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半斤八兩」這個成語,都會莫名其妙:半斤就是五兩,五兩與八兩相差三兩,怎麼能表達「不相上下」的意思呢?
當弄明白半斤就是八兩的時候,就更莫名其妙了:十六兩一斤,這數還怎麼算?一斤豬肉17塊,那一斤三兩多少錢?誰算得出來?
我們已經習慣於十進位的簡單快捷,相信了「十全十美」的完美無瑕,不禁會對「半斤八兩」大傷腦筋:誰這麼沒文化?搞出一個這麼複雜的數量關係?
殊不知,一斤十六兩的度量衡,體現了中國人最講究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國古人最深刻、最閃亮的思想。
古制,重量單位有五個:銖、兩、斤、鈞、石。
銖,來源於糧食的重量。中國人相信「民以食為天」,天大地大,有飯吃最大,所以中國人口雄居世界第一,不是沒有道理的。100顆標準的穀子的分量就是一銖。銖者,殊也,「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從細微的變化開始,發展壯大到「斤」,從而起到區別不同,區分輕重的作用。
黃鐘的竹管是標準的量器,從黃鐘裡,古人創造了音樂單位、長度單位、容積單位,同樣也創造了重量單位。把標準的穀子往黃鐘裡裝,剛好能裝1200粒,也就是十二銖,於是十二銖成了重量單位的開始。
一根黃鐘十二銖,那「兩」根呢?那就是一「兩」了,兩,就是「二」的意思。於是一兩就是二十四銖了,二十四就是一年中所有節氣的數量,這樣,一兩便包含了一年中所有的節候。
那「斤」呢?「斤者,明也」。「斤」就更厲害了,它包含了中國哲學名著《周易》中的所有陰陽的變化,因為《周易》二篇表現陰陽變化的「爻」數剛好是384,一斤就是384銖,384銖就是十六兩,十六是春、夏、秋、冬四季與東、南、西、北四方相交融的結果。四四一十六嘛,所以這個十六就包容了四季和四方,也就是整個時間和空間。
而一鈞等於三十斤,三十,剛好是一個月的天數,而一鈞等於11520銖的數字,代表了「萬物之象」。一鈞又是480兩,480,「六旬行八節之象也,」60歲乘以8節: 60×8=480。「六甲為六旬,一歲有八節,六甲周行成歲,以六乘八節得之。」八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年中均衡的八個時間點。
一石等於四鈞,代表「四時之象」,「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這個最大的重量單位又回到了一年四季。而120斤,又是「十二月之象也」,每個月都十全十美,12個月,剛好是120,這樣「歲功成就」,一年的收穫和功勞就實現了。
在每一個複雜的數字背後,有著我們祖先多麼美好的祝願啊,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怎麼不要且行且珍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