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2020-12-13 實戰建築培訓

(一)懷念《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1940年,貝聿銘於麻省理工大學畢業,並在1942年到哈佛大學追隨格羅皮烏斯學習,之後又進入哈佛研究生設計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貝聿銘有兩位良師益友,其一便是格羅皮烏斯,他將建築與相關學科融合的包浩斯教育理念,以及注重合理性的觀念深深影響了貝聿銘;另一位則是馬塞爾布勞耶,他對光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就使貝聿銘對光有了了解,也認識到了光在建築中的重要性。從那以後,貝聿銘將光視為設計建築時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也因此獲得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

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從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甘迺迪圖書館,再到羅浮宮改造工程、美秀美術館,貝聿銘這個名字,幾乎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建築。

今年3月26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貝聿銘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9年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種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

貝聿銘的建築生涯,可以說是進擊的一生,帶有他個人的英雄主義色彩。在過去的一百年裡,他求學期間輾轉多次最終師從格羅皮烏斯門下;曾經因為「房屋建築師」的身份被美國主流建築師協會排除在外;贏得甘迺迪圖書館競賽揚名之時卻因漢考克大廈玻璃的脫落而跌入低谷;頂住輿論壓力在批評聲浪中建造的羅浮宮金字塔最終贏得了高盧人的讚賞;僅與拙政園一牆之隔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則是傾注了貝聿銘對東方故土的無限情感。回顧貝老先生走過的建築人生,他不僅僅把震驚世界的偉大建築帶給人類,更深深的影響了無數人,讓我們向大師致敬。

少年時光

貝聿銘的第一代祖先在蘇州行醫賣藥,至18世紀,貝氏家族在蘇州居住了已有六百餘年,是擁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譽蘇州。1917年,貝聿銘在廣州誕生,貝氏家族也於同年買下了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1920年,貝聿銘的父親到上海工作。10歲時,貝聿銘隨家人遷往上海。從那時起,幾乎每年寒暑假,貝聿銘都會回蘇州,他在獅子林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時光。

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為貝聿銘)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

小時候貝聿銘在獅子林

求學之路

貝聿銘的中學是在上海讀的,他在這裡接觸到了新的建築、藝術和生活方式,電影成了他獲得信息和啟發想像力的重要途徑,影片中輕鬆、愉悅的美國校園生活令他十分嚮往。1935年,18歲的貝聿銘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最開始時,貝聿銘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學院學習。然而,貝聿銘對當時過於傳統保守的賓大建築系頗為失望,僅僅兩周之後轉到麻省理工學院,轉專業改學工程。在此期間,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講,被貝聿銘稱為「我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

美滿家庭

1938年,貝聿銘遇到在事業跟生活上相伴一生的陸書華。1942年,當時已是妻子的陸書華入讀哈佛大學攻讀景觀設計碩士學位。

貝聿銘與陸書華的結婚照

貝聿銘回蘇時與貝氏親友的合影,1989年

貝聿銘 在白宮與羅納德.裡根總統及夫人南希合影

貝聿銘獲Leonore and Walter Annenberg Award,2012年

貝聿銘於紐約獲頒終身成就獎

貝聿銘向齊肯多夫介紹紐約四季酒店

貝聿銘與Oklahoma City市區規劃

(二)貝聿銘——建築作品亮點

光線特點

光是建築的色彩,「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線引入死氣沉沉的博物館,讓過去的歷史曬曬今天的太陽。「光很重要。沒有了光的變幻,形態便失去了生氣,空間便顯得無力。」光是貝聿銘在開始一項建築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玻璃與鋼材

由於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並且玻璃透明不至於遮擋減損原建築物的立面,不僅符合貝氏對陽光的追求,更能夠從視覺上以及空間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築群不會被削弱,並且能使設計者的建築思想得到充分表現,加上光線和人的運動,整個空間被賦予了活力。

