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核洩漏6年後,到底輻射汙染現狀如何,我們帶你去看一個真實的福島

2021-02-17 一小時爸爸

請如下人士不要閱讀本文,歡迎對號入座:

1,無論看到任何數據和證據,都說「我就是不信」的絕對懷疑論者;

2,熱衷於造謠傳謠嚇唬自己同胞的愛國人士;

3,上來就問你們經費是誰給的抗戰神劇鐵粉。

因為文章太長,我們之前發文時是分為了上下兩篇來放出的,上篇是介紹我們此次的行程,檢測日本當地核輻射是否超標,如何避免被核輻射傷害;下篇是關於日本食物、用品以及海洋、水等含輻射物質的情況分析。這次的榜單,我們將兩篇文章進行了合併。

字數較多,對於時間寶貴的讀者,我們直接給出結論。經過數據收集、檢測、對比核實,旅行建議是:


遵守日本政府的要求,不要違規進入核電站附近探險,也不要在福島縣內爬野山,換句話說,只要不去作,遊客赴日正常旅遊是不需要擔心環境輻射的風險的


在之前的發文中,一些留言被我們直接忽略掉了,那就是「你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一方面我們上篇的文章開篇就把目的寫清楚了;另一方面我們很反感脫離科學證據而上綱上線的討論事情。為了怕類似麻煩造成我們科普的阻力,我們在商業上已經做了很多讓步,比如商業只會涉及和科普沒什麼利益衝突的玩具、繪本和一些戶外產品,比如儘量不去碰日本的產品,如果這樣還不夠,還要問「目的」,我們也不想再浪費時間回復了。

作為可能扒皮過最多的日本偽科學產品,也可能是日代最討厭的公眾號,我們還需要自證什麼呢?還是那句話,科普的問題請拿出科學證據和邏輯推理來,「目的」這種問題我們不會回復,也請別浪費自己的時間來打字提問了。


這篇稿子拖了一周,一方面本來是希望能同步做一個紀錄片的視頻,結果試了幾天發現難度超過預期,只能先暫停;另一方面一直沒想好用怎樣的體裁。這一路的感慨收穫都很多,不小心就會寫成幾萬字的流水帳。思前想後了很久,還是決定隨心所欲一些吧,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讀者和我們做一次特別的「輻射」科普探索之旅。

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次科普之旅?為什麼作為中國人要關注「世仇」日本?其實原因不需要那麼複雜,因為我們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你喜歡還是痛恨,日本都是中國最重要的鄰國,我們必須了解他,而不是一味的憤恨、牴觸或者無視。

更何況核能發展仍然是一個大趨勢,了解福島核事故之後日本的情況,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核能發展的利弊,如何從理性與人性兩方面平衡地看待我國以及全球核能發展的機遇與風險。

但最終,促使我們在核洩露事故6年之後,下決心一定要去的原因,是今年愈演愈烈的各種版本的 「輻射爆料」,從類似XX記者冒死探訪開始,這股浪潮一直延續到我們回來之後的央視315「日本輻射食品」。日本會被這些新聞打擊麼?也許有,但不會很多。而真正被傷害的,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中國人,那些害怕而取消日本旅行的家庭,那些買了日本奶粉紙尿褲,而擔憂到失眠甚至想帶孩子做輻射檢查的媽媽們。就跟那位被打傷致殘的西安日系車主一樣,這些同胞不應該成為愛國情緒的犧牲品。

愛國,在於讓中國變得更好更強大,而不在於造別人的謠。其中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讓中國人擁有更理性、更科學、更自信的精神。這是我們一定要去福島一次的根本緣由。

至於危險?沒什麼危險的。去福島不是什麼「冒死」,我們不會去鑽核反應堆的爐子。隨身攜帶核輻射檢測儀會讓我們隨時隨地的了解核輻射的情況,以及在對應核輻射強度下可以安全地活動多長時間。恐懼來自於謠言和未知,科學永遠是人類抵禦未知恐懼,保護自我的最好工具。

你心中想像的福島禁區是什麼樣的?方圓20或30公裡的鐵絲網?荷槍實彈的軍警巡邏?輻射儀震得手發麻?遍布著變異的動植物?這就像是去探索遊戲中未開啟的迷霧一樣,所以在沒去之前,我們用了很久準備好裝備,帶去了2臺輻射檢測儀(蓋革計數器,可以檢測β、γ和X射線),其中一臺國產淘寶價300元人民幣左右,另外一臺美亞購買,標價300美元(淘寶售價3000多人民幣),在日本則又找了當地的民間機構借了幾臺更貴重的設備。

▲此次使用的部分測量儀(左上的這臺價值在10萬元左右)

而為了擔心在20公裡外就被攔下,除了2臺GoPro外,還帶了一架續航能力不錯的無人機:大疆精靈4和N塊電池,結果最後完全沒機會用到。

核輻射,也就是電離輻射,無時不刻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宇宙、大地、香蕉以及你自己,都是核輻射的來源。所以,純粹的「無核輻射」只存在於幻想中。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輻射強度是否超標,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吃一根香蕉所受到的輻射約為0.1μSv。

如果想了解到底輻射高低和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以及不同數值到底意味著什麼,可以點擊查看我們以前的相關文章《一張圖了解你受到多少核輻射》

2011年核事故發生的時候,福島附近是東南風,因此輻射物向西北方向擴散,然後遇到山脈折向西南。

公開資料:

從2011年到2016年日本每次測量相關地區的輻射量地圖,均可以通過下面的網站進行查詢

http://ramap.jmc.or.jp/map/

因此我們此次的開啟迷霧之旅,路線設計是從東京一路駕車向北,到達福島縣南部的Iwaki市,然後沿著2011年核輻射物擴散的方向,從福島核電站附近,向西、西北方向的福島縣郡山市和福島市測量,然後再沿著當初擴散方向,從北方的宮城縣仙臺市,南行穿過福島縣、栃木縣、茨城縣和千葉縣,最後回到東京。

▲此次測試的路線

此次私人檢測的根本問題,在於我們沒辦法檢測日本每寸土地上的輻射值,只能抽檢,所以我們的目的也不是檢測所有地區的輻射值,而是定為:

