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雖然我沒穿過婚紗,但是看著婚紗秀還是能想到當年結婚時的場景。」「那段樂清婚宴變遷小視頻讓人頗有感觸,雖然都是爺爺奶奶輩的人,對過往的記憶卻一點也沒淡忘。」「蝴蝶拼盤,是我結婚時宴席的菜餚,今天在這裡看到有種說不出的感覺……」8月18日晚,2019第三季新金龍&正大城憶·星光之夜博覽會在新金龍婚慶文化創意園國宴廳舉行,不少老爸老媽觀看後,都說這裡不僅有唯美婚禮秀,更有濃濃的樂清記憶,好似一部樂清婚宴習俗變遷故事,讓自己回想起當年結婚時的那一幕幕……
鄭成花:幸福往事如昨日
2011年,鄭成花女兒女婿拍25周年結婚照。照片由鄭成花提供
這次婚博會以「憶」為主題,還展現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婚宴習俗。現場一段樂清婚宴變遷小視頻,讓不少市民回憶滿滿。75歲的我第一次觀看婚博會,絢麗的舞檯燈光與婚紗走秀相結合,真的很唯美。
我是上世紀60年代結婚的,那時候,雙方連面都沒有見過,我也只是聽過男方的名字,結婚當天才是兩人第一次正式見面,那時候結婚,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結婚前,我有偷偷跑去看男方的樣貌,只是遠遠看到一個穿白襯衣小夥子的背影,覺得還不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結婚時腦子裡沒有什麼「幾大件」的概念,像我自己婚宴也沒有,但一結婚就是一輩子的事情。
上世紀80年代末時,許多人結婚幾乎不用花錢,新人面對毛主席像,由證婚人完成證婚就可以了。我的女兒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結婚,陪嫁了「三大樣」。那時候結婚流行三樣陪嫁: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流行的手錶是「上海金鋼手錶」,價格在120元左右,相當於當時一個人三四個月的工資,好在這款手錶很耐用,經常聽說有人戴了幾十年都沒有壞的,現在都成了古董表;那會自行車很少,永久牌自行車150元左右一輛,結婚買輛自行車是很時尚的,不亞於現在買輛汽車當陪嫁;過去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陪嫁一臺縫紉機方便以後縫縫補補。
女兒結婚時沒有拍婚紗照,她在25周年結婚紀念日時還去補拍了一套,可見每個女人都有一個婚紗夢。
一段小視頻讓我想起自己結婚、女兒結婚、孫女結婚。2009年孫女結婚時的婚宴,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酒席的菜餚盤盤有寓意,味道也相當贊,像石斛也加入到宴席中。
王小丫:宴席變遷有情懷
新時代精美婚宴酒席。趙宇統 攝
婚博會上有不同年代樂清婚宴菜式的展臺,50多歲的我覺得每一道菜背後都有著一段那個年代特有的故事。上世紀50-70年代的「十全十美」,上世紀80年代的「蝴蝶拼盤」,2000年到現在的新婚宴菜式……讓人恍如回到過去,我看到不少市民紛紛駐足拍照。
這些樂清傳統婚宴菜式有著濃濃的樂清味道。你看,上世紀50-70年代的「蝴蝶拼盤」中,每道菜都是蝴蝶形狀,像雙珠蝤蛑、八寶飯、蒜子魚皮等不僅寓意美好,而且很浪漫。為了記錄下來,我用手機拍了不少照片。
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誰家有喜事,一般都是在院子裡搭個棚,請個廚師,燒一桌宴席。那會父母吃完喜酒,總將一些乾食包好帶回家,我最愛的是白切肉。
那個年代大家「吃不夠」,家裡好幾個孩子,長輩往往都會將宴席上的好吃的食物帶回家分給孩子。現在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吃更講究,現在婚宴上的菜式真的很精美。2000年到現在的婚宴展臺上,傳統溫州龍鳳盤、金玉滿堂、油淋溫式大黃魚、姜耳焗帝王蟹、福貴吉祥等,不僅菜名精緻,食材更豐富,樣式也多樣,而且雕工精美,更注重菜品的意境營造,是一種視覺的享受。
我看過很多婚博會,這次婚博會上的樂清婚宴習俗展臺上的美食讓我回憶起當年自己結婚的場景。家人為我辦婚禮,精心準備宴席,親朋的祝福恍如昨天。一場婚博會給我帶來很多美好回憶。現在的年輕人對「十全十美」「蝴蝶拼盤」都很陌生,但老一輩的傳統宴席充滿情懷,需要傳承。
劉永傑:傳統技藝需傳承
劉永傑介紹傳統宴席。董露露 攝
將樂清不同年代的婚宴美食端上婚博會的主意是我想出來的。作為新金龍大酒店負責人,54歲的我從事廚師行業近40年。去年我被評授予「註冊中國烹飪大師」稱號,劉永傑技能大師工作室入選溫州市第七批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樂清首個烹飪大師工作室。值得欣慰的是,新金龍酒店還在今年榮獲「2019中國首屆喜宴5鑽宴會示範基地」殊榮。
