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樓房一棟挨著一棟,社區的街道乾淨整潔,創新開展田園工薪族工作,扶貧車間、鞋廠、製衣廠等企業引進了社區方便群眾就近就業,衛生服務中心開到了小區裡……走進紫雲自治縣城南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貼心的服務,完善的設施,多形式的就業,群眾生活無憂,日子蒸蒸日上。
這一切,離不開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居委會主任羅香琴的艱辛付出。幹部群眾說,他像個「移民管家」,既是「物業管理員」「家庭保姆」,又是「矛盾化解員」「就業中介」,她說:「要把社區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用真性情獲得廣大群眾的信任。」
走進社區群眾 用心用情解難題
城南社區安置點有31棟樓,住著來自紫雲12個鄉鎮街道辦的易地扶貧搬遷戶710戶3800餘人,人多事雜,民生問題就不斷滋生;為了及時了解社情民意,羅香琴深入社區群眾、關心群眾已成常態,她說:「一棟樓一棟樓,走家串戶與民交談,聽民聲,察民情,對群眾以誠相待,注意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為群眾辦好事實事。」
紫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城南社區。胡家林 攝
「只有這樣用心用情為民解難題,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
她帶著幹部挨家挨戶跑,每一個家庭致貧原因是什麼,收入來源是什麼,他都摸得一清二楚;群眾來服務中心辦事,他會主動上前搭話,問老人生活適不適應,問年輕人找到工作沒有,孩子轉學順不順利......
起初,城市生活對於很多麻山地區的搬遷戶還很不適應,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出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不會開家裡防盜鎖,不會用網絡電視,有的連冰箱、電暖爐都不會用。碰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是找羅香琴,而她總是事無巨細,耐心幫助。
走訪中,羅香琴發現韋小二老人長期癱瘓在床,她積極組織社區「兩委」人員,第一時間把韋小二家情況上會研討,在社區「兩委」支持下,購買輪椅送上門,並經常與老人交流、談心,讓老人晚年生活愉悅健康。
羅香琴經常與在社區工作的同志進行交流、探討,共同為社區謀劃發展。羅香琴作為老黨員,常常以身作則、與人為善,時時處處以良好的素質形象和品質作風,展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她始終秉持只有腳踏實地去做好本質工作,才能為社區和貧困戶帶來福音的理念,始終用一副熱心腸去幫助群眾發展產業,改善生活環境,把初心和使命鐫刻在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中。
今年以來,羅香琴累計入戶走訪了整個社區710戶家庭,為居民解決揪心事、煩心事1000餘起。
狠抓社區服務 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羅香琴為使大山中條件極為惡劣的貧困戶早日走出大山、改善生存環境,積極參與城南社區搬遷工作和蔬菜種植規劃工作,奠定了社區良好的發展基礎。
易地扶貧搬遷必須做到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怎樣才能穩得住、能致富?是作為新社區主任羅香琴不得不殫精竭慮思考的問題。
搬遷戶正在製衣廠內務工。胡家林 攝
社區「兩委」雖然組建了,但支部書記由於特殊原因不能參與工作,「支書」「主任」兩項工作自然全落在了羅香琴同志肩上,所以她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地加班,但沉重的工作壓力,沒有使她退縮。
「以前,城南社區的物業管理是有第三方物業公司管理,總有一些不夠貼心和如意的地方,今年4月1日,我們社區接手物業管理,由社區直接請社區內的老黨員做為管理員,會水電的居民進行社區物業服務。」羅香琴說。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大力抓好民生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教育、文化、就業、社會保障、計生等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社會管理,深入推進平安城南社區建設,促進社區和諧穩定,全面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搬得出穩得住 主抓就業保民生
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社區推進全覆蓋工作,保障改善民生,落實各項惠民政策,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使社區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縣級部門為城南社區引進紫雲縣佳宏鞋業有限公司和黔藝手工刺繡有限公司後,羅香琴和幹部們逐戶摸排、動員搬遷群眾就近務工,同時還扶持社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兩個微型企業,其中紫雲自治縣鑫宇航製衣廠帶動就業38人,完全投入生產後帶動就業百餘人。另外,通過組織發展社區大棚食用菌種植、時令蔬菜種植和組織引導社區居民外出務工等,千方百計保障群眾收入。
城南社區乾淨整潔的樓房。胡家林 攝
據統計,2019年8月以來城南社區組織培訓12期580人,大型招聘會4場,就業登記300餘人,帶動456人就業,就業援助崗位解決就業346人;疫情期間點對點輸送外出務工248人,推薦省外就業703人,組織、引導貧困戶扶貧車間就業150戶150人。今年以來,發展辣椒種植22畝帶動貧困戶務工1280人次;發展食用菌種植4848平方米帶動貧困戶務工1260人次,月工資不低於2400元;組織居民到縣內鄉鎮開展田園工薪族務工1670餘人次。
目前,城南社區安置點努力通過吸引用人單位、公司入駐社區、點對點包車送往外省務工、開展田園工薪族等形式為居民拓展就業渠道,據統計,城南社區戶均就業達到 1.7 人。
社區的群眾們從偏遠的麻山地區搬進了縣城,住進了社區,安下了心、紮下了根,生產生活實現「蛻變」,開啟了他們移民搬遷後的新市民的新生活。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胡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