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2020-12-12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蟈蟈是綠色的,像螞蚱,但較大些。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

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

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雄蟲在左前翅的軛區有圓形的發音器,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聽器位於前足脛節基部外側。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

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京城民間始終保留著玩蟋蟀的習俗,各路玩兒家經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鬥蟋蟀。盛行時宣武門、牛街、椿樹上頭條是有名的擺擂臺、鬥蟋蟀的地方。

老北京鬥蛐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就是三五個小孩抱著粗製瓦罐或搪瓷茶缸,蹲大槐樹底下鬥,贏者彈輸家的腦門兒,至不濟賠上倆玻璃球仨洋畫。中等多是在自己家中「雅鬥」,以點心、水果或一元大洋為輸贏,純屬消閒取樂。

上等的規矩可就大了去了:白露前後「開盆」,設局的地方要選在大院落,先發大紅請帖請參加者蒞臨,然後設司秤、記帳和監局三人。司秤的負責給蛐蛐過秤——這跟拳擊比賽一樣,分清輕中重量級,同級別的選手才能較量。記帳的把重量寫在條子上交給蛐蛐的主人,蛐蛐的主人攜帶相應的蛐蛐參加相應的「重量級」的鬥局。而鬥局正式開始前,由監局人與雙方商議賭注的大小——北京的賭注最多不超過百元,一般幾十元,少者五至十元,一旁的觀戰者可以隨彩(行話叫「跳井」),其實就是押注。