混凝土

貝氏注重於混凝土的研究,挖掘它的受力特徵與視覺表現力, 在建築設計中將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 忠實於材料的質感表現力, 從而將對混凝土的應用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術館內庭的螺旋梯,我們完全可以將之視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豐富的幾何構成

貝聿銘在發展現代主義建築的幾何構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貝老以他豐富多彩的建築作品,向人們表明:現代主義仍是有活力的,它決不是一種機械主義, 而是同樣可以呈現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

不止於建築

貝聿銘之於中國,許多人的認知僅為他在建築方面的代表作——香山飯店以及蘇州博物館。事實上,當下北京故宮實行的限制高度與視野政策,離不開1978年時貝聿銘受邀來京時對北京城市發展和規劃提出的建議,而如今處處小橋流水的蘇州古城的保護,有著他的一份力量。

(三)貝聿銘——國內作品集珍藏版

作品一 中國北京香山飯店

1982年:中國北京香山飯店。香山飯店是一座位於中國北京西山風景區香山公園內的四星級酒店,原址曾為香山慈幼院,飯店的建築和園林由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主持設計,1982年建成開業,1984年曾獲「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香山飯店主體建築是一棟白色的現代主義樓房,飯店寬闊的常春廳大堂,採用玻璃屋頂,自然採光,使內庭成為光庭,乃是貝氏建築設計的特點之一。主體建築後的流華池,是典型的中國式園林,彎曲的小徑,鋪鵝卵石,周圍布置假山,白色建築倒影在水池中,和中式園林有機的融為一體。該飯店是外國建築師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大陸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飯店只用了白、灰、黃褐三種顏色,室內室外都和諧高雅。因為重複運用了正方形和圓形兩種圖形,建築產生了韻律。後花園內遠山近水、疊石小徑、高樹鋪草布置得非常得體,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空間。並考慮到香山幽雅的環境以及眾多歷史文物,刻意設計成與周邊環境因素融合起來的特別形式。

作品二 蘇州博物館

2002年:中國大陸江蘇蘇州蘇州博物館。博物館新館佔地面積約10750平方米,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用於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4萬餘件,以蘇州出土文物,文人字畫以及江南民間工藝品為主,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250件。新館館內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四個系列基本陳列。

蘇州是貝聿銘的故鄉,他喜歡在傍晚時分陪著摯友賓朋在曾經是貝家花園的獅子林曲徑漫步,他喜歡老屋中聽曲,細細品味四垂的暮靄中家園的溫馨。他從蘇州貝氏家族走出,博物館周邊的忠王府、拙政園、獅子林就是他從小熟悉的生長的環境,儘管此後浪跡天涯,但他對故鄉的眷戀卻始終縈繞心頭。

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之初,貝聿銘就仔細翻閱過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分類資料,他希望為每一件展品的陳列量體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蘇州、符合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蘇作玉器、文房用品、象牙製品等藝術品以精細聞名,體積普遍偏小,因而人們更希望在較小的空間內欣賞它們。為此,貝聿銘設計了多寶閣式的展櫃,將不同大小的展品各自放入初步制定的展櫃中,整體考量,反覆調整展櫃的黑色框架線的粗細,以實現最佳的展陳效果。

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中,位於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是讓貝聿銘最為煞費苦心的。他以「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一幅山水作品為藍本,「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巨石劈切成片,通過燃燒,製造出陰影,做出立體的效果,進而調整每一塊石頭的位置,使石片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砌於牆前,形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山水畫。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營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畫的意境。

蘇州博物館作為貝老先生的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築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築裡,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蘇州博物館也不再因為其中的藏品珍惜程度而吸引人,這座博物館的藝術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遊客去觀賞的藝術大作。

