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BIT談判已駛入快車道,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提供了經驗和借鑑,中美兩國都在尋求經濟再平衡,兩國經濟長期存在互補性,中國與歐盟也啟動了BIT談判。這些都為中美BITT談判提供了基礎。在已經談判的中美BIT基礎上增加一個貿易協定,推進中美BITT談判,建立制度化的經貿關係,有利於發揮中美兩個大國的引領作用,深化兩國互信,進而推動世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為全球經濟繁榮穩定提供強大動力。
推進中美BITT談判的基礎
中美BIT駛入快車道。中美兩國在BIT規則制定方面均積累了實踐經驗。中國自1982年至2013年6月,已籤訂128個BIT,逐漸接受了高標準的國際投資保護措施。同期,美國已籤訂了46個BIT。中美BIT談判目前共進行了14輪。2013年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參加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時明確表示,中國政府原則同意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推動中美BIT進入實質性談判。從2014年年初第11輪開始,談判進入文本談判階段。中美雙方就BIT談判達成了具體「時間表」,同意爭取2014年就BIT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並承諾於2015年早期啟動負面清單談判。近年來,中國從吸引外資大國轉變為對外投資大國,對美直接投資超越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資本「走出去」的態勢不斷加強。2014年1月至9月,中國企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750億美元,同比增長21.6%。隨著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進程推進,智慧財產權保護、勞工條款、環保要求等核心敏感問題會逐步涉及,需中美雙方求同存異,不斷尋求新的利益匯合點。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提供了經驗和借鑑。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深入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形成更加開放透明的投資管理制度,大膽進行金融創新,探索資本項下可兌換,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形成了事中事後監管的制度和體系,監管重心從原本的資質審批轉移為日常監管。這一系列創新為企業創造了非常好的市場環境。隨著貿易試驗區的進一步發展及推廣,中國企業將更適應更開放條件下的競爭環境。
中美都在尋求經濟轉型。美國經濟屬於國內消費拉動增長型,低儲蓄,過度信用消費,高貿易赤字。中國經濟的特點是家庭消費低,高儲蓄與投資,貿易順差。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實施出口倍增計劃,積極發展高端製造業。中國正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鎮化進入新階段,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迅速擴大,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現有一些制度卻阻礙了中美兩國貿易市場的擴大。例如,由於技術出口管制,美國對華技術出口規模遠低於歐洲、日本。通過貿易和投資制度化來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在中美市場之間的自由流動,是促進中美經貿平衡的根本途徑。
中美兩國長期存在互補性。從GDP和對外貿易總量看,中美兩國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但美國人均GDP是中國的7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及其相互影響」課題組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的GDP總量和美國相當或是稍超過一點,其時,中國人均GDP仍僅為美國的1/4。從基本生產要素——有形(實物)資本、勞動力和土地情況看,兩國生產要素豐裕度和發展水平有巨大差異。美國有形資本(建築物和設備)折合成勞動力人均值後是中國的6.2倍。中國工齡人口約為美國的5倍。美國人均可耕種土地面積是中國的6倍。2012年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95%,而中國只有27%。從以上比較可見,美國在資本密集型產業、土地密集型產業、高端人力和研發資本密集型產業領域具有很大比較優勢,而中國則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具有比較優勢。另外,美國總儲蓄率約為12%,中國接近50%。兩國加強合作,促進儲蓄和投資更有效配置的空間很大。
中歐BIT談判進展迅速。從2013年11月第16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啟動首輪中歐BIT談判至今,已完成3輪中歐BIT談判。中歐BIT談判涉及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原則,涉及金融服務、法律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投資。這些談判將為中美BITT談判提供借鑑和基礎。
中美BITT的重大意義
發揮中美兩國引領作用。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如果不把歐盟視作一總體計算,美國多年來已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最大國別。BITT可使兩國通過穩定的經貿關係和共同遵守的貿易規則,獲得更多現實利益和潛在利益,形成深度融合的制度化經貿關係,進而在BITT基礎上形成中美FTA,為全世界提供正向示範和引導。
深化中美兩國互信。強大的經貿關係能夠幫助雙方化解其他分歧。中美面臨著反恐、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資源和糧食安全等共同挑戰。開展BITT談判的過程也是兩國在經濟、社會、環保等多方面制度安排上加深交流、認識的過程。這不僅使得經貿合作的制度性、可預期性和透明性增強,而且有利於建立兩國深度交往的共同規則、表達利益訴求的共同平臺,從而形成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共同紐帶。