兩隻蛐蛐在鬥盆裡一搭牙,監局的便大叫「搭牙」,意思是戰鬥開始。蛐蛐相鬥,也分不同的風格,有的是見面就掐,叫「快口」;有的是任你怎麼用探子醒盆也紋絲兒不動,然後出其不意地突然發起襲擊,這叫「智咬口」;還有上來用腿踢對方,等對方抵擋時聲東擊西,咬住其要害的,這叫「奇巧口」;最可怕的有一種蛐蛐,兇狠個兒大,任對手怎麼挑逗都不反應,抓住時機一口咬住頭或脖子等要害,勝負立見!監局人恣要是一喊「提」,就是通知雙方已成定局,請馬上把各自的蛐蛐提出,結束戰鬥。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兩者的叫聲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在提到蟈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蟋蟀,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蟈蟈就是蟋蟀,其實不然,蟈蟈並不是蟋蟀,蟈蟈和蟋蟀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蟈蟈和蟋蟀到底有啥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蟋蟀是中國三大鳴蟲之一,素來被民間市井所喜。隨著社會上玩鳴蟲漸成風尚,蟋蟀這種破壞莊稼的害蟲反而變得價值不菲,像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等知名的蟋蟀品種在古時候是千金難求的。野生蟋蟀的壽命大約為100天。
  • 【蟲譜小識】蛐蛐、蟋蟀、蟈蟈、螞蚱、蚱蜢、蝗蟲究竟什麼區別?
    、蟋蟀、蟈蟈、螞蚱、蚱蜢、蝗蟲究竟什麼區別?(直翅目2亞目11總科系統)        圖中可以看到螽亞目我用紅綠藍三種不同顏色區分了開來,這代表了螽亞目在形態上明顯區別的三個類群,螽斯類、蟋蟀類和螻蛄類。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山東省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了11萬元的價格,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我不如蛐蛐」、「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秋」的甲骨文最早是一隻蟋蟀的象形,代表秋天蟲鳴的特點。後增加火,代表秋天的顏色;。
  • 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蟈蟈是草綠色且不發亮
    喜歡蟈蟈的朋友在選購蟈蟈前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些選購的問題,就比如很多人喜歡蟈蟈,卻選了蛐蛐,其實蟈蟈與蛐蛐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麼他們具體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愛寵網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 用什麼方法殺死地裡的蟋蟀
    蟋蟀在我們這邊叫蛐蛐,在我們這邊如果殺死蛐蛐的話,人家肯定說你是敗家子!呵呵,主要是我們這邊的蛐蛐一般都好鬥,而且全國有名,是非常值錢的昆蟲!不過,也正是由於值錢,現如今我們這邊基本好蛐蛐都快捉淨了!好了,切入正題!
  • 蟈蟈與蛐蛐的區別在這裡
    原標題:蟈蟈與蛐蛐的區別在這裡 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儘管蛐蛐通稱蟋蟀,一名促織,但是科學分類上他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鈉一定是鹽,但是鹽不一定專指食鹽」這個道理一樣。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的一個大科。鑑別特徵是蟈蟈一般是草綠色,不發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發亮!而蟈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蟲。
  • 每日三分鐘 蛐蛐?蟈蟈?螞蚱?油葫蘆?
    蟈蟈、螞蚱、蛐蛐這幾種你都清楚嗎?【只是覺著好吃,沒想到還可以治病】螞蚱也是蝗蟲的俗稱,沒錯就是田裡蹦的那個(沒想到好吃的螞蚱是農田害蟲),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 蛐蛐皇帝鬥蟋蟀事跡未見於明史卻被印證,有時候野史比正史還可靠
    歷史上愛玩的皇帝有很多很多,有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也有愛踢足球的唐敬宗李湛,當然宋徽宗趙佶也是超級球迷,宋徽宗趙佶不但喜歡踢足球,更喜歡書法繪畫,高俅就是憑藉一腳絕技「鴛鴦拐」而深得宋徽宗寵愛。
  • 舊時京城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和玩蟋蟀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嗜好,舊京時玩秋蟲聽蟈蟈兒和蟋蟀鳴唱與鬥蟋蟀曾是人們的一種閒趣享受。舊京時每年的初秋都有從四九城外進城走街串巷出售蟈蟈的農民,他們挑著個挑子,兩頭的籮筐及提繩上掛滿眾多小蟈蟈籠子。賣蟈蟈兒的從來不用吆喝,因為那「聒聒……聒聒」的齊鳴聲,就是極美妙動聽的高分貝的貨聲啦!那時的伏蟈蟈兒,街市中的一些茶館兒、大酒缸掌柜的必買幾個,將蟈蟈籠子高掛在店鋪的窗欞或立柱上,那蟈蟈兒不時的鳴唱給品茗喝酒的老少爺們增添了優雅的情趣。
  • 蟈蟈蟋蟀油葫蘆畫法示範
    免責聲明: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發布僅限服務於書畫愛好者,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及時刪除、更改! 世人喜蟲,賞其形態者少,樂其鳴聲者多。形神之美,往往不為人察;聲音之妙,屢屢悅耳娛情。
  • 「隨筆」夜半捉蟋蟀
    夜半捉蟋蟀乾州蕞娃一直以來,對於蟋蟀、蟈蟈、蛐蛐這三種稱呼我始終沒有搞明白,他們到底是同一種動物的不同稱呼,還是不同的動物。為了不鬧出笑話,所以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上網查了資料:蟋蟀、蛐蛐是一種昆蟲,只是一個為學名,一個為俗稱。個頭小,黑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俗稱陰蟲。而蟈蟈個頭大,綠色和棕灰色,多數喜歡乾燥有陽光的地方,怕水,這種昆蟲稱陽蟲。看到這段文字之後,我才定下心來開始寫下這篇文章。
  • 文玩雜說鬥蛐蛐用的北罐南盆如何鑑賞區別
    蛐蛐也叫鬥蟋蟀,在古代鬥蛐蛐就跟養蟈蟈、鬥公雞一樣是玩物喪志受人鄙視的,到明代早中期宣德年間養蟲、鬥蟲之風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對養蟲和鬥蟲就十分喜好。養蟋蟀和鬥蟋蟀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了,而蛐蛐罐也成為收藏的文玩雜項。
  • 有很多人喜歡鬥蟋蟀,你知道蟋蟀有多少種,產地在哪嗎?
    蟋蟀在古代擁有很多很多的粉絲,鬥蟋蟀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大家都是參與其中但是真正了解蟋蟀種類,和產地的卻是少之又少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蟋蟀的種類與產地。我國蟋蟀到底有多少種,歷來各說不一。有的說近代文獻記載一共有64種,有的稱與「七十二地煞」相符為72種,持這種論點的認為按正統的諸色有,五黃、八白、九紫、十三青,為35例,加上異品佳種35例和各種顏色之首的紫黃、天藍青2種共72種,這些大家都知道嗎,原來在文獻中,一個小小的蟋蟀竟然有這麼多種。但是呢但我國古代文獻資料中,《促織經》記載的能叫上名字的,又能描述出形態顏色或鬥性強弱的就達190多種。
  • 《動物森友會》蟋蟀怎麼樣 蟋蟀圖鑑介紹
    導 讀 蟋蟀是一種相當有趣的昆蟲,也叫做蛐蛐,鬥蛐蛐一度是古人間盛行的娛樂活動。
  • 新手必讀:怎樣正確的養蟋蟀
    蟋蟀(xī shuài)(拉丁學名: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看著蟋蟀在那圓圓的蟋蟀盆子裡戰鬥的場景,我就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了古羅馬的競技場,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這蟋蟀盆的造型,竟然和競技場的造型完全一樣。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能不能將那些蟋蟀視為古代的角鬥士呢?它們和角鬥士一樣,雖然勇敢,雖然英武,卻還是逃脫不了被人賞玩的命運。不知道什麼時候,在蟋蟀中,也能產生一位偉大的斯巴達克斯啊?
  • 一隻極品蟋蟀賣數萬元 「鬥蟋蟀」「套路」還挺深的
    日前,深圳海關部門在福田口岸截獲了 8 只入境參賽的活體蟋蟀,經本報報導後,引發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在國內,動物競技市場持續火熱,不管是古代就有的鬥雞、鬥蟋蟀,還是如今的賽馬、賽鴿,都受到了相關領域愛好者的追崇。事實上,動物競技市場經濟消費 " 套路 " 不少。近日,本報記者就針對蟋蟀競技這一領域開展調查,從線上線下多渠道了解蟋蟀競技市場 " 那些事 "。
  • 古代鬥蛐蛐是如何分勝負的?
    鬥蟀,即鬥蟋蟀,又稱"鬥蛐蛐",為民間遊戲之一,相傳鬥蟋蟀始於唐代。老北京人、天津人、老上海人比較內行。鬥蛐蛐,宋朝已經玩的很嗨了,主要是達官貴人,富家子弟,諸如當今的土豪金的,有閒錢有閒時有閒心,聚在一起鬥蟋蟀,也有炫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