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一位溫州人推動了中國衡器改革!

2020-12-16 澎湃新聞

「半斤八兩」形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這個成語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舊制半斤等於八兩,也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但是你知道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嗎?這和一位溫州人有關。

早在南宋時期,溫州人就習慣用「半斤八兩」這個詞了,溫州九山書會才人編撰的《張協狀元》戲文中,就有「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之語。

到了明代,四大名著《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中,也有:「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的說法。

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

這和一位溫州人有關。

1953年,溫州人姜周元寫信給當時的《浙南大眾報》(溫州日報前身),建議衡器十兩為一斤。《人民日報》社在獲知這篇來信後,轉交到工商管理部門,並引起了重視。

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一斤等於十六兩改為十兩,在全國全面推廣使用十兩秤。

為了表彰姜周元的功績,國家向他頒發了「中國衡器改革建議者」的證書。

沿用兩千多年的

「一斤十六兩」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宰相李斯負責重量標準的制定,實行十六兩為一斤的標準。

這裡還有兩個傳說,一個是說秦始皇規定度量衡的制定必須要天下公平,李斯為了迎合聖意,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還有一種傳說則是說,古人信奉天象,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主宰人們的命運,而且正好是十六星,商家如果缺斤少兩,就會減星,相對應的命運就會改變,所以把十六兩定位一斤,並嚴守商道。

十六兩一斤的標準在中國保持了2000多年。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十六兩一斤的度量標準帶來了計算上的麻煩。

有多麻煩?小布帶你來做個簡單的計算題:某種物品每斤的價格為1元,舊制1兩的價格等於多少?

答:0.0625元!

現在手機上就帶有計算器,可是在靠口算和算盤的年代,如果碰到半兩或價格不是整數的,夠小夥計打上半天算盤了!

據說那時候為了計算方便,每個營業員在心中都要熟記1兩是625個單位,2兩是1250個單位,3兩是1875個單位……15兩是9375個單位,16兩是10000個單位。

◎1934年永嘉縣政府銷毀舊制度量衡器攝影

供銷社會計的倡議

姜周元,1916年出生在甌海區郭溪街道宋岙底村,曾在泰順縣一家銀行當職員。1950年,他和朱永民、潘邁山等人牽頭創辦了三溪供銷社,成了新中國第一批供銷社職工,姜周元擔任供銷社的主辦會計。

因為是實行十六兩一斤的稱制,當時供銷社一天生意下來,幾個會計在業務繁忙時往往要算到半夜才能把帳結清。儘管姜周元在當時的永嘉縣供銷系統會計中有「第一快手」的美稱,但他細心地發現了這個身邊的bug。

1953年,姜周元寫信給當時的《浙南大眾報》(溫州日報前身),建議衡器改制,將16兩制的老式秤改為10兩制。報社編輯對此十分慎重,隨即把原件轉給《人民日報》編輯部。

一封信激起了千層浪!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1954年2月26日給姜周元的答覆函

1954年2月26日,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以(54)工商度字第49號《關於改衡器十兩為一斤的建議復函》答覆姜周元:「《人民日報》和《浙南大眾》分別轉來你的建議,衡器十兩為一斤的信收悉。建議很好,我們已經考慮在幾個地方先重點改革,俟取得經驗後再推廣。」

1954年,國家在幾個地方先行改革和試點,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1959年, 國家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一斤等於十六兩改為十兩,在全國全面推廣使用十兩秤。

但是在一個特殊領域的改革還是推行得晚了一些,這就是中醫處方用藥,中醫用藥十分謹慎和精確,稍有差池就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為了防止換制帶來的計算上的差錯,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計量單位,不予改革。直到1979年1月1日起,中藥計量單位才改為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姜周元和他心愛的10兩木秤

後來,姜周元在三溪供銷社從當主辦會計到總會計幹了近30年,直至1979年退休。

2003年春,姜周元老人去世時,有一副輓聯寫到:「一斤改十兩,一斤得十兩,做人做帳同原則;十億出一人,十億隻一人,肯幹肯緘不普通。」高度概括了姜老的貢獻。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溫州三十六坊、《溫州百年風雲》、溫州日報、今日甌海

