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促織》? ——分析比較《蛐蛐》與《促織》差異

2021-02-19 國文偶悟

曹槿祺同學期末看汪曾祺的小說,給我發信說:老師,汪曾祺怎麼抄了篇《聊齋志異》裡的《促織》?我說是嗎?發給我看看,一讀果不其然。有的版本還有一個主標題叫《聊齋新義》。我想探究一下它和《促織》究竟有什麼區別?算不算是抄襲?我從網上找來了這篇文章《促織》,確實是翻譯版。但是也有不同,不能算是抄襲。我自己有心寫篇文章來思考一下。忽然一想,這個問題是曹槿祺發現的,不如交給她自己去解決,這樣她的學習會更有成就感。於是我給了槿祺一個任務,把《蛐蛐》和《促織》進行對比閱讀,看有什麼新的發現。槿祺說可不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這篇文章?我表示同意。考試後,槿祺和易明用了兩天課餘時間寫出了這樣一篇三千字的文章。我特別開心,他們在此過程中收穫很多。我自己也寫了一篇短文,相比之下,不得不感慨後生可畏。教師要做的是激發學生學習鑽研的興趣,而不是越俎代庖。點燃和激發是教育的本質,成長讓孩子自己去做吧,這樣,所有的孩子都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第二篇推文是《蛐蛐》原文,大家也可以自己來比較閱讀一下。想一想後面的對話裡為什麼說  「我走了,你們不要像我。——沒用。」?

咦,《促織》?

——分析比較《蛐蛐》與《促織》差異

G1914曹槿祺 G1913李易明

期末考前莫名不太想去碰無聊的試題,卻愈發想要讀書。忙裡偷閒,買了些許汪曾祺、沈從文等大師們的著作來捧著欣賞。在瀏覽《汪曾祺小說散文精選》中的《蛐蛐》時,眼前掠過了「宣德年間」、「成名」、「裡正」等熟悉的詞彙,略掃文章瀏覽了個大概,便發出了「咦,這不是《促織》嗎?」的疑惑,也將這個疑惑發給了唐老師。唐老師後來說可以找找這兩篇文章的區別,且這是很好的寫作練習。於是我和李易明同學在期末考試之後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並和他作此文章。

經過查閱得知,《蛐蛐》此文出自《聊齋新義》,是汪曾祺對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的改寫。自然和《聊齋志異》情節大體相似,但在主旨和情感上也各有所專。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先生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郭沫若評價它:「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可謂精彩絕妙之評。蒲松齡先生生活在一個激烈動蕩的大變化的時代,他創作《聊齋志異》的目的,是以傳統的傳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來表現出他長期鬱積於心底的「孤憤」之情。鐫刻著對當時社會的抗爭,也是為了重振文言小說所作的抗爭,而《聊齋新義》顯然寫作目的與他不同。《聊齋新義》一系列是汪老1986年1991年期間的作品,是他「做一點實驗」想使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具有一些「現代意識」的一次嘗試。它的主體內容與《聊齋志異》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情節化繁為簡,清晰明快,增加了一些生活的場景或細節,人物變得更具體,更可感。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促織》的大體內容:

1.時代背景:宮內喜好促織之戲,為諂媚上官,幾層官員層層傳令進貢促織。本地不產蛐蛐,遊俠兒藉機抬高價錢,小吏們又藉機作為收稅的藉口,導致許多人傾家蕩產。

2.開端:成名因老實被充役,百般手段無法脫身,欲死。妻子建議去找蛐蛐,仍無可奈何。後被打了一百杖,再度欲死。

3.發展:村中巫師來,給予一圖紙,幫助成名找到了蛐蛐。於是全家慶祝,備極愛護,留待限期。

4.高潮:兒子不小心將蛐蛐放出後撲死,被母親責罵後投井而死。成名回來發現之後,化怒為悲。欲葬之,又發現還有氣息。後兒子處於神志不清的狀態。第二天又在家發現了一隻蛐蛐,抓住之後覺小而異,與村中少年一鬥,發現十分兇猛,甚至不怕與雞搏鬥。於是上交。

5.結局:這隻促織在朝廷上鬥過了所有對手,導致撫軍、宰得到了好處,又反過來給予成名利益,最終成名一家富過世家,兒子也甦醒過來。

 

再來看一下原文中作者的評價: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裡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促織》的寫作主旨:

1.「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表明統治者的任何決策都會關係到廣大百姓的民生,因而需要「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2.「天將以酬長厚者」,成名最終美好的結局,表達了作者認為好人應當得到好的回報的價值觀與期望,天地不應該「做的個怕硬氣軟,順水推船」;

3.「一人飛升,仙及雞犬。」赤裸裸地指明了那時官員的發跡就是建立在剝削民眾的基礎之上。

 

