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貝聿銘老先生!

2020-12-15 蔣東文

2019年5月16日世界建築著名大師

貝聿銘先生,與世長辭

享年102歲

令所有人悲痛!

貝聿銘老先生的一生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因此被世人稱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他投身建築事業70餘年,為世界創造了很多兼具力與美的作品,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即便如此他仍在《築夢天下》說:

「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我雖然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才叫真正的大師風骨!

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求學,但當時的他卻違背了父親的意思放棄了金融學而選擇自己更感興趣的建築學。

一般來說學建築的國人一般都會選擇賓夕法尼亞大學,畢竟那裡曾出過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的校友。

但初至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貝聿銘發現,這座學校依舊盛行古典建築學派,對繪製要求十分刻板,並不符合現代主義建築的特點,於是僅兩周貝聿銘便離開了,並報考了麻省理工大學的工程系。

在麻省理工貝聿銘接觸到了全世界各種新潮的思想,也是因此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想體系開始在他的腦海裡生根發芽。

在麻省理工貝聿銘更是等來了自己一生的偶像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的演講,開啟了他對現代建築認知的第一扇天窗。

從柯布西耶那裡,貝聿銘也是第一次把建築的意義從蓋樓升級到美學、歷史和人文的高度。

作為貝聿銘現代建築的第一個啟蒙者很多人都認為柯布西耶對貝聿銘的影響最大,包括後來貝聿銘標誌性的圓框眼鏡也是在模仿自己的偶像導師柯布西耶。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成功從麻省理工畢業,而也是在那一年二戰爆發了。

1941年,二戰全面爆發後,貝聿銘到美國空軍服役,期間貝聿銘學習到了「轟炸和摧毀」,因此這次服役也讓貝聿銘對建築的構造理解更加的透徹了。

服役期間貝聿銘也認識了妻子陸書華,兩人一見鍾情後便私定了終身。

1944年退役後的貝聿銘在妻子陸書華的引薦下考入了哈佛大學建築系讀研。

在哈佛貝聿銘遇到了人生的另一貴人導師馬歇·布勞耶!

馬歇·布勞耶也是第一個提出光線對建築有重要影響的人,他認為是光線使建築有了生命,這被貝聿銘欣賞並在後來廣泛採用。

在哈佛除了馬歇·布勞耶貝聿銘還師從「現代建築鼻祖」的格羅皮烏斯深造建築系。

1945年,貝聿銘不負眾望在哈佛的畢業設計上貝聿銘交出了上海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傑作,令老師格羅皮烏斯感嘆道:「這是我見過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畢業後貝聿銘被留校受聘為助理教授,三年後他離開了哈佛加入地產巨商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

但是按照當時美國的風氣,「受尊敬的建築師從不與開發商一起工作」,美國建築界也從不聘用中國建築師。

雖然飽受爭議,但貝聿銘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也是從那一刻開始,貝聿銘打破了美國建築界沒有中國設計師的先例!

在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貝聿銘接觸到了「高端融資、城市規劃、政府法規」,這些遠超一名建築師專業水準之外的東西。

有人說貝聿銘這一生中所有作品都不離開政治、權力、外交,而之所以貝聿銘能將這些元素與建築融合,和在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的經歷絕對密不可分。

7年後貝聿銘離開了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自立門戶創立了貝聿銘建築事務所,投身於公共建築領域。

貝聿銘第一次在公共建築領域大顯身手是他接下了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項目。

1967年,歷經六年時間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成功竣工,並獲得了建築界的一致好評。

同時,貝聿銘也讓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記錄在了西方建築史的名冊上。

而真正讓貝聿銘名聲大噪的是約翰·甘迺迪圖書館!

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總統遇刺,甘迺迪家族決定建造一座永久性的建築物來紀念甘迺迪總統。於是甘迺迪家族便邀請了全世界所有最著名的設計師來參與該建築的競標,而貝聿銘就在其中之列。

當時,除了貝聿銘以外還有路易康、密斯這樣的建築界泰鬥。但二者的高冷和不修邊幅卻讓在意禮節的甘迺迪總統遺孀傑奎琳十分反感。

相反貝聿銘因為出身貴族,在禮節方面十分講究。一次在傑奎琳造訪貝聿銘工作室的時候,貝聿銘將衛生打掃的乾乾淨淨,還在門口為傑奎琳女士準備了鮮花,讓傑奎琳女士倍感榮幸。

加之貝聿銘在建築的選材用料上十分講究,賦予建築的意義十分用心,因此1964年貝聿銘的競標方案成功被選中。

而這件事,也讓貝聿銘在建築界再一次名聲大噪!

