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主導設計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之父,用建築徵服全世界!

2020-12-20 爸爸研習社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

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這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築師,將一生奉獻給了建築,但卻在前不久,一代華人巨星的貝聿銘就此隕落,享年102歲。

上帝帶走了他,卻帶不走他那些遍布在全世界的傲人建築,善於用光線和玻璃折射作為設計手法的貝聿銘,把光線運用的出神入化,在他的建築作品中,光和空間的結合,讓空間變化多端!

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得動人心魄,在寧靜的夜空中,透過玻璃金字塔可以看到巴黎變化不斷的星空。

封山之作的蘇州博物館,凝結了貝聿銘的百年建築人生,被他稱為是「我的小女兒」的得意之作,蘇州博物館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建築的特徵融合得天衣無縫。

香港中銀大廈,一道極具標誌性的幾何圖形,天際線劃破香港絢麗的夜空,坐在香港的天星小輪上,欣賞著這座神秘又迷幻的中銀大廈。

這位建築泰鬥,作品遍布全世界,他讓世界人們見識了華人的才華到底可以有多高!

請一定要告訴孩子,他,貝聿銘,中國設計界的裡程碑式人物,低調卻光芒四射的「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一、飽受爭議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可以說是貝聿銘所有作品當中最備受爭議的一個。

1981年,當法國密特朗總統上臺宣布,將修復羅浮宮這一重要項目交給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時候,法國人民瞬間炸開了鍋,極為惱火地指責著:怎麼可以由一個華人來修復法國最著名的建築,貝聿銘會毀了巴黎!

直到幾個月後,貝聿銘在一架起重機上懸掛一套鋼索,將1:1的「金字塔」模型放在羅浮宮前時,大部分的巴黎人民轉變了之前的態度,紛紛都為這個項目投了贊成票。

如今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成為了巴黎的傳世地標,這座結合了古典意向和現代建築手法的羅浮宮,堪稱藝術美和功能性的完美結合。

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設計有多牛?

用貝聿銘的話來描述就是:造型最簡單的錐形,用質感最簡單的光面,色彩做到最簡單的透明。

貝聿銘採用最極簡主義的大規模玻璃藍色幕牆,在天氣是藍天白雲的情況下,金字塔和天空融為一體。

玻璃材料不僅反映巴黎變化不斷的天空,還能給地下設施提供了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將古老風格的宮殿改造成現現代化美術館,玻璃金字塔就像是「羅浮宮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二、幾何圖形之美成就香港地標

來香港的人都會前來欣賞維港夜景,一眼望去,中銀大廈絕對是顏值最高的一個,這座坐落在中環的香港地標性建築,曾經是亞洲最高的建築,結構是四角十二層高的巨型鋼柱之城,室內沒有一根柱子!

一如以往,貝聿銘用自己擅長的幾何圖形和光線澆築出這座70層樓、300多米高的地標建築,賦予了中銀大廈最特別的設計。

中銀大廈的設計非常獨特,幾何圖形拼接在一起,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一樣,讓嚴謹的幾何圖形顯得變化多端。大廈遠看酷似竹子,寓意著「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中銀大廈的外觀玻璃幕牆與鋁合金結合的設計非常獨特,加上多面菱形的造型,就像是璀璨奪目的水晶體,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光線和色彩的多樣變化。

三、最愛的「小女兒」蘇州園林博物館

出生於廣州的貝聿銘,卻是個名副其實的蘇州望族之後,所欲蘇州博物館對貝聿銘來說意義非常。正如他曾經說過: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我倍感感恩榮幸。

不過,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的過程似乎也不太順利的,當時,反對的聲浪也是不絕於耳,這不是貝聿銘第一次受到這樣的爭議,上天似乎很喜歡開他的玩笑。

然而,貝聿銘再次憑藉超強的設計能力,讓新館伴隨著雜音最終也順利建成了。

走進蘇州博物館,就仿佛走進了粉牆黛瓦的蘇州民宅一樣,建築承載著輕盈又極具代表性的歷史感,亭臺樓閣,配上周圍的翠綠樹木,相得益彰,遠看就像是一幅珍惜的水墨畫。

同樣是採用光線設計,展館裡面採用了自然光,光線明亮通透。玻璃材質,鋼鐵結構,天光自然照射在室內,給人一種簡潔明快的賞心悅目感。

遙看水面,蘇州博物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呈現出碧綠的倒影,充滿詩情畫意。

從美國建築學會金獎、法國建築學金獎、日本帝賞獎、裡根總統頒予自由獎章,到1983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貝聿銘一生獲獎無數,他用盡一生,只給極致的設計。

感謝貝聿銘傾其一生為全世界留下的每一個如藝術般的建築作品,讓我們帶著孩子一起,致敬這位偉大的建築師吧!