縱觀全文,《促織》一文更像一場人生的戲劇。皇上簡單的喜好導致了下官逐級的奉承,奉承的直接結果導致數家破產,成名被打,幾度欲自盡。寫到「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文章在這裡其實是可以終止的。因為已經無路可走了,對於平凡的百姓,一切都在告訴這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只有鬼神相助,才有路可行」。因一隻小小的蛐蛐,捕到了,值得「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因不小心撲死又引出了「兒投井而死」,成名有「怒索兒,化怒為悲,相對默然,喜置榻上,心稍慰,不敢復究兒,目不交睫,僵臥長愁」一系列的動作,都集中在短短一段之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出重捕促織一事……最終成名一家的飛黃騰達,僅僅建立在「鬼神相助」的基礎之上,是本篇文章敘述的最大的荒唐。「裘馬過世家」與幾度欲死的如此誇張的對比,給予讀者震撼的衝擊力,即便有著前文「輒傾數家之財」,「兩股間膿血流離」壓抑的社會背景,以及緊湊而跌宕的敘事,卻讓讀者愈發感到「喜劇」而非「悲劇」:皇上好促織,下吏使花招,平民干著急,最後還是鬼神出馬,解決了所有人的困難——既然什麼事都要鬼神出馬才能解決,那每個人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大家不過都是舞臺上忙碌的小丑。無能又可笑。

 

與《蛐蛐》對比,在內容上,除了一些細節的添加,主要情節上的差異有3處:

1.第一次轉折的時候,《促織》是巫婆給予的幫助,《蛐蛐》是夢境給予的啟示。從表達的含義上來看,這兩種方法沒有本質的區別,都屬於絕境之時的超自然力量的幫助。造成的結果也是相同的:都找到了好蛐蛐,因而可見作者的改動意圖並非為主旨所準備。我推測,這可能是新社會推崇科學和無神論主義的原因,再寫巫術並不符合當代的價值觀。

2.前兩次轉折部分,在引出成名兒子投井之前,《蛐蛐》一文引入了對兒子情況介紹的插敘。《促織》中,成名的孩子甚至沒來得及交代姓名,就已經投井自盡了。而後文又言他化作了蛐蛐,且如此驍勇善戰,那麼理所應當地,蛐蛐的特點應該與黑子相映照。如此一看,似乎《促織》寫的過於倉促了,顯得這個孩子像個專門為推動情節發展的「工具人」。我想,正是因為這一點,汪曾祺在改編作品中引入了這段介紹:

「比他大幾歲的孩子也都怕他,因為他打起架來拼命,拳打腳踢帶牙咬」呼應後文與其他蛐蛐的搏鬥以及黑子的自述「蛐蛐也怕蛐蛐拼命,他們就都怕」,同時在後文刪掉了「每逢琴瑟之聲,應節而擊之」這種諂媚的行為,使得黑子的一路獲勝更加合理,以及目的的單純性,「應節擊之」這樣費勁討好皇帝的行為不像是一個九歲孩子能做出來的。

同時,原文成名何以而來的「天將以酬長厚者」,似乎也理由不夠充分。被徵役之後,左右逢源和無可奈何之時臥床長愁都是普通人會有的表現。其次,被告知蛐蛐死了之後,成名第一反應是「怒索兒」,從這些行為中,憑什麼看出成名就是寬厚者呢?似乎只是較為木訥的普通人。因而,《蛐蛐》一文當中,加入了「成名夫妻,就這麼一個兒子,只能給老街坊們賠不是,不忍心重棒打他」,「再三告誡黑子,不許打開蛐蛐罐」,以及,得知蛐蛐死了一事之後,除了感到「掉進冰窟窿裡了」,成名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在哪裡」,做媽的會「忽然心裡一震」,由此可以豐富成名夫婦的人物形象:他們是非常愛護孩子的,這才屬於寬厚的一部分。成名夫婦人物形象的豐富,使得故事的敘事更加自然,更富有人情味兒,一抹溫暖掠過讀者們的心間。

3.結局不同。前文論述過,《促織》的結尾是戲劇的,所有的光輝展現在臺前,但一想到是鬼神幫助完成了這一切,又勾起先前對嚴刑峻法場面的回憶。這樣前後反差強烈的對比,令人唏噓。一言以蔽之,雖說這是大團圓結局,但因為它是鬼神幫成的,就如同美麗的泡沫,因而是無異於把一切美好撕碎了給我們看。相對比來看,《蛐蛐》是一個悲劇的結尾。成名只是免於役,成了秀才,贖回了薄產。然而,失去孩子的痛,有了前文鋪墊,這裡會變得更加深沉。黑子在夢中裝作「小大人」一般的語氣,顯得整個文章更加有人情味,「打贏了,爹就可以不當裡正,不挨板子。我九歲了,懂事了。」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長,以及與父母間強烈的感情聯結。這樣的結局提醒讀者,鬼神相助也抵擋不了苦難,因為封建社會當中,統治者不計後果的行為是必然導致百姓的困難的。

