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八兩何時變成了五兩?只因一個人的建議,十兩為一斤

2020-12-23 秤心遊

「你們倆誰也別說誰,一個半斤,一個八兩,一個樣!」大家聽到這句話應該會很熟悉,「半斤八兩」是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詞語,意思是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半斤與八兩相比,足足少了三兩,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這得說說「半斤八兩」的由來。

半斤八兩

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書。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李斯在重量方面遲遲拿不定主意,於是便請教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卻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字,就讓李斯自己領悟去了,李斯也是個聰明人,為了避免以後遭到罪責,決定將「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一共16畫)作為重量標準,於是確定了一斤等於十六兩的規則,半斤自然就是八兩。

老桿秤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了,據說最早是魯班發明的,當時約定1斤為13兩,將北鬥的七星和南鬥的六星共計13顆星刻在秤桿上定為一斤。後來統一度量衡後,又添加福祿壽三星,將16星定為1斤,這其實是過去的16進位。

「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鬥滿是好人」,做生意時缺1兩即為缺福,缺2兩即為缺福、缺祿,若是缺3兩,此人的「福、祿、壽」盡失!

半斤五兩

20世紀我國才逐步制定了度量衡標準。從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朝代幾度頒布新規定,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

最初,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清廷擬訂「劃一度量衡制」推行新章程,使用國際重量標準,請「國際權度局」(在巴黎)製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1909年製成運回中國。但是在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以前,我國仍使用「老秤」。

1928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採用「萬國公制」為標準制,並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公斤為2市斤。1928年以後,規定全國改用「新秤」,以便「斤」與「克」的計算:「新秤」1斤=16兩 = 500克。改革後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市用制通行全國。 1955年10月,最初印製的糧票、油票、肉票等都採用舊秤1斤16兩制(每兩約31克重),使用這種「16進位」,計算和管理都很不方便。所以1959年國務院下令,改為新秤10兩制(每兩50克重)。

這中間據說和一個溫州人有關

姜周元

1953年,家住溫州郭溪鄉(原屬永嘉縣,現為甌海區郭溪鎮)的姜周元在算帳中感覺到16兩制的秤使用起來十分不方便,思索著如果把16兩1市斤改為10兩1市斤,以十進計算,會方便許多。於是寫信給當時的《浙南大眾報》(溫州日報前身),建議衡器十兩為一斤。《人民日報》社在獲知這篇來信後,轉交到工商管理部門,並引起了高度重視。

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一斤等於十六兩改為十兩,在全國全面推廣使用十兩秤。

為了表彰姜周元的功績,國家向他頒發了「中國衡器改革建議者」的證書。

半斤八兩變五兩,就是這麼來的,大家知道了嗎?

