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宇宙觀,從認識宇宙開始——《給孩子的宇宙啟蒙書》

2020-09-03 猴叔講繪本

今年的2月11日,正當新冠疫情第一次來襲,我們都困在家裡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一個來自朋友圈的「立掃帚挑戰」,成為了大家共同的消遣。所謂NASA(美國宇航局)的研究,這一天地球的引力最小,小行星的引力最大,所以只有在這一天,掃把能夠立起來……有點科學常識的人,當然不會上當。這只是一個人畜無害的「惡作劇」而已,卻讓普通老百姓,在疫情的非常時期,普及了一點天體物理的知識,思考了一會兒宇宙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6月21日,新冠肺炎病毒在北京捲土重來的時候,我們的朋友圈又一次被「宇宙」佔據了。這次不是偽科學,而是真實的天文現象——日食。全國各地的朋友們,用各種或專業、或山寨的工具,觀察和拍攝著日食。有的人曬的是日偏食,有的人曬的是鑽石戒指般的日全食。不知有多少小朋友,在滿懷好奇地看過日食之後,會和家長討論日食產生的原因呢?有多少家長會擺個地球儀、點亮手電,再舉著一個土豆或橘子,給孩子們演示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運行軌跡呢?

趁著孩子們對宇宙感興趣,我們不妨和他一起去參觀一次天文館,手工繪製或製作一個行星模型,特別是共讀一本關於宇宙的科普書籍。選擇什麼書呢?跟著捲毛老師一起,乘上神奇校車,飛越太陽系(《神奇校車·迷失在太陽系》),當然是很好的科普閱讀,搞笑的情節和人物,會讓我們對藏在其中的科學知識感到輕鬆又有趣。看著趙闖繪製的美麗星座與眾神的畫面,聽楊楊講古希臘、古羅馬關於星空的神話故事,也能拉近我們和星空的距離。趣味性和故事性,是很多寫給孩子的科普書籍所追求的要素,也是我們以為,孩子愛上一本科普書的理由。其實,知識本身已經足夠生動,如果孩子們真的對某門學科的知識感興趣,他們完全有可能拋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拐棍」,一頭扎進平實嚴謹的文本中,去啜飲科學技術的甘泉。

記得當年猴叔上一年級時,我獨立閱讀的第一本字書,並不是童話故事,也非兒童文學,而是一本寫給一般讀者的科普書,名叫《太空梭》,沒有人物、故事、情節,也沒有什麼文學色彩與趣味性,倒是充滿了專業詞語。對太空和機械感興趣的我,讀起來並不感覺吃力和枯燥,而是興趣盎然,一讀再讀,很多技術內容到現在還都記憶猶新。

如果小讀者們經過之前的「立掃帚挑戰」和這次的日食觀察,對宇宙萌發了興趣,或者是和我家的猴兒子一樣,因為在這個漫長的假期裡讀了《三體》、《流浪地球》、《我的爸爸在火星》等科幻小說,而對外太空充滿了好奇,不妨從一本紮實嚴謹的科學讀物開始,建構自己的宇宙知識系統,了解生命與浩瀚星空的關係。這本書我也剛剛讀完,名叫《給孩子的宇宙啟蒙書》。

本書的作者,不是兒童文學作家,也不是科普作家,而是一位真正走在學術前沿的科學家,日本著名宇宙學家佐藤勝彥,他是宇宙暴漲理論的發明人之一。一位真正的研究宇宙科學家,他的工作或許是在大山裡擺弄射電望遠鏡,在巨型電腦上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傳回來的數據,在實驗室裡分析「好奇號」從火星上帶回來的土壤和巖芯樣本,用自己的觀測發現,與愛因斯坦的理論或是霍金的理論相對照,爭取成為下一個重要的「宇宙學說」的創始人……但佐藤先生沒有忘記,科學家們還有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教育下一代。於是,佐藤先生就寫出了這一部硬核式的宇宙科普讀物,《給孩子的宇宙啟蒙書》。

