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他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

2020-12-20 秒聞視頻

幾乎每個去過巴黎羅浮宮的人,都會到玻璃金字塔邊上打卡;

到蘇州遊玩,必去的景點,也一定少不了粉牆黛瓦的蘇州博物館;

如果去香港,中銀大廈也不能錯過。

設計了這些傑出建築的貝聿銘先生,在2019年5月16日離開了我們。而他的一生,正如他對建築與生命的感悟一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痛失巨擘!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

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界「華人之光」貝聿銘先生逝世,享年102歲。

他的名字,對於普通人也絲毫不陌生,他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曾經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

從出身名門的貴族,到成為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始終保持著他貴族般的儒雅和謙遜,他傳奇的一聲,也和他的傳世作品——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一樣,歷久彌新。

極具個性的名門望族

貝聿銘出生於廣州,成長在蘇州,是蘇州的名門望族之後。早在乾隆年間,貝氏家族就成了蘇州四富之一,

鼎鼎大名的蘇州園林「獅子林」就是貝家的祖宅,貝聿銘也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貝聿銘長大後,整個家族都希望他能夠繼承家業,繼續在金融領域裡發光發熱,但他卻堅定地選擇了建築領域,這和他童年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攻讀建築學,

和另一位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成了校友。

讓人沒想到的是,因為討厭畫圖和枯燥的古典建築理論,僅僅兩個禮拜後,貝聿銘就「落荒而逃」,跑到了麻省理工。

在這裡,他終於找到了學習建築的樂趣,並且憑藉謙和的性格和優秀的社交技能,結識了不少建築大師,畢業後又繼續到哈佛深造。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955年,貝聿銘創立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而他從建築新星成為世界級大師,還得感謝杰奎琳·甘迺迪。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想要建造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卻在參觀了選址基地一個月後便遇刺身亡,他的遺孀傑奎琳·甘迺迪決定完成亡夫的遺願。當時,設計師候選名單中不乏大師級的明星建築師,相較之下,貝聿銘算是其中最名不見經傳的那一個。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並且有獨特想法的人。

在接待傑奎琳時,貝聿銘重新布置了事務所,並且特意擺上了一些她喜歡的花草,還準備了非常專業、細緻的設計方案。

後來,傑奎琳本人在解釋自己這一選擇時,這樣說過:「他滿是自信,讓我想起了傑克(約翰·甘迺迪的暱稱)。」

1979年,在經歷了15年漫長的變更選址和修改後,甘迺迪圖書館終於落成。造型大膽的設計讓外界好評如潮,甚至有人稱讚這個作品「充分體現了甘迺迪家族的意志」。

事實上,年輕時的貝聿銘就有一種能在任何場合都泰然自若的鎮定和體面。因此,他和業主打交道的能力,一直倍受稱讚。

飽受爭議的羅浮宮往事

如果說甘迺迪圖書館讓貝聿銘聞名全美,那麼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則讓他聞名全球。

1981年,法國新任職的總統密特朗出臺了羅浮宮的重建計劃,兩年後,他決定選定貝聿銘為設計師。

儘管當時他的大名已經享譽世界建築界,但羅浮宮是法國人的寶貝,他們完全不能接受,由一個美籍華人來在它頭上「動土」。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聲,貝聿銘多次表態,自己來自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一定會尊重法國的傳統。然而,反對的聲音並沒有因此減少。

後來,他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設計圖,在這張圖紙中,他的核心是在U型的羅浮宮中庭,興建金字塔形的入口,在金字塔的下面,增加了展覽的面積。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採光環境,他決定採用玻璃材料。

而這個方案剛一公布,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對浪潮。

1993年,羅浮宮改造工程完成,之前反對他的人態度發生了轉變,他們稱讚這是羅浮宮裡飛來的一顆大寶石。1998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在金字塔裡授予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難以割捨的中國情