相關焦點

  • 「半斤八兩」比「十全十美」有文化,只因中國人最講究天人合一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半斤八兩」這個成語,都會莫名其妙:半斤就是五兩,五兩與八兩相差三兩,怎麼能表達「不相上下」的意思呢?當弄明白半斤就是八兩的時候,就更莫名其妙了:十六兩一斤,這數還怎麼算?一斤豬肉17塊,那一斤三兩多少錢?誰算得出來?我們已經習慣於十進位的簡單快捷,相信了「十全十美」的完美無瑕,不禁會對「半斤八兩」大傷腦筋:誰這麼沒文化?搞出一個這麼複雜的數量關係?殊不知,一斤十六兩的度量衡,體現了中國人最講究的天人合一思想。
  • 半斤應該是五兩,那「半斤八兩」是成語出錯,還是另有隱情
    歡迎來到小梅姐的家鄉,我們常常用半斤八兩來說兩個人或者兩件事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可是半斤不是五兩嗎?怎麼會是八兩呢?那麼你知道這個詞的來歷嗎?之後嬴政給了個「天下太平」作為答案,身為丞相的李斯在揣摩帝心上有一套心得,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現問題,就決定將「天下太平」四個字的筆畫作為了標準,雖然這個可能不是很準確 的傳說,但是後來確實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這個規則。從此就有了對應的進位制。其中明確規定了,度量衡中,衡的進位制為十六進位。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也就是說一斤等於十六兩。
  • 「半斤八兩」一詞的由來
    在漢語日常表達中,「半斤八兩」是一個我們經常用到的詞語。我們常用「半斤八兩」這個詞比喻雙方旗鼓相當,不相上下。但是,你知道這個詞的來歷嗎?按照現行的計量規則,一斤等於十兩,半斤等於五兩,半斤與八兩相比,足足少了三兩,難道少了三兩的「半斤」真能和「八兩」相提並論嗎?
  • 為何古代強調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中智慧少有人知
    這個情節就是楊再興和餘化龍決戰的時候,作者描述二人"兩人武功半斤八兩,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大家都知道,十兩是一斤。在我們的觀念中,"半斤"和"八兩"是差不多少的意思。差不多少,畢竟也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在小說中,"半斤八兩"分明是實力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眾所周知,一斤就是十兩,半斤也就是五兩。五兩和八兩畢竟是有一定差距的,二者怎麼能夠不相上下呢?
  • 「半斤八兩」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半斤不應該是五兩嗎?
    最簡單直白的就是計量單位,我們現在是一斤十兩,可是古時候卻流傳下了半斤八兩的說法,也就是一斤十六兩,這是為什麼呢?關於各種計量的標準,在中國歷史上,當屬秦始皇的貢獻最大。李斯為了避免以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半斤自然就是八兩。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這也是成語「半斤八兩」的由來。除了比較官方的說法,當然少不了民間的傳聞。我們古時候乃至現在的木秤上面,它的刻度單位是用星星來記數的,所以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
  • 「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一位溫州人推動了中國衡器改革!
    「半斤八兩」形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這個成語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舊制半斤等於八兩,也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但是你知道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嗎?這和一位溫州人有關。1953年,溫州人姜周元寫信給當時的《浙南大眾報》(溫州日報前身),建議衡器十兩為一斤。《人民日報》社在獲知這篇來信後,轉交到工商管理部門,並引起了重視。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一斤等於十六兩改為十兩,在全國全面推廣使用十兩秤。
  • 一斤生牛肉,煮熟變成六兩,再煮就變成五兩了,少的肉哪去了?
    當然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留意,畢竟每個家庭買菜經常只有一個人專買,而吃的人都只管吃。如果你是掌廚的也許你會發現,有些肉類買回來煮熟後,分量會變得少了很多,特別是買牛肉,買一斤煮熟後大概只剩半斤左右,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 你們知道「半斤八兩」這個詞怎麼來的嗎?原來半斤與八兩是這樣的
    其實這是錯誤的論斷,因為這個半斤八兩在古代其實它的重量是一樣的。有人就會對此發出質疑了,看這數量就知道一個八兩一個半斤,一斤是十兩,八兩就是4/5斤不到一半和一半多,怎麼可能一樣呢?這裡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秤和現代的秤,其實是不一樣的。早在原先我們中國的城市是十六兩一斤,那么半斤應該就是八兩左右,所謂半斤八兩從重量上來說是一樣的。
  • 古代為什麼要定十六兩為一斤?感嘆祖先的大智慧。
    半斤八兩,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有的人會說八兩肯定比五兩多,為什麼這個成語在古代用來形容兩個事物一樣呢?說八兩比五兩多的人,是按照現代的測量基數說的,現代的稱,半斤正好是五兩。古時候卻不是這樣,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這樣算起來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 那麼古人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是他們數學方面落後嗎?還是他們不夠聰明?答案是否定的。
