際(或觀測)密度與弗裡德曼宇宙臨界密度之比值。宇宙的形狀有3種可能的幾何型態,取決於Ω是否等於、小於或大於1。這將會分別決定宇宙的形狀為扁平態、開放態或封閉態。

根據宇宙背景探測者、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與普朗克衛星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察,認為宇宙是具有有限年齡的無限空間,為弗裡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度規所描述的內容之一。該模型支持暴脹理論與標準宇宙學模型,描述宇宙為具有同質性的扁平狀空間,而暗物質與暗能量佔有主導地位。

成分

宇宙幾乎是由暗能量、暗物質與原有物質組成。其他的成分為電磁波(約佔0.005-0.01%)與反物質。宇宙中所產生的電磁波總量,在過去20億年中減少了一半。


冷暗物質模式下星系團、大尺度纖維狀結構與暗能量的構成圖。本圖顯示了4,300萬秒差距(1.4億光年)範圍內,紅移值從30至現今的結構演化(左上z=30至右下z=0)。

原有物質包含了原子、恆星、星系與生命,在宇宙中只佔有全部成分的4.9%。現存的原有物質總密度非常低,約為每立方公分4.5 × 10−31公克,相當於每4立方米只有1個質子。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本質目前尚未知曉。暗物質是一種目前尚未被偵測的神秘物質型態,佔宇宙全部成分的26.8%。暗能量是真空中的能量,也是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在全部宇宙成分中佔68.3%。


一幅地球附近的超星系團與空洞地圖。

物質、暗物質與暗能量均勻分布於宇宙3億光年的大尺度範圍中。然而,在小尺度範圍中,物質會趨向集結為塊狀層次;大多數原子會聚集成恆星,大多數恆星會聚集成星系,而大多數星系會聚集成星系團與超星系團,最後則聚集成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可觀測宇宙包含了大約300澗(3×1023)個恆星與超過1,000億(1011)個星系。通常星系的規模可以小到只有1,000萬(107)個恆星(矮星系),也可以大到擁有1兆(1012)個恆星,形成巨大的星系。各結構之間存有空洞,直徑通常為1,000萬-1.5億秒差距(3,300萬-4.9億光年)之間。銀河系是本星系群的其中一個星系,其所屬的超星系團為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此超星系團範圍廣達5億光年,而本星系群範圍則超過1,000萬光年。相對地,宇宙也有廣大的空無區域;已知最大的空洞範圍廣達180億光年(5.5億秒差距)。

在規模比超星系團大的可觀測宇宙,具有各向同性,也就是從地球上觀察宇宙的任一方向,其統計學上的性質皆相同。宇宙中充滿了強烈且各向同性的微波輻射,對應於熱平衡黑體波譜,大約為2.72548克耳文。「大尺度宇宙為各向同性」的假說,成為目前為人所知的宇宙學原理。無論在任何一個瞭望點觀察宇宙,皆具有均勻性與各向同性,且宇宙沒有所謂的中心。

暗能量

宇宙為何正在膨脹,長期以來都找不到比較好的解釋。目前假設可能是由於一股未知的能量充斥在宇宙空間中,稱之為「暗能量」。在質能等價的基礎上,暗能量的密度(6.91 × 10−27 kg/m3)比星系中原有物質或暗物質來得小。然而,在現今的暗能量時代,由於暗能量均勻分布於宇宙中,因此它支配著宇宙的質能。

目前科學家所提出暗能量的兩個型態,皆為宇宙學常數;其一是「靜態」的能量密度,它能均勻分布在空間中,以及如第五元素或模數等標量場中;其二是「動態」的能量密度量數,會隨者空間與時間而有所變化。宇宙學常數通常也包含了恆定空間中標量場的貢獻。宇宙學常數可被定義為等同真空能量。如果標量場之間僅有非常微小的空間不均勻差異,那光從宇宙學常數是無法分辨出這些標量場。

宇宙的命運

根據天文觀測和宇宙學理論,可以對可觀測宇宙未來的演化作出預言。均勻各向同性的宇宙的膨脹滿足弗裡德曼方程。

多年來,人們認為,根據這一方程,物質的引力會導致宇宙的膨脹減速。宇宙的最終命運決定於物質的多少:如果物質密度超過臨界密度,宇宙的膨脹最後會停止,並逆轉為收縮,最終形成與「大爆炸」相對的一場「大坍縮」(big crunch);如果物質密度等於或低於臨界密度,則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另外,宇宙的幾何形狀也與密度有關:如果密度大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應該是封閉的;如果密度等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是平直的;如果宇宙的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是開放的。並且,宇宙的膨脹總是減速的。