貝聿銘投身建築事業幾十年,美國是他事業的起點,但對他來說,身上的中國烙印從未消失。

他下定決心,要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形成一種嶄新的中國本土建築風格,開啟中國建築的復興。於是他選擇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

他用簡潔樸素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把西方現代建築風格巧妙融合進來,讓香山飯店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主義結合的典範,更為當時剛給走向世界的中國建築設計師群體指明了道路。

而在他漫長的創作生涯中,真正讓他最為嘔心瀝血的,是蘇州博物館。

2002年,85歲高齡的他擔當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師,因為有著血緣和文化的勾連,在經過了長達一年多的構思後,貝聿銘才完成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模型。

此外,他還再次再用了羅浮宮金字塔的地下室方式,把大部分建築藏在地下,從而達到和周圍環境和諧一致的效果。最終,我們看到,深灰色石材的屋頂和白牆相配,給予粉牆黛瓦的江南建築新的詮釋。這一切,都意味著貝聿銘完成了對家鄉的精神回歸,而他也將蘇州博物館新館稱為自己的「小女兒」。

在全球建築界,貝聿銘是一個無法略去的名字。優秀建築是詩,和他相連的那些建築,就像一首首詩篇,散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被傳唱、歌頌,彰顯永恆之美。而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議之後,被證明是最傑出的那幾件,所以,他還是走在了時間的前面,跑贏了時間,歲月,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相關焦點

