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魔王」鄧亞萍11年轉換人生

2020-12-13 新京報

奧運冠軍、桌球女子單打大滿貫得主、粉絲心中神聖的「初代大魔王」,24歲之前,鄧亞萍已然站上人生巔峰。

但隨著宣布退役,這些稱號既是榮耀也成為壓力。

「其實我非常焦慮,因為24歲之前我有非常輝煌的人生,拿到了所有能拿到的冠軍。退役後一切將從零開始,別人永遠會介紹我曾經是什麼。」過早的人生起伏,讓她決定讀書轉換人生模式。

鄧亞萍接受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自己用11年時間完成了運動員的身份轉型,從清華本科一路讀到劍橋博士。她眼裡,十年磨一劍,可以趁著年輕慢慢將這把劍打磨得更加鋒利,任何女孩子都有機會成功。

而言語間,她透露出不服輸:我就要試一試,這輩子能做的,為什麼等下輩子?

24歲:從奧運冠軍到清華「最差學生」

當巔峰到來,她年僅24歲。螢屏上的「三十而已」,放在鄧亞萍身上並不能簡單演繹。

在成為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奪得四枚奧運金牌的「大魔王」後,1998年9月,鄧亞萍正式宣布退役。「四個奧運金牌,18個世界冠軍,連續八年排名世界第一,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超過這個紀錄。」儘管過往對於鄧亞萍來說似曾昨日,但頻繁被稱作前奧運冠軍、前金牌得主時,落差同樣揮之不去。

「雖然永遠是別人口中的前世界冠軍、前奧運冠軍。但是畢竟我還年輕,24歲,怎麼辦呢?所以那個時候只能是重新低下頭、彎下腰好好去學習」。鄧亞萍直言,在中國有一種偏見,總覺得運動員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一群人,只會運動、比賽,不會做別的。

彼時,她有時會觀察身邊的教練,並想著「如果我也去做一名教練,這就是30年以後的我」。這種「一眼望穿」的人生讓她感到恐懼。

「我覺得我還是應該去學點別的,看有沒有更多的人生的可能性,所以當時選擇了去讀書」。此後,鄧亞萍邁入清華大學,開始了學習生涯上的「碰壁」。

「重拾學生身份,我又成了一個最差的學生。上清華時我從ABC開始,老師讓我寫26個字母都沒有寫全,就這樣開始了。在清華大學學習過程中,我被中國奧組委推薦,去做(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委員。第一次開會非常受刺激,就我一個人是帶著翻譯去的,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完全是個局外人、旁觀者「。會議上,鄧亞萍數次想要發言。「本來想著中國人到國際上開個會總得發言,結果想了半天,剛想要發言,這題過去了,我特難過」。

鄧亞萍完成清華大學本科學業後繼續出國進修,接連拿下了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學位和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

「我在劍橋曾經有一段學習英文的經歷(語言學校),當時就看到劍橋的畢業典禮,所有學生都很驕傲、自豪,我當時特別特別羨慕。」鄧亞萍稱,要是能在劍橋畢業多好,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否定。

運動員的經歷也許讓她的人生中沒有「服輸」二字。「最後讀著讀著發現有戲了,我就想要試一試,這輩子能做的,為什麼等下輩子?」5年間,她做好了扒幾層皮的準備,最終拿下劍橋博士學位。

10歲參加集訓曾被退回,用體育精神教子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鄧亞萍與林志剛結婚,並生下兒子林瀚銘。對於鄧亞萍來說,奧運冠軍、劍橋博士、體育產業投資基金CEO、(曾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身上貼上多個標籤。

談到「母親身份壓力」等問題,鄧亞萍說,她非常感謝能成為一個中國女性,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可能)樂意去幫助後輩(帶孩子),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讓年輕人能夠放下家庭壓力,更好地去工作。

「作為一個媽媽,我們責無旁貸地要去撫養自己的孩子,不能完全把這個責任推給老人「。在培養孩子方面,鄧亞萍有著自己的教育理念。運動員經歷也讓她繼續將運動員精神傳遞給孩子。