作品三 上海藝術博物館

在1946年,貝聿銘決定設計一座位於上海的博物館作為自己的畢業作品。在此期間他融合了東西方的設計——上海藝術博物館,格羅皮烏斯稱之為「我見過的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作品四 香港中銀大廈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總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於1985年4月18日動土啟造,由日本熊谷組負責承建,在1989年竣工,8月取得入夥紙,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超級建築結構在16個月內完成。」並成為香港地標性建築。共70層,高367.4米,這座銀光閃閃的摩天大樓,其外形正如貝聿銘所形容,像是雨後春筍—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和進步的象徵。即使如今中環超高建築林立,亦難掩其鋒芒。原址為美利樓。大廈落成時超越新加坡華聯銀行大廈,成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39位(截至2017年1月)。

作品五 澳門科學館

(四)貝聿銘——國外作品集珍藏版

作品一 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

1989年: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實為羅浮宮博物館入口,巴黎地標性建築之一。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羅浮宮達到完美。" 玻璃金字塔 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而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貝聿銘曾說過,「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最大的驕傲,那就是羅浮宮新館的創作。」

1989年,羅浮宮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周邊的廣場和地下空間。為了讓羅浮宮的新入口與原址建築和諧統一,貝聿銘在原本的中軸線上放置了同樣對稱的金字塔。參觀者可以通過開放式電梯從庭院下行至新的主入口,可以從四、五個方向任意選擇一個開始參觀。金字塔實際上是為整個羅浮宮提供了一個入口,讓幾個獨立的宮殿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成為這棟建築的主要入口,也分擔了大量的人流。

作品二 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1974年-1978年: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是美國國家美術館(即西館)的擴建部分。1978年完成。造型新穎獨特,平面為三角形。既與周圍環境和諧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內部設計豐富多彩,採光與展出效果很好。成為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它包括展出藝術品的展覽館、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東館周圍是重要的紀念性建築,業主又提出許多特殊要求。貝聿銘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妥善地解決了複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因而蜚聲世界建築界,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

1978年,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完成了其設計生涯中最得心應手的項目。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板,這樣的設計極大程度地保證了空間的靈活性。不僅展品如此,對普通觀眾更是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空間內自由地感受藝術,不會為藝術所「累」。

作品三 艾佛森美術館

作品四 保羅·梅隆藝術中心

作品五 波士頓美術館

作品六 德國歷史博物館

1990年:德國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德國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87年,由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和柏林市長迪普根創建於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際。它設在柏林中心的菩提樹下大街最古老的建築柏林軍械庫(建於1695年)。2004年,由貝聿銘設計的博物館新翼完成。2006年,軍械庫建築修復後,永久展覽對公眾開放,主題為「兩千年德國歷史的圖像和見證」。歷時5年、耗資5億港元增建,2003年落成,以玻璃和鋼鐵製成的現代建築物。德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奧託邁爾盛讚其為「完美的設計」。柏林上空的天似乎離德國歷史博物館新擴建的大樓特別近。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在每一個樓層,走廊就像露臺一樣伸進雄偉的玻璃大廳,每一個玻璃大廳的圓頂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時一般被遮擋住的大樓的整個邊上形成了拱形。

作品七 康奈爾大學詹森藝術館

1973年:美國紐約州伊薩卡康乃爾大學詹森藝術館。康乃爾大學的詹森藝術博物館是全美屬一屬二的大學博物館。其造型樸實無華、簡潔,是校園的著名一景。頂層所有窗戶都是特大型,站在頂樓窗戶前,透過巨大的玻璃窗觀賞外景,康乃爾校園和伊薩卡市的綺麗風光盡收眼底,館外山水勝景與館內珍稀瑰渾然一體。

作品八 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作品九 甘迺迪總統圖書館

1964年,甘迺迪總統圖書館。1964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甘迺迪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坐落于波士頓近郊多爾切斯特的哥倫比亞角,由建築師貝聿銘設計。這座建造了15年之久,於1979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作品十 路思義教堂

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路思義教堂(英語:The Luce Chapel)是一座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臺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始建於1962年9月,並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將其與畢律斯鐘樓登錄為臺中市定古蹟,衛理會館、舊藝術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築。2019年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再將其升格為國定古蹟。

