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這「八個相統一」直擊思政課的重點和難點,重新定義了高校思政課的正確打開方式,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當今時代,網際網路打破了課堂的傳統邊界,青少年在接受多元文化薰陶的同時,也逐漸迷失於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大爆炸、碎片化困境中,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想讓高校思政課真正入耳、入腦、入心,就必須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思政課教師要嚴於律己、練好內功,在增強理論的解釋力、說服力上下功夫,針對大學生成長發展的現實需求和期待,用紮實的理論功底、淵博的學識、強大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之中,傳導主流意識形態,敢於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才能讓學生願學愛學、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
「大學之為大,就是在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使之成為棟梁之材。」,高校思政課教學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想要讓學生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最好的方式是讓科學理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思政課事關大學生靈魂的鑄造,必須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複雜性、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等都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關注到學生思想困惑的同時,必須加大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讀萬卷書要與行萬裡路相結合,思政課既要有課內的以情動人,也要有課外的親身實踐,要創新方式、拓展渠道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通過多角度、全景式的課外調研、參觀考察、社會實踐等感性體驗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理論的能力,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此外,還應充分挖掘其他課程、校園文化和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裡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育人功能,利用新媒體技術聯通網上網下、形成協同效應,使各類課程及活動與思政課同向而行,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辦好思政課,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只要我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新時代的大學生必能擔起民族復興大任,書寫新的精彩。
(編審:楊曦編輯: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