奠定亞太經貿一體化基礎。目前存在兩條演進中的一體化發展路徑:一是美國主導TPP代表的「美國路線圖」;一是東協主導RCEP代表的「亞洲路線圖」。這兩條亞太區域一體化發展路徑呈競爭態勢。如把握不當,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將走向碎片化,不利於發展。中美BITT談判,有利於兩國企業家形成穩定預期。中美之間形成BITT的構架,必將加強「美國路線圖」和「亞洲路線圖」的戰略互動,成為推動亞太區域一體化兩條路徑融合的橋梁。
推動世界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中美經貿關係是全球基礎性戰略關係。面向21世紀的新的貿易投資規則正在形成。當前的高標準協定如中韓FTA,正在談判的TPP,TTIP和TISA等都是由美國主導的,主要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模式。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必須兼顧發展中國家利益。反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表面是金融泡沫的破裂,但最深層的問題是南北差距的加大。因此,如有一個高水準的中美BITT,使最大發達國家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的經貿關係,再通過5年到10年時間在亞太區域形成更廣泛的超WTO的安排,必將為全球可持續性和包容性增長奠定基礎。
為全球經濟繁榮穩定提供強大動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復甦步履艱難,面臨著經濟增長和治理、金融穩定和監管、能源安全等多項挑戰,如中美兩國不能有效合作,全球很難成功實現再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據彼得森研究所計算,中美BITT的達成將使美國年均出口和國民收入分別增加40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是TPP及其他潛在協定的兩倍。美國生產率將大幅上升,貿易赤字也將收窄。同時,將大大提高中國的生產率,並將年均國民收入提高3000億美元。BITT將使中美兩國的動力核產生共振效應,對維護全球經濟發展特別是全球貿易健康發展,建立更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抵制保護主義、減少貿易壁壘,發揮不可或缺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中美BITT的主要內容
從涵蓋範圍看,BITT涉及的範圍比FTA小,但將涵蓋中美經貿中的主要關鍵領域。從規則來看,BITT應是一個基於中美發展實際、面向未來的高水平協定。
(一)主要領域
關稅。重點是貨物貿易減免關稅和減少非關稅措施。在BITT下,中美雙方關稅總水平近期可各自降低至原來的二分之一,中期可以降低到原來的四分之一,長期向零關稅邁進。美國方面要解除對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減少針對中國「雙反調查」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投資。中方應研究制定體現高開放水平的負面清單。國家安全審查不應作為隱性限制或阻礙合法投資。同時,建立暢通的雙方投資溝通渠道和會商機制。中美基礎設施雙向投資、清潔能源和生態環境領域的投資合作可以作為重要切入點。
農業貿易。重點是補貼、關稅減讓和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需將美國農業補貼政策和農產品關稅問題結合,統籌考慮雙方農業準入標準和關稅水平。雙方應就轉基因食品安全開展合作,建立共同規範。雙方可成立委員會,確保中美農業合作的長期供需關係。買賣雙方預先確定交易價格,採用長期(如20年)商品供應合同。
服務貿易。擴大服務貿易是深化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領域。中國在新的發展和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尋求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作用,而美國尋求機會擴大參與中國廣泛的服務業發展。雙方應大幅削減服務貿易壁壘。
政府採購。中美兩國的政府採購各將超過1萬億美元。隨著兩國相互尋求更多參與對方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政府採購是存在潛在共同利益的重要領域。中美政府採購合作將以GPA為標杆,同時考慮中美兩國經濟和政府體制差異。要明確雙方政府採購參與實體,可考慮「負面清單」方式,規定所有政府實體被覆蓋。
智慧財產權。推進兩國在專利領域對接,實現雙方專利信息互通、互認和共享,建立中美技術交易市場。避免濫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壟斷價格。簡化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程序,提高知識保護申請、註冊和司法程序等的透明度。針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執行和發展,在相關政府機構、教育組織和其他組織間加強合作,加強信息交流和人員往來,加深對彼此智慧財產權執行和行政管理體制的了解。加強智慧財產權邊境保護,提高公眾對智慧財產權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重點合作領域。在技術創新、網絡安全、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和生態環境領域等方面重點開展合作。建設網絡空間秩序,解決網絡安全問題。促進科技人員交流的便利化,加強基礎科學合作,共建高水平實驗室、研究平臺和創新基地。推進雙方在核能、清潔煤、頁巖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及節能、環境汙染治理等領域的合作。例如,在基礎設施領域,中美雙方合作空間巨大。美國橋梁、水道、公路和電力等基礎設施都需要更新、擴容和改造,2020年前需3.6萬億美元投資。中國在這方面有巨大的投資需求,並在高鐵、橋梁、機場、電力等方面有世界一流的技術與設備、建設能力和價格競爭力,雙方有條件進行深度合作。
競爭環境。雙方都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考慮採用「競爭中立」框架,政府商業活動不得因其公共部門所有權地位而享受私營部門競爭者所不能享有的競爭優勢。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享有平等市場競爭地位和相同的商業環境,在投資管理上要一視同仁,確保雙方企業很好地進入對方市場。美國要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二)路徑