「我怎麼培養孩子源於我父親培養我的一種理念。我10歲的時候到河南省隊集訓後,教練讓我父親把我領回來。父親告訴,教練認為我個兒太矮,沒有任何發展前途,但是我有點不服,為什麼隊裡的小夥伴們都贏不了我,我卻走了?當父親問我,你是想繼續打球,還是走上一個正常的人生軌跡,就是讀書時,我回答,我想打球,我想試一試。」鄧亞萍認為,就是這一點點不服,成就了自己。

她的教育理念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會很坦誠地和孩子交流,徵求意見,這是他的人生,應該自己做決策。

作為桌球界的「神級」人物,鄧亞萍也不例外地希望孩子在桌球方面有所建樹,」體育給予我一種精神,要先學會輸,才能去贏得人生,而且體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我之所以讓孩子學習桌球,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需要更多吃苦耐勞的精神「。

「有一天他告訴我,喜歡打電競,並能在北京的業餘選手中打進前八名,我覺得他有這個熱情和天賦,可以去嘗試。」鄧亞萍說,她和其他大多數家長不太一樣,聽到電競二字並沒有緊張,因為電競也是體育,也一樣可以拿世界冠軍。

當然,家裡還是安置了桌球桌,「像籃球、足球這樣的運動,我從遺傳角度可以判斷,他可能不會取得很好成績,但桌球或許不一樣,我會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服他」。

撕下女漢子標籤, 呼籲制度保障女性大膽結婚、放心生子

談及職場女性,鄧亞萍坦言,身邊很多女孩第一恐婚,第二恐育。

「為什麼她們怕結婚也怕生孩子?我認為隨著社會競爭加強,沒有給她們創造更安全的保障,讓她們覺得結婚後,可能馬上面臨生孩子,一旦結婚生子,就會影響職業生涯。現在整個社會當中,包括整個制度安排,對於女性來講,確確實實有不周到的地方「。鄧亞萍認為,不管是女漢子還是女強人這些標籤都是強加給女性的,說明社會對女性有約定俗成的印象——女孩子就應該在家裡待著,才是賢妻良母。

鄧亞萍特別提到,「這次疫情中,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60%以上是女性。女性能頂半邊天,在疫情中更體現了這句話。中國女性都應該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她希望呼籲相關機構要考慮到女性特質,如何才能保障女性權益值得思考,讓她們能夠大膽結婚,放心生孩子,同時還能夠實現女性的自我價值。

「疫情確實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變化,生活慢下來了,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到底為什麼而活。」鄧亞萍說,疫情把大家都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上。這個時候就該好好思考,應該從哪裡再出發。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實習生 崔馨藝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劉越

