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世界建築著名大師
貝聿銘先生,與世長辭
享年102歲
令所有人悲痛!
貝聿銘老先生的一生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因此被世人稱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他投身建築事業70餘年,為世界創造了很多兼具力與美的作品,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即便如此他仍在《築夢天下》說:
「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我雖然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才叫真正的大師風骨!
壹
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求學,但當時的他卻違背了父親的意思放棄了金融學而選擇自己更感興趣的建築學。
一般來說學建築的國人一般都會選擇賓夕法尼亞大學,畢竟那裡曾出過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的校友。
但初至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貝聿銘發現,這座學校依舊盛行古典建築學派,對繪製要求十分刻板,並不符合現代主義建築的特點,於是僅兩周貝聿銘便離開了,並報考了麻省理工大學的工程系。
在麻省理工貝聿銘接觸到了全世界各種新潮的思想,也是因此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想體系開始在他的腦海裡生根發芽。
在麻省理工貝聿銘更是等來了自己一生的偶像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的演講,開啟了他對現代建築認知的第一扇天窗。
從柯布西耶那裡,貝聿銘也是第一次把建築的意義從蓋樓升級到美學、歷史和人文的高度。
作為貝聿銘現代建築的第一個啟蒙者很多人都認為柯布西耶對貝聿銘的影響最大,包括後來貝聿銘標誌性的圓框眼鏡也是在模仿自己的偶像導師柯布西耶。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成功從麻省理工畢業,而也是在那一年二戰爆發了。
1941年,二戰全面爆發後,貝聿銘到美國空軍服役,期間貝聿銘學習到了「轟炸和摧毀」,因此這次服役也讓貝聿銘對建築的構造理解更加的透徹了。
服役期間貝聿銘也認識了妻子陸書華,兩人一見鍾情後便私定了終身。
1944年退役後的貝聿銘在妻子陸書華的引薦下考入了哈佛大學建築系讀研。
在哈佛貝聿銘遇到了人生的另一貴人導師馬歇·布勞耶!
馬歇·布勞耶也是第一個提出光線對建築有重要影響的人,他認為是光線使建築有了生命,這被貝聿銘欣賞並在後來廣泛採用。
在哈佛除了馬歇·布勞耶貝聿銘還師從「現代建築鼻祖」的格羅皮烏斯深造建築系。
1945年,貝聿銘不負眾望在哈佛的畢業設計上貝聿銘交出了上海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傑作,令老師格羅皮烏斯感嘆道:「這是我見過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畢業後貝聿銘被留校受聘為助理教授,三年後他離開了哈佛加入地產巨商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
但是按照當時美國的風氣,「受尊敬的建築師從不與開發商一起工作」,美國建築界也從不聘用中國建築師。
雖然飽受爭議,但貝聿銘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也是從那一刻開始,貝聿銘打破了美國建築界沒有中國設計師的先例!
貳
在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貝聿銘接觸到了「高端融資、城市規劃、政府法規」,這些遠超一名建築師專業水準之外的東西。
有人說貝聿銘這一生中所有作品都不離開政治、權力、外交,而之所以貝聿銘能將這些元素與建築融合,和在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的經歷絕對密不可分。
7年後貝聿銘離開了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自立門戶創立了貝聿銘建築事務所,投身於公共建築領域。
貝聿銘第一次在公共建築領域大顯身手是他接下了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項目。
1967年,歷經六年時間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成功竣工,並獲得了建築界的一致好評。
同時,貝聿銘也讓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記錄在了西方建築史的名冊上。
而真正讓貝聿銘名聲大噪的是約翰·甘迺迪圖書館!
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總統遇刺,甘迺迪家族決定建造一座永久性的建築物來紀念甘迺迪總統。於是甘迺迪家族便邀請了全世界所有最著名的設計師來參與該建築的競標,而貝聿銘就在其中之列。
當時,除了貝聿銘以外還有路易康、密斯這樣的建築界泰鬥。但二者的高冷和不修邊幅卻讓在意禮節的甘迺迪總統遺孀傑奎琳十分反感。
相反貝聿銘因為出身貴族,在禮節方面十分講究。一次在傑奎琳造訪貝聿銘工作室的時候,貝聿銘將衛生打掃的乾乾淨淨,還在門口為傑奎琳女士準備了鮮花,讓傑奎琳女士倍感榮幸。
加之貝聿銘在建築的選材用料上十分講究,賦予建築的意義十分用心,因此1964年貝聿銘的競標方案成功被選中。
而這件事,也讓貝聿銘在建築界再一次名聲大噪!