1,檢查關鍵地區輻射指數,和日本公布的數據進行對比,確認是否有作假的問題;

2,了解福島目前禁區的情況,好確認旅行安全的界限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我們的調查中,對日本當地居民都問了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們對政府如何看,是否擔心政府會在輻射數據上作假?得到的答案很一致又令人驚奇:「嗯,會擔心政府做蠢事,但不會擔心檢測數據作假,政府沒有膽量做這樣的事情」。

好吧,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信任日本政府,因此選擇通過把自己的測試數據和日本政府的公開數據進行對比,來判定日本政府是否會在輻射數字上作弊。

換句話說,如果發現日本政府撒謊,那證明輻射問題會嚴重得多,如果我們抽查的6個都縣,幾十個地點都和公布數據基本一致,那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可信度就很高。事實上並非只有我們在這麼做,日本民間有很多個人和團體經常在進行日常的輻射檢查工作,矯正和補充官方數據。比如福島一些地區的媽媽們,從2011年起就會自發組織並檢測孩子日常活動區域,上下學路線上的土壤輻射情況,如果發現輻射超標,就會提交政府進行清理。

日本政府此次治理核汙染的標準,是保證環境輻射在日本限值的0.23μSv/h以下。但日本本身屬於低輻射國家,地球上人類平均接受的自然本底輻射約為0.27μSv/h,也就是大部分人類的日常生活按照日本政府算法都是「超標」的,一些受礦產或者氡氣影響較高的國家,如北歐國家,則高達0.9μSv/h左右。

作為自然環境差異很大的大陸國家,我國並沒有對日常自然環境的本底輻射有限值。北京的本底輻射只是略高於東京,但其他一些地區的輻射可能高很多,比如廣東陽江的本底輻射就高於0.6μSv/h,個別山區的輻射更高。

為了徹底搞清楚,到底什麼地區會輻射超標,什麼地區的輻射會高到需要避免前往,我們除了在周邊都市測試外,也決定前往發生洩漏的福島一號核電站附近了解真實的情況。

到了Iwaki市,和當地的民間輻射測試組織溝通才知道,核電站周邊和我們印象中20公裡的鐵絲網禁區有非常大的不同:日本政府雖然封閉了核電站附近一些環境輻射超標的村鎮和道路,但其實在禁區中有很多道路還是可以穿行的。在出現洩漏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有連接日本東北和東京的2條重要公路:6號國道和常磐高速。其中6號國道離一號核電站最近的地方,直線距離只有2-3公裡。

在6號國道經過福島核電站的區域,有約20公裡的特別警示區域(1號核電站南北各10公裡左右),警告這段路程只允許駕車通過,行人、摩託車是禁止的。我們在測量中也發現,汽車內可以降低約30%的輻射。因此如果需要途徑輻射區域,還是開車比較好。

所以原本從20公裡外放飛無人機的計劃就顯得完全雞肋了。日本政府都放開讓大家光明正大地隨便拍隨便測了,就沒必要搞空中突擊以及潛伏偷拍了。

我們決定從常磐高速向北,到達核電站北部約10公裡的雙葉町,然後再轉向6號國道南下。

▲路線圖

另外一個我們原本的錯覺,是認為輻射強度和離核電站的距離成反比,越近越強烈越危險,但具體情況要比這個複雜。一方面經過6年來大自然和除汙染工人們的努力,原先的撤離區中已經有大片土地完成了清理工作,目前這些地區的難民可以選擇回到故土生活。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響,2011年核輻射擴散時就並不是均勻的分布,而是會集中在某些特定地區,形成「熱點」。這些熱點是清除汙染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在核電站附近仍然有不少這樣未完成清除汙染的熱點地區,我們在核電站附近區域開車繞圈檢測的時候,會發現輻射指數時高時低,我們使用專用的輻射記錄儀,記錄了整個行程中的輻射變化,結合google earth繪製出整個行程中的輻射數據,可以看到圖中有三塊輻射值較高的熱點地區。而有些和核電站較近的其他地區輻射值反而是合格的。 

 

▲熱點區域

 

檢測核輻射的機器叫做蓋革計數器,在約100年前由德國物理學家蓋革發明,其實並不複雜,用一根特殊製作的玻璃管來檢測接收到的核輻射釋放的高能粒子。

 

輻射儀可以記錄接收到的每個粒子,但為了顯示出可以被評估的輻射值,則需要統計一段時間內的總粒子數做個平均。尤其是在汽車行駛過程中記錄並繪圖,更需要做一個較長時間(如1分鐘)的平均。平均值會比政府設置在某地的靜止檢測儀,或者在某位置停車後的檢測值有一定偏差。

我們在視頻和新聞中總聽到輻射儀的嘀嘀聲,是表示接收到了高能粒子,在接近1μSv/h時,聲音已經會感覺很嚇人,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呆一段時間並不會造成傷害(只有高空飛行時輻射的1/2-1/4)。

 

有趣的是,在離核電站南北10公裡,也就是解除步行禁令的地方,最近的商業建築,都是羅森便利店,這兩個為當地除汙染工人,或者途經此處司機服務的便利店,據當地居民說,是日本羅森單店銷售額最高的兩家。[捂臉]

▲世界上離核事故現場最近的便利店,輻射測試安全。

 

第一圈測量我們發現了3個熱點(前面地圖上的紅圈),於是第二天決定繼續進一步測量。因為在常磐高速上停車是違法的,我們只選擇了6號國道上的兩個熱點位置,這也是整條線路上輻射最強的兩個地方。其中一個是離福島一號核電站直線距離最近的位置,可以遠遠眺望核電站,這裡輻射值大概是4μSv/h左右。雖然是日本輻射限值的十幾倍,不能長期居住逗留,但短暫停留1-2個小時也並不會出現危險,因為坐飛機的時候,輻射也是這麼高。 

▲離遠處福島第一核電站只有2公裡的路口,輻射數值超標,但也沒高到很可怕,於是下來照相留念。


▲從洛杉磯飛往北京途中的輻射值,是日本輻射上限的17倍。

 

