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山放異彩 隆地展新顏
——晴隆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易凌龍 楊 浩
11月16日,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貴州省2020年度貧困縣擬脫貧退出公示》,通過縣級申請、市級初審、省級審核和第三方評估機構實地評估檢查,經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研究同意,2020年申請脫貧摘帽的晴隆等縣均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程序和標準,擬退出貧困縣序列。消息一出,全縣上下奔走相告,群情振奮。為了這一天,晴隆的幹部群眾迎難而上,奮勇攻堅,用心血、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新時代減貧摘帽的奮進讚歌!
——題記
晴隆縣位於貴州西南部,黔西南北部,全縣國土面積1310平方公裡,轄14個鄉鎮(街道)96個村(社區),居住著漢、苗、布依、彝等14個民族,總人口34.68萬人,少數民族20.24萬人,佔58.9%,農業人口31.7萬人,佔91%。
縣境內山高、坡陡、谷深、水低、土薄,喀斯特面積佔國土面積的53%,農村人均佔有25度以下坡耕地僅為0.68畝,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晴隆,深度貧困的山區小縣
曾經的晴隆,交通基礎設施嚴重滯後,大多數村組和自然村寨不通公路,農戶運送生產物資全靠人背馬駝;教育基礎設施薄弱,生均面積等嚴重不足;農民住房條件極差,農村茅草房、破舊危房隨處可見;人畜飲水困難,許多地方飲水靠望天水和屋簷積水;醫療衛生落後,農村特別是邊遠農村流傳著一句話:小病拖到自然好,大病挨至油燈枯;村寨髒亂差現象突出,寨子裡狗刨、豬拱、雞摳等場景比比皆是。
曾經的蓮城一角(歷史照片)
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5463元,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8萬戶12.61萬人,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中央、省、州領導高度關心關注晴隆縣的脫貧攻堅,各級領導先後深入晴隆縣脫貧攻堅一線調研指導。省、州、縣三級聯動,助推晴隆脫貧攻堅工作,極大鼓舞了全縣上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晴隆,充滿希望的一方熱土
挪窮窩 創奇蹟——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一項有效措施。晴隆縣累計投資16億元,建成6個縣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跨區域搬遷6個安置點,廣大幹部發揚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走破腳皮的「五皮」精神,對5.78萬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地方困難群眾實施易地搬遷,實現所有搬遷對象全部穩定搬遷入住。
茶馬鎮達土村捧當組是一個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處於兵霧大山的半山腰,自然條件惡劣,一直沒有通公路,村民的居住條件極差,當地群眾稱之為:「上無路,下無路,中間掛著貧困戶。」2018年實施了整寨搬遷,村民變成市民,一步住上了好房子。
地處深山區的三寶彝族鄉0.63萬人全部搬出大山,群眾過上了「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山區變景區」的新生活,創造了整鄉搬遷的時代奇蹟。
新舊三寶對比照
「搬遷後,對我們農村人,那點都好,收入穩定,路燈也亮起,那點都整得乾乾淨淨的。」在阿妹戚託小鎮安居樂業的彝族婦女張才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夯基礎,添成色——
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及飲水安全保障到位。教育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縣14.94萬名建檔立卡學生享受教育資助,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實現動態清零;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部達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員參保,三重醫療保障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類慢性病患者籤約家庭醫生服務,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人畜混居整治、「三改」整治等工作,實現了農村所有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通過實施小水窖等,實現了全縣戶戶吃上安全水。
蓮城街道陳某某戶搬遷前後居住環境對比照
開展百村、千寨、萬戶環境衛生大整治行動,使農村人居環境更加優美舒適。
