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蟈蟈是綠色的,像螞蚱,但較大些。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
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
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雄蟲在左前翅的軛區有圓形的發音器,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聽器位於前足脛節基部外側。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
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京城民間始終保留著玩蟋蟀的習俗,各路玩兒家經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鬥蟋蟀。盛行時宣武門、牛街、椿樹上頭條是有名的擺擂臺、鬥蟋蟀的地方。
老北京鬥蛐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就是三五個小孩抱著粗製瓦罐或搪瓷茶缸,蹲大槐樹底下鬥,贏者彈輸家的腦門兒,至不濟賠上倆玻璃球仨洋畫。中等多是在自己家中「雅鬥」,以點心、水果或一元大洋為輸贏,純屬消閒取樂。
上等的規矩可就大了去了:白露前後「開盆」,設局的地方要選在大院落,先發大紅請帖請參加者蒞臨,然後設司秤、記帳和監局三人。司秤的負責給蛐蛐過秤——這跟拳擊比賽一樣,分清輕中重量級,同級別的選手才能較量。記帳的把重量寫在條子上交給蛐蛐的主人,蛐蛐的主人攜帶相應的蛐蛐參加相應的「重量級」的鬥局。而鬥局正式開始前,由監局人與雙方商議賭注的大小——北京的賭注最多不超過百元,一般幾十元,少者五至十元,一旁的觀戰者可以隨彩(行話叫「跳井」),其實就是押注。
兩隻蛐蛐在鬥盆裡一搭牙,監局的便大叫「搭牙」,意思是戰鬥開始。蛐蛐相鬥,也分不同的風格,有的是見面就掐,叫「快口」;有的是任你怎麼用探子醒盆也紋絲兒不動,然後出其不意地突然發起襲擊,這叫「智咬口」;還有上來用腿踢對方,等對方抵擋時聲東擊西,咬住其要害的,這叫「奇巧口」;最可怕的有一種蛐蛐,兇狠個兒大,任對手怎麼挑逗都不反應,抓住時機一口咬住頭或脖子等要害,勝負立見!監局人恣要是一喊「提」,就是通知雙方已成定局,請馬上把各自的蛐蛐提出,結束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