相關焦點

  • 古老建築和玻璃金字塔交相映輝,這就是羅浮宮
    繼續逛巴黎,終於逛到羅浮宮了。羅浮宮的正前方是一個凱旋門。歐洲好像非常熱衷凱旋門這種建築,很多地方都有的。過了凱旋門,就是羅浮宮了。羅浮宮,呈現區字形,中間就是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當年爭議非常大,說和羅浮宮的建築風格不符。很多年過去了,現在玻璃金字塔已經成為羅浮宮的一個招牌了。羅浮宮非常大,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始建於公元1204年,是原來法國的皇宮。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他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
    幾乎每個去過巴黎羅浮宮的人,都會到玻璃金字塔邊上打卡;到蘇州遊玩,必去的景點,也一定少不了粉牆黛瓦的蘇州博物館;如果去香港,中銀大廈也不能錯過。設計了這些傑出建築的貝聿銘先生,在2019年5月16日離開了我們。
  • 「現代建築最後一位大師」走了,他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
    昨天,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家中去世,享年102歲。他被稱作「文化縫隙裡優雅的擺渡者」,身上有一種「神秘而儒雅的東方貴族氣質」。他最有名的作品是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假設我說,某個業主不喜歡我的設計,我不會在意。我會換個日子再來。」建築評論家Paul Goldberger也說:「貝聿銘總是待人非常親切,不過也有一點點含蓄。他使自己難以捉摸。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不是用詭計,而是外表,也許是:這種平靜的、文質彬彬的外表,讓人難以看透。
  •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底下原來是這樣的
    協和廣場的香榭麗舍大道西北方向延伸段,有個著名建築叫凱旋門,東南方向延伸段有個著名建築叫羅浮宮。我們現在看過去的方向遠處就是羅浮宮方向。這一段是步行街,不能跑汽車。有點奇怪的是從協和廣場這個噴泉到羅浮宮一段路是沙土路。小風一吹,塵土四揚,灰又大又迷眼睛,不知道為什麼搞這麼一段沙土路。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去羅浮宮見到玻璃金字塔和維納斯,因為畫得太熟,反而沒有了激情
    以前我曾在中國美術館參觀了一個《羅浮宮館藏展》,可惜全是銅版畫,油畫只有一幅,就是那幅《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現在終於來到真正的羅浮宮了!羅浮宮的展品比起凡爾賽宮,名氣要大得多,全是名畫名雕。羅浮宮展品共40餘萬件,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藝術宮殿。
  • 貝聿銘100歲了,他設計的玻璃金字塔能讓他再活1000年!
    本文轉載自:行路男環球旅行之法國目的地:巴黎羅浮宮看的是:玻璃金字塔1. 「我很震驚地看到羅浮宮破舊不堪,所有東西都被灰塵覆蓋」再過幾天,就是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先生百歲生日了(4月26日)。100歲,一個世紀的美啊!所以,今天講金字塔挺搭的。
  • 羅浮宮的建築主要為王宮建築,古老的建築風格
    1羅浮宮的建築主要為王宮建築,古老的建築風格,所以當年貝聿銘設計玻璃金字塔的時候,才會被 法國人指責這座充滿現代氣息的玻璃建築破壞了羅浮宮和周圍的古文化氣息。網上關於羅浮宮金字塔的大多照片,都是以水面為倒影拍攝,而我去的時候那攤水居然快幹了,只剩下一點點,而且又是陰天,夠糟心的。從金字塔進入羅浮宮後,來到羅浮宮的-2樓,遊客接待中心就是這層,買票、寄存衣物也在這裡。羅浮宮的門票15歐,這門票是絕對值的,可以用信用卡在-2樓的自動售票機上購買
  • 「讓光來作設計」:貝聿銘的建築風格
    赫伯特·詹森藝術博物館(1973年)然而混凝土立方體的設計對於博物館來說過於沉悶,無法引入更多的自然光線,使得參觀者在觀覽過程中容易產生疲勞感。貝聿銘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在1978年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設計中完成了最為重要的轉變。他打通了博物館地上與地下的連接,並首次在主體建築前放置了7個玻璃金字塔。
  • 貝聿銘的建築百年:羅浮宮排在我整個職業生涯的首位
    貝聿銘的計劃中,玻璃金字塔結構打開了羅浮宮地下世界和建築本身。站在金字塔的底下,透過螺旋的階梯、鋼管玻璃結構仰望天空,能更好地體會羅浮宮原本的巴洛克風採。同時,作為博物館,觀眾需要一個主要的入口。此外,拿破崙廣場上的金字塔和噴泉,不僅呼應了輝煌的羅浮宮,還更多融合了法國的現在與過去。