  • 許冠傑作品《半斤八兩》賞析,Beyond翻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半斤八兩」一語出自16進位的古衡器流行時期,因古稱一斤有16兩,故「半斤」和「八兩」並區別,連在一起就是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在中國,1958年以前,一斤等於16兩。1958年後,經過改革,一斤只等於10兩。《半斤八兩》是由嘉禾電影(香港)有限公司、許氏影業有限公司於1976年聯合出品的同名喜劇電影的主題曲,該作品由許冠傑作詞、作曲並演唱。同時,他也在這部電影中參演,頗受歡迎。
  •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俗話說半斤八兩,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中國古代至少從春秋開始,就採用一斤十六兩的權衡進位。民國時期,將一市斤定義為500g,作為向國際單位制的過渡,但仍然採用一市斤十六兩的進位。目前最大的一枚楚國銅環權是一斤(實測251g),然後是8兩、4兩、2兩、1兩、12銖、6銖、3銖、2銖、1銖(0.65g)。
  •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其實是非常有智慧的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制定了7寸6分的筷子,甚至還講16兩當為一斤來計算,但是這些問題也讓人很是費解,為何會有著這樣的制定呢?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生活有著很大的懸殊之差,但是任何的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可以認識到一點,統一度量衡更加方便我們現在的生活,所以說在秦皇是建立秦朝的時候,就已經採取了這樣的做法。
  • 一斤原來不是十兩,古代人稱重為什麼不用十進位?
    秦王朝統一中國後,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文字,可以說這些舉措為後世大中華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以後中國無論再怎麼戰亂分割,最後都能再次統一起來。度量衡其實就是長度、體積、重量的單位,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幾尺布、幾鬥米、幾斤肉,還經常在使用。
  • 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古時候的秤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表示的是兩者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半斤」與「八兩」怎麼會一樣呢?原來,舊時的一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
  • 老祖宗為何定筷子長度7寸六分,16兩為一斤?這其中學問真不少
    比如我們的老祖宗曾經規定:十六兩才是一斤,吃飯的筷子長度必須是7寸六分,那這裡面有什麼學問呢?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度量衡制度都不統一,買賣東西存在著度量轉換,有點像今天同國外買東西要進行美金轉換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於度量衡的不統一,也是大傷腦筋,後來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定製了十六兩為一斤的規定。
  • 老祖宗為何規定1斤為16兩,筷子長度7寸6分?華夏子孫應該知道
    數千年前,古人的生產水平比不上現代,但是他們每次總是能夠不斷的發展創造,讓也讓文明持續5000年前之久,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能夠體現出他們的智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16兩為什麼會是一斤,又或是筷子的長度要分為7寸6。
  • 老祖宗定「16兩才為一斤」筷子要長七尺六寸 想不到竟這般大智慧
    古時候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很多時候,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一個事物不相上下,但至於為什麼恐怕很少人知道了吧?原來舊時候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了。那麼為什麼古人要定這十六兩為一斤呢?而不是當下的10兩一斤?其實這裡面有著不一樣的哲學。傳說中古代的先人,觀察到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而北鬥七星主亡,北鬥六星主生,福、祿、壽分別主導了人一生的福、祿、壽。古時候說的「人在做,天在看」,也即是這16顆星辰在看著。
  • 半斤八兩怎麼說?
    講解:tit for tat指的是一個人在回應他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時做出的報復行為,也是一個被應用在博弈論(game theory)的重複囚徒困境(reiterated prisoner's dilemma)中的策略。至於為什麼會使用「tit」和「tat」這兩個字呢?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我們常用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來形容兩個人實力相當,不相上下。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這數看著都頭疼……然而,一斤十六兩這麼難以計算的換算制度,卻在中國的歷史上延續了2000多年,直到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才將原來的一斤十六兩改為一斤十兩,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折算。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老祖宗的智慧太高了
    古人在歲月的發展進程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智慧,現在人們所享受的一切,都離不開先輩為我們打下的基礎。文字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人們交流都離不開文字,但是最初的文字僅僅是一些象形符號而已,現在我國的文字不僅僅有規律可循,還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方言,許多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