1979年,費時15年的甘迺迪圖書館成功落成!不僅讓傑奎琳女士不吝讚美,「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能敵。」,就連美國建築界都為之震撼。

也是因此,當年貝聿銘獲得了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而那一年也被美國建築界稱之為「貝聿銘年」。

雖然憑藉甘迺迪圖書館貝聿銘最終享譽世界,但畢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的成功,在這15年裡,貝聿銘也曾遭受過前所未有的低谷。

1973年,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漢考克大廈玻璃外牆脫落,散落滿街。而這件事情的發生,也差點毀了貝聿銘在建築界的名聲。

而就在建築界對貝聿銘議論的同時,貝聿銘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個貴人保羅·梅隆。

受漢考克大廈玻璃脫落的影響貝聿銘不僅遭到了外界的質疑,還一度停止了自己的工作。

而就在所有人都不敢再找貝聿銘設計的時候是保羅·梅隆站了出來,邀請貝聿銘參加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工程。

在這個項目的設計中雖然貝聿銘備受爭議,但他並未因此退縮,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理念去設計。也是因此在施工期間,貝聿銘的一個設計遭到了工人們的質疑。

工人們認為貝聿銘的設計都不可行,容易破裂,但貝聿銘依舊堅持自己的設計,並許諾工人出了問題,都由他承擔。

最終,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落成也讓其成為了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東館」開幕儀式上,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自豪地宣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

通過這個設計貝聿銘不僅洗清了外界對他的質疑,而且還成為了卡特總統口中「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1979年甘迺迪圖書館成功落成後,貝聿銘也迎來了自己事業最巔峰的時期!

1981年,法國羅浮宮推出了重建計劃,時任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邀請全球15位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

最終15位館長中有13位都推選了貝聿銘為此次重建計劃的設計師!

也是因此1983年貝聿銘成功當選為羅浮宮重建計劃的總設計師,並提出了用玻璃金字塔造型,作為羅浮宮的入口!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決定卻讓法國民眾舉國反對。

因為羅浮宮是法國的至寶級建築物,因此當時很多法國人都不能忍受由一個美國籍的華裔來操刀整個重建計劃,更不能忍受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入口。

也是因此,在歷史古蹟委員會上所有人對貝聿銘進行了冷嘲熱諷的語言攻擊。

「貝聿銘會毀了巴黎,這筆侵略者從羅浮宮掠奪藝術品,更令人憤怒。」

雖然貝聿銘不精通法語,但隨行的翻譯卻被氣得幾度哽咽,不敢翻譯。由此可見,貝聿銘當時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但貝聿銘並沒有放棄此次機會,而是四處遊說法國政要,爭取獲得他們的支持。

最終他獲得了在羅浮宮豎起同比實體模型的機會,並邀請了6萬名法國民眾參觀了該模型,用實力和魄力徵服了所有法國人!

1988年,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落成,法國人讚嘆到:「金字塔是羅浮宮裡飛來的巨大寶石。」

因此,貝聿銘也被法國總統授予了法國的最高榮譽獎章。

雖然17歲便赴美求學,在外遊歷數十載,但是貝聿銘一直心繫祖國!

早在求學時期貝聿銘和太太就曾在自家小院裡種滿了中國的四季豆,以表思鄉之情。

不僅如此,貝聿銘還自己製作了一個木製的唱片架,上面擺滿了中國古典音樂的老唱片,他曾說:「以後我要把它們都帶回祖國!」

因為這顆「中國心」,貝聿銘的很多建築裡也融入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

1979年貝聿銘重返祖國後設計的第一件作品「香山飯店」就運用了江南園林的精巧卻又不失北方園林的開闊。

在接受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設計時,貝聿銘第一想到的就是要賦予這座建築「中國人的雄心」。

「她必須是光明的,必須可以矮化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它不只是一座建築。」貝聿銘說。

1990年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成功落成,成為了香港最出名的地標建築物之一。

除了中國本地的建築外,貝聿銘在國外建築的設計上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貝聿銘所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於1997年竣工,該館坐落於群山之巔,而設計靈感則來源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也是因此美秀美術館被人們稱作「人間世外桃源」。

