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我們捧著手中七寸長的史書,報以「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求知心態,不斷考究佇立在歷史洪流中各個人物的榮辱一生,仍如霧裡看花,難辨對錯。
明宣帝朱瞻基便是其中一位。歷史稱讚他仁政愛民、禮賢下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民間卻嘲諷他好賦風雅、親近宦官,有所作為仍舊口碑極差。
我們不禁好奇,這位口碑極差的好皇帝,好在哪兒?差又在哪兒呢?
政治改革,整治腐敗
自明太祖朱元璋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決心舉兵北伐,掃平四方以來,明朝的經濟就被軍事支出消耗了大半。
太祖朱元璋
加之,明太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以求自保,明朝的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朝廷官員也因窮怕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小動作中開始貪汙成風。
朱瞻基即位之初,接手的便是這樣的局面。
從地方行政到中央都察院,明面上不見有多乾淨,暗地裡確實是腥臭腐敗。
只是好在當時的明朝並未形成黨派之爭,朱瞻基也正是風華正茂、不畏懼眾多權謀之臣的年紀,他隨即擬定任務,將整治的矛頭指向了都察院、軍事和地方行政。
其中,對中央重要監察、彈劾及建議機構——都察院的政治改革力度尤為盛大。
朱瞻基先是對都察院進行了徹底地清查,所有涉及貪汙地官員一律嚴處,隨即重新任命了品行清廉的顧佐作為都察院都御史,加大了對所有接替都察院工作的官員的考核力度。
朱瞻基劇照
再是深化都察院的制度和任務執行的改革,朱瞻基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迅速將都察院打磨成手中的一件利器。
此後,無論是的官員調動,財政改革還是外交政治選擇上的成功,都將與都察院的關係密不可分。
禮賢下士,仁政愛民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勸諫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朱瞻基從小就在明成祖的教導下,向著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方向發展,所以在任用臣子上,朱瞻基深諳此道。他不僅善於識人,而且誠心求臣。
在魚龍混雜的朝堂之中,以獨到的眼光和果斷的抉擇,欽任朝中賢臣智士,終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智囊團——文有蹇義,武有楊榮,禮有楊士奇,民生社稷有夏原吉,朝中關係有楊溥。
這五位赫赫有名的賢臣智士也沒有辜負朱瞻基的期望,分別從政治機構改革、民力民生狀況、財稅賦稅減免等方面鼎力協助朱瞻基,開創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之後的「仁宣之治」。
《明史》稱其:「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明宣帝朱瞻基在位近10年,生後能得史書這樣稱讚已經足夠令人讚嘆,歷史不會擅自拋棄一個人的功績,但也不會輕易將一個人推上神壇。
朱瞻基已經盡力去做一個好皇帝了,為何民間的口碑還是差呢?
