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7年4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通過體外受精(IVF)製造出的胚胎的健康發育主要依賴於細胞中是否有合適數量的染色體,隨著胚胎植入前遺傳篩查技術(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PGS)的普及,從原則上來講,醫生們在選擇將哪種胚胎植入到母體之前會先對胚胎細胞中的染色體數量進行檢查;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MBO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朗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PGS或許存在嚴重的缺陷性,而這種缺陷性需要進行更多的人類胚胎研究才能夠克服。
在PGS中,醫生們最想看到的就是46條(23對)染色體,這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即具有整倍性,而異常狀態(非整倍性)或會使得胚胎早期發育階段出現致死性的缺陷;2013年在美國有超過15%的IVF妊娠最終都以流產告終,研究者認為,這通常是由於胚胎細胞的非整倍性造成的,而流產的比率也會隨著母親年齡的增加而快速升高,而這同非整倍性的比率增加也直接相關。
為了減少損失,如今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且使用IVF的不育患者都開始轉向使用PGS技術了,但研究者表示,PGS或許也會帶來混合性的結果,有時候其能夠幫助預測胚胎的命運,然而在迄今為止進行的一些小型研究中,研究人員同樣也得到了一些研究證據,即PGS的使用也能夠使得女性成功懷孕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研究者Adashi表示,PGS所存在的問題源於臨床醫生和研究者們並不是非常清楚早期胚胎發育的情況,實際上胚胎的早期發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非整倍性的產生主要有兩個來源,即減數分裂階段和有絲分裂階段,減數分裂出現問題就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而且其出現問題的頻率會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而有絲分裂出現錯誤則會影響胚胎中部分細胞的功能。
在PGS的很多應用中,醫生們都會從五日齡的胚胎的外緣細胞(胚泡)中採集遺傳物質樣本,如果其能夠帶來非整倍性的證據,那麼利用這項測試通常並不能夠分辨清是否該過程是減數分裂或者是有絲分裂。很多情況下醫生們並不清楚,當他們仔細觀察胚胎的時候是否能夠發現細胞的倍數性狀態,最終他們也並不理解為何有些胚胎會發育成功。
研究者在文章中寫道,通過應用PGS或許就能夠改善研究者們對健康胚胎的診斷和選擇,同時對於後期更多新型篩查技術的開發也非常關鍵;如今在全球很多地方進行人類胚胎的研究還備受爭議,最後研究者表示,目前很多情況都會阻礙我們對早期人類發育精細過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開發出改善人類不育的療法似乎也會被推遲,後期研究人員或許還需要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來改善PGS的應用。(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 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原始出處:
Eli Y Adashi, Rajiv C McCoy. Technology versus biology: the limits of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EMBO Reports (2017). DOI: 10.15252/embr.2017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