作品十一 羅徹斯特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作品十二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67年,美國大氣研究中心是貝聿銘公共建築設計的開端。整個建築群雄踞科羅拉多州山頂,簡樸渾厚的外形、塔樓樣式的屋頂讓建築與山峰融為一體。為使得建築融於自然,貝聿銘採用當地石材為建築原料,將砂石加入混凝土中,再用鑿石錘進行加工,讓其表面露出深粉色。整個建築看起來,就像是從一個巨大巖石中開鑿而成。也正是這次機會,貝聿銘「建築應該和它腳下的土地融為一體」的建築美學開始逐漸清晰。整個建築群雄踞科羅拉多州山頂,似乎就是科羅拉多山頂生長的一堆堅硬厚重的巨大巖石,建築的巖石色與山崖融為一體,實用簡約,卻又大氣時尚,色彩、質感與遼闊的大山背景渾然一體,實現了賴特對建築的最高讚譽「我們從不建造一座位於山上的建築,而是屬於那山的」。

作品十三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

1978年-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始建於1941年,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是美國最早期的大學美術館之一。現今收藏來自世界各國享負盛名的藝術品,從亞洲古代金飾,非洲部落面具,到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和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畫作,囊括超過3萬件幾乎代表歷史藝術生產文化的收藏品。

作品十四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作品十五 日本美秀美術館

1997 年:美秀美術館。美秀美術館是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創辦人為神慈秀明會創始者小山美秀子。建築由貝聿銘設計,於1997年11月開館,當時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十大建築。 館藏以小山美秀子生前個人藏品為主,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約逾2千件。

日本美秀美術館表達了貝聿銘的一個主要理念,即自然與建築的融合。建築分3層,實用面積9241平方米。美術館在結構設計上最大亮點是通過跨越兩個山脊的隧道及吊橋,吊橋是專門為美術館單獨研製的,可稱舉世無雙,從與其相連接的隧道出來緩緩前行便會看到美術館的入口。整個結構採用非對稱多懸斜索結構,由一條定製的曲線型鋼作為主要支撐結構,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線,暗示美術館的瑰麗深邃。這是一個人類永恆的夢境,西方人叫:伊甸園,東方人稱:桃花源,哲學家說是烏託邦,這,便是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理想景觀——日本美秀美術館。」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沿著種有鬱鬱蔥蔥樹木的坡道向上走,通過隧道,穿過橋後,眼前一亮。像「桃花源」中的漁人一樣,尋尋覓覓,找到「世外桃源」。

1997年竣工的美秀美術館,正是貝聿銘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博物館入口。進入美術館的入口只有一條路,必須乘坐電瓶車或是步行穿過山中隧道,隧道另一頭連接著一條橫跨深谷的吊橋。進入隧道,就能遠遠地看到美術館,似乎走進了武陵漁人無意發現的那個入口。

第一次參觀場地時,設計師就被這裡的美麗景色所震撼,稱這是一處世外桃源。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這裡80%的建築都埋藏在地下。謙虛地隱蔽在萬綠叢中,與自然之間本來應有的比例和諧調。

滿山遍植蒼松與香楓,散布著多處人文古蹟。中國古代文人山水畫高古幽遠的意境,在這裡得到最完美的詮釋。貝聿銘說 「你只有不斷的去探索它,你才能感受到僅僅屬於這片山谷的光、風和萬物生長的聲音,直到走近它時,你便會發覺,這裡就是世外桃源。

作品十六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2006年-2008年: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一座位於卡達首都多哈的博物館,採用了伊斯蘭的建築樣式。建築主體站在波斯灣海上填海造陸的小島上,遠眺就像是一座建在海上的博物館,從某些角度來看,這種構造似乎單調乏味而又異想天開,但從另外一些角度來看,它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當人們走近它,整個構造的全部力量開始凸顯,其造型更顯壯觀。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最初是由卡達國王和他26歲的女兒Sheikha al Mayassa公主提出設想。建立博物館不止是為了收藏和展示,並且要重塑人們對於穆斯林世界曾經作為全球開放寬容的科技文化中心的回憶。所以設計師貝聿銘力圖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而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為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