分三步走建立中美FTA。第一步,中美雙方儘快完成BIT談判;第二步,在BIT的基礎上加入T談判,爭取儘快啟動BITT談判;第三步,在BITT的基礎上,啟動中美FTA談判。最終推動在亞太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FTAAP。以BIT為切入點,將貿易包含進來,循序漸進,將服務貿易、政府採購、農業貿易等關鍵領域專門納入,最終達成中美FTA。據彼得森研究所計算,如中美能夠在2025年達成FTA,中國對全球出口會增加10%,美國會提高3%,雙邊貿易增加約14%。中國經濟總量產出提高2%,美國提高1%。
中美雙方互相推動加入RCEP和TPP。當前亞太最重要的、正在談判的兩個區域一體化協定是RCEP和TPP。在中美推進BITT的同時,中美雙方應探討中國加入TPP、美國加入RCEP的路徑。如中國加入TPP,美國加入RCEP,中美BITT和中美FTA就成為溝通TPP和RCEP的橋梁,為最終形成FTAAP奠定基礎。
啟動中美BITT談判的若干建議
儘管中美BITT談判可能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但啟動談判本身就會產生巨大影響。兩國應努力,在積極推進BIT的同時,採取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路徑推動開啟中美BITT談判。
把開啟中美BITT談判納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議題。建議兩國在此前幾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基礎上,將中美BITT作為新的議題納入,在官方層面進行相關探討。
兩國政府應設立專門部門負責此項工作。兩國應在貿易、投資、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創新合作思路和方案,對合作領域進行量化分析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實現互利共贏,提升BITT質量。
中美兩國智庫合作開展中美BITT方案研究。目前彼得森研究所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已分別開展了前期研究。在官方層面達成一致意向後,可上升為國家戰略,由政府委託中美兩國智庫聯合進行專項研究,設計切實可行的方案。如對中美BITT成本收益的評估,對中美雙方影響的評估,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影響的評估等等。
可考慮由智庫發起中美BITT的倡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與美國全國商會已進行了六輪「二軌」對話,已對中美BITT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究,建議雙方政府支持其繼續進行研究,並由「二軌」對話聯合發起公開倡議。2015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將召開第4屆全球智庫峰會,可在該峰會發布,並組織專門論壇討論。
通過APEC尋求共識,推動TPP和RCEP融合或者連結。兩國政府在尋求新的地區貿易協定,尤其是TPP和RCEP的過程中,應避免出現競爭性或排他性區域貿易集團,同時反對貿易和投資的保護主義。中美雙方都需要正視TPP與RCEP的競合關係,積極構建橋梁和紐帶,推動二者融合或連結。兩國應繼續通過能力建設和相關活動,強化APEC角色,促進未來幾年APEC各經濟體之間的融合。中美應在加強雙邊經濟技術合作、促進外交關係穩定健康發展等方面做出努力,並就中國加入TPP及美國加入RCEP展開深入討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 課題指導:曾培炎、張曉強;執筆人:陳文玲、張煥波)
【智庫名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是經政府批准成立的國際性經濟研究、交流和諮詢服務機構,因政府原官員、著名經濟學家雲集而被稱為「超級智庫」。中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理事長由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出任。主要業務範圍是:研究經濟問題、開展經濟交流、促進經濟合作、提供諮詢服務。成立近六年來,中心關於利用商業銀行貸款積極性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融資機構等建議進入決策,舉辦的「全球智庫峰會」「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中國經濟年會」等活動在國際國內產生強烈反響。
英文簡寫譯文
BIT:雙邊投資協定
BITT:雙邊投資和貿易協定
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FTA:自由貿易協定
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
TISA:國際服務貿易協定
GPA:世界貿易組織多邊政府採購協定
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
CHUSTIA:中美投資和貿易協定
連結 中美BITT談判建議的提出背景
第六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正式提出BITT。
2014年7月22—23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美國全國商會共同舉辦的第六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在京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提出倡議,認為如按現在的TPP架勢,將來亞太地區貿易一體化將走向碎片化,不利於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和投資協調,建議在中美正推進的BIT談判基礎上增加一個貿易協定,也就是在BIT後面再加一個T,即BITT。BITT相比FTA涉及的範圍稍小,其最終目標是通過五年到十年時間在亞太地區形成一個更加廣泛的,或叫超WTO的安排,為世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打下良好基礎。此項倡議,被認為是促進未來中美經貿關係和全球經貿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此前的2013年10月,曾培炎帶隊到彼得森研究所就中美FTA問題交換看法。為了把中美BITT的研究引向深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在前期作了「未來十年中美經貿關係」「中美基礎設施雙邊投資」「中美FTA研究」等大量研究工作。2014年10月16日,彼得森研究所前所長伯格斯騰研究團隊撰寫的《建設太平洋之橋:通向中美自由貿易和投資》在美國發布,明確提出美中簽署CHUSTIA,說明這一倡議已得到美方智庫的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