蛐蛐皇帝
正史對明宣帝朱瞻基的私生活沒有太多記載,然而在野史以及民間文學作品中,朱瞻基卻有著「響噹噹的名號」——「蛐蛐皇帝」。
譬如呂毖的《明史小錄》中曾記載:「帝酷好促織(蛐蛐)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
大明皇室一塊兒鬥蛐蛐
朱瞻基未登基做皇帝之前就酷愛鬥蛐蛐,做皇帝之後更是想盡辦法在民間收集厲害的蛐蛐。當然,每個人有一點小的愛好不足為奇,只是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來說,若是對自己的愛好過於重視,難免會傷及百姓。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促織》中曾寫道:「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朱瞻基遣重金大肆收集蛐蛐,少數心術不正的臣子為投其所好,必然會奴役百姓。加之,部分百姓沒有判斷能力,為討皇帝歡心,整日不務正業。
就像曹鄴《捕魚謠》裡所寫的那樣:「天子好徵戰,百姓不種桑。
值得一提的是,自小修習儒家文化的朱瞻基曾警惕自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濫用民力,是隋朝覆滅的導火索。
所以朱瞻基也一再告誡自己:慎用民生之力。
當然,由朱瞻基的歷史功績來看,朱瞻基雖好收蛐蛐,但也不至於與夏桀撕錦帛以討美人歡心、宋徽宗不管不顧,收天下之金石以藏等暴行相提並論。但終究與他所施行的政治背道而馳。
廢后立寵妃
朱瞻基從小深受明成祖朱棣喜愛,連朱瞻基的髮妻都是明成祖親自給他挑選的。
明成祖與朱瞻基
永樂十五年,胡氏以賢聞名,被選為皇太孫妃。胡氏品行端正,賢德淑良,陪著朱瞻基從太子到皇帝,盡心協助,未曾有半分懈怠。
然而胡氏並不得朱瞻基寵愛,足下又未能給朱瞻基生養皇子。反倒是朱瞻基最寵愛的妃子孫貴妃,於宣德二年為朱瞻基誕下一子。
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命胡氏卸去皇后之位,又立孫氏為皇后。朝中譁然。
朱瞻基與胡氏在明成祖的「父母之言」下「結髮為夫妻」,雖未能「恩愛兩不疑」,但古語言:「糟糠之妻不可棄」。更何況在講究門當戶對的古代,正妻與小妾的地位天差地別。丈夫可以對小妾無限寵愛,卻不可以無故休去髮妻。
原配皇后胡氏
朱瞻基無故休去胡氏,既違背了「明成祖」的「父母之命」,是為不忠,又毀壞了與胡氏的夫妻之誓,是為不義。
當時的百姓也許不能明白,朱瞻基在政治結構上的改革有多偉大,但對茶餘飯後的家長裡短卻是再熟悉不過了。
朱瞻基貴為天子,對髮妻的態度卻是如此兒戲,又怎麼不讓人詬病呢?
重新用宦官,為後世留禍根
前朝風雨沒落,明太祖朱元璋腳踏四方土地,仍舊熟記「居安思危」四個字。為穩固皇權統治,保佑明朝千秋萬代,朱元璋將目光鎖定在相權和宦官身上。
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先是廢丞相以強化君主專制,隨後又明令宦官不得識字以幹政。中央集權由此空前加強。
然而凡事總是有利有弊。皇帝廢除丞相之位收回了權利,也意味著增加了工作量;而宦官不得幹政,也意味著沒有人為皇帝分擔工作。
就像後世的乾隆,一年365天,乾隆除了自己生辰那日,會給自己放個小假以外,每天都過著「996」的工作狂生活。
朱瞻基沒有乾隆那麼拼,但一個好皇帝的自我素養也不允許他懈怠朝政。
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力排眾議,下令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
儘管自朱瞻基改寫歷史以來,明朝也出現過例如王安,王承恩等賢宦,可使用宦官的風險還是太大了。在好皇帝的手下,宦官或許就是一件趁手的工具,培養好了,指哪打哪,列無虛發。
可這工具一旦脫了手,前朝歷史,也必然會捲土重來。
何況朱元璋壓制在前,朱瞻基解放在後。由此一番變換,宦官對權力的渴望更如饑似渴。
明朝後期的黨派之爭更是以宦官為首,勾心鬥角,破壞內政秩序,最終導致明朝走向覆滅。
大明著名黨派——東林黨
如何評價朱瞻基
橫看明王朝整個歷史,朱瞻基的功績在歷史學家的口中也從來不相統一。
有人認為朱瞻基開啟了明王朝盛世的局面,「仁宣之治」,流芳百世;也有人認為朱瞻基政治雖較為清明,但私生活實在不能苟同。
好在歷史的功過從來不能相抵。我們不會固執掩藏朱瞻基令人詬病的缺點,但也否定不了朱瞻基開創明王朝盛世局面的歷史功績。
又何必一直糾結於評價朱瞻基的好壞呢?畢竟能當一個口碑差的好皇帝,朱瞻基也算是千古第一人了,不是嗎?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