  • 「現代建築最後一位大師」走了,他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
    昨天,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家中去世,享年102歲。他被稱作「文化縫隙裡優雅的擺渡者」,身上有一種「神秘而儒雅的東方貴族氣質」。他最有名的作品是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壓力很大時,貝聿銘看書、散步。並且一直保持很好的睡眠習慣,極少熬夜。#羅浮宮金字塔:「旁人接受不接受對我不是最重要的 」1989年,攝於蓬皮杜博物館外1981年,法國推出巴黎羅浮宮重建計劃,多位博物館館長推薦了貝聿銘。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羅浮宮金字塔設計者 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人生謝幕 享年102歲
    建築傳奇、一代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與美國曼哈頓辭世,享壽102歲。貝聿銘的作品不只最負盛名的法國巴黎羅浮宮,在兩岸三地包括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和在臺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全球建築界都哀悼大師的隕落。
  • 大師也難避免的失誤:論貝聿銘在羅浮宮改造與香山飯店項目上成敗
    寫在前面: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華裔建築設計大家貝聿銘先生,時至今日,仍有兩個項目被時常提起,而且都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是北京的香山飯店,一個是巴黎的羅浮宮改造。兩大建築設計稿都被懟,結果卻是雲泥之間江南園林式的北京香山飯店北京香山飯店——落成後7個月,貝聿銘就拿到了建築界「諾貝爾獎」- 普利茲克獎;他是該獎的第5位獲獎者;並且是拿到該獎項的第一個亞洲面孔。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5月16日,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去世,享年102歲,一代華人巨星就此隕落。貝聿銘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令人心痛!2017年初,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在一次對話中回憶起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時說,「在設計之前,他把我們單位所有庫藏文物都看了個遍,在庫房裡面待了一個多星期。一直到現在,我還覺得,這個建築從各個地方看,包括細節方面的處理,都非常得當。」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蘇州建築風格,又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
  • 貝聿銘:蘇州園林孕育出的世界頂級建築大師,晚年竟遭虐待
    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這一建築被認為是「一曲燈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繪畫和雕塑的建築交響樂」,成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甘迺迪圖書館)1981年(64歲),貝聿銘受法國政府委託,為羅浮宮進行重整設計。
  • 貝聿銘100歲了,他設計的玻璃金字塔能讓他再活1000年!
    我相信多數人都知道這個玻璃金字塔是著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但他不僅僅設計了一個金字塔,他同時也是上世紀80年代羅浮宮世紀改造的設計師。沒有那次改造,就不會有今天的羅浮宮。裡面的場館布局、生活設施、參觀路線,甚至停車場、咖啡館、商業街,都是貝聿銘改造的。
  • 貝聿銘一生經典無數 這2棟建築 卻讓他遺憾一輩子
    貝聿銘1999年與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合影。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6日辭世,享壽102歲。 擁有哈佛建築碩士學位的貝聿銘,念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時,和國父紀念館設計者王大閎、美國建築大師菲利普強森是同班同學,拜在現代建築大師葛羅培斯門下。
  •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追憶貝聿銘:創造現代主義建築巔峰的華人驕傲
    5月17日,蘇州民眾以各種方式悼念已故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貝聿銘祖籍蘇州,他曾說:「我一直知道我從哪裡來。貝家在蘇州已經六百年了,我與蘇州是有感情的」。 圖為民眾向貝聿銘先生遺像獻上獻花。圖為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生前的作品——香港中銀大廈。
  • 光線主導設計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之父,用建築徵服全世界!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這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築師,將一生奉獻給了建築,但卻在前不久,一代華人巨星的貝聿銘就此隕落,享年102歲。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2019年5月17日消息,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貝聿銘大師經典建築設計作品另外,OPPO、小牛等的重磅新品發布會,曾在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下舉行,力求突出科技與藝術的融合。貝聿銘與中國建築貝聿銘於1917年4月26日出生在廣州,祖籍蘇州。而他建築夢是由一個「上海藝術博物館」 的畢業作品開始。
  • 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從那以後,貝聿銘將光視為設計建築時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也因此獲得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 貝聿銘的建築百年:羅浮宮排在我整個職業生涯的首位
    「在貝先生的建築設計中,粗獷的結構造型浸潤著水墨丹青,無論是開放的現代元素,還是含蓄的曲徑亭榭,執著的藝術追求並不影響這位現代主義大師規劃建築的實用功能,藉助簡單幾何圖形的巧妙堆疊,他總能完成空間布局的融合與延展,用藝術詮釋作品的靈魂,以功能承載建築的平實。」 陳大衛稱。
  • 世界頂級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經典作品欣賞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讓光來作設計」:貝聿銘的建築風格
    三角、圓圈、方塊:利用原始形狀塑造空間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成長於20世紀上半葉,他的建築理念很難不受到當代藝術的感染和薰陶。當時的紐約是當代藝術之都,抽象表現主義,概念主義和極簡主義都在紐約獲得了展現的舞臺,大量知名的藝術家在這裡開設大型展覽,成立工作室。
  • 銘記貝聿銘:最美的建築,應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以設計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和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而聞名世界。他的所有作品,無論是摩天大樓還是藝術博物館,都完美實現了前衛與傳統設計感的平衡。 據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貝聿銘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築學會金質獎章,美國建築學會還把當年定為「貝聿銘年」。
  • 貝聿銘,中間那個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曾這樣說過。回望百年曆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日益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貝聿銘是一位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2009年12月16日,在美國紐約,華裔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出席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的「三十周年傳承晚宴」。
  • 再見,貝聿銘老先生!
    貝聿銘老先生的一生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因此被世人稱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他投身建築事業70餘年,為世界創造了很多兼具力與美的作品,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即便如此他仍在《築夢天下》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
  • 羅浮宮、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等這些超美地標,為了他一定要去打卡!
    //////////這些頗具藝術感和文化感的建築設計均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就是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不幸的是美國時間5月16日,大師貝聿銘隕落,享年102歲。斯人已去,作品餘芳。@新浪新聞客戶端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曾獲得有「建築屆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貝老曾言自己「以中國為根,長出西方的枝葉」。他遊刃有餘地遊走在中西文化之間,其設計在堅持現代主義風格的同時,往往帶有一絲東方詩意。
  • 貝聿銘:世界因他的建築而變得更美
    貝聿銘貝聿銘,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2017年,貝聿銘度過了百歲壽辰,他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所堅持的現代主義風格,兼容了西方的精緻的現代美學與東方的人格化的詩意。2018年,向在世界建築行業做出卓越貢獻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