而另外一個熱點是我們此行檢測到輻射指數最高的位置,核電站西南約3-4公裡,6號公路上的輻射約為6μSv/h,恰好這裡有一個供除汙染工人班車出入的路口,於是我們無視上面要求無通行證禁止進入的告示,看著周圍沒警察叔叔巡邏,迅速轉進去,並成功找到了輻射熱點所在。

 

這是一個廢棄的石子地面停車場,在1米高的空氣中輻射強度達到26μSv/h,地面輻射則為34μSv/h,高於日本限值的100倍。這種熱點地區當然要儘量少待為好。至於如何避免進入熱點地區?不要像我們這樣看到禁止進入的牌子還非要闖就好。

 

我們離開核電站周邊後,開始沿著核輻射擴散的路線向西前往郡山市。路上有些住宅仍然是被封存,有些則已經解除封鎖,開始有人居住了。我們沿路測試的結果與此相符:輻射指標超標的地區,建築都仍是被封住的。而我們途徑的已經開放進入或可以居住的地區,輻射指數都在0.2μSv/h以下。從這個角度看,日本重新開放區域的除汙染治理還是可信的。

在整個駕車過程中,也沒有發現很多新聞中所描述的慘不忍睹的荒廢小鎮情況,雖然很多住宅已經6年沒人住,主人也用賠償金在其他地區開始新的生活,但很多當地居民會定期回來打掃收拾,因此即便是沒人居住的住宅區,仍然算得上整齊乾淨。倒是荒廢6年的加油站之類公共、商業設施感覺有些悽涼。

▲日本政府的除染地圖,仍然無法居住的禁區,是從核電站向西北延伸的一個帶狀區域,比2011年的避難區域已經小了很多。

 

相比南方的Iwaki,福島西邊的郡山和福島市,在2011年被汙染的情況要嚴重得多,也是這六年除汙染工作的重點地區。福島縣政府全縣的公園、交通樞紐等位置安裝了數千個太陽能的核輻射檢測儀。此外NHK電視臺等媒體以及民間組織也在實時進行當地輻射的監控。 

公開資料:

NHK電視臺的福島縣各地區輻射實時監控數據直播

http://www.nhk.or.jp/fukushima/wind/index2.html

在郡山市區和福島市區的測量中,我們的測量結果和政府的太陽能檢測儀結果吻合,不過在福島市內的信夫山公園裡,我們發現輻射值仍然高於日本的限值,達到0.35μSv/h左右。雖然不會影響日常來爬山活動的當地居民健康,但可以看到當地除汙染的工作還沒有完全實現。 

在日本我們發現如果是土壤地面的話,地表輻射強度要高於手持高度1米左右的空中,這是因為更沉重的輻射汙染物會沉降並陷入土壤中,對於燃煤或其他自然原因造成的我國環境的核輻射是怎樣呢?回國後我們跑去北京朝陽公園測了一下:在空氣中的輻射約為0.11μSv/h,而土壤表層的輻射也更高一些,為0.16μSv/h。

離開福島縣之後,我們又花了三天的時間監測了宮城(仙臺市),栃木(宇都宮市),茨城(筑波市),千葉(成田機場)以及東京都的輻射情況。其中部分已經在開始的視頻中說明了。我們並沒有發現任何輻射超標的情況。

在日本環境省網站上可以查詢各地區除汙染情況,可以看到除了福島縣外,大部分地區已經全部或者基本完成了對當地輻射汙染的清除工作。

 

▲舉例:栃木縣那須鹽原市的除汙染情況。

公開資料:

關於各地方除汙染的情況,公開數據在日本環境省除染工作網站:

http://josen.env.go.jp

關於福島縣內的的除汙染情況,公開數據在日本環境省及福島縣工作網站:

http://josen-plaza.env.go.jp/

回到最初的建議,經過這一周近1000公裡的測量之旅,我們得到的數據情況,基本和日本政府公開的各地區輻射指數保持一致。目前福島縣外的環境輻射汙染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而福島縣內的汙染情況還存在,但比2011年時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轉。

從我們測試的幾十個地點的數據來看,雖然由於儀器不同的原因,我們測量的數據和日本政府公開的輻射數據有一定的數值差異,但基本是吻合的。

在我們的前期測量中,福島縣以外的東京都及其他縣地區,包括福島縣南部的Iwaki市(當時位於上風區域),並沒有發現任何輻射值達到或接近日本政府標準(0.23μSv/h)的情況。

▲目前日本各都府道縣的輻射情況(福島數據為核電站附近)

公開資料:

日本各縣輻射監控實時數據(數據來源:放射線モニタリング情報/文科省)

http://new.atmc.jp

當然不排除日本政府有漏測的輻射熱點地區,但這樣的地區不太可能出現在中國遊客一般常去的市中心商業區、熱門景點、交通樞紐,因為這些地區一定是輻射監控的重心。避免前往深山,尤其避免在福島縣內攀爬野山,可以有效地規避這一風險。

但在福島核電站附近(南北各約10公裡,西北方向約20公裡)範圍內,仍然很多地區處於核輻射超標或者嚴重超標(高於日本政府標準0.23μSv/h),前往這些地區,請遵守日本政府的要求,不要步行進入,正常駕車穿行,也不要試圖進入禁止進入的地區。

如果你沒有我們這種閒著沒事深入輻射區的愛好,那就更不需要擔心去日本旅行一趟被輻射傷害的問題,你在這次旅行中所多接受的輻射,一定是基本來自往返飛行期間的宇宙射線(2-4μSv/h),而這隻跟你的飛行時間有關,跟你的旅行目的地是日本、海南還是歐洲美國沒什麼瓜葛。

關於日本用品、食品、水的安全問題,我們下篇文章繼續講。也歡迎大家基於科學證據的討論和批評。

最後,感謝在整個行程中對我們提供大力幫助的康慧、悅子兩位媽媽,阿部先生,以及希望隱去姓名的各位民間團體同仁。謝謝你們的無私協助,祝安康。

上篇的文章主要是關於旅行生活本身受到環境核輻射的風險和如何規避,下篇則是關於用品、土壤治理、飲水、海水和食物的問題。在上篇的文章中我們主要是通過自己測試和與日本政府公開的數據進行對比和確認。而下篇的問題更為複雜,因為食物、水的檢測要更複雜,如果只是想測試自己家的食物、飲水的安全性還可以,但自己去給全日本食物檢測,確認輻射是否超標,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在去日本前,將這方面的目標設置為:

1,和福島當地的民眾溝通,了解他們是如何確認自己的飲食不會被核汙染物質汙染;

2,跟當地民間機構溝通,並了解和確認日本政府及當地政府的除汙染及檢測資料。

這裡需要感慨一下,在去之前,我們也受到很多國內媒體「日本政府隱瞞數據」的批評影響,認為數據很難找。但和日本民間相關組織溝通了解的時候,才發現無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的檢測數據,無論是食品、水還是土壤,資料、數據、報告都多到令人頭疼,歸國後這一周,其實很多時間都用在處理這些資料了。從海量的數據中尋找最能直觀解釋問題的,真的很花時間。

先說一下最近比較火的花王紙尿褲輻射風波:這類用品的問題其實並沒有在我們此行的調查目的中,原因很簡單,日用品和輻射沒什麼關係。前幾天炮製這個謠言的公眾號,主營業務是吹捧微商紙尿褲,招募加盟。而這篇文章也已經被微信官方闢謠刪除了。

先重複一次,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天然含有核輻射,微量的核輻射沒有擔心的必要。人被核輻射傷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環境中的核汙染物直接輻射,第二種是通過呼吸、攝入核汙染物。日用品不是食品,不會有人把紙尿褲吃到肚子裡,同樣也沒有可能製造日用品會使用核輻射嚴重超標的原材料。首先很難找到這麼牛的原材料,其次真這麼做,工廠內的輻射強度一定很可怕,工人先都趴下了。

核事故之後的6年來,也沒有發現過日用品輻射超標,或者對人造成輻射傷害的案例。而即便是核汙染最嚴重的2011年,也沒有哪個國家對日本日用品做過禁止進口的限制。作為對日本產品限制最嚴格的國家,我國的禁令也只涉及食品、飼料這些類別。因此編造這種謠言,不只是攻擊日本用品,而且是在詆毀我國政府的禁令。請各位謠言號下次造謠選好對象,傳播這種謠言是想反黨反政府麼?

除了莫須有的日用品輻射鬧劇外,其他的問題就需要認真研究科普了。比較簡單的是土壤問題。核輻射物不是飄在空氣中的,洩漏的核汙染物密度很高,會慢慢沉降到土壤內,待在地面下幾釐米的位置。

我們此行在空氣中測量的輻射值,基本就是來自於土壤,所以在公園土壤地面上測量的輻射,一般就會高於水泥柏油的都市環境。而輻射超標的地區,土壤輻射汙染物自然也就超標,輻射檢測發現正常,遠低於上限的地方,或者當初未受影響,或者已經被做過除汙染處理。

▲在日本測試期間,我們各測試點都進行空氣和地面核輻射的對比,沒有發現空氣中合格但土壤超標的現象。

 

土地除汙染的問題涉及到日常生活以及食品安全,也是我們此行的重點,除了在上篇中所說的在各個地方測量輻射值外,也希望能了解被收集的輻射土會如何處理。

昨天有留言問說這些汙染土是不是最後會被運到中國之類的……只能說,周總理和田中首相開創的那個中日友好親密無間的時代已經過去小三十年了,我國不會要的。而且全世界不知道多少官方非官方機構盯著這些收集來的輻射土,日本政府想把土偷運到我國還不如扔月球上省心。

在福島市火車站東口往北約400米,可以找到環境廳關於除汙染的信息中心,關於學校、商業、住宅、農田、道路、森林等等不同地區如何除汙染,在這裡可以收集到很多詳細又有趣的信息。

還記得之前一些「冒死」闖福島的新聞中,那一個個黑袋子麼,袋子裡裝著在各地除汙染工作中清理出來的土壤,或者其他汙染物(比如沾著核汙染物的枯草什麼的)。

我們在福島核電站附近駕車的期間,也可以經常看到一片片的黑色塑膠袋,這就是臨時保管區,根據要求,這些汙染物會先運到臨時保管區放一定時間,然後再運到中間儲藏區。

▲汙染土壤的存放還要考慮是否會汙染地下水,地表水等問題。

福島縣的中間儲藏區設置在福島核電站附近,佔地超過一個羽田國際機場,花掉了日本政府1兆(日本的兆是中國傳統的「大兆」用法=1萬億)日元。因為311前後6號國道上巡邏的警車比平時密集得多,沒能找到機會私闖一下,只能通過查詢資料的方式來了解。

▲福島1號核電站附近,目前是回收汙染土壤的儲藏區。

▲儲藏設施的結構圖。

在這樣的儲藏設施中放30年,經過銫的一個半衰期,輻射值會降到一半。不過之後的解決方案,日本政府自己都沒搞明白。本來計劃是扔到宮城、栃木、群馬之類的深山裡面,挖個大坑埋起來。但當地居民一聽就怒了,這幾個地方的縣政府也直接翻臉不同意這麼做。所以現在的結論就是,等等看再說。

日本政府一直患有類似的慢性病,我們此次行程中和日本普通居民聊天時,他們罵起日本政府來最重要的也是類似的問題,如擔心過了2020年奧運會的坎,就不關注和支持福島重建;或者貿然重啟核電等等。而2月份被國內炒翻天的什麼「原子爐內輻射超標XX倍」的新聞,在日本就沒什麼動靜,即便是身處核電站不遠處的福島市民,提起來無非是感慨一下:政府又可以繼續拖下去了,什麼時候是個頭?

