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桌球女子單打大滿貫得主、粉絲心中神聖的「初代大魔王」,24歲之前,鄧亞萍已然站上人生巔峰。
但隨著宣布退役,這些稱號既是榮耀也成為壓力。
「其實我非常焦慮,因為24歲之前我有非常輝煌的人生,拿到了所有能拿到的冠軍。退役後一切將從零開始,別人永遠會介紹我曾經是什麼。」過早的人生起伏,讓她決定讀書轉換人生模式。
鄧亞萍接受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自己用11年時間完成了運動員的身份轉型,從清華本科一路讀到劍橋博士。她眼裡,十年磨一劍,可以趁著年輕慢慢將這把劍打磨得更加鋒利,任何女孩子都有機會成功。
而言語間,她透露出不服輸:我就要試一試,這輩子能做的,為什麼等下輩子?
24歲:從奧運冠軍到清華「最差學生」
當巔峰到來,她年僅24歲。螢屏上的「三十而已」,放在鄧亞萍身上並不能簡單演繹。
在成為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奪得四枚奧運金牌的「大魔王」後,1998年9月,鄧亞萍正式宣布退役。「四個奧運金牌,18個世界冠軍,連續八年排名世界第一,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超過這個紀錄。」儘管過往對於鄧亞萍來說似曾昨日,但頻繁被稱作前奧運冠軍、前金牌得主時,落差同樣揮之不去。
「雖然永遠是別人口中的前世界冠軍、前奧運冠軍。但是畢竟我還年輕,24歲,怎麼辦呢?所以那個時候只能是重新低下頭、彎下腰好好去學習」。鄧亞萍直言,在中國有一種偏見,總覺得運動員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一群人,只會運動、比賽,不會做別的。
彼時,她有時會觀察身邊的教練,並想著「如果我也去做一名教練,這就是30年以後的我」。這種「一眼望穿」的人生讓她感到恐懼。
「我覺得我還是應該去學點別的,看有沒有更多的人生的可能性,所以當時選擇了去讀書」。此後,鄧亞萍邁入清華大學,開始了學習生涯上的「碰壁」。
「重拾學生身份,我又成了一個最差的學生。上清華時我從ABC開始,老師讓我寫26個字母都沒有寫全,就這樣開始了。在清華大學學習過程中,我被中國奧組委推薦,去做(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委員。第一次開會非常受刺激,就我一個人是帶著翻譯去的,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完全是個局外人、旁觀者「。會議上,鄧亞萍數次想要發言。「本來想著中國人到國際上開個會總得發言,結果想了半天,剛想要發言,這題過去了,我特難過」。
鄧亞萍完成清華大學本科學業後繼續出國進修,接連拿下了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學位和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
「我在劍橋曾經有一段學習英文的經歷(語言學校),當時就看到劍橋的畢業典禮,所有學生都很驕傲、自豪,我當時特別特別羨慕。」鄧亞萍稱,要是能在劍橋畢業多好,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否定。
運動員的經歷也許讓她的人生中沒有「服輸」二字。「最後讀著讀著發現有戲了,我就想要試一試,這輩子能做的,為什麼等下輩子?」5年間,她做好了扒幾層皮的準備,最終拿下劍橋博士學位。
10歲參加集訓曾被退回,用體育精神教子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鄧亞萍與林志剛結婚,並生下兒子林瀚銘。對於鄧亞萍來說,奧運冠軍、劍橋博士、體育產業投資基金CEO、(曾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身上貼上多個標籤。
談到「母親身份壓力」等問題,鄧亞萍說,她非常感謝能成為一個中國女性,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可能)樂意去幫助後輩(帶孩子),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讓年輕人能夠放下家庭壓力,更好地去工作。
「作為一個媽媽,我們責無旁貸地要去撫養自己的孩子,不能完全把這個責任推給老人「。在培養孩子方面,鄧亞萍有著自己的教育理念。運動員經歷也讓她繼續將運動員精神傳遞給孩子。
「我怎麼培養孩子源於我父親培養我的一種理念。我10歲的時候到河南省隊集訓後,教練讓我父親把我領回來。父親告訴,教練認為我個兒太矮,沒有任何發展前途,但是我有點不服,為什麼隊裡的小夥伴們都贏不了我,我卻走了?當父親問我,你是想繼續打球,還是走上一個正常的人生軌跡,就是讀書時,我回答,我想打球,我想試一試。」鄧亞萍認為,就是這一點點不服,成就了自己。
她的教育理念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會很坦誠地和孩子交流,徵求意見,這是他的人生,應該自己做決策。
作為桌球界的「神級」人物,鄧亞萍也不例外地希望孩子在桌球方面有所建樹,」體育給予我一種精神,要先學會輸,才能去贏得人生,而且體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我之所以讓孩子學習桌球,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需要更多吃苦耐勞的精神「。
「有一天他告訴我,喜歡打電競,並能在北京的業餘選手中打進前八名,我覺得他有這個熱情和天賦,可以去嘗試。」鄧亞萍說,她和其他大多數家長不太一樣,聽到電競二字並沒有緊張,因為電競也是體育,也一樣可以拿世界冠軍。
當然,家裡還是安置了桌球桌,「像籃球、足球這樣的運動,我從遺傳角度可以判斷,他可能不會取得很好成績,但桌球或許不一樣,我會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服他」。
撕下女漢子標籤, 呼籲制度保障女性大膽結婚、放心生子
談及職場女性,鄧亞萍坦言,身邊很多女孩第一恐婚,第二恐育。
「為什麼她們怕結婚也怕生孩子?我認為隨著社會競爭加強,沒有給她們創造更安全的保障,讓她們覺得結婚後,可能馬上面臨生孩子,一旦結婚生子,就會影響職業生涯。現在整個社會當中,包括整個制度安排,對於女性來講,確確實實有不周到的地方「。鄧亞萍認為,不管是女漢子還是女強人這些標籤都是強加給女性的,說明社會對女性有約定俗成的印象——女孩子就應該在家裡待著,才是賢妻良母。
鄧亞萍特別提到,「這次疫情中,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60%以上是女性。女性能頂半邊天,在疫情中更體現了這句話。中國女性都應該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她希望呼籲相關機構要考慮到女性特質,如何才能保障女性權益值得思考,讓她們能夠大膽結婚,放心生孩子,同時還能夠實現女性的自我價值。
「疫情確實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變化,生活慢下來了,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到底為什麼而活。」鄧亞萍說,疫情把大家都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上。這個時候就該好好思考,應該從哪裡再出發。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實習生 崔馨藝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