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燦,知乎主頁:https://www.zhihu.com/people/mingcan-wang/activities
來源:知乎
自從2017年9月,國家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取消以後,想要從事這個行業的新人是愈加困難。
可以肯定的是,現在要入行,十有八九是要被市場自行勸退的,幹不了幾年,發現賺的錢養不起家,不得已只好從事別的工作。
01
二三線城市的困境
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這種困境格外明顯。
這段時間,我去了貴州不少地方,六盤水、遵義、都勻等城市,去考察當地的諮詢環境,結果發現是慘不忍睹,不僅地方極小,連開諮詢室的環境都沒有,諮詢師更是少得可憐。
調查之後,我內心十分惆悵,感覺以國內心理學的環境,以及專業人士的數量,在未來幾十年內都很難有所發展。
哪怕在貴陽,情況也好不了哪裡去。
前段時間去甘蔭塘,到處都在修路建地鐵,環境很差,大多數人的生活都還十分貧窮,能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已不錯,想要做心理諮詢是萬萬不可能的事。
看到這樣的路面,大家可以想像貴陽的經濟,雖說這幾年已有了一些發展,但是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相比,要落後許多。
我有一個好友,因為父母生病,從上海辭職回到貴陽,感覺很不適應,在上海有一萬多的收入,回到貴陽只能拿七八千。每當談起此事,內心十分痛苦,都覺得落差太大。
02
「一人多用」
諮詢師背負太多
要說二、三線城市的諮詢師比起一線城市,困境是什麼?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二、三線城市的諮詢師光靠技術和能力養不活自己,必須具備超強的市場營銷能力才能為生。
城市人口就這麼多,大部分人比較貧窮,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不是心理層面的困擾,連生活都無法滿足,何談精神層面的富足?
這是目前國內大部分人的現狀,心理問題是為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做準備的,生活拮据,自然很難把注意力放在心理問題的解決上。
他們會有這樣的消極認知,既然心理問題不像疾病那麼快,不去看也不會出事,又何必花這些錢找個人聊聊天?還不如打打麻將,還快樂一些。
這就是現狀。
作為二三線的諮詢師你不可能脫離整個城市的大環境去紙上談兵,整天去鼓弄諮詢技術,要想把事業做好,必須「一人多用」。講課、寫作、諮詢、宣傳、市場推廣、視頻製作……
所有事情都要樣樣精通,少一樣都無法發展。
諮詢量很少,做得再好的諮詢師,每個月的諮詢量也就15-30次,沒法再多了(這裡所指,不包含政府、社區、司法等部門的諮詢數量,僅指社會來訪者數量)
因此這也造成了一個亂象,由於諮詢量極少,二三線的諮詢師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做的好的諮詢師定價合適,諮詢量穩定,但是賺不了大錢,兢兢業業,不出名,能養活自己;
而沒有來訪者的諮詢師,則動起了歪腦筋。諮詢量少,怎麼辦?那就提高單價,一次1000塊錢以上,不管是誰,一個月做5-6次諮詢,也夠了,不過諮詢水平、設置和倫理可想而知。許多人被騙就是被這些無良諮詢師所誘導的。
在大眾的眼裡,以為價格高、錢多的諮詢師經驗就一定很好,恰恰相反,二三線城市真正好的反而是300-600塊錢區間的諮詢師。這個現象,估計只有內行的人才能理解,對於來訪者這些外行來說,很難摸透這裡面的規則。
03
就業渠道狹窄
二三線城市的心理諮詢行業,第二個困境是就業渠道狹窄,沒有合適的部門提供業務去做,這使得諮詢師生存異常困難。
暫且不談技術性的東西,我覺得技術根本不是新手諮詢師的困境,真正的困境是賺不了錢,賺不了錢生活很難維持,只得放棄。
在貴陽,能做的項目很少,當然除了自身諮詢能力不夠,是其中一個原因之外,相比較北京、上海等地方,這裡的諮詢環境相當落後。
不僅如此,政府重視程度低,社區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心理諮詢專業性很難被人重視,無論去司法、社區還是戒毒所等地方,都被流水線似的工作所掩蓋,做資料、檔案,給領導匯報,正常的工作流程必須配合政府相應部門行事,很多正規的心理諮詢行業內的事情無法完全施展開來。
有些諮詢師很難適應政府、社區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覺得寫材料是件麻煩的事,文筆方面較差,就沒法待下去了。
這就造成了諮詢師市場能力有限,無法承擔更多比較好的項目,對於很多諮詢師來說,他們只想諮詢,做諮詢的事,但是去做非諮詢相關的事,都會內心排斥,不願意去做。
所以,個人能力有限+個人心態不平衡,共同導致了諮詢師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04
缺乏專業化分工
二三線城市的諮詢師跟一線諮詢師,最大的區別是沒有明確分工,北京、上海等大型機構的諮詢師,要麼就是專做諮詢的,要麼就是專做講課,分工明確。
二三線城市的諮詢師都是一肩挑,壓力十分巨大,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心態會很疲憊,產生職業倦怠。
05
二三線城市諮詢師的必備屬性
斜槓青年
回歸根源,不解決「生錢」的問題,二、三線的心理諮詢師很難維持。在我看來,解決的辦法有兩個:
一是擴展諮詢以外的能力,把寫作、講課等能力儘快培養出來,多做一些諮詢以外的業務。這一點是必須的,如果想在二三線城市把諮詢做好,成為一名站得住腳、在市場上立足的諮詢師,就必須發揮「斜槓」的本事。
諮詢量有限,帶來的必然是收入不多,在收入不多的前提之下,得去尋找其它獲取收入的方式。寫稿賺稿費,上課有課時費,做政府項目有補貼,這些事情都要去做。
不能老是把心理諮詢掛在嘴邊。
作為一名諮詢師,要是僅僅只停留在「坐在諮詢室裡面去獲取收入」的想法,只有死路一條,這對自我的成長是不利的。
二是以二、三線城市作為跳板,積累經驗,有條件可以尋求和一線城市的諮詢師合作,多開展一些網絡諮詢、自媒體以及課程產品的研發。
以網帶面,這是二、三線諮詢師比較合適的出路之一,先從網絡開始,漸漸培養線下諮詢以及業務的能力,一邊學習、一邊積累實戰經驗,在有合適的諮詢師的帶領下,做一些事情,培養諮詢以外的能力。
06
明天會是什麼樣呢?
隨著經驗的提高,還有諮詢水平的提升,諮詢師在二、三線城市是能夠發展的。
許多諮詢師不太願意做宣傳的事,一方面喜歡鑽研自身技術、迎接困難個案,另一方面擔心過度曝光,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在二三線城市做諮詢師,得把這個觀念改過來,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做宣傳很難有人認識你。
本來心理諮詢市場就已經很亂了,需要一些良性的正面引導,如果諮詢師能抽出時間,多做一些力所能及、幫助來訪者去正確認識心理諮詢的過程,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每個諮詢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作者簡介:王明燦,作家,心理諮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知乎主頁:https://www.zhihu.com/people/mingcan-wang/activities
排版: 小鯨魚,林潔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