公開資料:

環境省:除染•放射線Q&A

http://josen-plaza.env.go.jp/decontamination/qa_02.html

我們海淘也好,去日本旅遊也好,購買正規食品的輻射傷害風險,不可能有這六年在日本生活的當地人民那樣高。如果因為寶寶吃了兩罐奶粉,幾包麥片,就嚇得要去檢測寶寶體內有沒有核輻射之類的,你怎麼看待在福島已經生活6年的當地民眾呢?更何況也不會有什麼檢測機構(騙子不算)會接受這樣奇特的檢測需求。

關於大家都很擔心的日本的水質安全問題,日本,尤其是福島縣當地的居民也會對此有所顧慮,那他們如何緩解自己的擔憂?很簡單,督促政府加大檢查力度,還懷疑的話就送去民間機構做檢測。拿數據作為證據,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福島期間,我們最主要的收穫之一,是和當地基督教教堂所設置的公益檢測機構的負責人聊了很久,也參觀了他們自己設置的測量食品、水等物質內輻射汙染情況的實驗室。

設置這樣一個免費為市民服務的檢測站,花費並不在小數,需要先將牆體整個重新改造,遮擋外部核輻射的幹擾,還要用「水牆」來遮擋牆體的自然輻射,這樣才可能得到準確的測量結果。這還不算購買儀器本身需要花費的龐大經費。而這樣由民眾自發建設的食品檢測機構,在福島也不只是一兩家。

不過隨著核事故時間的越來越久,來這些公益民間檢測機構,測試自己飲食,尤其是飲水中核汙染物的家庭也越來越少了,畢竟只要沒有再次爆發重大核洩漏事故,相關地區的土壤、水中的汙染物只會越來越少。和空氣中的核汙染物會沉到地面之下一樣,水中如果有核汙染物,也會快速沉到河底/湖底的泥中,通過飲水、生活用水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很低。所以慢慢的,福島人對於飲水的擔憂也在減弱。

這在日本環境省對於各地區水質監控的結果變化中有很明顯的體現,例如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之後,日本環境省開始監控福島縣級其他地區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其中福島縣內地表水(河流湖泊)的影響比較大,高峰值主要出現在2013年。福島縣外的周邊縣市地區的影響很少,5000多次檢測中只發現2次核汙染物的蹤跡,而且檢出值也低很多,高峰同樣出現在2013年。

 

而很多讀者關心的地下水,無論是福島縣內,還是周邊,在2011年之後的近3000次檢測中,並沒有發現輻射物(2013年10月有一次檢出了非常低量的銫,不到標準下限,所以並沒有記錄在表中)。

 

公開資料:

環境省:平成 28 年度水環境における放射性物質のモニタリング実施方針

https://www.env.go.jp/air/rmcm/attach/measuring-point_pw_gw_1.pdf

受地震影響地區的河流監測情況

https://www.env.go.jp/jishin/monitoring/results_r-pw.html

受地震影響區域(福島地區)的地下水監測出

https://www.env.go.jp/jishin/monitoring/results_r-gw.html

這裡實在忍不住加一句嘴,某友好鄰邦天天在咱們家門口的地下點核彈,弄得我國環保部總要啟動緊急預案,派應急分隊去調查汙染隱患(感謝環保部相關工作人員的辛勞)。而有些網民天天為日本地下水汙染這種沒證據的事情憤世嫉俗,卻從不見關心我國邊境地區相關地區的地下水是否有被汙染,到底愛的是哪個國啊?

食品食品食品,嗯,說說這個。

在整個測試採訪的路上,我們吃到了不少原本沒機會品嘗的「輻射區」本地特產,像茨城的納豆,福島的米,宮城的牛舌,還有被央視誤認為是輻射區的山形縣著名的米沢和牛……不過嚴肅點,這是一篇科普文章,我們不是美食號,高速休息區美食不是今天的主題。

首先必須聲明一點,我們在315的說明文(點擊查看今年315晚會的曝光迷霧,我們要如何看這些問題)中解釋過,315晚會中央視非常精準地用到了「輻射區」,而不是「輻射」,一字之差,決定了這並不是科學問題,而是法律問題。

我國從2011年3月禁止了12個都縣地區的全部食品、飼料進口,然後很快去掉了2個,變成10個,直到今天沒有改變。這個限制是寬是緊,依據是否科學,這個都不會影響結論,即限令涉及地區的食品是不應該出現在我國市場的,這是法律的嚴肅性問題。

而美國FDA修改自己的99-33號禁令基本是依照日本政府的禁令,這兩個國家的禁止範圍要比我國政府的小很多,只有一些特定被認為有輻射風險的食物被禁止。

所以當你在美國和日本旅行,就會遇到大量中國禁止進口的「輻射區」出產的食物,怎麼辦?其實遵循我國外交部的一貫原則建議就好:請遊客遵守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

說起當地的法規,滿腦子就是三個大字「豬 注意!」這是我們駕車在福島核電站門口繞彎的時候,途徑雙葉町警察局(南遷到核電站南方10公裡左右),在上面看到一個走馬燈告示牌,赫然寫著:「豬 注意!」

第一反應是:你罵誰呢?!第二反應是:嗯?日本的豬用的是古中文的豚字啊,是黑豚,紅豚,河豚,海豚的豚。那豬字是什麼意思?於是問了在日本的朋友,答案是:日語中漢字「豬」有兩個用法:1,罵人;2,野豬。

確定自己沒得罪過雙葉警署的警察,那八成是在說野豬了。之後問了福島當地的日本朋友,答案是這樣的:

福島山區裡一直有野豬,但福島人沒事就打野豬,然後拿去賣肉或者請朋友一起吃,所以野豬數量本來算不上多。但2011年核事故之後,野生蘑菇容易吸收核汙染,而野豬則愛吃野生蘑菇。(車諾比之後這麼多年,德國現在也不讓吃野蘑菇,點擊查看:蘑菇吸收重金屬,應該如何注意?)於是沒人再去打野豬吃,經過幾年的人退豬進,山裡的野豬越來越多,沒事就下山來溜達。容易出現傷人或者交通事故,警署只好打出這三個大字提醒大家注意。

這個八卦至少還提醒我們一點,「輻射區」的野豬,和野生蘑菇,是不能吃的。這還真是法規,如果你翻開日本政府的輻射問題食品禁令,或者翻看美國FDA的99-33禁令(反正基本差不多),就會發現,野豬和野生蘑菇真的是榜單上的明星,千葉、福島、宮城、栃木、茨城、群馬六個縣的野豬,都是FDA禁運名單上的,double check了一下,和日本禁止銷售食品清單上一樣。