 

《聊齋志異》一書,義理之純正是它主色調,詩情則是陪襯,洋洋灑灑間純樸又生。它被一股落拓名場的怨氣所暈染,造就它成為一部「孤憤之書」。汪曾祺先生在對它進行改寫時,淡化了義理之純正,而加大了詩情的幅度。誠如汪曾祺先生在改寫《聊齋志異》期間談及自己的寫作講到的那樣——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壯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是一個作家的氣質所決定的,不能勉強。可見,文章中的人情味兒,憂傷之情,使得《蛐蛐》掙脫了「憎命文章」捆縛,不再孤憤,而變得通透且淡雅,究其根本,汪曾祺先生是把自己放進了作品裡去了啊。

一個作家不論外界如何運轉,仍然保守自己的氣節,是非常可貴的。汪老這杯茶永遠是熱騰騰的,熱熱的蒸汽中也浮現出了他的老師沈從文的影子。

 

九歲兒子為父親與家庭的命運自願化身蛐蛐,他的動機很單純,很簡單,正如書中所說,「就可以不挨打了」,長遠一點,還有願父親一生不受苦難。在單純的想法背後,有著深深地對父母的愛。那個百戰百勝的蛐蛐,就是兒子為父親為家庭獻身的見證。小男孩成長了,他不再是那個總讓父母收拾爛攤子的鬧事小孩。他有了一份擔當。

「第二天早上,黑子死了。」

「那隻黑蛐蛐死了。」

 

笑著,笑著,我就哭了。

 