科學家佐藤先生,也試圖親近孩子,做出故事性,他設計了幾個生活化的人物,還設想了一艘未來的高速太空船,讓小讀者們在故事中乘上太空船,從太陽系旅行開始……但寫著寫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就佔據了上風,人物和故事漸漸隱身了,而豐富飽滿的科學知識,被作者像上菜一樣,一道接一道地端了出來。好在我們的小讀者並不會在意,因為這些知識本身,就足夠新穎,足夠吸引人。


從站在地球上看日月星辰講起,佐藤先生帶著孩子們認識行星、小行星、彗星,然後是恆星,不同的是,中間引述了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各國的太空探索實踐歷程,各種新知識背後,都有人們發現它的線索,甚至是思辨印證的過程。這種寫法,不僅給小讀者普及了科學知識,還普及了科學思維,營養非常豐富,這也是科學家寫作與兒童文學作家寫作的區別。

隨著人類探索的腳步邁向深空,作者的介紹也從太陽系跳出來,放大到整個銀河系,再到本星系群,到更大的星系團、超星系團,再到肥皂泡泡一樣的「宇宙大尺度結構」。當小讀者們在宇宙大爆炸和膨脹假想中熱血沸騰時,作者忽然認真地拋出幾個新概念——暗物質、暗能量、超弦理論、引力波,之後就在高度燒腦的頂峰,戛然而止了,留下很多思考和提問的空間,給好奇心旺盛的小讀者們自己去繼續探索。