相關焦點

  • 「大魔王」鄧亞萍:從26個字母寫不全,到劍橋博士
    >全文2555字,閱讀約需5分鐘 新京報記者 程子姣 實習生 崔馨藝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劉越奧運冠軍、桌球女子單打大滿貫得主、粉絲心中神聖的「初代大魔王」,24歲之前,鄧亞萍已然站上人生巔峰。「其實我非常焦慮,因為24歲之前我有非常輝煌的人生,拿到了所有能拿到的冠軍。退役後一切將從零開始,別人永遠會介紹我曾經是什麼。」過早的人生起伏,讓她決定讀書轉換人生模式。鄧亞萍接受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自己用11年時間完成了運動員的身份轉型,從清華本科一路讀到劍橋博士。
  • 盤點中國桌球隊大魔王,看哪個新生代能延續大魔王地位
    盤點中國桌球隊大魔王,看哪個新生代能延續大魔王地位大家好,今天小編要來盤點中國桌球隊的大魔王,看哪個新生代能延續大魔王地位。如今,中國桌球隊可以說是一家獨大,因為其他國家兵乓球人才比較少,發展桌球的人才也比較少,然而我國是非常擅長於小球的,兵乓球的戰績非常不錯。
  • 鄧亞萍:曾因身高問題被省隊拒絕,從不識英文字母到劍橋大學博士
    體育圈裡一位姐姐,從不懼別人的眼光,她一路乘風破浪,成為人見人怕的初代「大魔王」,她就是鄧亞萍。肯吃苦、夠熱愛,終成初代「大魔王」現在提到鄧亞萍的名字,我們只會有尊敬的目光。隊裡規定早上訓練到11點,鄧亞萍就延長到11點45分,下午訓練到6點,她就訓練到6點45甚至7點45。每天訓練十幾個小時,周末也不休息。她每天接球打球1萬多個, 每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溼透她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溼一片。長時間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讓她不得不面臨腰肌勞損、骨刺、膝關節損傷等傷病。
  • 國乒初代大魔王自述勵志人生!全程狂飆英文,曾曬兒子護照證清白
    5月14日,近日作為國乒的初代大魔王鄧亞萍憑藉一個講述自己勵志人生的視頻再度被網友們轉發,值得一提的是視頻內鄧亞萍全程用因為自述並得到了球迷們的點讚!而作為曾留學歐洲的鄧亞萍英文水平還是不用懷疑的,不過因為此前鄧亞萍的兒子出生在歐洲被質疑國籍的問題,而鄧亞萍更是一怒之下曬出自己和兒子的護照,至今仍置頂在自己的個人社交平臺!
  • 鄧亞萍曬兒子冠軍證書,國乒未來後繼有人
    近日,2020年北京市青少年錦標賽上,一個名叫林瀚銘的14歲男孩突然火了,他獲得男子丙組單打第一名,團體第二、男雙和混雙第三名的好成績,引發網友的熱議。一方面,相較於其他小孩三四歲就開始啟蒙桌球,他9歲開始才起步,明顯晚了很多,但依然能取得好成績,這跟天賦和努力是分不開的。
  • 鄧亞萍連續8年世界第一,張怡寧連續6年世界第一,丁寧呢?
    鄧亞萍連續8年世界第一,張怡寧連續6年世界第一,丁寧呢?中國桌球隊歷史長河中,自從鄧亞萍開始至今,國乒女隊一共誕生了5位大滿貫選手,其中分別是:鄧亞萍、王楠、張怡寧、李曉霞以及丁寧,按照世界排名來看,其實鄧亞萍曾經連續8年世界排名第一,這也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桌球運動員,當然鄧亞萍的成就和排名說明了她的實力。
  • 鄧亞萍回憶霍英東獎1公斤黃金獎牌,朱婷一臉羨慕:那太實在了!
    近日,中國女排隊長朱婷接受了國乒大滿貫得主大魔王鄧亞萍的專訪,並聊到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後中國女排受到香港富豪們的獎勵,鄧亞萍自曝當年曾收到霍英東博士贈送的一公斤黃金獎牌經歷,朱婷一臉羨慕:那太實實在在了!
  • 陳夢晉升「大魔王」,中國女乒步入陳夢時代,現在這樣說為時尚早
    一時間,很多球迷和媒體也給予了陳夢非常高的評價,甚至有媒體稱如今的陳夢已經晉升為大魔王,中國女乒步入到陳夢時代。 如今的陳夢,真的成為張怡寧式的大魔王了嗎?中國女乒真的步入陳夢時代了嗎?
  • 中國奧運盤點——兵乓球篇(三位大魔王誰最強)
    中國奧運盤點——兵乓球篇(三位大魔王誰最強) 自1988年奧運會桌球首次進入奧運會到2016年奧運會共產生了
  • 大魔王鄧亞萍直播演唱rap,鬥魚《挑戰者計劃》來了!
    大家都知道鄧亞萍是當之無愧的桌球女王,但是你能想像鄧亞萍跨界唱RAP是什麼模樣嗎?  12月23日,鬥魚全新推出一檔潛能挑戰競技直播節目「挑戰者計劃(The Challengers)」。節目第一期以「人機桌球大戰」為主題,由多項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中國青年武術家謝德勝對「AI桌球機器人」發起挑戰,衝擊「1分鐘內雙節棍擊中最多的桌球」金氏世界紀錄。
