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建學習 | 貝聿銘:我最精彩的設計是美秀美術館

2021-02-17 林緣考研

一切為了學生 / 責任重於泰山

教學至今沉澱 5 年 / 老學員口碑相傳    

微博超話打卡互相督促進步:丹姐66911考研陪跑計劃

B站 / 知乎 / 喜馬拉雅 / 微博搜索:林緣考研

如果問一個人你最喜歡貝聿銘的作品是什麼,有人可能說是幾何形體出眾的甘迺迪圖書館,有人可能說是古今交輝的羅浮宮「金字塔」,也有人說是「中而新,蘇而新」的蘇州博物館。

但我最喜歡的是美秀美術館,它讓我感受到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罅隙中詩意地棲居。

圖源自網絡侵刪在林緣考研微信公眾號平臺後臺會話框 輸入貝老第二期 即可獲得 「建築大師貝聿銘相關論文以及SU模型庫」,後面一期的內容也將持續放送貝老相關作品資料,可以持續關注公眾號推文哦。神慈秀明會的教主小山美秀子女士(對,你沒看錯,她是教主)想要建造一個美術館,這個宗教主張用「美」來淨化人的心靈,所以美術館一定要美,但是教主的美學素養,可不是我們這些凡俗之子可以匹配的。所以當時選定的設計師是「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和「光影魔術師」貝聿銘(瞧瞧這咖位)。

上兩圖源自網絡侵刪


選擇過程很曲折,此處省略一萬字,貝聿銘最終贏得了項目。但我還是要把貝聿銘打動小山美秀子的那一段情節給說出來。

當時,同樣已是80多歲高齡的貝聿銘,推著小山美秀子坐著的輪椅,慢慢地走在選址現場,用一口動人的美式英語,向她描述了這樣一幅夢幻場景:


「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茅屋,有一個人,走過一條長長的、彎彎的小路,路兩旁滿是鮮花,最終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溪水聲與之相伴…… 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世外桃源,是你我期冀已久的夢中仙境。」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畫面,美極了好嗎!!我的少女心都要化了!!(Ps.貝老的高情商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這種情商哪個甲方搞不定?)氣氛渲染好了,那我們就要言歸正傳了,來看看貝老是如何借鑑傳統的造園思想去營造這個世外桃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東晉陶淵明

在中國,如果要問哪一部文學作品中的「建築種子」常在建築師心中發芽,可能非「桃花源」莫屬了。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中的平淡自然,高尚悠遠的文學藝術意境與中國古典園林境界高度契合,奠定了他在歷代造園藝術家心中的至尊地位。

意境的營造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一大特色,意境可以賦予作品以情感,讓遊覽者與設計產生一種心靈上的對話。

作為一名中國人,貝聿銘先生自然不會放棄這種東方人特有的美學哲學。

美秀博物館的場地條件較為複雜,位處山地之中,且正對山谷、山坡,因山就勢開闢道路,既要克服的高差,還會使遊人體驗很差,同時會對自然的山谷環境造成破壞。貝聿銘先生跳出了傳統的局限思維,他選擇了一種變通的方法,結合「桃花源」中的意境,在山體中開闢一條山洞。在進入山洞之前,經過一片櫻花道(超美!!),同時山體會將美術館整體遮擋,既保證在入口區域不會因為建築影響遊客觀賞自然景觀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引發遊客對於美術館探索的興趣,一舉兩得。


長約300米長的弧形隧道是貝聿銘先生專門設計的,這不僅僅是一條道路,更是時間與空間的轉換,體現著一種禪意,燈光營造出一種夢幻之感,隧道仿佛使我們遠離塵世,走向另一個未曾涉足的世界。

隧道的盡頭傳來的光亮與隱約可見的美術館正門,印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身為「光影魔術師」的貝老在設計山洞時,每個光源的大小、距離並不相等,營造出夢幻的光影變化,可見貝老對於細節的追求近乎嚴苛!

「我當時想,為什麼不從山坡的另一邊開個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橋,由橋將遊人引入博物館,從而避免了沿山路進入勢必影響自然的做法?這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筆下進「桃花源」、別有洞天的故事,為我設計山洞和過橋帶來了靈感。」


通過前面一系列空間序列的起承轉合,整個建築物在一片開闊的廣場上展現出來,既有莊重典雅的形態,又有歷史文化的內涵。另外,建築入口兩側色彩豐富的坡地綠化為自然式種植,結合燈具、臺階以及修剪的球形植物共同烘託入口的氣勢。很多同學可能要問了,怎麼這個美術館看起來這麼小啊,就像一個茅草屋。這其實也就是貝聿銘要達到的效果。為了保證自然環境與桃花源意境的效果,建築的大半部分位於地下。貝聿銘強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中的「天」指自然,來源於中國古代樸素的道家自然觀,其強調建築融合於自然之中的空間理念,這影響著貝聿銘一生的設計理念。