貝聿銘的祖上幾代人都曾是蘇州的名門望族,其叔父在1917年購下了蘇州的一處園林,也就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

因為小時候在香港上學的貝聿銘經常隨父母到蘇州探親,因此經常去獅子林遊玩。

因此2002年蘇州博物館新館重建時,已經85歲高齡的貝聿銘欣然接受了邀請,擔任了該館的總設計。

為了該館的建設,貝聿銘事必躬親,為了挑選一顆合適的松樹都不辭辛勞跑到三百多裡外挑選;為了找到合適的石頭貝聿銘曾六次親赴濟南。

2006年10月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在新館揭幕時,貝聿銘無不動情,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並激動的說到:「蘇州的同鄉們,我也是蘇州人。我離開中國73年了,可是我的根在中國蘇州。」

2017年,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頒給了貝聿銘。頒獎詞說:「他用建築的語言,巧妙地將中國文化引入了世界。」

貝聿銘曾說:「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

他不忘初心用一個世紀的時間證明了這一點,讓自己的建築遍布4個大洲、10個國家,讓所有看不起華裔的外國人都閉嘴。

他的一生展示了什麼叫大師風骨!

他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匠人、匠心!

他的一生值得全世界人尊敬和銘記!

貝老千古,一路走好!

相關焦點

  • 貝聿銘去日本造美術館,裝入光影群山,吸引無數人慕名圍觀
    創辦人為小山美秀子,由貝聿銘先生聯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所設計打造的。館藏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美秀美術館是一個由日本與美國聯合建築的工程。1997年11月竣工。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5月16日,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去世,享年102歲,一代華人巨星就此隕落。貝聿銘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令人心痛!二戰爆發,貝聿銘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後,出於對德國包浩斯學派先驅格羅皮烏斯(Groupius)的敬仰及對哈佛大學的興趣,貝聿銘進入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成為格羅皮烏斯的研究生,因成績優秀,未畢業就被聘為講師。1948年,貝聿銘接受美國著名地產商威廉·齊肯多夫的邀請成為設計師,將在象牙塔中的純學術用於建築。
  • 貝聿銘傾注感情最多的建築——蘇州博物館,猶如一幅行走的山水畫
    不知不覺「當代魯班」「曠世奇才」——貝聿銘大師已經離開我們整整一年的時間了,今天是他逝世一周年忌日。在這麼多的傑出的建築作品中,傾注貝聿銘老先生感情最多的應當屬——蘇州博物館。為什麼呢?因為大師的祖籍是蘇州的,他童年在蘇州博物館裡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正是獅子園裡巧奪天工,宛若天開的建築風格,從小耳濡目染他愛上了建築,在後來的學習中才能建造出這麼完美的建築作品。
  • 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1940年,貝聿銘於麻省理工大學畢業,並在1942年到哈佛大學追隨格羅皮烏斯學習,之後又進入哈佛研究生設計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貝聿銘有兩位良師益友,其一便是格羅皮烏斯,他將建築與相關學科融合的包浩斯教育理念,以及注重合理性的觀念深深影響了貝聿銘;另一位則是馬塞爾布勞耶,他對光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就使貝聿銘對光有了了解,也認識到了光在建築中的重要性。
  • 世界因貝聿銘而美麗
    4月24日是聞名世界的華人建築家貝聿銘的百歲誕辰,香港鳳凰電視臺日前舉辦「世界因你而美麗」的頒獎會上,對這樣一位有中國風格、有世界眼光的偉大建築家進行頒獎,貝聿銘人在紐約,委託他的侄子領獎,並錄像談話說:「人因理想而偉大,世界因你而美麗。」
  • 蘇州博物館新館定位忠王府 貝聿銘千歲頭上動土
    新聞索引:2003年,八旬高齡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為家鄉蘇州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時美談,蘇州為了請出貝老拿出位於拙政園、獅子林之間的黃金之地,而貝氏也為這一方「聖地」吸引而出手設計。根據有關時間表,貝氏設計的新館將於10月奠基建設。
  • 貝聿銘著名建築作品
    2019年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種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以下為貝聿銘的部分主要作品。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路思義教堂(英語:The Luce Chapel)是一座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臺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
  • 貝聿銘生前15句至理名言
    謹以此文,獻給貝聿銘先生貝老先生一路走好
  •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代表作品
    貝聿銘  貝聿銘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在紐約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  作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