然而,根據近年來對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天文觀測所知,雖然物質的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卻是平直的,也即宇宙總密度應該等於臨界密度。並且,膨脹正在加速。這些現象說明宇宙中存在著暗能量。不同於普通所說的「物質」,暗能量產生的重力不是引力而是斥力。在存在暗能量的情況下,宇宙的最終命運取決於暗能量的密度和性質,較不可能是「大擠壓」,可能是漸緩膨脹趨於穩定,更可能是繼續無限膨脹或不斷加速膨脹至連原子也被摧毀的「大撕裂」(big rip)。目前,由於對暗能量的性質缺乏了解,還難以對宇宙的命運作出肯定的預言。


多重宇宙

對於多重宇宙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位於可觀測宇宙之外的時空,構成其它的宇宙。例如,在宇宙暴脹中形成的其它大量時空,或者我們宇宙中黑洞奇點內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時空。這些不同的時空部分總體構成了多重宇宙。另一種理解則強調這些不同的宇宙不僅僅是時空區的獨立,而且其中的表現的物理規律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粒子也許具有不同的電荷或質量,其物理常數也各不相同。

有時人們也把平行宇宙與多重宇宙當作同義詞。不過,平行宇宙還有一種理解,即量子力學中的多世界解釋。這種解釋認為,在量子力學中,存在多個平行的世界,在每個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學測量的結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歷史發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