編輯/版式:陳迪

大家都在看

覺得內容不錯

點個「

原標題:《「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一位溫州人推動了中國衡器改革!》

相關焦點

  • 半斤八兩何時變成了五兩?只因一個人的建議,十兩為一斤
    「你們倆誰也別說誰,一個半斤,一個八兩,一個樣!」大家聽到這句話應該會很熟悉,「半斤八兩」是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詞語,意思是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半斤與八兩相比,足足少了三兩,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這得說說「半斤八兩」的由來。
  • 一位新華社記者與溫州改革的風雲際會
    1998年和2008年,正值中國改革20年、30年之際,我先後兩次被破例推舉為「溫州改革開放十大風雲人物」候選人,獲評理由是:20年來,溫州的改革與新聞報導息息相關,張和平對此立下汗馬功勞。  我為之汗顏。
  • 為什麼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想要知道答案,恐怕只能去問秦大帝了
    一斤等於十六兩,是起源於秦朝的衡器制度,它的設計有講究秦大帝要統一的事當然很多,而這其中便包括了衡器的標準。所謂衡器,用白話來說就是重量的計算工具。畢竟,社會要興起,百姓要生存,都離不開生意經。哪怕是種田呢,打下的糧食不也要稱重嘛。
  • 今麥郎:半斤對八兩
    今麥郎:半斤對八兩!現在的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了,明明煙盒上寫著「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但還是有那麼多的人喜歡抽菸,而且很多人都在說泡麵對人的身體健康並沒有太大的好處,但還是有那麼多的人喜歡吃泡麵,真是讓人想不明白,既然大家都進來了,那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泡麵吧?
  • 剖好的魚,一斤等於八兩?
    ■記者 李丹  一斤與八兩,相差看似不大。但如果你買一斤東西,人家卻只給你八兩,那就是少了兩成秤,這個比例就有蠻大。近日,在菜市場買魚的劉先生就遇到這事,買的時候明明聽到老闆說是一斤,結果一稱卻只有八兩。
  • 古言虐戀文:你是癱子,我是醜女,咱倆半斤對八兩,誰都別嫌棄誰
    今天小編為你推薦古言虐戀文:你是癱子,我是醜女,咱倆半斤對八兩,誰都別嫌棄誰《朕心愛的醜姑娘,請多指教》作者:一味相思↓點擊下方就可以閱讀全文了↓簡介:未婚夫從千尊萬貴的太子爺變成了半死不活的癱子,豪門貴女氣性大直接抹脖兒死了,剩下破相了的倒黴丫鬟被摁著頭坐上了花轎。
  • 老祖宗為什麼定半斤為八兩,筷子長7寸6分?大智慧啊!
    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重的。那老祖宗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盛行「天人合一」的觀念,而古人最早發現北半球有七顆很亮的星星,排列很像過去量米和舀酒用的鬥,故命名為「北鬥七星」。
  • 楊超越唱天外來物遭楊迪嫌棄,他把薛之謙唱哭,被評價半斤對八兩
    這個節目看著,還是讓人感到很正能量,他們接受各行各業的委託。這樣的題材讓人眼前一亮,不過裡面楊迪和楊超越真的表現得很不錯。楊超越負責顏值擔當,楊迪負責搞笑擔當。反正小編每次看的時候都是開懷大笑,讓小編記憶猶新的是第6期,薛之謙楊超越和楊迪同坐一輛中巴車,行進途中薛之謙突然唱起了《天外來物》。
  • 國安戰蔚山 半斤對八兩 冠軍在望 且看國安劈「山」
    分別是:來自中國的北京國安、韓國的蔚山現代和水原三星、日本的神戶勝利船。 半決賽同樣採取單場定勝負賽制,抽籤決定對陣雙方,最終的對陣情況:北京國安將VS韓國球隊蔚山現代,日本神戶勝利船VS韓國水原三星。
  • 原來半斤與八兩是這樣的
    對於經常用這個半斤八兩的人來說,心裡肯定明白這個詞,一般都是指兩方的水平相當大部分是用作貶義。但是很多人從字面意思上來判斷,就覺得半斤和八兩對比肯定是八兩多魚半斤,兩個人就會對此發生一段很搞笑的爭論說我是八兩你是半斤,我比你還強一點。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
  • 歐洲時報:中國高考三天 何時不再癲狂?
    歐洲時報:中國高考三天 何時不再癲狂?當日,除個別省份有其他安排外,中國大部分省份結束2014年高考。在過去的兩天裡,高考成為網絡討論的第一話題,各地高考題目或褒或貶引發眾議。而多個省份的高考模式微調,也為高考改革作出初步嘗試。
  • 一斤不等於十兩卻等於十六兩,別不信,古代真是這樣!
    現在不管是任何人都知道一斤等於十兩,但是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半斤八兩」這個詞不了,這句從古至今流傳的話,要知道古語絕對不是空穴來風,那麼是不是代表古代半斤等於八兩那?對的事實就是這麼讓人難以置信,在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真的等於八兩。
  • 記者揭秘南寧的「八兩秤」:可隨意調,又可一鍵恢復
    經過多天的暗訪,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發現,海鮮市場的「七兩秤」「八兩秤」是行業裡「公開的秘密」,連消費者和市場管理方也已見慣不怪了。據了解,除了海鮮市場,各種水果攤、菜市場也存在可以隨意調節的「黑秤」。按理說,電子秤應該是非常精準的。那麼,市面上的這些「黑秤」究竟從何而來?商品是如何在消費者眼皮底下憑空「增重」的?
  • 溫州書記駁溫州模式過時論 力爭中國改革模範生
    中新網溫州1月8日電 (記者 王旻 汪恩民 張茵)半年前,陳一新履新溫州市委書記一職。當時他感覺「天天坐在火山口上」。  兩年前的金融風暴,讓溫州這一個曾經的中國改革開放好學生,一時間深陷漩渦:老闆跑路,信譽危機,產業空心,樓市震蕩,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名落孫山。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在火山口基本坐穩實了。」
  • 古人為何規定筷子長7寸6分, 半斤等於8兩? 背後蘊含大智慧
    再比如說,今天10兩等於1斤,古人為什麼要規定16兩是一斤呢? 接著,我們再來講講老祖宗為什麼要規定16兩為一斤,我們常常說半斤八兩,在古代,半斤和八兩輕重相等,一斤是16兩。
  • 半斤應該是五兩,那「半斤八兩」是成語出錯,還是另有隱情
    可是半斤不是五兩嗎?怎麼會是八兩呢?那麼你知道這個詞的來歷嗎?這還得從秦始皇說起,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之後,推出了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書制度度量標準。李斯在制定萬錢幣,長度等標準後,在重量方面拿捏不定,便向嬴政請示如何去制定重量單位。
  • 「半斤八兩」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半斤不應該是五兩嗎?
    中國因為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文明碰撞,所以導致現代很多人對古代的各種叫法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最簡單直白的就是計量單位,我們現在是一斤十兩,可是古時候卻流傳下了半斤八兩的說法,也就是一斤十六兩,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