相關焦點

  • 太吾繪卷繡花針怎麼樣 什麼促織能打贏八敗[多圖]
    太吾繪卷許多玩家在促織決鬥的時候,然後使用繡花針發現好垃圾..誰也打不過,但是使用繡花針卻能夠打敗最強促織八敗,這是怎麼回事呢?讓小編帶著你來瞧一瞧。這裡普及一個概念,三次暴擊扣一耐久,八敗就是因為高暴擊機率+低暴擊傷害以及高防禦機率+高防禦+高血量進入持久戰,造成你打不死八敗→八敗把把暴擊,他也打不死你→你的耐久一直扣→蛐蛐耐久清空GG。
  • 太吾繪卷許多玩家在促織決鬥的時候,然後使用繡花針發現好垃圾..誰...
    太吾繪卷許多玩家在促織決鬥的時候,然後使用繡花針發現好垃圾..誰也打不過,但是使用繡花針卻能夠打敗最強促織八敗,這是怎麼回事呢?讓小編帶著你來瞧一瞧。 這裡普及一個概念,三次暴擊扣一耐久,八敗就是因為高暴擊機率+低暴擊傷害以及高防禦機率+高防禦+高血量進入持久戰,造成你打不死八敗→八敗把把暴擊,他也打不死你→你的耐久一直扣→蛐蛐耐久清空GG。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兒"不是一般人
    ▌宗春啟  蛐蛐,學名叫蟋蟀,又名促織。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善鳴,好鬥。因為一聽到蛐蛐叫喚就知道是入秋了,天氣將逐漸變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禦寒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不知是誰先發現的,雄性蛐蛐爭鬥起來挺好玩兒的,於是就把它們逮回來,令其爭鬥、觀其勝負,以博一樂。白露、秋分、寒露,正是玩蛐蛐的時節。「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 西南大學舉行校園詩詞大會 「促織」等名詞難倒眾人
    (原標題:西南大學舉行校園詩詞大會 「促織」等名詞難倒眾人) 華龍網
  • 蟈蟈與蛐蛐的區別在這裡
    原標題:蟈蟈與蛐蛐的區別在這裡 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儘管蛐蛐通稱蟋蟀,一名促織,但是科學分類上他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鈉一定是鹽,但是鹽不一定專指食鹽」這個道理一樣。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的一個大科。鑑別特徵是蟈蟈一般是草綠色,不發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發亮!而蟈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蟲。
  • 蛐蛐皇帝鬥蟋蟀事跡未見於明史卻被印證,有時候野史比正史還可靠
    全文說的都是好話,沒有提到過一句蛐蛐。而記錄明宣宗愛好鬥蛐蛐的故事常見於野史,例如,明代皇甫錄的《皇明紀略》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宣廟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躍去矣。妻懼,自縊而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縊焉。」
  • 現在養一隻蛐蛐還能像古代一樣鬥蛐蛐嗎?教你怎麼選哦
    鬥蛐蛐兒是一項中國古代民間很流行的一種搏戲,又稱「秋興」,「鬥促織」,是將兩隻雄性蛐蛐兒放在一個小罐兒裡,通過相鬥決定勝負的一種娛樂方式,極具東方特色,是我國獨有的一項文化產品,從唐代興起,到清代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有了所謂的尊卑之分,鬥蛐蛐兒在我國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下遊地區最為興盛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山東省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了11萬元的價格,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我不如蛐蛐」、「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秋」的甲骨文最早是一隻蟋蟀的象形,代表秋天蟲鳴的特點。後增加火,代表秋天的顏色;。
  •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泰安寧陽一隻蛐蛐賣了11萬 不要玩物喪志!據鳳凰網、濟南時報、閩南網8月18日報導,山東泰安寧陽有一隻蛐蛐賣了11萬,當地為此發展了相關產業,年收益6億。聊齋裡寫過促織,是說過去有些人喜歡蛐蛐,下令捕捉,結果逼死人,亡者化身蛐蛐,百戰百勝。要說鬥雞也好,鬥蛐蛐也好,都是中國民間、古代流行的娛樂。西遊記裡也描寫過鬥蛐蛐,一些動畫片,例如驕傲的將軍,將軍立功無數,後來奢侈了腐敗了安逸了,每天也是鬥蛐蛐、玩鳥,最後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敵人來了,結果是大敗而歸,一敗塗地。
  • 3個中國人用3年做了款鬥蛐蛐遊戲,卻打敗絕地求生讓老外都想玩?
    沉迷捉蛐蛐,無心練武一出場便有個不知哪裡認的乾爹死活要教自己各種獨門絕技,可惜他認錯了兒子,咱是來泡妹子的,小弟我就是被人拍死,死外邊,從這跳下去,不會學你一點武功前腳學完了武功,後腳乾爹就把小弟趕出家門給他捉促織玩,也就是傳說中的蛐蛐,這鋼鐵直男哪懂得什麼憐香惜玉!
  • 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蟈蟈是草綠色且不發亮
    喜歡蟈蟈的朋友在選購蟈蟈前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些選購的問題,就比如很多人喜歡蟈蟈,卻選了蛐蛐,其實蟈蟈與蛐蛐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麼他們具體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愛寵網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蟋蟀是中國三大鳴蟲之一,素來被民間市井所喜。
  • 「蛐蛐皇帝」朱瞻基:仁政愛民、禮賢下士,為何口碑卻十分差?
    蛐蛐皇帝 正史對明宣帝朱瞻基的私生活沒有太多記載,然而在野史以及民間文學作品中,朱瞻基卻有著「響噹噹的名號」——「蛐蛐皇帝」。 譬如呂毖的《明史小錄》中曾記載:「帝酷好促織(蛐蛐)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
  • 促織皇帝朱瞻基,出生就註定做皇帝的人,朱棣因為他才起兵造反
    但是這樣一位明君的人生當中卻有一個巨大的汙點,那就是他的一個小愛好——促織。促織其實就是蟋蟀的意思,因為朱瞻基喜歡蟋蟀,所以經常會派人出去到江南地方尋找。很多人都知道投其所好,紛紛也都去尋找蟋蟀來進獻給皇帝,這就導致蟋蟀的價格翻了數倍不止,一隻好的蟋蟀甚至可以達到十金的價格。
  • 七旬老人給蛐蛐「相面」,每天「鑑寶」上千隻,有人靠它發了財
    可別小瞧這「相面」,這過程堪稱鑑寶,如果一隻品相品種優秀的蛐蛐被錯認,不僅給「鑑寶」人名聲帶來負面影響,同時讓喜歡蛐蛐的人與優秀的蛐蛐擦肩而過,也給賣蛐蛐的農民造成不應有的損失。蟋蟀蟋蟀俗稱蛐蛐、促織、將軍蟲。蛐蛐善鳴叫、爭鬥。鬥蛐蛐這娛樂活動源於唐朝,把兩隻蛐蛐放進蛐蛐罐子裡,用草引逗一下,蛐蛐就相互開始「掐架」。
  • 那些年我們養過的蛐蛐、竹蛉、金鐘兒
    來認識下常見的鳴蟲下面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鳴蟲,方便識別和飼養:迷卡鬥蟋Velarifictorus micado俗稱蛐蛐兒,一般人們說蟋蟀大都指迷卡鬥蟋,俗稱還有促織、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等等。現在北京我家附近的優勢種,不光能聽叫聲,還能鬥,自古以來鬥蛐蛐用的,就是這種。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現代版《促織》,白送沒人要的領導職務,後果最終誰買單?
    以前這種苦差事往往是由一個對學校比較了解和熟悉的教師擔任。給一定的獎金然後給一個待遇。但是今年是死活找不到老師擔任這個工作。目前這個學校就處於缺年級長的狀態,相關的工作,是這個年級的老師輪著幹,人人都是年級長。因為相關的業務並不是很熟悉,並且缺乏聯繫,出了很多的錯,但是就是找不到人,只好這樣對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