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
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這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築師,將一生奉獻給了建築,但卻在前不久,一代華人巨星的貝聿銘就此隕落,享年102歲。
上帝帶走了他,卻帶不走他那些遍布在全世界的傲人建築,善於用光線和玻璃折射作為設計手法的貝聿銘,把光線運用的出神入化,在他的建築作品中,光和空間的結合,讓空間變化多端!
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得動人心魄,在寧靜的夜空中,透過玻璃金字塔可以看到巴黎變化不斷的星空。
封山之作的蘇州博物館,凝結了貝聿銘的百年建築人生,被他稱為是「我的小女兒」的得意之作,蘇州博物館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建築的特徵融合得天衣無縫。
香港中銀大廈,一道極具標誌性的幾何圖形,天際線劃破香港絢麗的夜空,坐在香港的天星小輪上,欣賞著這座神秘又迷幻的中銀大廈。
這位建築泰鬥,作品遍布全世界,他讓世界人們見識了華人的才華到底可以有多高!
請一定要告訴孩子,他,貝聿銘,中國設計界的裡程碑式人物,低調卻光芒四射的「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一、飽受爭議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可以說是貝聿銘所有作品當中最備受爭議的一個。
1981年,當法國密特朗總統上臺宣布,將修復羅浮宮這一重要項目交給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時候,法國人民瞬間炸開了鍋,極為惱火地指責著:怎麼可以由一個華人來修復法國最著名的建築,貝聿銘會毀了巴黎!
直到幾個月後,貝聿銘在一架起重機上懸掛一套鋼索,將1:1的「金字塔」模型放在羅浮宮前時,大部分的巴黎人民轉變了之前的態度,紛紛都為這個項目投了贊成票。
如今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成為了巴黎的傳世地標,這座結合了古典意向和現代建築手法的羅浮宮,堪稱藝術美和功能性的完美結合。
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設計有多牛?
用貝聿銘的話來描述就是:造型最簡單的錐形,用質感最簡單的光面,色彩做到最簡單的透明。
貝聿銘採用最極簡主義的大規模玻璃藍色幕牆,在天氣是藍天白雲的情況下,金字塔和天空融為一體。
玻璃材料不僅反映巴黎變化不斷的天空,還能給地下設施提供了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將古老風格的宮殿改造成現現代化美術館,玻璃金字塔就像是「羅浮宮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二、幾何圖形之美成就香港地標
來香港的人都會前來欣賞維港夜景,一眼望去,中銀大廈絕對是顏值最高的一個,這座坐落在中環的香港地標性建築,曾經是亞洲最高的建築,結構是四角十二層高的巨型鋼柱之城,室內沒有一根柱子!
一如以往,貝聿銘用自己擅長的幾何圖形和光線澆築出這座70層樓、300多米高的地標建築,賦予了中銀大廈最特別的設計。
中銀大廈的設計非常獨特,幾何圖形拼接在一起,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一樣,讓嚴謹的幾何圖形顯得變化多端。大廈遠看酷似竹子,寓意著「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中銀大廈的外觀玻璃幕牆與鋁合金結合的設計非常獨特,加上多面菱形的造型,就像是璀璨奪目的水晶體,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光線和色彩的多樣變化。
三、最愛的「小女兒」蘇州園林博物館
出生於廣州的貝聿銘,卻是個名副其實的蘇州望族之後,所欲蘇州博物館對貝聿銘來說意義非常。正如他曾經說過: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我倍感感恩榮幸。
不過,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的過程似乎也不太順利的,當時,反對的聲浪也是不絕於耳,這不是貝聿銘第一次受到這樣的爭議,上天似乎很喜歡開他的玩笑。
然而,貝聿銘再次憑藉超強的設計能力,讓新館伴隨著雜音最終也順利建成了。
走進蘇州博物館,就仿佛走進了粉牆黛瓦的蘇州民宅一樣,建築承載著輕盈又極具代表性的歷史感,亭臺樓閣,配上周圍的翠綠樹木,相得益彰,遠看就像是一幅珍惜的水墨畫。
同樣是採用光線設計,展館裡面採用了自然光,光線明亮通透。玻璃材質,鋼鐵結構,天光自然照射在室內,給人一種簡潔明快的賞心悅目感。
遙看水面,蘇州博物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呈現出碧綠的倒影,充滿詩情畫意。
從美國建築學會金獎、法國建築學金獎、日本帝賞獎、裡根總統頒予自由獎章,到1983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貝聿銘一生獲獎無數,他用盡一生,只給極致的設計。
感謝貝聿銘傾其一生為全世界留下的每一個如藝術般的建築作品,讓我們帶著孩子一起,致敬這位偉大的建築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