孩子走進科學,確實需要一個領路人,這個領路人可以是老師、家長,科普作家,也可以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孩子們對真知的渴望與探索精神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作文為孩子們入門的科學讀物,也不一定需要用很強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豐富的幻想色彩和曲折情節來吸引他們,不妨讓知識自己說話,讓科學道理本身的魅力,直接打動孩子的內心。《給孩子的宇宙啟蒙書》,[日]佐藤勝彥著,吳曦譯,磨鐵2019年6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推薦給孩子看的關於宇宙的科普繪本,陪孩子一起探索宇宙的奧妙
    這些繪本書將帶給孩子科普的啟迪,促使孩子愛上宇宙,愛上科學,愛上探索。,從太空到地球,滿足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宇宙奧秘不再遙不可及。這是給孩子的宇宙奧秘啟蒙百科繪本,更是給孩子的天文地理入門指南。一部迷你《時間簡史》,一次奇幻的宇宙時空之旅。精心梳理有關宇宙的知識,包括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上的自然現象、氣候環境等相關的百科知識點,內容詳略得當,語言流暢考究,讓孩子直觀了解和感受宏大宇宙空間。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的?宇宙是如何來的?
    現有的宇宙觀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來源於大爆炸,無數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於是有了各星系,各個行星,各個恆星以及其它的一切物質。但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麼樣的?這就誰也說清了,但這並不能阻擋科學家去尋找答案。    英美等國的宇宙學研究專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分別發現了比現在宇宙還要古老的恆星,其壽命居然超過了138億年。
  • 宇宙的結構、演化與人類的作用
    文章認為,要努力把人類觀與宇宙觀結合起來,從二者的結合上深入認識人類和宇宙,從而建立起完善而又深刻的人類觀和宇宙觀。把宇宙觀與人類觀結合在一起的嘗試,應該首推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人擇原理(人的宇宙學原理)。該文試圖提出一種「新人擇原理」,以便進一步加強宇宙觀與人類觀的結合。
  • 孩子的宇宙
    日本著名的心裡分析師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滿靈性和神奇。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卻了這一廣闊的宇宙。我一下子從他一聲聲不厭其煩地呼喚中體會到他來自宇宙般地耐心。——如果我這樣頻繁叫他吃飯,超過三次,我肯定要怒氣發作。但是這個男孩。沒有,他還是一遍遍叫著,清脆的聲音裡透出一些焦急,卻沒有生氣。孩子的宇宙能量滿滿,有很多呼喚可以支取,最終會契而不舍的把我呼喚過去,是的,來自熱切的呼喚無法拒絕。因為他信任你的愛可以為了他放下手頭的事情。
  • 《宇宙的孩子》:庫布裡克與睡前故事
    ---劉慈欣《鄉村教師》以下為文章全文的翻譯:● ● ●幫助孩子認識宇宙的睡前故事書文|賈亞瓦哈納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授,他所寫的這本睡前故事叫《宇宙的孩子》,就能幫助家長向孩子們解釋這種聯繫《宇宙的孩子》插畫師勞爾·科隆(Raúl Colón),他描繪了一個小女孩在宇宙空間絢麗的色彩中暢遊的場景。「我並不想只把行星和恆星畫出來……我想讓它們動起來」,他解釋說。「所以你看到的是小女孩在太空中漂浮。你會看到她幾乎是往來於行星之間」。
  • 楊振寧反覆推薦的物理啟蒙書,開啟每個孩子的物理天賦
    作者在書中通過探討生命的意義、事物的本質等一系列發人深思的問題,逐步向讀者揭示這些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對人們宇宙觀和哲學觀的改變和影響。《神秘的宇宙》作為一部物理科普經典,影響了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並在網際網路上被評為「改變整個世界的25本科普書」。同時,這本書也是著名物理學楊振寧反覆推薦的物理啟蒙書。青少年時期讀的一本書能夠對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
  • 掌握這3點,抓住孩子敏感期,學習天文認識宇宙的奧秘
    地球是我們人類與動植物共同的家園,是浩瀚無垠宇宙中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它是何時誕生的?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一年為什麼會有四個季節?地球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家園,提供給我們生存空間和資源,可以生息繁衍。4月22日,是國際地球日。
  • 馬化騰的宇宙觀:混沌·灰度
    他在騰訊之外看到了網際網路生態,在網際網路生態之外,看到了宇宙生態。從宇宙生態出發,他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灰度,是一種宇宙觀。宇宙生生不息的起點,就是混沌。這個宇宙觀,從宏觀上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爚呼?」從宇宙觀上看人類,就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善惡、是非、好壞,而是一視同仁。魔道不分,正反不分,善惡不分,是非不分,一切都如同草紮起來的狗一樣。萬物都在天地這個大風箱中震顫。