這些年來,我致力於研究甌菜,將其做精。與此同時,我保護和發展非遺文化,喚起民眾對「非遺浙菜」美食的記憶。在我看來,餐飲是千年之業,精細的刀工、獨具匠心的烹飪技法、雅致的擺盤,都體現工匠精神,廚師更像工匠……而這次挖掘樂清婚宴習俗,也是我秉承不忘老前輩技藝的初心,用了不少心思,展臺上的菜餚也是我一道道親手烹飪的。
就在婚博會當天中午,在後廚,我專心烹飪婚宴展臺上的菜餚。我總覺得,做菜是手工技藝,不同於工業化生產,一招一式、一點一滴都有賴於師傅的口授心傳,而我也在不斷地向前輩學習,也將自己的所學傳承給弟子。
上世紀50-70年代的婚宴,現在年輕人可能看過,但是沒有嘗過。像「十全十美」,這是當時富貴人家的菜,不少普通人家將它們當作年夜飯、婚宴菜餚。我是上世紀80年代結婚,當時的10道「蝴蝶拼盤」讓剛從事廚師行業的我印象深刻,結婚時,父母還給我們買了錄音機、裁縫車、自行車,這在當年是很時髦的。
我在剛開始做廚師時,雕刻喜宴上的龍鳳頭經常雕到凌晨四五時許,有時手受傷了還堅持。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匠心的體現。
我覺得新時代,年輕人對婚宴菜餚更有自己的思想,觀念也更新潮。所以,從菜餚上,冷菜和熱菜上都盡力呈現不一樣的感覺,原料選擇更多樣,冷菜、熱菜工藝更現代化。
王星榮:「八盤十」那點事兒
婚博會上的婚紗秀。趙宇統 攝
我今年59歲,記得小時候,辦年夜飯或者婚嫁喜事、滿月酒、對周酒時採用「八盤十」規制,八個冷菜加十至十五個熱菜的做法。比如小孩子出生滿40天,就要擺幾桌滿月酒,男女雙方的親眷們都要來「送月禮羹」,客人們會手提「挈盒」來送賀禮,一對八角形狀三層禮盒組成的貼金描畫提梁「挈盒」,裡面分別裝著一刀雙開肉、一條大黃魚、一格細面、一盒蒸糕、五斤紅糖、兩斤桂圓或紅棗,在每樣東西上面放一株繞了紅紙的柏樹杈和蔥,柏樹代表松柏長青,蔥則寓意聰明伶俐。
客人們到了,先喝一盞核桃紅糖薑茶,再吃「接力」,一碗冒著熱氣的三鮮姜蛋素麵湯,鮮美無比。「八盤十」,有十至十五道熱菜:炒粉幹或者拌麵、家燒黃魚、家燒蝤蛑、家燒蟶子、白灼蝦、大蒜炒牛肉、泡膠菜白、桂花魚、蹄膀、雞燈丸、金針炒雞塊、烏賊炒芹菜、韭菜炒鱔魚、醬蒸河鰻、姜醋醉牡蠣等,有的人家用全雞全蹄,再加一個甜品湯,還上幾個罐頭,糖水桔子、糖水龍眼、糖水枇杷。
八盤冷菜有海蟄皮、鰻鯗、皮蛋、蝦幹、田蟹、洋米、花蛤、肉丸、燻鵝、荸薺丸等,可自由選擇,後來冷菜改成雙拼四大盤。客人們按輩分排座位,年長者坐「上橫頭」,有「酒龍頭」「頭位」,東家一般與「上橫頭」相對而坐,坐「下橫頭」,輩分低的坐在「酒龍頭」和「頭位」的對面。八仙桌上滿桌的山珍海味,讓人讒涎欲滴。江西湯盞錫壺瓶,糯米老酒燉燙喝。人們吃著喝著,有的大聲猜起了「三拳兩」:「哥倆好啊三星照,四季發財七個巧,五金魁首八匹馬,六六大順十全到」,氣氛十分熱鬧。吃罷「八盤十」離席時,人們還把冷盤的菜分了,用土紙包好各自帶回家給家人分享,真正做到「吃不了,兜著走」的光碟行動,那時沒有塑膠袋,全是可以降解的土紙,沒有白色汙染,非常環保。
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大廚,在那個年代,走鄉串戶,上門為紅白喜事人家烹飪掌勺。一把廚刀加鐵鏟、炒勺和漏勺,就是全部家什夥。那個年代的大廚基本不會用味精調味,也很少有調味品;豬筒骨雞架熬出來的「油湯」就是上好的高湯。廚師被人們稱為「廚倌老司」或者「局長」,我一直納悶,為什麼廚師會叫「局長」?後來一想,吃飯不叫「飯局」嗎?那麼做飯燒菜的掌勺廚師自然就是「局長」了。
在家庭薰陶和影響下,我四個兄妹都會掌勺,廚藝都不錯,「三碗頭」或者「八盤十」都不在話下。六七年前,我在菲律賓創業時,業餘時間註冊了「豆果美食」和「好豆網」,我一邊炒菜,一邊把步驟用相機拍下來,利用晚上時間寫好每道菜的詳細步驟和做法,上傳了177道菜譜。《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以後,節目組出版一套同名叢書,我寫的《姜蛋素麵湯》也被收錄印入書中。
歲月匆匆,時光進入21世紀,宴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家到大酒店、賓館去辦宴席,即便在家裡搭起帳篷辦宴席,也有專業廚師自帶桌凳鍋灶。辦宴席的人家真的是省心省力,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辦一次宴席,光八仙桌板凳就要借遍四鄰八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