來到展館,我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築入口的月洞門,中國園林中常用月洞門來取景,圓形是個美麗的形狀,日本的美秀博物館的入口採用了這種形式,體現了美術館建築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意境美學與文化意蘊。此外貝聿銘也非常擅長對傳統元素進行抽離以體現文化性。美術館留在地面的部分主要是屋頂,樣式為入母屋造,源自中國古建屋頂樣式歇山頂,不過,仔細對比美術館屋頂造型,它更接近於京都府北部美山町的茅草屋,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散發著現代主義建築的簡潔雅致的氣息。美秀美術館屋頂採用古典形式,材料卻是鋼架與玻璃,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美術館地下部分的採光,充分體現了現代科技與東方美學的結合。建築入口的月洞門較小,實際上是建築師有意收縮了空間。而進入大堂之後,空間一下子開敞起來,讓人感覺豁然開朗。最後的風景是建築內的景觀布置,在正館入口大廳的玻璃外側,種植嚴格挑選的造型松樹,風格古樸俊逸,展示出日本的精神和文化。進入博物館內部可遠眺遠處群山,藉助屋簷與支架的分割,將遠處景色劃分為數塊 「山水畫」,這也是類似於中國傳統園林中「框景」的表達方式。美術館分為南北兩館,北館有一中庭,庭中有院,這是委託日本造園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周圍的建築,可見院外的山崗和藍天白雲,玻璃走廊圍合的內部庭院,模糊室內外界限,步移景異,更添幾分生活禪意。
這種主輔空間對比的手法也是中國傳統園林中常用的,貝老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使用的尤為出色,我們下一期介紹蘇州博物館時再和大家細緻的討論貝老對於戶外空間的刻畫。整個美術館位於群山之中,周圍環境也是極為出色的,所以在設計時,貝老就在考慮如何讓視線流動起來,將建築之外的景觀帶入建築之中,這也就和我們平常所說的 借景 手法相似。《園冶》中景方式有五種,分別是 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為了豐富美術館的景觀內容,貝老也大量的使用了這些技巧。




大廳幕牆,外面老松斜影盡收眼底,猶如一幅山水畫卷。


在空間中的高視點,俯瞰低視點景物。建築位於半山腰之上,借山下景觀。



主要是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及時動態景觀


貝老擅長「用光影做設計」,美秀美術館的光影使用也體現著對於中國傳統園林的借鑑與升華。在林緣考研微信公眾號平臺後臺會話框 輸入貝老第二期 即可獲得 「建築大師貝聿銘建築作品專著全集」,後面一期的內容也將持續放送貝老相關作品資料,可以持續關注公眾號推文哦。


 

