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學生 / 責任重於泰山
教學至今沉澱 5 年 / 老學員口碑相傳
微博超話打卡互相督促進步:丹姐66911考研陪跑計劃
B站 / 知乎 / 喜馬拉雅 / 微博搜索:林緣考研
如果問一個人你最喜歡貝聿銘的作品是什麼,有人可能說是幾何形體出眾的甘迺迪圖書館,有人可能說是古今交輝的羅浮宮「金字塔」,也有人說是「中而新,蘇而新」的蘇州博物館。
但我最喜歡的是美秀美術館,它讓我感受到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罅隙中詩意地棲居。
圖源自網絡侵刪在林緣考研微信公眾號平臺後臺會話框 輸入【貝老第二期】 即可獲得 「建築大師貝聿銘相關論文以及SU模型庫」,後面一期的內容也將持續放送貝老相關作品資料,可以持續關注公眾號推文哦。神慈秀明會的教主小山美秀子女士(對,你沒看錯,她是教主)想要建造一個美術館,這個宗教主張用「美」來淨化人的心靈,所以美術館一定要美,但是教主的美學素養,可不是我們這些凡俗之子可以匹配的。所以當時選定的設計師是「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和「光影魔術師」貝聿銘(瞧瞧這咖位)。上兩圖源自網絡侵刪
選擇過程很曲折,此處省略一萬字,貝聿銘最終贏得了項目。但我還是要把貝聿銘打動小山美秀子的那一段情節給說出來。
當時,同樣已是80多歲高齡的貝聿銘,推著小山美秀子坐著的輪椅,慢慢地走在選址現場,用一口動人的美式英語,向她描述了這樣一幅夢幻場景:
「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茅屋,有一個人,走過一條長長的、彎彎的小路,路兩旁滿是鮮花,最終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溪水聲與之相伴…… 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世外桃源,是你我期冀已久的夢中仙境。」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東晉陶淵明
在中國,如果要問哪一部文學作品中的「建築種子」常在建築師心中發芽,可能非「桃花源」莫屬了。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中的平淡自然,高尚悠遠的文學藝術意境與中國古典園林境界高度契合,奠定了他在歷代造園藝術家心中的至尊地位。
意境的營造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一大特色,意境可以賦予作品以情感,讓遊覽者與設計產生一種心靈上的對話。
作為一名中國人,貝聿銘先生自然不會放棄這種東方人特有的美學哲學。
美秀博物館的場地條件較為複雜,位處山地之中,且正對山谷、山坡,因山就勢開闢道路,既要克服的高差,還會使遊人體驗很差,同時會對自然的山谷環境造成破壞。貝聿銘先生跳出了傳統的局限思維,他選擇了一種變通的方法,結合「桃花源」中的意境,在山體中開闢一條山洞。在進入山洞之前,經過一片櫻花道(超美!!),同時山體會將美術館整體遮擋,既保證在入口區域不會因為建築影響遊客觀賞自然景觀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引發遊客對於美術館探索的興趣,一舉兩得。長約300米長的弧形隧道是貝聿銘先生專門設計的,這不僅僅是一條道路,更是時間與空間的轉換,體現著一種禪意,燈光營造出一種夢幻之感,隧道仿佛使我們遠離塵世,走向另一個未曾涉足的世界。
隧道的盡頭傳來的光亮與隱約可見的美術館正門,印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身為「光影魔術師」的貝老在設計山洞時,每個光源的大小、距離並不相等,營造出夢幻的光影變化,可見貝老對於細節的追求近乎嚴苛!
「我當時想,為什麼不從山坡的另一邊開個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橋,由橋將遊人引入博物館,從而避免了沿山路進入勢必影響自然的做法?這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筆下進「桃花源」、別有洞天的故事,為我設計山洞和過橋帶來了靈感。」喜歡就給我們一個 贊 & 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