通過實施「村村通」等工程,如今,原先泥濘的山間小路變成了一條條平坦的幸福之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有盼頭,也更有奔頭。
抓兩業,穩增收——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全國各地,許多工廠停產,造成一些外出務工人員不能外出。對於輸出勞動力人口佔總人口五分之一還多的晴隆來說,無異於額外增加了一道脫貧攻堅的加試題。為此,晴隆縣委、縣政府採取與東部地區籤署穩崗協議,組織免費輸送務工人員前往務工城市等措施輸出勞動力就業。創造從家門到車門,從車門到廠門的便利條件,免費組織運送勞動力外出務工。
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按照「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糧、湖庫生態漁」產業定位,大力發展茶葉、花椒、薏仁米、高粱、林下菌藥種植和家庭牧場、生態魚養殖。既讓農戶以發展產業增收,又解決了勞動力就近就業增收的問題,促進貧困勞動力6.24萬人就業。
中央統戰部大力幫扶。統一戰線力量投入晴隆幫扶資金8091.01萬元,項目121個;打造電商平臺,推動「黔貨出山」。
東西部扶貧協作效果明顯。2016年以來,寧波市及寧海縣幫扶資金2.486億元,幫助引進企業16家到晴隆投資。
同時,省、州、縣各級各界社會力量鼎力支持,助推晴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截止目前,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5463元增加到今年的10200元,2.78萬戶12.61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條件。
晴隆,戰勝貧困的艱辛歷程
在脫貧攻堅戰中,晴隆縣委、縣政府制定實施了縣委書記、縣長「雙指揮長」坐鎮指揮部指揮,鄉鄉建立指揮部、村村建立指揮所、組組建立網格組的四級指揮作戰體系,確保所有工作一以貫之,一抓到底;構建「四逐四準」「六比六評」、幹部研判提升等制度責任體系,抓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推動幹部以更好狀態、更實作風、更強幹勁投入脫貧攻堅;落實「雙臺帳」「雙責任」「雙問責」機制,嚴格執行戰時紀律、組織紀律、紀檢監察紀律等督查問效體系,實行三色單分級督辦制度,層層壓實責任,確保戶戶過堂,人人過關;構建會前考問、學政策、學目標、學標準「三學」行動能力提升體系,把廣大幹部培養成「五有」幹部。
面對貧困堡壘,晴隆縣盡銳出戰。選派14名縣級領導擔任鄉鎮(街道)黨(工)委「第一書記」,選派96名村(社區)「第一書記」,263名駐村幹部、1253名網格員,蹲點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全縣6951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燃起大決戰硝煙,形成大決戰態勢。在脫貧攻堅現場,紅旗招展鄉村,千軍萬馬戰貧。
通過系列制度措施,做到對幹部既嚴管,又厚愛,提振了幹部的精氣神,激發了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
圍著群眾轉、幹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組建「滾筒隊、釘釘隊、理髮隊、家教隊、代辦隊、宣教隊」等,幫助群眾辦實事,提升群眾滿意度的做法,被省委作為脫貧攻堅亮點要求各級媒體加強宣傳報導。
開展「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們村的脫貧故事」「六個一」系列活動,得到了省委領導的高度肯定。
晴隆縣脫貧攻堅的系列精準戰法和打法以及成功的經驗,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級媒體的高度關注,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欄目以及新聞頻道、國際頻道,貴州衛視《貴州新聞聯播》等進行了密集的深度報導。
時勢造英雄,凡人出壯舉。在脫貧攻堅歷史責任面前,全縣黨員幹部始終紮根在基層一線,爬山涉水,進村入戶,向貧困宣戰,他們有的為夫為父,別妻離子;有的為妻為母,肩背幼小,以村為家;有的拋下年邁雙親,甚至與親人天人永隔;有的積勞成疾,依然堅守火線,用腳步、汗水、淚水甚至生命譜寫了一曲曲盪氣迴腸的時代「戰」歌。
鳳凰涅槃,破繭成蝶。脫貧攻堅成就令人振奮,令人鼓舞!決戰決勝的號角響徹晴山隆地,時時激蕩人心,聲聲催人奮進!
蓮城新貌(尹 剛 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全縣上下將堅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繼續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決心和勇氣,勇立潮頭,勇往直前,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創新的輝煌!
攝影報導: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易凌龍 楊 浩
編 輯:楊 浩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中共晴隆縣委宣傳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