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去過巴黎羅浮宮的人,都會到玻璃金字塔邊上打卡;
到蘇州遊玩,必去的景點,也一定少不了粉牆黛瓦的蘇州博物館;
如果去香港,中銀大廈也不能錯過。
設計了這些傑出建築的貝聿銘先生,在2019年5月16日離開了我們。而他的一生,正如他對建築與生命的感悟一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痛失巨擘!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
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界「華人之光」貝聿銘先生逝世,享年102歲。
他的名字,對於普通人也絲毫不陌生,他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曾經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
從出身名門的貴族,到成為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始終保持著他貴族般的儒雅和謙遜,他傳奇的一聲,也和他的傳世作品——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一樣,歷久彌新。
極具個性的名門望族
貝聿銘出生於廣州,成長在蘇州,是蘇州的名門望族之後。早在乾隆年間,貝氏家族就成了蘇州四富之一,
鼎鼎大名的蘇州園林「獅子林」就是貝家的祖宅,貝聿銘也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貝聿銘長大後,整個家族都希望他能夠繼承家業,繼續在金融領域裡發光發熱,但他卻堅定地選擇了建築領域,這和他童年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攻讀建築學,
和另一位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成了校友。
讓人沒想到的是,因為討厭畫圖和枯燥的古典建築理論,僅僅兩個禮拜後,貝聿銘就「落荒而逃」,跑到了麻省理工。
在這裡,他終於找到了學習建築的樂趣,並且憑藉謙和的性格和優秀的社交技能,結識了不少建築大師,畢業後又繼續到哈佛深造。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955年,貝聿銘創立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而他從建築新星成為世界級大師,還得感謝杰奎琳·甘迺迪。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想要建造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卻在參觀了選址基地一個月後便遇刺身亡,他的遺孀傑奎琳·甘迺迪決定完成亡夫的遺願。當時,設計師候選名單中不乏大師級的明星建築師,相較之下,貝聿銘算是其中最名不見經傳的那一個。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並且有獨特想法的人。
在接待傑奎琳時,貝聿銘重新布置了事務所,並且特意擺上了一些她喜歡的花草,還準備了非常專業、細緻的設計方案。
後來,傑奎琳本人在解釋自己這一選擇時,這樣說過:「他滿是自信,讓我想起了傑克(約翰·甘迺迪的暱稱)。」
1979年,在經歷了15年漫長的變更選址和修改後,甘迺迪圖書館終於落成。造型大膽的設計讓外界好評如潮,甚至有人稱讚這個作品「充分體現了甘迺迪家族的意志」。
事實上,年輕時的貝聿銘就有一種能在任何場合都泰然自若的鎮定和體面。因此,他和業主打交道的能力,一直倍受稱讚。
飽受爭議的羅浮宮往事
如果說甘迺迪圖書館讓貝聿銘聞名全美,那麼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則讓他聞名全球。
1981年,法國新任職的總統密特朗出臺了羅浮宮的重建計劃,兩年後,他決定選定貝聿銘為設計師。
儘管當時他的大名已經享譽世界建築界,但羅浮宮是法國人的寶貝,他們完全不能接受,由一個美籍華人來在它頭上「動土」。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聲,貝聿銘多次表態,自己來自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一定會尊重法國的傳統。然而,反對的聲音並沒有因此減少。
後來,他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設計圖,在這張圖紙中,他的核心是在U型的羅浮宮中庭,興建金字塔形的入口,在金字塔的下面,增加了展覽的面積。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採光環境,他決定採用玻璃材料。
而這個方案剛一公布,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對浪潮。
1993年,羅浮宮改造工程完成,之前反對他的人態度發生了轉變,他們稱讚這是羅浮宮裡飛來的一顆大寶石。1998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在金字塔裡授予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難以割捨的中國情
貝聿銘投身建築事業幾十年,美國是他事業的起點,但對他來說,身上的中國烙印從未消失。
他下定決心,要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形成一種嶄新的中國本土建築風格,開啟中國建築的復興。於是他選擇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
他用簡潔樸素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把西方現代建築風格巧妙融合進來,讓香山飯店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主義結合的典範,更為當時剛給走向世界的中國建築設計師群體指明了道路。
而在他漫長的創作生涯中,真正讓他最為嘔心瀝血的,是蘇州博物館。
2002年,85歲高齡的他擔當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師,因為有著血緣和文化的勾連,在經過了長達一年多的構思後,貝聿銘才完成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模型。
此外,他還再次再用了羅浮宮金字塔的地下室方式,把大部分建築藏在地下,從而達到和周圍環境和諧一致的效果。最終,我們看到,深灰色石材的屋頂和白牆相配,給予粉牆黛瓦的江南建築新的詮釋。這一切,都意味著貝聿銘完成了對家鄉的精神回歸,而他也將蘇州博物館新館稱為自己的「小女兒」。
在全球建築界,貝聿銘是一個無法略去的名字。優秀建築是詩,和他相連的那些建築,就像一首首詩篇,散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被傳唱、歌頌,彰顯永恆之美。而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議之後,被證明是最傑出的那幾件,所以,他還是走在了時間的前面,跑贏了時間,歲月,給出了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