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與蛐蛐的區別在這裡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蟈蟈與蛐蛐的區別在這裡

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儘管蛐蛐通稱蟋蟀,一名促織,但是科學分類上他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鈉一定是鹽,但是鹽不一定專指食鹽」這個道理一樣。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的一個大科。鑑別特徵是蟈蟈一般是草綠色,不發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發亮!而蟈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蟲。

1、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1、蟈蟈

人稱「叫哥哥」,屬直翅目,螽斯科昆蟲。蟈蟈體長約4釐米,寬近1釐米,身體壯實,蟲體綠色,因產地不同,顏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綠至深綠之間。頭部有黃褐色、細長呈絲狀的觸角,是其感覺器官之一。後足強健、大腹,善跳躍。生於原野草叢、矮林、灌木,平時隱藏於草中,或在植物莖杆上爬行、棲息、覓食。

2、蛐蛐:

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鈉一定是鹽,但是鹽不一定專指食鹽」這個道理一樣。

相關焦點

  • 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蟈蟈是草綠色且不發亮
    喜歡蟈蟈的朋友在選購蟈蟈前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些選購的問題,就比如很多人喜歡蟈蟈,卻選了蛐蛐,其實蟈蟈與蛐蛐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麼他們具體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愛寵網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蟲譜小識】蛐蛐、蟋蟀、蟈蟈、螞蚱、蚱蜢、蝗蟲究竟什麼區別?
    、蟋蟀、蟈蟈、螞蚱、蚱蜢、蝗蟲究竟什麼區別?直翅目很多昆蟲總科下分類比較難,又多分布在低緯度熱帶地區,我這個北方人平時接觸比較少,因此很多無法識別到科,在這裡只能給大家講講總科級的分類了。優雅蟈螽 Gampsocleis gratiosa
  • 每日三分鐘 蛐蛐?蟈蟈?螞蚱?油葫蘆?
    蟈蟈、螞蚱、蛐蛐這幾種你都清楚嗎?【只是覺著好吃,沒想到還可以治病】螞蚱也是蝗蟲的俗稱,沒錯就是田裡蹦的那個(沒想到好吃的螞蚱是農田害蟲),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 自然科普:蟈蟈、蛐蛐、螞蚱,傻傻分不清
    最常見的昆蟲,除了我們最常見的蝴蝶、蟬、蜻蜓等,應該就是蛐蛐、蟈蟈、螞蚱之類的,可是,這些叫法一點兒都不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認認這些蟲子到底是誰。你能分清它們誰是蟈蟈、蛐蛐和螞蚱嗎?了解完共同點,再來看看它們的不同:蛐蛐=蟋蟀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蟈蟈是綠色的,像螞蚱,但較大些。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兩者的叫聲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在提到蟈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蟋蟀,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蟈蟈就是蟋蟀,其實不然,蟈蟈並不是蟋蟀,蟈蟈和蟋蟀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蟈蟈和蟋蟀到底有啥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 月光 童年 蟈蟈 蛐蛐 憧憬
    月光下稻田裡傳來的蛙聲進而獨奏,時而合唱,此起彼伏,與草叢中傳來的蟈蟈、蛐蛐等動聽的天籟聲夾雜在一起,成了月光下最美最悅耳的和諧伴奏曲。而我們這群小屁孩整個兒是這月夜晚會的主角,或追逐的螢火蟲,或盡情地躲貓貓,或拿著點著火星的莆棒肆意地揮舞表演,直至筋疲力盡,完全沒有現在孩子們的嬌氣和大人的追逐管教。
  • 《洛杉磯時報》:蟈蟈和蛐蛐成中國玩家新寵(圖)
    在中國,第二屆蟈蟈鳴叫大賽開賽前,主持人對參賽者宣讀了一條嚴厲的規則。  「暗藥蟈蟈不能參加比賽,一經查出取消比賽資格。」  比試時,音量是最重要的———拔得頭籌的那隻蟈蟈的成績逼近106.3分貝,這聲響介於割草機的聲音與地鐵進站的呼嘯聲之間———但音色和共鳴也是評分標準的一部分。  蟈蟈玩家牛舟(音)在一片嘈雜聲中說:「世界上會叫的蟈蟈數不勝數,但"帕瓦羅蒂"只有一個。」  在北京,蟈蟈和蛐蛐非常受重視,最好的品種能賣到幾千美元。但這不只是錢的問題。
