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部人事司司長張東剛在東華大學宣布了教育部黨組有關任命決定,俞建勇任東華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滕建勇出席會議。教育部人事司、上海市委組織部、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相關同志參加會議。
俞建勇,男,1964年5月生,1985年3月入黨,1988年3月參加工作,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任東華大學副校長,現任東華大學教授、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主任。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東華大學原校長蔣昌俊已任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正局級)。
同濟大學官網顯示,蔣昌俊,男,安徽安慶人,196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他1999年3月起,歷任同濟大學計算機系主任、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校長助理,2008年12月任同濟大學副校長;2015年3月任東華大學校長,2017年4月任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2019年6月任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正局級)。
【相關連結】俞建勇其人
他,是目前中國紡織界最年輕的院士,帶領團隊以科技創新不斷助推紡織產業由大變強。
他,在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的講臺上一站就是28年,領銜隊伍深耕細作,使紡織這塊學校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使學科連續穩居全國第一。
他,更是一位無比熱愛教育的教授、博導。課堂上時常見到他溫文儒雅的身影,實驗上經常聽見他循循善誘的聲音,迄今培養了博士研究生49名、碩士研究生107名,所指導的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他,就是東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出差時行李箱總是重得很】
俞建勇基本沒有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不是在備課、上課,就是在做項目、開會,為高校、行業和企業等各類相關組織把脈發展方向。在大家眼中,俞建勇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工作,每天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勁。其實他也有疲憊的時候,也有需要歇歇的時候,但每每在片刻的休息之後,他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書,備起了課,奔波在紡織教育事業需要他的各個角落。
人們常說「行為世範」,身為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在俞建勇心裡,這是一句雷打不動的至理名言。他要求學生多看書,多涉獵學術前沿,他自己每天除了睡四五個小時覺之外,剩下的時間幾乎全部都用來看書、做學問。
當選院士以後,俞建勇的社會工作更多更忙了,學校安排王學利老師當他的學術助理。王老師經常陪著俞建勇出差,也因此比其他人有更多機會見到8小時之外的他是怎麼備課、做研究的。「別人出差都是帶幾件衣服,輕裝出行,俞老師是反過來的,總是拿著厚厚的書和教材,不是備課,就是看資料,行李箱總是重得很。」
如果是離上海不太遠的地方出差開會,俞建勇經常會讓王老師訂最早的一班飛機或火車出發,四五點就摸著黑趕路,然後爭取當天往返,披星戴月地回到學校繼續工作,按俞建勇自己的話說是「這樣不耽誤事兒」。
【從穿得暖到穿得智能又環保】
說起紡織,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紡紗織布。衣食住行,以衣當先。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解決老百姓穿衣難問題,紡織產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支柱產業」之一。
身為「60後」,俞建勇親身感受了紡織產業在上個世紀的飛速發展,見證了產業改革浪潮中傳統紡織大規模壓錠減員、下崗分流的悲壯以及後來新興紡織的蓬勃發展。這些改變,對於本碩博一直研學紡織材料專業、又在紡織特色顯明高校留校任教的俞建勇來說,不僅僅是自己的科研工作如何「隨機應變」,更重要的還有怎麼教學生、教學生什麼。
「說實話,讀書的時候我也曾經迷茫過、彷徨過,會問自己到底學紡織材料有什麼用,覺得這並不是我理想中的那個去處」,俞建勇這樣坦言。但真正沉下心來扎到專業領域學習和研究後,他發現,上到航空航天、國防軍事等國計,下到生物醫用、服裝家紡等民生,紡織材料這個廣闊天地裡其實可以大有作為。「中國的紡織工業體量很大,但還不夠強。就拿最基本的穿衣來說,怎樣讓老百姓從『穿得暖』到『穿得美』『穿得智能』『穿得環保』,這背後需要大量的原始創新和產業化應用研究。」俞建勇說。
為了讓紡織業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俞建勇帶領科研團隊一門心思對接國家和企業重大需求,苦心鑽研紡織材料的新技術、新趨勢、新發展、新應用,在天然纖維資源開發、化學纖維創製應用、新型結構紗線、紡織複合材料和紡織功能材料等方面開展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開發研究,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
【當了院士仍年年開本科生課】
俞建勇的學生活躍在紡織技術領域各崗位,不少已經成為業內中流砥柱。在他心裡,教書育人是天大的事,沒有什麼比看到年輕人成長更讓人高興。
平日,俞建勇為全校本科生、研究生開設《紡織材料學》《功能紡織材料與技術》等專業課和技術前沿課,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帶到教室、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及時接觸到當今紡織材料科技的前沿發展和廣泛應用,「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紡織材料大有可為的信心和決心」。
這樣一心牽掛著課堂和學生的習慣,即便在俞建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也依然沒有改變。僅就近三年而言,他給紡織學院本科生講授的課程就有3門,而且全部都是基礎必修課。紡織學院2015級本科生王嘉寧至今清楚記得,大二時俞老師給他們上《紡織材料學》這門課的情景。「早就知道俞老師是我們學校的一位院士,所以好多同學都搶著上他的課。沒想到,這麼『大牌』的老師上起課來那麼接地氣,既內容豐富又通俗易懂,經常給我們講他自己的研究經歷,讓大家覺得書本上的知識確實是有用的。」
據俞建勇的2005級博士生、現任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劉雍介紹,業內人士都知道,凡是請俞老師參加學術會議或行業企業技術服務活動,都必須避開給本科生上課的時間。「身為院士尚且如此堅守三尺講臺,為紡織產業轉型升級不遺餘力地培養人、輸送人,何況我輩」,劉雍說,自己之所以後來也選擇了教師這份工作,正是深受俞老師的感染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