  • 小球大乾坤丨鄧亞萍: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圖說:2008年11月29日,鄧亞萍展示博士學位證書 來源:新華社鄧亞萍 中國第一個奧運會、世乒賽、世界盃單打大滿貫冠軍,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奪得4枚奧運金牌的人,18次獲得世界冠軍,連續8年世界排名第一,薩馬蘭奇親自為她頒發奧運金牌。
  • 摳門媽媽鄧亞萍,14歲兒子奪冠,獎勵是雙打折的運動鞋
    鄧亞萍14歲的兒子林翰銘獲得北京市青少年桌球錦標賽單打冠軍後,鄧亞萍激動地發了一條消息,說兒子第一次奪冠,比自己贏得更開心。有球迷打趣說:「大魔王準備怎樣獎勵小森林?不巧的是,距離林翰銘奪冠不久,鄧亞萍又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發了一段她兒子林翰銘的VLOG視頻,拆快遞。鄧亞萍配文:兒子獲得單打冠軍,當媽媽的自然要得到獎賞,一雙看了很久的鞋子正好趕上打折。這篇配了大魔王的文案,立刻引來了不少網友的調侃和戲謔。
  • 國乒4大「大魔王」,張怡寧打哭福原愛,她曾拿24個世界冠軍
    歷史上知名的有鄧亞萍和劉國梁了吧!鄧亞萍5歲的時候就開始打桌球,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上,年僅19歲的鄧亞萍就一舉取得了女子單、雙打兩枚金牌,從此之後名聲大噪,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冠軍真的拿到手軟!
  • 鄧亞萍,你真幸運!
    只要是有比賽的時候,父親都會帶鄧亞萍去觀賽。鄧亞萍在父親的啟發下,漸漸對桌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待鄧亞萍稍大一些,父親還給鄧亞萍講述中國桌球隊的勵志故事,激勵鄧亞萍明白「人生能有幾回搏」的道理。從5歲開始接受專業桌球訓練到15歲進入國家隊,這中間有11年的時間,鄧亞萍是在各種質疑和打擊中成長。大家都知道,6歲,是一個孩子將要開始小學生涯的年紀。然後按照正常的軌跡,13歲再去讀初中、然後是高中、大學...
  • 46歲鄧亞萍現狀!遠赴貧困山區做慈善,兒子起名含義深刻
    對於「國乒大魔王」鄧亞萍,不少球迷可謂是又愛又恨,畢竟在職業生涯中為國乒拿到18個世界冠軍,但是在退役之後卻出現許多爭議事件。不過如今46歲的她是重新現身幫助貧困山區農民奔波代言,特別是為讓兒子記住自己是中國人更是用心良苦!
  • 福原愛退役:流水的大魔王,鐵打的愛醬,終成過去式
    在國乒歷代大魔王面前,愛醬都沒能拿到世界性的大獎。當福原愛帶領桌球低潮的日本,終於拿到國際賽場的入場券時,中國女乒早已完成了另一輪的魔王交接。王楠、張怡寧,已然拿到了鄧亞萍交過的接力棒。這一戰,對手是世界排名第一「冷麵大魔王」張怡寧。
  • 大魔王說:交過手,只能和男二隊的打!
    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這篇文章,眾所周知,我國桌球的實力位居世界第一,而國乒稱霸「奧運會」的時候,「大魔王」鄧亞萍、王楠、丁寧、張怡寧等人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最具有時代意義的選手—-張怡寧。
  • 鄧亞萍亮相遭外國記者挑釁 用英語激烈反擊(圖)
    11月4日,《環球時報》記者獨家專訪鄧亞萍,談及她出席多哈體育論壇的考慮和當下工作的重心。  鄧亞萍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此次是應邀代表中國體育界人士出席論壇,擴大中國人的影響。與外界傳言「重歸體育圈」相吻合的是,參加本次活動的鄧亞萍沒有以任何官方身份亮相:在活動手冊上,她的身份介紹是「18次桌球世界冠軍」「中國與世界體育交流大使」和「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
  • 鄧亞萍14歲兒子奪冠,王楠4歲女兒也開始崛起
    鄧亞萍14歲兒子奪冠,王楠4歲女兒也開始崛起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隨著國乒的老將們越來越成熟,他們的孩子也逐漸成長起來了,許多都很自然走上了體育的路線,劉國梁和王皓的孩子選擇了高爾夫,並且都取得了同齡組的冠軍,前途光明。
  • 鄧亞萍真尷尬!去清華當導師因用錯詞被批沒文化,還不如執教國乒
    周六,擁有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鄧亞萍再次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不過這次她的身份不再是學生而是導師,當她在網絡社交平臺向網友宣布這個喜訊時,卻因為一個爭議用詞的不當使用讓人質疑她沒有文化。鄧亞萍如是寫道:「很高興二進宮成為清華蘇世民書院導師,這次書院共招收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126名學生。看起來我和哈佛還真有緣,上一批就一個哈佛的,這次更強,一個來自哈佛+劍橋,另一個來自西點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