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妙明心
《心經》寺院中每天晚課必誦的經典,雖然只有短短的260字,卻基本涵蓋了大般若經的全部精華,它深入淺出的詮釋了緣起性空的法理,字字珠璣,多年來受到人們的研究和喜愛,更是人們作為自己修行中的重要指導,不僅如此,心經還給人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很大的啟示。心經能夠讓你了卻煩惱外,還有很多看得見的好處。
了卻世間煩惱
經文的開始觀世音菩薩就以般若智慧去觀察世間的人們的五蘊,發現這些不過是虛妄的假象罷了,這些東西終將歸於空。這個就是心經中般若空性的理論基石,所以叫做緣起性空。在菩薩看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生成的,所以並沒有真正的實體,哪怕是四諦、十二因緣等等,都是無相的,一切皆空。
但是這個空並非是真正的一無所有,而是指萬物的外相是空的,只有看到那他們真正的本質,你才能脫離世間的迷幻假象,不為其所迷惑,不為其所沉迷。心經說五蘊皆空的真正目的是想人了卻無明的煩惱,才能生出真正的般若智慧,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看透一切身外之物,看透世間的萬事萬物皆是無常,短暫而不可追逐,只有人用這樣的心態來對待世間事物,你無論身處哪裡都是能夠得到一片淨土的。
看得見的好處
了卻煩惱是人的根本目的,要想做好這樣的地步是需要人長年累月的修行,那麼就需要誦讀的人在誦讀的時候要將自己的內心放空,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你才能真正的感悟到經文中的真正含義。
人們認為自己只需要多讀心經就能夠得到好處,這樣的認知是非常的膚淺的。要知道你追求數量就猶如混圇吞棗,屬於消化不良,沒有一點的益處。既然心經講究的是事物的本質,那麼你應該做的是如何讓自己去悟懂書中的內涵,你才能讓心經的內涵深入自己的內心深處,變成你真正的東西。
另外要內心放空去誦讀,因為你如果帶著各種執念和欲望,在誦讀的時候,是不是就會將這樣意念植根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呢?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接觸佛法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心態,但這個是聞思修的一個漸進過程,如果你長時間的沒有轉變自己的思想,和執迷無異。
久而久之,你內心深處的那些不好的執念,在你一定境界的時候就會凸顯出來,從而造成你的生活和工作上面的不順心,成為你前進道路上面的障礙,若是無法悟透其中之意,你的內心的煩惱就無法消除。
因此,人的腦袋裡面裝著什麼,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就會成就什麼,你如果常年內心放空的誦讀心經,再遇上事情的時候,那些看得見的好處就出來了。
因為人在生生世世中不可能沒有造下惡業的,在因緣際會之時,這些惡業就讓人生活不順心,從而導致他的內心浮躁容易動怒。在這個時候,你的大腦中就會冒出來一段心經的經文,你的內心在那一刻就會逐漸的平靜下來,如果繼續誦念起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不快情緒一掃而空,又慢慢的清靜無憂起來。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心經原本就是佛陀傳於世人的佛法,那麼經書就是佛在人世間的另外一種身體的體現,我們常年誦讀經書是不是就等於佛陀常年在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常年在誦讀經書的時候,可能大腦中想到的都是佛菩薩的形象,你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那就是你開始變得慈眉善眼,臉上越來越有福相,甚至是類似於菩薩相,如同菩薩一樣慈善,這個就是相由心生。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