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主席支修益透露,2017年,中國肺癌發病數達80萬例,死亡人數達到70萬例。
中國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中國每年僅死於肺癌的人數將接近100萬人。
日益糟糕的空氣和環境造成了如此糟糕的結果,人們除了要注意日常防護外,必須及早將肺癌早篩提上行程。
早期肺癌篩查難點
有這樣的情況:體檢中心給客戶體檢時,未能從胸部DR影像片及時識別肺組織早期病變,也沒給出恰當正確的醫學信息和醫學建議,一年後體檢者發現自己是肺癌中晚期。
如今很多單位,每年都會組織一次體檢,其中有一項就是拍胸片,那為何發現肺癌時都是中晚期呢?
肺癌之所以難以發現,是因為患者在早期感覺不到症狀。而肺癌是否出現症狀與肺癌發生時生長的部位相關,如果腫瘤生長在支氣管,可在疾病的早期出現咳嗽、痰中帶血、胸悶等症狀;如果肺癌發生在肺臟的周邊,靠近胸膜,則會在較早期引起胸痛、胸悶等不適症狀而引起注意;然而如果肺癌發生的部位是肺的實質部位,遠離支氣管和肺胸膜,往往在腫瘤出現轉移或局部產生壓迫時才會出現症狀,病人引起警覺和發現時往往較為晚期。
體檢當中的X線胸片檢查,檢查出早期肺癌的機率為0-15%,對於早期肺癌來說漏診率很高。在正位胸片上,約43%的肺部面積與心臟、縱隔、橫膈等組織重疊,一些早期肺癌難以發現。胸片也缺乏密度對比,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灶的發現率較低。此外,即使胸片發現腫物,也不能明確其準確位置、性質和分期等。
肺癌篩查金標準
資料參考:研究和文章發表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心胸學組曾在《中華醫學雜誌》2015,49(5):328-335.上發表了一篇名為《2015 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專家共識》的文章,文章中指出以及認可了CT對於早期肺癌篩查的意義遠遠大於X光和DR胸片。
《中國肺癌雜誌》2018年2月刊刊登了一篇名為《中國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指南(2018年版)》,文中分析了CT對於肺癌早期篩查的意義,並推薦吸菸或者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進行CT篩查肺癌。
為什麼我們選擇低劑量螺旋CT?
從檢出率的角度上看:
低劑量螺旋CT是目前最有效且安全的肺癌早期篩查手段。
研究表明,CT較胸片來說,更為敏感,它所發現的丨期肺癌是胸片的6倍。2011年,美國國家肺癌篩查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與X線胸片相比,採用LDCT對肺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
有肺癌「黃金眼」之稱的復旦大學上海華東醫院放射科主任張國楨教授曾做過一組實驗,以華東醫院為例,通過CT篩查1000名受檢者,最終發現早期肺癌25例,檢出率高達2.5%,大約是DR的100倍。
從成像學角度剖析:
DR與CT都是利用人體對X線吸收差異而獲得圖像的。
DR獲得是人體前後或左右重疊的二維平面透射影像,DR因為其X線螢光效應或化學作用的成像原理,重疊部分病變常常發生漫射或者散射,使得X線信息發生畸變。加上早期肺癌結節病變小、密度不勻、界限模糊等特點,很難和周圍組織區別,因此加大了肺癌鑑定的困難。
CT獲得的是局部(有一定厚度)橫斷面圖像。沒有前後或左右重疊,而且對密度差異小的不同組織也能很好的顯示。
CT成像就好比一個蘋果,一層一層切開來,我們從外到裡可以看到蘋果皮、果肉、蘋果核、核裡的籽…每一個部位我們都可以看得很細;而通過給蘋果透視下拍個照片,那麼得到的就是所有結構重疊在一起的照片,極易「漏檢」。
從敏感度和精確性上來看
CT圖像未將瀰漫性肺部病變、肺實質等圖像信噪比與圖像質量降低,對肺部小病灶(直徑超過5mm)檢出率較高,可以優良顯示葉段以上支氣管,甚至可以將縱隔及肺門部位影響清晰顯示出來。
胸片也是可以將肺癌檢測出來的,但是多數為中央型,而且對於隱秘病灶的敏感度較低。相比之下,CT診斷肺癌優勢明顯,可以將支氣管阻塞情況充分顯示,便於發現肺不張、腫塊及淋巴結,方便對腫瘤內部情況、形態、密度、位置、邊緣及輪廓等的觀察,方便判斷肺癌是周圍型還是中央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