和建築外觀的簡約現代感不同,博物館的內部充滿了複雜的伊斯蘭元素,銀色穹頂,玻璃幕牆、圓拱形的窗戶與門帘,都是傳統伊斯蘭建築的標誌性元素。

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夜幕下,燈光裝扮下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璀璨奪目,猶如海中的一顆夜明珠珠。

作品十七 中國駐美大使館

作品十八 加拿大蒙特婁聖瑪麗城廣場

1962年:加拿大蒙特婁聖瑪麗城廣場。瑪麗城廣場是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市中心的一個大型辦公和購物綜合體,包括四座辦公大樓和一個地下購物中心。主樓瑪麗城廣場1號(原名皇家銀行大廈,Royal Bank Tower)為國際風格,建於1962年,此後一直是加拿大皇家銀行總行所在地。它高188米(617英尺),47層,十字形辦公大樓。綜合體與世界上最繁忙的蒙特婁地下城市連通,有室內通道通往超過1,600個企業、數個地鐵站、一個郊區總站,以及貫穿整個市中心的隧道。屋頂上的逆時針旋轉信標在夜間亮起,四道白光照亮周圍的天空,遠至50公裡外都可看見。

作品十九 漢考克大廈

作品二十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威斯納館

作品二十一 新加坡華僑銀行

相關焦點

  • 世界頂級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經典作品欣賞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貝聿銘精彩的建築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作為設計靈感來源的埃及開羅伊本·圖倫清真寺2017年,貝聿銘先生整整百歲,他為世界呈獻了很多美麗的建築,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之一,更是當代華人建築設計的頂尖人物,他在世界上設計的優秀建築作品大家已耳熟能詳,如改建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
  • 貝聿銘著名建築作品
    2019年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種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以下為貝聿銘的部分主要作品。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路思義教堂(英語:The Luce Chapel)是一座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臺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
  • 貝聿銘一生經典無數 這2棟建築 卻讓他遺憾一輩子
    貝聿銘一生經典無數 這2棟建築 卻讓他遺憾一輩子 他在86歲時曾出版口述傳記「與貝聿銘對話」,透露自己10歲就想當建築師,認為「建築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築必須融入人類活動,並提升這種活動的質量。」他也透露,自己作品中最經典的幾何線條,靈感來自玩撞球遊戲。 貝聿銘曾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一生精典作品遍布全球。但他的建築生涯,也並非一直一帆風順。
  • 緬懷大師,回顧貝聿銘一生建築經典(附所有作品年表)
    提到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他以羅浮宮金字塔對巴黎面貌的改造,或者是他借蘇州博物館對中國園林語言的再表達。但實際上貝老在一大半的人生旅程當中,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作品都是當地的著名地標建築。讓建築融合於自然的空間,是主導著他這一生的設計理念。
  • 「讓光來作設計」:貝聿銘的建築風格
    而貝聿銘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就生活在這裡。在美國當代藝術在紐約達到高潮的同時,通過原始形狀來表達簡潔而有力的形式語言也成為了很多建築師的典型風格。極簡主義大師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上世紀50年代在紐約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當時他和貝聿銘的建築事務所有過短暫的合作。在索爾·勒維特的代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與貝聿銘建築作品遙相呼應的藝術手法。
  • 銘記貝聿銘:最美的建築,應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以設計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和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而聞名世界。他的所有作品,無論是摩天大樓還是藝術博物館,都完美實現了前衛與傳統設計感的平衡。 據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貝聿銘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築學會金質獎章,美國建築學會還把當年定為「貝聿銘年」。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 足不出戶,環遊貝聿銘景點建築
    貝聿銘,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百年人生裡,他榮獲過50多項建築獎項,給世界留下了許多,震撼心靈的建築,遍布4大洲,10個國家。上帝說「要有光」,貝聿銘說「讓光線來設計」,他的作品中光與空間的結合,總能使空間變化萬端。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他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