  • 貝聿銘精彩的建築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作為設計靈感來源的埃及開羅伊本·圖倫清真寺2017年,貝聿銘先生整整百歲,他為世界呈獻了很多美麗的建築,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之一,更是當代華人建築設計的頂尖人物,他在世界上設計的優秀建築作品大家已耳熟能詳,如改建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
  • 足不出戶,環遊貝聿銘景點建築
    被授予普利茲克獎時,評審團對這位善用光線,空間和幾何圖形的大師的評價是: 「他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他生於亂世,18歲單槍匹馬闖世界,在當時華裔頗受歧視的國際建築界,踏踏實實用作品說話,一步步徵服了整個世界。
  • 大師也難避免的失誤:論貝聿銘在羅浮宮改造與香山飯店項目上成敗
    然而,貝聿銘的設計由於與需求方的期望值差異過大,設計思路被項目方上下一致不認可,導致施工過程中被偷工減料、後期不被相關部門重視,最終成為貝聿銘先生心中永遠的痛。羅浮宮的廣場上巨大的玻璃金字塔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設計稿階段曾招來全巴黎的一致抵制。
  • 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從那以後,貝聿銘將光視為設計建築時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也因此獲得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 貝聿銘一生經典無數 這2棟建築 卻讓他遺憾一輩子
    羅浮宮金字塔 奪建築諾貝爾獎 之後貝聿銘在國際競圖中贏得羅浮宮改建計畫(1983-1989),大膽創新的玻璃金字塔,贏得1983年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躋身世界建築大師之林。
  • 埃及金字塔的建築美學竟然比今人高明了這麼多!
    作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建於古埃及王國時期,至今在開羅近郊仍有多座,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以其規模宏大最為著名,被列為世界古代大奇蹟之首。古埃及金字塔和神廟等建築無不嚴格依此原則而建造。久穩的日照和粗闊的陰影則導致金字塔相應的單純、樸素」在分析金字塔的美感時,還要注意建築美有狹義和廣義之分。通常說的狹義建築美是指單體的建築美,而廣義建築美則是把建築物放到廣闊的特定空間背景中去觀賞。
  • 世界頂級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經典作品欣賞
    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實為羅浮宮博物館入口,巴黎地標性建築之一。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羅浮宮達到完美。"
  • 貝聿銘:蘇州園林孕育出的世界頂級建築大師,晚年竟遭虐待
    1979年(62歲),貝聿銘設計的甘迺迪圖書館落成。這座黑白分明的現代化建築,通過各種幾何圖形的組合,造型獨特簡潔,反差分明。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這一建築被認為是「一曲燈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繪畫和雕塑的建築交響樂」,成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 空間設計|阿布達比羅浮宮的奇幻漂流記 / 讓·努維爾
    這些簡單的觀察結果對阿布達比羅浮宮形成了重要影響。它所創造的是一個沉靜而親切的、充滿光影和映射的空間。它期望自己屬於國家,屬於它自身的歷史與地理環境,而非某種令人厭倦的、約定俗成的轉譯或者贅言。它期望展現的是一種別處所沒有的迷人魅力。   ——讓·努維爾   基於傳統的阿拉伯建築文化,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為阿布達比羅浮宮找到了其獨有的內涵。
  • 他是華人之光留下特立獨行的設計作品欣賞它們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為一體的四星級酒店1982年中銀大廈 中國香港香港中銀大廈是貝律銘的另一件著名作品這座建築的設計對於貝律銘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其父親貝祖貽便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1989年羅浮宮金字塔>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常常出現在明信片、旅遊宣傳片等,已經跳脫出建築本身,已經成為巴黎有一個新地標當時的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採用了貝律銘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