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事在上班之後悶悶不樂的,情緒非常低落,大家在陪她聊天的過程中才發現,她之所以不開心,是因為感覺孩子現在跟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而跟奶奶越來越親密。
原來自從生了孩子上班之後,由於工作繁忙,孩子一直都是奶奶幫著帶。因為工作性質決定,自己每天早出晚歸,也怕影響孩子的睡眠,所以孩子一直跟奶奶一起睡覺,這樣下來,同事跟孩子之間相處的時間那是少之又少。
到了周五晚上好不容易明天不上班,就想把孩子抱過來跟她親近親近,但是不管玩得多高興,跟媽媽有多開心,到了晚上九點多,有了睡意,都會哭著喊著要去找奶奶。為此同事也是非常受傷,因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也只能自我安慰了。
其實孩子的這種反應是非常正常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在孩子最初的那幾年,誰養他,他自然就跟誰親,因為在他心底裡,無形中對最親近的人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大的依賴性。那是不是說,慢慢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就會知道還是爸爸媽媽親,自然就跟父母越來越親密了呢?如果你存在這種想法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到了三歲之後,基本上就形成了一種穩定性與情感的穩定期。前者在一歲半左右,如果有良好的養育環境就可以形成,而後者是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慢慢得到三歲左右才會逐漸形成。
說白了也就是告訴大家,只有將這兩個概念形成之後,孩子們才能承受跟媽媽長期分離的情感。否則,在三歲之內你不跟他親密,在他的心中慢慢的就會認為被永遠拋棄了。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著很多這樣的朋友,他們在放假之後,當別人歡天喜地的回去跟父母團聚時,他們更喜歡待在學校,或者工作在外。
為什麼跟父母的關係都這麼若即若離,沒有那種親密感呢?仔細的探究一下,大部分都是因為在幼年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他們根本沒有建立好這種情感的依賴關係。
心理學家研究:年輕的父母們想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在孩子的幼年期,如果將這個關鍵的時刻錯過之後,孩子跟父母的關係將會漸行漸遠。
孩子從呱呱墜地,等他長大成人,離開家庭向這個社會,真正需要我們陪伴的時間非常有限。不是有句話這麼說嗎:生兒育女並不是要讓他們為自己養老送終,而是要享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那種天倫之樂。仔細算一算,我們真正能夠陪在孩子身邊的,大概也就那麼兩三年的時間。
說白了,父母就跟食物一樣,他也是有著保鮮期的食物,如果過期了,我們可以把它扔掉再買,但是孩子的成長卻只有一次。
說到這兒,很多父母會提出反駁的意見,自己的孩子自己能不愛嗎?能不想陪著孩子嗎?但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物質基礎,為了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能夠上好的學校,接受好的教育,自己需要拼命的去努力工作,這些不都是為了給他打好基礎嗎?大家想一想,錢永遠賺不完,而孩子在你慢慢的疏忽中,卻會慢慢長大。
長大後的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並不多,一旦將這個關鍵的年齡段錯過,孩子情感的依賴,只會屬於那個陪伴他幼年成長的人,再也難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