不過此次日本之旅期間,認真地對比了中、美、日三國的禁止食品清單,發現我們之前的理解還是有些粗糙:FDA的99-33修訂比日本禁令更慢,頻次也少,雖然絕大部分一樣,但還是有少數日本允許的食品美國還禁止進口。而日本的禁止清單,也有在我國禁止的10都縣之外的地區產品,比如山形縣的熊肉,青森、靜岡、山梨的野生蘑菇。

  

公開資料:

FDA 99-33 進口禁令:

http://www.accessdata.fda.gov/cms_ia/importalert_621.html

厚生勞動省:原子力災害対策特別措置法に基づく食品に関する出荷制限等(2017年3月14日更新)

http://www.mhlw.go.jp/file/04-Houdouhappyou-11135000-Shokuhinanzenbu-Kanshianzenka/0000025765_1_1_1_1_2_1_19.pdf

和前面水的問題一樣,對於陸地上的動植物類食物來說,檢測是最關鍵的,比如說福島的大米,從科學意義上講,其實比周邊其他地區的大米更安全,因為福島大米是全量檢查,每一袋米都必須經過輻射檢測合格才能上市。

根據日本消費者廳公布的數據, 2011年有2.2%的樣品超標,而之後日本大米每年需要檢測1000多萬件樣品,2015和2016年都已經是0輻射超標了。

 

同樣近幾年輻射檢測都為0超標的,還包括蔬菜、水果、豆類、牛奶、牛肉、豬肉、雞蛋、雞肉等等。

 

當然抽檢永遠不能保證100%沒問題,是否有沒被抽檢到,但輻射超標的可能性呢?當然有。但檢測至少告訴我們這樣的可能性很低,即便有,問題也不會特別可怕。

如果我國居民是給寶寶長期購買日本配方奶、輔食這些,我們還是建議不要選擇中國政府禁止的10都縣地區,雖然日本的檢測告訴我們合格安全,但我們都是生活在中國,遵守中國法律是我們的職責。

如果只是出國旅遊幾天,上面提到的這些食材就安心吃吧,吃到輻射超標的可能性真的很低,有1.2億日本人*365天*3餐來幫你背分母呢。中國政府要求我們出境後遵守當地政府法規,所以對於當地(美國、日本、歐洲等等)允許銷售的食品,既沒有科學、也沒有法律問題上不能買不能吃的理由。

那哪些陸地食物不建議吃?野生動植物,在消費者廳這些年的檢測中,雖然有下降,但野菜、野生蘑菇、野生的鳥肉、獸肉的輻射超標情況仍然存在,而且遍布在日本東北、關東的大部分地區,除非你是去關西、四國、九州、衝繩這些遠離福島的地區,否則這些就算了。

▲哦,日文的「野菜」是指的「蔬菜」,「山菜」是指的「野菜」,不要混了。

公開資料:

日本消費者廳食品輻射問答(2017年3月14日更新)

http://www.caa.go.jp/jisin/pdf/170314_food_qa.pdf

一位熱愛潛水的朋友,當知道我們在做福島測試之旅的時候,送給我們一本書,是日本海洋攝影師鍵井靖章在2013年出版,記錄了他在2011年到2012年,在受地震海嘯破壞的巖手縣宮古市附近水下情況的攝影集。內容包括海嘯淹沒的住宅,海裡的動植物等等。

不過在翻閱時候,發現一頁比較特別的內容,是他在2011年12月18日,在宮古市青之洞穴拍攝的一條魚。

下面配的文字則是:「這是因長相滑稽而受到歡迎的魚,名為「日本笠䲁」。這張照片在中國的網絡上被描述為「被放射性物質汙染導致變異的魚」,由此一舉成名。然而這就是它的真面目。」

怪不得有點眼熟,搜了一下,在很多愛國論壇上面,這條魚真的很火。和它在一起的,還有同樣很火的,不過只是網民們不認識,因為醜就被污衊成輻射變異的魚們。

▲截圖自某論壇。

在福島很好奇地問了好幾個當地人,有沒有看到過被輻射變異的動物,回答是:如果能看到就太好了,有很多研究機構都在高價收購輻射動物,真找到就能賺一筆了。

類似被刻意曲解的東西還很多,比如3月11日當天地震引起海嘯的海浪高度記錄圖被說成核輻射擴散圖。

還有前些日子瘋傳北美沿海被日本核洩漏汙染的段子。的確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檢出了福島輻射物質,不過海水會擴散同時稀釋核汙染,不是常識麼?這個消息在國內被某些媒體或個人像打了雞血一樣瘋狂炒作的同時,美國和加拿大的政府、相關機構和媒體,則都在努力跟民眾說明,這種輻射量級很低,根本不會對人體或者食物造成影響。到底什麼才是一個媒體的責任呢?

海洋核輻射的具體來源是什麼,借用下面這張圖:黃色代表人為汙染分別是三哩島、福島、車諾比、以及核彈試驗,下方的則是海洋天然的核輻射物,主要是鈾238和鉀40。

 

說到這裡,最不應該擔心海中核汙染的,其實就是美國人,全球核試驗中一半多都是美國人幹的,在1972年禁令頒布前,美國核試驗中很大一部分在海洋,包括公海的小島上。這些對海洋造成的汙染遠遠超過福島,並且影響全世界。

隨著洋流,福島洩露的核輻射物的確擴散到海洋的各個地方,但擴散的同時意味著稀釋,因此在日本消費者廳公布的檢測中,海水魚輻射超標的情況也在好轉,在近兩年沒有再檢測出來。反倒是淡水魚的汙染雖然也在好轉,但因為沒有海洋稀釋的偉大功能,現在仍然會被檢測出來。雖然水中汙染物不超標,但河底、湖底有沉降的汙染物,因此這些泥土有可能被魚蝦吃掉從而造成淡水魚類超標。

 

魚類檢出核輻射超標問題的好轉,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證明當地海水水質的好轉,如果核電站仍然持續不斷的往海裡倒輻射廢水,海洋動物的核汙染檢測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

負責檢測福島附近海洋汙染情況的是日本政府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希望IAEA拿出調查朝鮮或者伊朗的一半勁頭來盯著日本政府好好開工吧。

公開資料:

福島附近海水情況

日本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合作說明:

http://radioactivity.nsr.go.jp/ja/list/509/list-1.html

雖然目前魚類檢測合格情況良好,但對於比較擔心輻射的人群,我們還是建議傾向於保守一點好。就跟吃魚翅會遭到汞超標的報應一樣:大魚吃小魚的問題,會導致重金屬類可能在食物鏈金字塔頂端的一些肉食魚類體內聚集,所以這個問題仍然是有待考量的。

另外一個問題就在於,一般赴日遊客吃海鮮的餐飲店,或者去魚市購買刺身壽司之類的,一般是不會註明產地的,(如果是整條生魚這種,一般需要註明)。所以如果你是對輻射比較擔心小心的人,就別給自己找彆扭了。

日本核輻射的謠言絕對會持續傳播下去,例如每次FDA99-33禁令更新解封某個日本食品,都一定會被某些人說成最新封殺令而傳播一圈。更何況核電站一天不真正關閉,就仍然存在著風險。還好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問題算不上可怕,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傳播一定會快過核輻射的擴散速度,畢竟我們和福島核電站中間,還隔著2億的日韓朝人民。

經過在核事故受害地區的測試、和當地人民的溝通,一個深刻的感受其實並不是在科學問題上的。我們在採訪中問了當地輻射檢測民間機構的兩位朋友:你們覺得核輻射對你們福島人民生活的影響,大概會持續多久,他們的答案是:估計要300年吧,銫的半衰期30年,10個半衰期後變成千分之一,也許才能抹去這次的傷痕。

2011年3月11日,福島縣所遭遇的超強地震、海嘯以及核洩漏事故。地震和海嘯的傷害已經逐漸遠去,但核輻射對福島縣人民的經濟、生活甚至精神上的傷害,則遠沒有結束。原本福島自豪的支柱產業:農業,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都無法重新振作。而福島人尤其是孩子們即便移民去其他地區生活,也往往會因此遇到歧視。而這一切並非他們做錯了什麼,只是被天災和東電公司的人禍所波及。

而在今年3月9日日本NHK的電視節目中,媒體對700多個福島到其他地區避難者家庭進行了調查,發現大人中有半數因來自福島的原因遭遇排擠,孩子中也有54個人在學校中因此被誹謗、排擠、暴力及勒索財物,「帶輻射」成為被攻擊的重要藉口之一。想起某次在其他公號裡看到謾罵赴日旅遊者會帶輻射回國的留言,也許有些劣根性真的是人類跨民族的共同特徵吧。

在昨天的開篇,我們說過關注日本,是為了中國和我們自己。福島之旅中,看到當地人民仍然健康的生活著,這讓一直用科普安慰恐慌情緒的我們感到安心,但看到他們的生活被核事故整整影響了6年,並且不知道盡頭是何時?這讓我們有了一絲恐慌。

我們相信核能是人類未來的重要方向,但親眼看到幾百萬人的平靜生活被東電的錯誤所毀掉的時候。總忍不住問自己:我們自己真的足夠小心,做得足夠完美了麼?作為科普黨,在遇到民眾抵制PX工程,或者反對核電站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只說一句「公民科學素質有待提高」,就能解釋所有問題了麼?

這也許是福島之行,我們唯一沒能回答自己的問題了。

最後,再次感謝在整個行程中對我們提供大力幫助的康慧、悅子兩位媽媽,阿部先生,以及希望隱去姓名的各位民間團體同仁。謝謝你們的無私協助,祝安康。

更多和核事故及輻射有關的文章,可以點擊我們公眾號下方工具欄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欄裡輸入「輻射」來進入相關的文章列表。

