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貴州日報
晚上9點,紫雲自治縣第四小學宿舍樓泛著點點燈光,不時傳出孩子們的陣陣歡笑聲。
「孩子們最近在學習和生活上有哪些困難?」校長於以佳每天總會抽出時間,走進孩子們的房間交流談心。
「通過和孩子們交談,才能更深入了解他們真實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於以佳說,傾聽孩子的心聲,是她擔任紫雲四小校長以來長期堅持的習慣。
紫雲自治縣第四小學距離城區不遠的五峰街道紅巖村,是一所城鄉接合部的寄宿制小學,主要接納城區周邊適齡兒童、進城務工子女、家庭貧困子女和撤併教學點學生入學。
多年來,該校秉承用心愛學校、用心愛學生、用心愛教育工作法。學校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當起臨時「父母」,每天晚上,男女宿舍各安排一名教師給孩子們講睡前故事,陪有心事的孩子聊天。老師潛移默化地將愛與感恩的德育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中,激發學生成長成才的動力。
「當時,條件很艱苦,學校道路沒修通,在校學生280人,其中,很多寄宿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很可憐。」於以佳回憶當初剛到學校的場景,感慨不已。
「紫雲四小留守兒童學生佔了大多數,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是一個難題。」於以佳說。
2009年起,於以佳先後在紫雲松山街道白雲小學等學校擔任校長,積累不少治校經驗。
2015年8月,於以佳被調任紫雲四小擔任校長。在於以佳看來,結合四小實際情況,學校管理一定要重視立德樹人,通過細節入手,用愛和關心,從點滴規範引導學生行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記者在學校大門口看到,該校校訓是「養成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經過幾年努力,學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現設有圖書館、計算機教室、美術教室、科學教室、心理諮詢室、開心屋等。
5年來,學校學生也從最初的280人增至1106人。學校抓校園文化建設,將校園走廊命名為「愛心走廊」「好習慣走廊」,培養孩子互幫互助、爭先爭優的氛圍。
學校走廊設置「榮譽之牆」,營造師生中爭優評優的良好氛圍;在學校食品安全教育示範基地建設食品安全教育展廳,牆壁上掛著犁、鐵鍬等農具,培養學生體會農耕勞動的辛苦,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在學校《好人好事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寫滿優秀學生的事跡。
5年來,在該校全體師生努力下,這所麻山腹地小小的鄉村學校先後獲得「貴州省A級食堂」「貴州省優秀少先隊集體」「安順市師德師風先進集體」等10餘項榮譽,並多次接受各地學校觀摩學習。
「教育工作者要有情懷地辦教育。」說到自己治校經驗,於以佳笑著說,「沒什麼訣竅,鄉村孩子很淳樸,只要我們用心、用愛、用情去做教育工作,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培養,讓每個學生成為正直、勇敢的孩子,你就能收貨教育工作滿滿的成就感、滿足感。」(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金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