收集於維基百科

相關焦點

  • 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中有哪些觀點?
    導讀: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中有哪些觀點?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彩印版書籍序言摘錄:我們周圍的世界無非有兩種:一是精神世界,一是物質世界。關於精神世界,我也一度痴迷,其結果是跌跌撞撞的想,跌跌撞撞的寫了一本《探索生命》。
  • 在我們浩瀚的宇宙中,是不是只有一個「太陽」?
    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體,宇宙是極為浩瀚的,目前人類依舊沒有探測到宇宙的邊界,目前人類觀測到的「可見宇宙」半徑大約為466億光年,至於宇宙是不是有邊界,依舊是科學界爭論的話題。宇宙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天體組成,包括恆星、行星、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星雲等等,而在這些天體中,恆星是唯一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天體。
  • 浩瀚的宇宙到底是是不是圓形球體的,宇宙的形狀是什麼樣?
    而如此浩瀚的宇宙到底是一個怎樣 形狀,估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圓形球體吧,可是現在隨著空間三維特性來說這個問題其實答案是很多的,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一下宇宙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宇宙的形狀其實主要是受限於自己所誕生過程中的條件約束,宇宙的每一部分還有每一次的變遷,以及內部相互的作用互動等等才最終讓我們看到了現在的宇宙形態,那麼具體要怎麼看宇宙的形狀呢,讓我們先來拿掉一個維度,就像是宇宙存在於一個二維的表面,會是一個什麼具體的形態,一般來說二維最形象的就是平面紙張這樣的,將這張紙捲起來就成為了一個圓柱體,然後我們從一側離開從另一側進入不過這仍然是一個平坦的表面。
  • 浩瀚宇宙,人類有多孤獨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到宇宙的浩瀚歷史。我們知道,光的速度是30萬公裡/秒,它一年走過的距離被稱為光年。 比鄰星因為宇宙浩瀚無邊,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屬於過去:我們看到的只是1.3秒前的月亮,8分鐘前的太陽,100年前的北鬥七星和250萬年前的仙女座。
  • 活動預告 | 復旦CC讀書會「共讀一本書-《宇宙之海的漣漪》」
    活動預告|寒|梅|傲|雪||閱|讀|隨|行|復旦MPAcc讀書會keep learning be happy共讀一本書《宇宙之海的漣漪》又經過百年的不懈努力,共振空腔、雷射幹涉等先進技術手段,使我們探索宇宙黑洞以及引力波的真理之行更近一步。沉陷在每日的忙碌工作與生活中,偶爾可以仰望星空,進行短暫的放空和游離。如果讀過《宇宙之海的漣漪》或者其他宇宙科普類的書籍,相信在腦洞大開之際,眼前也將浮現堪比甚至超越《三體》小說中描繪的宏偉場景。
  • 在浩瀚宇宙中,人類有多渺小?
    從古至今,從原始文明到現代文明幾千年來,無數的科學家都曾試圖尋找宇宙的終極秘密,但殘酷的是我們還是被困在地球,我們拼盡全力卻始終走不出這個圓圈。生命的存在究竟是否為巧合,人類是否為高等文明所培養的實驗品?
  • 宇宙浩瀚無垠指的就是無限大嗎?愛因斯坦是這樣說的
    我們從小就知道宇宙浩瀚無垠,但是這個浩瀚無垠指的是無限大嗎?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也沒有觀測到宇宙的邊緣,所以無法用科學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沒法拿出證據,但是科學家也提出了一條觀測悖論:假如宇宙真是無限大,那麼我們就沒法觀測,如果沒法觀測,那我們也就沒法證明宇宙無限大。
  • 在《我的世界》中感受宇宙浩瀚 MC玩家表示這是Minecraft的巔峰
    竟然就用這短短的方塊創造了一個宇宙世界。在整個宇宙世界中,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塊了解宇宙的浩瀚和無垠。在我的世界中可以了解科學知識和內容。素材來源於小破站Glow_Cree我們知道在宇宙浩瀚而深邃的世界中,並且有那麼空洞,非常的讓人感到孤獨。而我的世界卻是一個孤獨者玩的遊戲。
  • 孩子的宇宙觀,從認識宇宙開始——《給孩子的宇宙啟蒙書》
    這只是一個人畜無害的「惡作劇」而已,卻讓普通老百姓,在疫情的非常時期,普及了一點天體物理的知識,思考了一會兒宇宙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如果小讀者們經過之前的「立掃帚挑戰」和這次的日食觀察,對宇宙萌發了興趣,或者是和我家的猴兒子一樣,因為在這個漫長的假期裡讀了《三體》、《流浪地球》、《我的爸爸在火星》等科幻小說,而對外太空充滿了好奇,不妨從一本紮實嚴謹的科學讀物開始,建構自己的宇宙知識系統,了解生命與浩瀚星空的關係
  • 儘管宇宙再浩瀚,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
    儘管宇宙再浩瀚,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宇宙都是非常遼闊的。雖說人類所生活的地球看起來也是遼闊無邊際的,但是自從衛星被發射到了地球上空之後,人類也開始了解到了地球看似很龐大,可是和宇宙中的很多星球相比較起來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就更不要說地球生活的太陽系之外的遙遠星系,以及宇宙中有多少個和銀河系一樣的星系存在了。