  • 【海南周刊·人物】貝聿銘的「中國自傳」
    4月26日,是貝聿銘大師100周歲生日。  貝聿銘無疑是全球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之所以稱其偉大,是因為貝聿銘善於從不同的文化土壤裡汲取精華,遊刃有餘地穿越於中西兩種不同文化之間。改革開放後,去國外多年的貝聿銘重返故園,設計建造了香山飯店、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風格不同的建築。
  • 澳門科學館——貝聿銘
    2002年3月,澳門政府派出的澳門基金會代表團到達美國,邀請國際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和貝氏建築事務所為科學館設計圖紙。澳門博物館由貝聿銘大師領銜設計,館址在著名旅遊點「漁人碼頭」和澳門文化中心之間,這裡交通便利、面向大海、風景開闊,可以吸引更多參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到來。是澳門首個科普教育公共設施。澳門科學館興建在面積為六萬二千平方米的填海地上,設計注重參與性和趣味性。
  • 澳門科學館:貝聿銘與小城的不解情緣
    新華社澳門5月17日電(記者王晨曦)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與小城澳門有著不解的情緣,澳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澳門科學館就是他親自設計的傑作。  澳門科學館當天發布新聞稿對貝聿銘辭世表示哀悼,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新聞稿說,貝聿銘先生堪稱現代建築界的傳奇。當年他應邀來澳考察,並親自選址興建澳門科學館及其配套設施。  澳門科學館17日將其網站主頁變成黑白兩色,深切悼念這位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但是在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這對於當時貝聿銘的職業生涯造成了一定影響,不過到後來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羅浮宮改建,1989年貝聿銘巔峰之作——羅浮宮改建項目。貝聿銘曾說過,「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最大的驕傲,那就是羅浮宮新館的創作。」
  • 「讓光來作設計」:貝聿銘的建築風格
    而貝聿銘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就生活在這裡。在美國當代藝術在紐約達到高潮的同時,通過原始形狀來表達簡潔而有力的形式語言也成為了很多建築師的典型風格。極簡主義大師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上世紀50年代在紐約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當時他和貝聿銘的建築事務所有過短暫的合作。在索爾·勒維特的代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與貝聿銘建築作品遙相呼應的藝術手法。
  • 當我們在談論貝聿銘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地時間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當地時間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是誰?蘇州望族的富家少爺、哈佛大學高材生、普利茲克獎得主、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印刻在貝聿銘身上的標籤太多,多到拼成一個大寫的傳奇。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作者 馬秀秀「當人們問起父親對中國的情感時,我所想到的是,父親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定中、建中、禮中,都有一個『中』字。」日前,2019年逝世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獲評「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其子貝建中如是追憶父親與中國的情緣。圖為貝聿銘代表、貝聿銘之子貝建中頒獎。中新社記者 翟璐 攝貝聿銘1917年生於廣州,18歲時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後來創建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 打造真實《桃花源》貝聿銘不忘初心!
    貝聿銘作品著重融和,擅於把建築設計融入周邊環境或地形,這或源於他啟蒙時期的經歷,而他「最滿意的作品」日本美秀美術館或是最佳的反映。 張克榮編著的《貝聿銘》一書裡提到,日本人當時邀請貝聿銘在山中蓋一座美術館,追求的是大自然與藝術之美,貝聿銘也認為這種融合才會體現到深沉的寧靜。
  • 貝聿銘精彩的建築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然而,每個設計師都有其自己的審美取向和設計語言習慣,難道貝聿銘先生的設計語言就真的毫無規律可循了嗎?那當然不是,他說的「固定風格」是指設計師自己「程式化」的設計,有的設計師形成自己固定設計形式,在設計中千篇一律。貝聿銘先生雖堅守自己的設計思想,但他不守程式,靈活地運用設計語言表現不同的建築內涵。他的設計思想是什麼呢?
  • 蘇州博物館,貝聿銘封山之作,一起感受青瓦白牆的蘇式情懷
    這座建築是世界著名的華人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作品,很多人就是奔著一瞻大師之作而來的。琳琳一聽說法國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日本的美秀美術館也是出自他之手,就更想來蘇博一睹芳容啦。一進博物館,琳琳就被震撼到了,它極具空間感,錯落有致,多處作了鏤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