喜歡就給我們一個 贊 & 在看 吧 

相關焦點

  • 廿載桃源夢——貝聿銘先生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紀行
    但卻有一位偉大的建築師通過建築設計,營造出了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這便是貝聿銘先生為日本神慈秀明會會長小山美秀子的個人藏品所營建的一處山中美術館——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美秀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信樂町自然保護區山林間,1997年11月竣工,前不久恰逢其20周年館慶,美秀美術館推出了開館20周年紀念特別展《桃花源就在此處——貝聿銘與MIHO美術館之軌跡》。
  • 舉世聞名的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建在京都的近郊,琵琶湖的東南方、信樂縣立自然公園的重山之中,聽說這裡就是日本最早的歌集《萬葉集》的故鄉。美秀是一座專門收藏以絲綢之路為脈絡的西亞、中國和日本古代藝術品的美術館,這裡面最讓我覺得震撼的是來之於古代中國的藝術精品,以前聽老先生描述北宋官窯的陶瓷國寶——汝窯官瓷,但一直沒有見過真品,想不到,居然在這裡看到了,聽說現在傳世的才只有十來件,真是嘆為觀止啊!又參觀到了貝聿銘大師設計的作品,又能看到宋瓷官窯中的極品,真是不虛此行。
  • 人文|一座美術館為什麼藏在深山之處?貝聿銘桃花源裡築美秀
    近一個世紀,貝聿銘不惜體力一次次行走於世界的最遠端,寫著一首又一首使人拜讀不厭的詩篇,把自己心中最美的詩化為永恆藝術的建築作品。當小山美秀子為紀念自己的老師而請貝聿銘設計一個小型紀念館時,貝聿銘認為「當今的美術館應具有國際性」。美秀美術館的第一代館長梅原猛說,貝聿銘先生稱MIHO(美秀)美術館為桃花源。
  • 貝聿銘設計作品:美秀美術館 一座地上的天堂
  • 遊記:美秀美術館,一直在我心中
    美秀美術館(MihoMuseum)是由小山美秀子創辦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人美術館,由華裔美國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聯合日本紀萌館設計室設計。因其依據」桃花源"的設計理念、將建築與自然完美結合,營造出了一個桃花源般的意境而受人矚目。
  • 美秀美術館—日本女首富小山美秀子的現代桃花源
    在日本京都滋賀縣內,藏著一個世外桃源,這裡除了能看到茂密的叢林之外,還隱藏著一個博物館——美秀美術館。與其他博物館相比,美秀美術館不僅名字十分秀氣,各種場館設置更是處處透露著精心設計的美感,整體感覺就如同一位在展示自己的美人。
  • 美秀美術館,照進現實的桃花源理想 | 藝術客
    建築師貝聿銘:令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於是美秀美術館成了理念的物理空間顯現,尋找一位能將「東方神學理念」顯形的設計師至關重要。從這一點上來說,天生擁有東方人文背景的建築家或許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而在這座現代版的桃花源設計之初,貝聿銘就有意識地將其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日本傳統的建築師注重將土地、建築物融入景觀之中。當然,我不想效仿他們。
  • 貝聿銘去日本造美術館,裝入光影群山,吸引無數人慕名圍觀
    美秀美術館,是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創辦人為小山美秀子,由貝聿銘先生聯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所設計打造的。館藏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美秀美術館是一個由日本與美國聯合建築的工程。1997年11月竣工。
  • 「在路上」日本美秀美術館——尋道者的旅途!
    美秀美術館藏匿於距京都1小時車程的深山(滋賀縣自然風景區附近長崎的山腰),建造於1996年8月,創辦人為小山美秀子,美術館由貝聿銘設計。館藏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
  • 帶著女兒看世界|走進貝聿銘最美作品美秀美術館,走進日本京都
    從丫頭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帶著她出門旅遊看世界~這過程有多累,我想經歷過的麻麻們一定都感同身受~。我知道有人會說「孩子還那麼小,長大後大概全都忘了,何必搞得自己那麼辛苦」。容我慢慢給大家介紹~~今天首先想給大家推薦的是一個非熱門但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已故著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美秀美術館。先上兩張官網圖大家感受一下~美秀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創辦人為小山美秀子。館藏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
  • 桃花源裡藏「美秀」
    1500年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東洋紡織株式會社繼承人小山美秀子夫人和貝聿銘第一次為夫人所收藏眾多藝術品商討設計建一座美術館時,「世外桃源——盡頭若有光」的設想讓兩人,一拍即合。1997年,日本滋賀縣,位於信樂町的美秀美術館建成。
  • 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最開始時,貝聿銘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學院學習。然而,貝聿銘對當時過於傳統保守的賓大建築系頗為失望,僅僅兩周之後轉到麻省理工學院,轉專業改學工程。在此期間,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講,被貝聿銘稱為「我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
  • 建築師貝聿銘,享年102歲。| 全套作品集
    是天堂要建美術館了嗎,貝聿銘,於北京時間2019年5月17日,離世。 相信非常多的人,在書上,或者到過實地,看到過,感受到過,震撼於他的建築。 從玻璃金字塔,到美秀博物館,到東館,到香山飯店,到蘇博。。 唉。。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但他自認繪圖技術不及同學,故轉投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築工程。二戰爆發,貝聿銘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後,出於對德國包浩斯學派先驅格羅皮烏斯(Groupius)的敬仰及對哈佛大學的興趣,貝聿銘進入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成為格羅皮烏斯的研究生,因成績優秀,未畢業就被聘為講師。
  • 打造真實《桃花源》貝聿銘不忘初心!
    貝聿銘作品著重融和,擅於把建築設計融入周邊環境或地形,這或源於他啟蒙時期的經歷,而他「最滿意的作品」日本美秀美術館或是最佳的反映。 位於京都近郊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於1997年落成開幕,同樣巧妙地糅合古代感覺與現代設計,這座位處山上的私人美術館,跟自然景觀美妙融和。張克榮編著的《貝聿銘》一書裡提到,日本人當時邀請貝聿銘在山中蓋一座美術館,追求的是大自然與藝術之美,貝聿銘也認為這種融合才會體現到深沉的寧靜。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打造成世外桃源的日本美秀博物館,80%埋在地下!自然與藝術結合
    美秀博物館,她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館藏內放有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設計者是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他設計靈感來源於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個博物館日本名字為MIHO美術館,坐落於日本京都滋賀縣。
  • 日本美秀博物館:貝聿銘設計,百萬美金買中國被盜文物,無償歸還
    相信所有的華人都知道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1996年之前,他已經設計了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約翰·甘迺迪圖書館,「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的香山飯店······79歲的他已經決定把自己的封山之作贈予故鄉蘇州博物館新館,所以對大部分項目都沒了激情!
  • 用現代設計來隱喻傳統 | 俞昌斌對於貝聿銘大師建築作品的若干思考
    這時他在某張報紙上看到貝聿銘設計法國羅浮宮擴建的項目,這讓他決心報考建築類專業,最終成功考入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景園建築專業。從「掇山、植樹、置橋、安亭、設臺、理水、疊瓦、構門、琢窗、布燈」這十個細部的做法來討論建築師在景觀設計細部上的思考。特別是貝聿銘先生在掇山置石頭方面很有講究,通過隱喻宋代米芾的繪畫,以牆為紙,以石為繪,成為該博物館最震撼人心的景觀亮點。
  • 貝聿銘精彩的建築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作為設計靈感來源的埃及開羅伊本·圖倫清真寺2017年,貝聿銘先生整整百歲,他為世界呈獻了很多美麗的建築,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之一,更是當代華人建築設計的頂尖人物,他在世界上設計的優秀建築作品大家已耳熟能詳,如改建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