  • 文玩雜說鬥蛐蛐用的北罐南盆如何鑑賞區別
    蛐蛐也叫鬥蟋蟀,在古代鬥蛐蛐就跟養蟈蟈、鬥公雞一樣是玩物喪志受人鄙視的,到明代早中期宣德年間養蟲、鬥蟲之風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對養蟲和鬥蟲就十分喜好。養蟋蟀和鬥蟋蟀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了,而蛐蛐罐也成為收藏的文玩雜項。
  • 那些年我們養過的蛐蛐、竹蛉、金鐘兒
    多數鳴蟲呈兩性異形,也就是雄蟲雌蟲長得不一樣,民間一般俗稱蛐蛐的雄蟲「二尾(yǐr)」,雌蟲則是「三尾(yǐr)」(也有諢稱「三尾大扎槍」)。這俗稱很形象,因為大部分的蟋蟀在尾部都有兩根尾須,而雌性又有一根針狀的產卵瓣。蛐蛐兒(迷卡鬥蟋),左雄右雌。想要雌蟲叫,「臣妾做不到啊!」
  • 都是文玩葫蘆,養蟈蟈與養油葫蘆的區別在哪裡?
    蟈蟈是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小昆蟲,喜歡鳴叫,所以就有人把蟈蟈這種習慣鳴叫的小昆蟲在冬季的時候反季節培育出來,在嚴寒的冬季也可以聽到蟈蟈的鳴叫聲了。油葫蘆是一種喜歡鳴叫的昆蟲別看都是文玩葫蘆,但是,文玩葫蘆的樣貌與用途都是有區別的。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山東省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了11萬元的價格,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我不如蛐蛐」、「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秋」的甲骨文最早是一隻蟋蟀的象形,代表秋天蟲鳴的特點。後增加火,代表秋天的顏色;。
  • 康熙乾隆選擇蟈蟈、蛐蛐 蘇格蘭人選擇高爾夫
    取而代之的是:「提籠架鳥」、「鬥蛐蛐」、「養秋蟲」。這些又有錢、又有閒的人才弄的玩意兒。秋深厭聒耳,今得錦囊盛。經臘鳴香閣,逢春接玉聲。
  • 雅俗共賞叫蟈蟈
    如果你有過捉蟈蟈的經歷,想必你終生不會忘記:蟈蟈感覺有人靠近,便不出聲,這時要屏息靜氣、耐心等待——等其再度發聲,看準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背後突襲,用手掌猛撲上去,蟈蟈便乖乖成為俘虜。蟈蟈是人們喜愛的寵物,它與我們的結緣從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時代就開始了。
  • ——分析比較《蛐蛐》與《促織》差異
    我想探究一下它和《促織》究竟有什麼區別?算不算是抄襲?我從網上找來了這篇文章《促織》,確實是翻譯版。但是也有不同,不能算是抄襲。我自己有心寫篇文章來思考一下。忽然一想,這個問題是曹槿祺發現的,不如交給她自己去解決,這樣她的學習會更有成就感。於是我給了槿祺一個任務,把《蛐蛐》和《促織》進行對比閱讀,看有什麼新的發現。槿祺說可不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這篇文章?我表示同意。
  •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鬥蛐蛐是什麼信託大家都不陌生,但在全國陋習模的地方卻也實在不多,且應大局部集中在北方。但南方也並不是沒有,全國最大的比賽之一就在上海,擁有相稱成熟並且完滿的市場。吃瓜群眾對什麼感樂趣?自然是什麼樣的蛐蛐咬起來厲害,這故事可就長了。
  • 蟈蟈:從《詩經》中 吟唱至今的鳴蟲
    以上是《詩經·國風·周南》之第五篇,這幾句迴環往復的羅圈話,其實就一個意思:蟈蟈張翅膀啊,嚶嚶嚶嚶響啊,你的子孫真多啊,世代綿延長啊......由此表達了我華夏先民祈求「子孫眾多,言若螽斯」的迫切心情。  將螽斯直接翻譯成蟈蟈是否準確,本文暫且不談。但我們應該知道,如今螽斯這個名詞泛指直翅目螽斯科的一大批種類,而蟈蟈只是螽斯科蟈螽屬的一個物種,優雅蟈螽。
  • 詩經裡的吉祥聖物,皇宮內廷的寵兒,北方稱為蟈蟈的音樂家—螽斯
    螽斯,是一種夏天最常見的鳴蟲,說螽斯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但是一說到蟈蟈,大家就明白了,在我國北方,螽斯就被稱為蟈蟈,而在我們老家,他被稱為「青噪雞子」,像蛐蛐之類的我們都稱為「噪雞子」,因為它們比較吵,而蟈蟈又是翠綠色的,所以我們給它起了一個這樣的名字。
  • 《末代皇帝》中的蟈蟈的一生又何嘗不是溥儀的一生!
    而這樣的一生和那隻他登基是的那隻蟈蟈有什麼不同呢?電影中的蟈蟈出現了兩次,一次是溥儀登基的時候。一次是新中國成立,溥儀買票進去故宮。被守門員兒子質疑。蟈蟈是溥儀向守門員的兒子證明自己曾經是皇帝的憑證。明明之前這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可是真正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只有這個本不屬於這個紫禁城的蟈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