    設計了這些傑出建築的貝聿銘先生,在2019年5月16日離開了我們。而他的一生,正如他對建築與生命的感悟一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痛失巨擘!從出身名門的貴族,到成為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始終保持著他貴族般的儒雅和謙遜,他傳奇的一聲,也和他的傳世作品——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蘇州博物館新館一樣,
  • 建築師貝聿銘,享年102歲。| 全套作品集
    年貝聿銘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27歲,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28歲那年,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
  • 風住塵香只有香如故——記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與其設計的香山飯店
    它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作品之一。1974年,貝聿銘第一次和美國建築師協會一行訪問北京,那時我國政府正在大力發展建設。政府希望貝聿銘能在北京建座樓,並提出三塊城外的場地供他選擇,其中一塊上好的場地就在香山。「我想探索一下,中國傳統究竟是否還紮根於老百姓的生活中,」貝聿銘感嘆,「如果是,那或許中國建築師就不用靠西方國家而能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
  •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代表作品
    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在紐約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  作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
  • 用現代設計來隱喻傳統 | 俞昌斌對於貝聿銘大師建築作品的若干思考
    這時他在某張報紙上看到貝聿銘設計法國羅浮宮擴建的項目,這讓他決心報考建築類專業,最終成功考入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景園建築專業。俞昌斌對蘇州博物館的解讀俞昌斌先生於2006年寫作《用現代設計來隱喻傳統——試論貝聿銘先生蘇州博物館的景觀設計藝術》,此文章描述了蘇州博物館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現代建築物,並營造建築物中的園林,這個建築物及園林與一牆之隔的拙政園融為一體,很有設計感,也很有意境。
  • 貝聿銘作品欣賞,看那些他留給人間的傳奇作品
    2019年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他創立了眾多影響世界的建築名作,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我們一起去看看貝老給我們留下的那些經典作品。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以幾何式的方式疊加成伊斯蘭的風格建築,與當地的自然相協調。建築細節上採用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
  • 」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作品遍布全球的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逝世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在美國逝世貝聿銘的作品遍布全球各地不少更成為當地地標,包括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等。當時有不少法國人認為金字塔與莊嚴典雅的羅浮宮格格不入,抗議設計。貝聿銘形容,這是他事業上最艱難的工作。被譽為20世紀最多產的建築師貝聿銘的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是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以及簡潔利落的線條,並強調光線與空間的結合,讓「光線來設計"是它的設計名言。貝聿銘指出:」光線是形狀與空間的關鍵,沒有光就不會有形狀;沒有光就不會有空間。「
  • 貝聿銘36歲的作品,成就臺灣最美大學
    這座生長在熱帶雨林中的大學學校,茂密綠樹掩映下,點綴著仿唐風格的低矮建築,外觀修正、乾淨利落,簡潔清新,有一種濃鬱的古典美。東海大學不僅美,它還是蔡康永、九把刀、郎鹹平的母校哦!更因擁有一座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教堂而聞名世界。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貝聿銘的建築路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一個殷實的大戶人家——一個富了15代的中國家族,在金融、醫藥、銀行多個領域均有地位,他卻為了建築設計奉獻終生。但他自認繪圖技術不及同學,故轉投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築工程。二戰爆發,貝聿銘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後,出於對德國包浩斯學派先驅格羅皮烏斯(Groupius)的敬仰及對哈佛大學的興趣,貝聿銘進入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成為格羅皮烏斯的研究生,因成績優秀,未畢業就被聘為講師。
  • 貝聿銘:世界因他的建築而變得更美
    ,貝聿銘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這段對東方園林懵懂而深刻的記憶,對貝聿銘後來的建築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東方的含蓄、典雅、雋永,如同他身上的華人血脈,使其在西方建築設計建築師的群體中,有著鮮明的文化標識。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