  • 人類的意識靈感或是一種量子反應,它鏡像或來自浩瀚宇宙
    但我們要知道,浩瀚宇宙無奇不有,我們的認知遠遠不夠去看透這充滿神奇的世界。就說人的大腦真的很神奇,它的一個想法可以映照出無數種可能性,這種想像力甚至超過了任何現實的可能性。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一直是科學界的難題。似乎任何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直到我們發現量子理論。意識的本質是一種信號傳輸,它的傳輸手段有點類似於感應現象,瞬時傳達一閃而過。
  • 在九號宇宙化身太空人 遨遊浩瀚無垠的太空
    宇宙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神秘的,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空間站的建立……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有多少呢?「九號宇宙」或許能夠滿足你一部分好奇心。在沒有進入「九號宇宙」之前,涵涵覺得宇宙是浩瀚無垠的、閃光的、是美麗的,宇宙中會存在很多閃亮的星球,星球上還有內海,以及我們人類還未發現的高級生命,或者是別的星球上的金屬資源。犇犇小朋友認為宇宙是充滿所有星座、所有希望、所有願望的,會有很多星球,星球上可能還會有其他的人類和生物,海洋和第二個地球。那麼,他們在這裡看到的宇宙和他們想像的一樣嗎?
  • 新東方,老師好 | 杜瓊: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我會給我的學生講解宇宙大爆炸,講解地球的起源。比如前一段時間科學家終於拍到了黑洞的照片,這是無數科學家,通過8座射電望遠鏡連續進行了數天的聯合觀測,隨後又經過2年的數據分析,將幾萬張照片進行比對合成,才讓我們可以一睹黑洞的真容。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它的光到達地球需要八分鐘,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叫比鄰星,距離4.22光年。光到達地球要4.22年。
  • 宇宙浩瀚無垠卻只有28克,科學家計算無誤,理論荒唐卻無法反駁
    筆者/冰辰書生前言當人們正式踏上太空之後,逐漸認識到宇宙是浩瀚無垠的,同時也是非常美麗、多姿多彩的。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少之又少。關於宇宙的重量,卻沒有深入研究,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有多重?可是有一個人卻告訴我們宇宙的質量只有28克!夜幕降臨,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會發現在天空上閃爍著非常多的星星,而這些星星也是屬於宇宙當中的物質。按道理來說,一顆行星上面的一塊石頭都不止28克,宇宙怎麼可能是28呢?
  • 浩瀚的宇宙中,存在比星系更大的星球嗎?看完才明白
    宇宙是非常浩瀚無比的,而且裡面有無數的行星,科學家們一直有一個問題,會不會有的行星甚至比星系還要大,如果真有那樣行的話,簡直是太過恐怖了。如果說有一顆行星突然變得非常的大,就比如我們的木星,甚至說它的質量可以超過木星幾十倍那麼這個星球上的引力就會變得非常的強,引力變得強之後它就會在地表產生塌陷,久而久之它就會變成一顆質量比較小的恆星,再經過幾萬年或者幾百萬年的發展,他在宇宙當中吸收一些物質來填補自身的體積,就會逐漸的增大。
  • 強推三本軟科幻小說,浩瀚宇宙,無盡種族!以我之名,腳踏星空!
    強推三本軟科幻小說,浩瀚宇宙,無盡種族!以我之名,腳踏星空!大家好,歡迎大家再次來到小編的百家號,今天小編跟大家推薦的是三本軟科幻小說,特別介紹的是第一本小說,浩瀚宇宙,無盡種族!恢弘戰技,十決橫空!遠古獨姓,百強戰榜!以我之名,腳踏星空!
  • 強推五本科幻機甲流小說,浩瀚宇宙,星際爭霸
    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科幻機甲流小說,浩瀚宇宙,星際爭霸,讓人熱血沸騰。不要被胖子的表面所迷惑而棄坑,全文整體幽默有趣,雙方類似古代軍師布局設套對壘很亮眼,而機甲戰鬥描寫也是非常精彩,而背景不局限於地球,而是宇宙星際。二《機動風暴》 【骷髏精靈】【簡介】: 一個男人,一臺機甲,一段不敗的傳說!
  • 蒙特梭利小學:小小的課堂藏著浩瀚的宇宙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了解蒙特梭利小學教育和宇宙課程,現將玨冠老師講座的精華分享給大家,也歡迎大家走進東方悅稚和中關村外國語學校聯合推出的蒙特梭利小學實驗班,感受宇宙教育的魅力。他們樂於奔向群體、奔向世界和宇宙的探索。他們喜歡和朋友一起工作,甚至會讓家長們感到「絕情」。他們超喜歡冒險,樂於嘗試體力上的挑戰和極限,會尋找一個環境做儘可能多的事。他們說話直接,大人甚至無法承受他們的言語,覺得他們粗魯。其實,他們只是直接說出自我感受,嘗試表達自我想法。
  • 天問|從屈子問天到「胖五探火」,我們的徵途一直都是浩瀚宇宙!
    02 屈子「問天」人類文明在幾千年的演變中越來越豐富多彩,但將其放之於整個宇宙,卻又是滄海一粟。儘管如此,人類的探索之心卻從未黯淡!仰望星空,面對浩瀚宇宙,我們與幾千年前的古人並無異樣,都存在許許多多的問號。
  • 三大未解之謎:靈魂之謎,地球之謎,浩瀚宇宙之謎,如何解釋?
    哲學對於2000多年前的思想而言,那絕對是一種解釋自然之道的「科學」,但到了現代社會,它已經被真正的科學所替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身體之謎,地球內核之謎,浩瀚宇宙之謎,如何解釋?人的身體之謎關於生命的謎團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從小分子有機物到胺基酸,再從胺基酸到蛋白質,再到核酸以及單細胞生命的形成,每一步都是一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