相關焦點

  • 六問福島核洩漏:還能去日本嗎?日本食物還能吃嗎?
    如果你特別擔心,有兩點可以和大家分享: 1)福島的第三道屏障包含有鋼襯裡和混凝土層,在設計時便考慮了堆芯熔融這一情況,其耐用性是有車諾比可以參考的,後者的石棺正是由混凝土構成;2)核心區域的輻射是極高的,這提高了廢爐工作的難度,但對外界幾乎沒有影響,福島縣的環境劑量已經恢復或接近災前水平。4、福島核洩漏目前給土壤和大氣造成了怎樣的汙染?
  • 核洩漏6年後,去看一個真實的福島(下,用品食品飲水安全)
    昨天的上篇(點擊閱讀:核洩漏6年後,去看一個真實的福島(上,赴日旅遊與輻射傷害))中留言很多,很抱歉不能一一回復,不過其中有一些留言被我們直接忽略掉了
  • 日本福島核洩漏四年後:成為「鬼城」,圖4中的大米如今不知所蹤
    【公路上被遺棄的汽車】大家都知道,2011年3月11日發生了大地震,這起大地震造成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爐心熔毀及核輻射洩漏,使得周邊居民被緊急撤離,自此福島核電站周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鬼城」。(這是一組是波蘭攝影師在2015年拍攝,當時他冒著被輻射的危險進入福島核心地區。)
  • 日本福島核輻射「倖存者」,照看「變異體」多年,現狀怎麼樣了?
    對於日本民眾來說,最大的災難事故並非海嘯和地震,而是核洩漏。日本福島核電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核電站,受地震影響福島核電站裡的放射性物質發生了意外洩露,致使大批福島民眾被迫轉移至其他地區,仍然福島核洩漏事件遠不止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福島核洩漏造成的環境汙染,迄今為止仍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雖然日本福島已經被嚴格管控起來,但福島核洩漏引發的「蝴蝶效應」卻沒有因此得到遏制。
  • 路過福島:真實的核輻射環境是怎樣?
    福島核洩漏的危害不僅陸地,更多的是海洋環境!福島核洩漏發生後的半年內,海洋局環保司就對外公布了一批西太平洋放射性檢測的數據,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全部檢出放射性核素 Cs-137、Sr-90 以及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出的 Cs-134 其中 Cs-137 和 Sr-90 的最高含量分別超過我國海域本底範圍 300 倍和 10 倍。
  • 123萬噸福島核汙水日本捂不住,放水太平洋恐成最後方案
    日本高層在進行了長達7年的激烈爭論後,最終於2020年10月16號決定將日本福島核電洩漏事故產生的具有放射性核廢水排放問題做出了最後的決定。但是在外界看來,即使稀釋到很小的程度,然而這麼龐大的體量,依然也會給太平洋海域帶來巨大的放射性汙染,破壞原本的生態環境。如果換是中國幹的,預計會全球噴死。此外還有一個更加後怕的是,整個福島的放射性廢水會經歷長達30年的排洩過程,未來也是後患無窮。
  • 福島要徹底廢棄核反應堆並無害化處理 曠日持久
    2011年的福島核電事故已經過去六年,遺留下的陣痛和長久難以彌合的問題使得核電備受國際爭議。福島核事件後,日本經歷了「減核」、「零核」、「啟核」的反覆。福島事故對日本以及臨近國家的影響到底如何?中國工程院院士、輻射防護專家潘自強做出了解讀。
  • "福島媽媽談輻射食物為何危險"講座臺中免費入場
    東南網7月26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中分會每月舉辦一場「核你面對面」講座,邀請講者從息息相關的健康、飲食、環境等層面談起,與大眾相互交流想法、激蕩思考,也聊聊對未來能源生活的期待。
  • 日本將福島百萬噸核汙水倒入太平洋會發生什麼?我們中國會受影響嗎?
    在科幻怪獸電影裡,《哥斯拉》可能是頗受觀眾喜愛的一部影片,講述的是海洋生物受到核汙染輻射發生變異最後變成巨型怪獸哥斯拉的故事。而如今,日本也準備開始製造「哥斯拉」——日本福島百萬噸核汙水倒入太平洋。
  • 【地震特輯】日本科學通訊社:福島核事故問答
    以下是關於核電站輻射及其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問題的匯總。 請通過文後的連結查看日文原文。日本科學通訊社(Science Media Centre of Japan, Corp.)對已發表的本文內容負責。以下內容基於成稿時(日本時間2011年3月13日 15點30分)可獲得的信息。
  • 最毒婦人心,原來蔡英文開發日本核區食品是為了這樣...
    據日本《讀賣新聞》2013年9月16日報導,東京電力公司近日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汙染水洩漏量預計2016年末將達到160萬噸,2020年末將上升至330萬噸。此前,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一名高級管理人員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輻射汙水洩漏情況「沒有得到控制」。
  • 日本或將福島123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中國海域會受到影響嗎
    2011年「3·11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堆芯熔毀,引發了著名的福島核洩漏事故,在事故發生8年後,研究機構發現福島大量洩漏的是放射性物質銫元素,其中70%被核電站附近森林吸收,森林中90%的銫元素存留在地下10cm深以內的淺表。
  • 我去日本福島呆了三天兩夜...
    (日本人總喜歡把事情說的嚴重一些,也好讓大家多做好提前準備,居安思危吧)「還有2小時福島核電站洩漏的輻射就要擴散到東京地區了」電視新聞裡不斷更新著倒計時...趕緊查了一下機票,發現此時的機票已經漲到了平時的4,5倍左右的樣子(回大連的往返機票一般在6,7萬日元左右)但那時單程的飛大連的機票已經漲到20多萬日元,賣機票的老夥計還是那種愛要不要的口氣。和室友經過幾次盤算了之後,還是打消了回國念頭(真實原因是買不起機票)。打算轉戰去大阪甚至更南一點的地方先暫時避避難。因為新幹線那時受地震的影響已經停運,我們決定去新宿搭大巴到大阪。
  • 一篇對日本福島核廢水排向大海的深度科普
    他回答讓我有點意外:對於大眾,棄不棄核是選擇題,而對我們來說卻是論述題;如果要追求傳播的效益,販賣一些像入關學的「暴論」肯定是最受歡迎的,但是理性的人又很難說出這些東西。是否應該採取稀釋排放含氚廢水的方法,與其說是一個科技問題,倒更多是一個社會或情緒問題。
  • 日本向韓國遞交福島核洩漏資料 7成為日文3成為英文
    國際在線專稿:據韓國《中央日報》8月29日報導,一名韓國政府官員8月29日向韓國媒體透露,應韓國政府的要求,日本外務省送來了長達100頁的福島核電站汙水洩漏相關資料。據這名官員透露,這份長達100頁的資料近70%的內容是用日文,其餘是英文錄入。 據悉,韓國海洋水產部等部門將負責分析這份資料。
  • 北極「殭屍野火」死灰復燃,隨時爆發的核洩漏……2020年下半場可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帶你遊遍英國ID:weloveuk話說,對於很多人來說,2020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所有人的生活全被打亂,酷暑下依然不敢脫下口罩、失業率不停飆升、暫時停業的店鋪最終還是永久關門了。再跟你們說一個更恐怖的事吧: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半....
  • 硬「核」科普:說說這些年被你誤會的「輻射」
    要做好核輻射應急準備,確保核應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我們身邊一直有輻射嗎?答案是肯定的。‍‍‍‍‍‍‍‍‍‍‍‍‍‍‍‍‍‍‍‍‍‍‍‍‍自然界中,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會產生輻射,也就是說一切物體都會產生輻射,以熱輻射或其他諸多形式產生,絕大多數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 日本福島核洩漏區,一位獸醫照顧動物6年,政府希望他儘快死去
    正所謂眾生平等,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也同樣應該受到尊重。選擇後者的人可能會永遠生活在人們的偏見與質疑中而備受煎熬,但這種做法表現出了生命的真諦,值得被人尊敬和銘記。日本因海嘯引發的福島核洩漏核能作為當今世界的最高效能源,它的使用一直備受關注,其主要原因在於核能使用的安全性,歷史上爆發的核洩漏事故給人類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影響,值得所有人警惕
  • 如果日本把123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會怎樣?
    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打算把處理福島核洩漏的 123 萬噸核廢水排進太平洋,最快在今年 10 月內閣會議上最終敲定。面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周邊各國的譴責,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政府會儘快擔負起責任敲定處置方針。」
  • 日本福島核電站洩露後,周邊沒人敢居住,現在竟成了野豬佔領區
    自2011年東日本遭受9級大地震之後,福特核電站便發生了洩露。福島核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之一,由兩個站點組成,共有十臺機組,均為沸水堆。其發生洩露,產生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質。一旦人類接觸這些放射物,將會危及生命健康。日本原子能機構將福島核電站核事故定性為最高級7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