1979年,費時15年的甘迺迪圖書館成功落成!不僅讓傑奎琳女士不吝讚美,「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能敵。」,就連美國建築界都為之震撼。
也是因此,當年貝聿銘獲得了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而那一年也被美國建築界稱之為「貝聿銘年」。
叄
雖然憑藉甘迺迪圖書館貝聿銘最終享譽世界,但畢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的成功,在這15年裡,貝聿銘也曾遭受過前所未有的低谷。
1973年,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漢考克大廈玻璃外牆脫落,散落滿街。而這件事情的發生,也差點毀了貝聿銘在建築界的名聲。
而就在建築界對貝聿銘議論的同時,貝聿銘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個貴人保羅·梅隆。
受漢考克大廈玻璃脫落的影響貝聿銘不僅遭到了外界的質疑,還一度停止了自己的工作。
而就在所有人都不敢再找貝聿銘設計的時候是保羅·梅隆站了出來,邀請貝聿銘參加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工程。
在這個項目的設計中雖然貝聿銘備受爭議,但他並未因此退縮,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理念去設計。也是因此在施工期間,貝聿銘的一個設計遭到了工人們的質疑。
工人們認為貝聿銘的設計都不可行,容易破裂,但貝聿銘依舊堅持自己的設計,並許諾工人出了問題,都由他承擔。
最終,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落成也讓其成為了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東館」開幕儀式上,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自豪地宣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
通過這個設計貝聿銘不僅洗清了外界對他的質疑,而且還成為了卡特總統口中「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肆
1979年甘迺迪圖書館成功落成後,貝聿銘也迎來了自己事業最巔峰的時期!
1981年,法國羅浮宮推出了重建計劃,時任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邀請全球15位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
最終15位館長中有13位都推選了貝聿銘為此次重建計劃的設計師!
也是因此1983年貝聿銘成功當選為羅浮宮重建計劃的總設計師,並提出了用玻璃金字塔造型,作為羅浮宮的入口!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決定卻讓法國民眾舉國反對。
因為羅浮宮是法國的至寶級建築物,因此當時很多法國人都不能忍受由一個美國籍的華裔來操刀整個重建計劃,更不能忍受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入口。
也是因此,在歷史古蹟委員會上所有人對貝聿銘進行了冷嘲熱諷的語言攻擊。
「貝聿銘會毀了巴黎,這筆侵略者從羅浮宮掠奪藝術品,更令人憤怒。」
雖然貝聿銘不精通法語,但隨行的翻譯卻被氣得幾度哽咽,不敢翻譯。由此可見,貝聿銘當時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但貝聿銘並沒有放棄此次機會,而是四處遊說法國政要,爭取獲得他們的支持。
最終他獲得了在羅浮宮豎起同比實體模型的機會,並邀請了6萬名法國民眾參觀了該模型,用實力和魄力徵服了所有法國人!
1988年,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落成,法國人讚嘆到:「金字塔是羅浮宮裡飛來的巨大寶石。」
因此,貝聿銘也被法國總統授予了法國的最高榮譽獎章。
伍
雖然17歲便赴美求學,在外遊歷數十載,但是貝聿銘一直心繫祖國!
早在求學時期貝聿銘和太太就曾在自家小院裡種滿了中國的四季豆,以表思鄉之情。
不僅如此,貝聿銘還自己製作了一個木製的唱片架,上面擺滿了中國古典音樂的老唱片,他曾說:「以後我要把它們都帶回祖國!」
因為這顆「中國心」,貝聿銘的很多建築裡也融入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
1979年貝聿銘重返祖國後設計的第一件作品「香山飯店」就運用了江南園林的精巧卻又不失北方園林的開闊。
在接受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設計時,貝聿銘第一想到的就是要賦予這座建築「中國人的雄心」。
「她必須是光明的,必須可以矮化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它不只是一座建築。」貝聿銘說。
1990年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成功落成,成為了香港最出名的地標建築物之一。
除了中國本地的建築外,貝聿銘在國外建築的設計上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貝聿銘所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於1997年竣工,該館坐落於群山之巔,而設計靈感則來源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也是因此美秀美術館被人們稱作「人間世外桃源」。
陸
貝聿銘的祖上幾代人都曾是蘇州的名門望族,其叔父在1917年購下了蘇州的一處園林,也就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
因為小時候在香港上學的貝聿銘經常隨父母到蘇州探親,因此經常去獅子林遊玩。
因此2002年蘇州博物館新館重建時,已經85歲高齡的貝聿銘欣然接受了邀請,擔任了該館的總設計。
為了該館的建設,貝聿銘事必躬親,為了挑選一顆合適的松樹都不辭辛勞跑到三百多裡外挑選;為了找到合適的石頭貝聿銘曾六次親赴濟南。
2006年10月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在新館揭幕時,貝聿銘無不動情,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並激動的說到:「蘇州的同鄉們,我也是蘇州人。我離開中國73年了,可是我的根在中國蘇州。」
2017年,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頒給了貝聿銘。頒獎詞說:「他用建築的語言,巧妙地將中國文化引入了世界。」
貝聿銘曾說:「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
他不忘初心用一個世紀的時間證明了這一點,讓自己的建築遍布4個大洲、10個國家,讓所有看不起華裔的外國人都閉嘴。
他的一生展示了什麼叫大師風骨!
他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匠人、匠心!
他的一生值得全世界人尊敬和銘記!
貝老千古,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