  • 南京大學歷時近3年打造通識課《宇宙簡史》
    原標題:南大曆時近3年打造通識課《宇宙簡史》   由南京大學天文專家領銜、文史哲知名教授聯手,歷時近3年時間打造的天文通識課《宇宙簡史》,國慶前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將思政內容融入自然科學等課程,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對學生實現價值引領,這是南大在新一輪的課程建設中進行的探索和嘗試。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逮住」一顆系外行星讓人類重新認識宇宙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了兩個研究,一個是對宇宙結構和歷史的新認識,一個是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一個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的行星。 在過去的50年裡,吉姆.皮布爾斯對於物理宇宙學的洞見豐富了整個研究領域,並為宇宙學從猜測轉變為實證科學奠定了基礎。他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出的理論框架,是我們當代宇宙觀的基礎。
  • 宇宙外面是什麼?科學家終於找到了答案!
    昨天是情人節,如果你約你喜歡的女孩出來玩,女孩不太願意就問了一個難題讓你知難而退:「你要知道宇宙外面是什麼我就跟你出去玩!」然後你告訴他,我當然知道!巴拉巴拉解釋一番,是不是很酷?是不是一下就贏得了女孩崇拜的目光呢?這個問題估計所有人小時候也都問過家長或者老師,所有家長也都被孩子問起過,一般過程是這樣的:孩子:「爸爸,地球外面是什麼?」
  • 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道德經中也許有答案?
    很多人跟我聊天談道德經時常說,道德經上面的字都認識就是不知道在講啥。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建立完整而且正確的宇宙觀,不知道宇宙運行背後所蘊含邏輯和規則。今天我們就談談道德經中所講的三觀之外的第四種觀--宇宙觀。道德經中的宇宙觀實際上道德經通篇所講的都是宇宙不同層面的真理和實相。
  • 久趣英語推出宇宙課 暢遊太空領略天文奧秘
    日前,國內知名的在線少兒英語產品久趣英語推出全新主題課程之宇宙課。宇宙主題課將英語和天文學基礎知識有機結合,採用久趣英語經典的北美外教一對四在線授課模式,有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和創新素質。
  • 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宇宙
    而這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希望向我們的孩子灌輸對科學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愛,尤其是對自然的熱愛。 你對宇宙的迷戀,以及如何探索宇宙,就像我們在天文學領域經常做的那樣,而這也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喜歡的體驗。對於孩子來說,在學習自然界、科學和天文知識的時候,其實從遊戲到學習並不是一個很大的跳躍。在這個迷人的世界和宇宙中,探索是孩子成長的必然。因此,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把這種自然的探索欲望,灌輸給孩子對天文學的終身熱情,我們將給我們的孩子一個真正偉大的禮物。
  • 宇宙竟是大腦?
    如果這些發現最終被完全證實,那將徹底改變人們對宇宙、人體、生命以及對人和宇宙之關係的認識。 網絡不同,但自然生長動力相同 《自然》雜誌的研究報告顯示,某些未知的基本規律可能支配著多種或大或小的系統,從腦細胞之間的電信號傳遞,到社交網絡的擴充,乃至宇宙的膨脹。
  • 宇宙常數所引發的多重宇宙觀,世界上可能存在多個重疊的時空宇宙
    宇宙學常數問題如此重要和緊迫,以至於很多物理學家甚至開始考慮一些駭人聽聞的假說去解釋它。其中最具有想像力,且被最多人接受的假說就是有可能存在不止一個宇宙。如果是這樣,以及如果其他宇宙中的宇宙學常數由於某種原因取值和我們宇宙中的值不一樣,那麼我們也就可能測量到任意宇宙學常數的值。
  • 成功的家長從學會給孩子選啟蒙書開始
    最近有個朋友在閒聊的時候跟我訴苦:朋友孩子三歲的時候,就會和其他家長一起討論孩子的教育情況,有不少家長都會給孩子買一些識字的書,在剛開始有認識意識的時候,就抓緊孩子的智力提升,比方說識字,認圖。這些都是屬於激發右腦的領域,要從娃娃抓起。
  • 試試佛教宇宙觀
    佛教宇宙觀是怎樣的?它怎樣解釋宇宙?對我們認知這一切是否有幫助呢?一起來看:   「   此千世界。中間闇冥。   日月光照。有大德力。   而彼不見。其有眾生。   生彼中者。不見自身分。
  • 怎麼跟3歲孩子解釋宇宙?這兩本足夠了
    首先,啟迪孩子對宇宙、對個體內在的終極思考。有別於其他書在談論宇宙時的純客觀敘述,這是一套有溫度的繪本,讓人讀了為之動容!說有溫度,一是它文字不難懂,沒有拗口的天文學名詞,就能讓孩子把宇宙爆炸前啥樣兒和爆炸後啥樣兒整得明明白白兒的!
  • 宇宙的外面是什麼?科學家給出答案,可能很難讓人相信
    從理論上來看,這個奇點製造的引力場應該快形成一個黑洞最終消失才對,可是這個奇點卻開始不斷膨脹,還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用現有的理論是無法解釋的,因此有人懷疑,宇宙本身可能就是一個「黑洞」。泡泡宇宙假說古代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沒有開端,也不存在終點,一切就這樣安靜的存在,這樣的宇宙觀持續了數千年,直到哈勃發現了宇宙紅移,證明了哈勃定律後,科學家才願意相信宇宙不是靜止的,它在不斷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