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八兩」比「十全十美」有文化,只因中國人最講究天人合一

2020-12-22 巴塔人文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半斤八兩」這個成語,都會莫名其妙:半斤就是五兩,五兩與八兩相差三兩,怎麼能表達「不相上下」的意思呢?

當弄明白半斤就是八兩的時候,就更莫名其妙了:十六兩一斤,這數還怎麼算?一斤豬肉17塊,那一斤三兩多少錢?誰算得出來?

我們已經習慣於十進位的簡單快捷,相信了「十全十美」的完美無瑕,不禁會對「半斤八兩」大傷腦筋:誰這麼沒文化?搞出一個這麼複雜的數量關係?

殊不知,一斤十六兩的度量衡,體現了中國人最講究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國古人最深刻、最閃亮的思想。

古制,重量單位有五個:銖、兩、斤、鈞、石。

銖,來源於糧食的重量。中國人相信「民以食為天」,天大地大,有飯吃最大,所以中國人口雄居世界第一,不是沒有道理的。100顆標準的穀子的分量就是一銖。銖者,殊也,「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從細微的變化開始,發展壯大到「斤」,從而起到區別不同,區分輕重的作用。

黃鐘的竹管是標準的量器,從黃鐘裡,古人創造了音樂單位、長度單位、容積單位,同樣也創造了重量單位。把標準的穀子往黃鐘裡裝,剛好能裝1200粒,也就是十二銖,於是十二銖成了重量單位的開始。

一根黃鐘十二銖,那「兩」根呢?那就是一「兩」了,兩,就是「二」的意思。於是一兩就是二十四銖了,二十四就是一年中所有節氣的數量,這樣,一兩便包含了一年中所有的節候。

那「斤」呢?「斤者,明也」。「斤」就更厲害了,它包含了中國哲學名著《周易》中的所有陰陽的變化,因為《周易》二篇表現陰陽變化的「爻」數剛好是384,一斤就是384銖,384銖就是十六兩,十六是春、夏、秋、冬四季與東、南、西、北四方相交融的結果。四四一十六嘛,所以這個十六就包容了四季和四方,也就是整個時間和空間。

而一鈞等於三十斤,三十,剛好是一個月的天數,而一鈞等於11520銖的數字,代表了「萬物之象」。一鈞又是480兩,480,「六旬行八節之象也,」60歲乘以8節: 60×8=480。「六甲為六旬,一歲有八節,六甲周行成歲,以六乘八節得之。」八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年中均衡的八個時間點。

一石等於四鈞,代表「四時之象」,「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這個最大的重量單位又回到了一年四季。而120斤,又是「十二月之象也」,每個月都十全十美,12個月,剛好是120,這樣「歲功成就」,一年的收穫和功勞就實現了。

在每一個複雜的數字背後,有著我們祖先多麼美好的祝願啊,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怎麼不要且行且珍惜呢?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說氣候
    可以說,季風氣候為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形成了以種植農業文化為主而非遊牧文化或工業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他們說:"笑話,天那麼高,人怎麼能跟它合一?只有你們中國人才做這種夢!"其實,這是他們不了解罷了。中國人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見的部分,就有看不見的部分,而往往看不見的部分決定著看得見的部分,很遺憾,這是西方人所不重視的地方,他們太重視眼見為實。在看得見的部分,天跟人永遠沒有辦法合一,要達到這個層面的天人合一,那真是做夢,但是在看不見的部分,天人是合一的。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感應」思想由何而來在中國人的傳統信仰中,敬天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
  • 中國人說「天人合一」,是指人應順天的意思嗎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一般而言,這種精神狀態指的是與自然契合為一的一種修行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天」在古代不是指神話嗎?那麼「天人合一」豈不是指人應順從天意,故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唐君毅從中國人對整體宇宙、時間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關係等入手,站在中西方哲學比較的視野下,從十一個方面系統論證了「人與宇宙合一」。摘要:唐君毅以中國人對自然宇宙的根本看法為邏輯基礎,由遠及近,從中國人的自然宇宙觀中論證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其中涉及中國人對整體宇宙、時間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關係等的根本看法。
  • 餘英時:追求「天人合一」並非中國文化的特色
    「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黃進興表示,餘英時最偉大之處,在於很會抓學術史上的重要議題,每每提出一個說法,都能在學界激蕩出火花,影響不只局限於史學界,甚至擴及人類學、社會科學界。「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餘英時首先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裡面。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天之所生謂之物,人生亦為萬物之一,而人生之所以異於萬物者,在於能獨近於天命,能與天命最相合一。天人合一,儒道互補,兩家對於天人關係的一致觀點,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除了以莊子為代表的「順天」說、以《易傳》為代表的「天人調諧」說外,先秦時期還有鄒衍運用「五行生剋」說推衍五德終始,墨子以「兼愛非攻」說推崇「天志」,子產以「天經地義」說推倡周禮等,均含「天人合一」之意。當然,亦有荀子的「制天」說,強調改造自然、人定勝天,而與「天人合一」相反相成。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一)報本返始,天人合一        無論是傳說,還是史志,古人記載的動物「反哺報恩」的故事俯拾皆是,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種報恩意識是一種生命意識和生存意識的本能衝動。人類感恩意識的雛形也正是這種自然的動物本能,只是人類的這種本能有著更高的道德意涵。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這屆電影節與前兩屆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啟動了「天壇獎」評獎單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幟鮮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時代精神,倡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電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補生輝,因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國際意義。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經鈺道人:我理解看待事物通常有三個階段,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最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第三個階段則同天人合一。在打坐練功時,那種入定胎息狀態有沒有點天人合一的意思呢?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不是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體現。
  • 中國人自古相信宇宙同構,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
    中國人自古相信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更有那描寫宇宙恢宏博大的詩句如: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作為景色描寫的,已有宇畝無限飄渺的宏大氣勢。曹操的「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組成,是香港唯一實行書院聯邦制的大學,同時也是五位一體重點研究領域的研究型綜合大學。在這裡,俯瞰吐露港、遠眺八仙嶺,感受山與海的協奏曲。 上午一早,赴港交流團的帶隊老師和同學們就在兩位港中大畢業學姐趙宇彤和李雅潔的帶領下來到「天人合一池」。隨後,一行人順山勢而下,清雅荷塘、蔥鬱老樹、幽靜庭院,芳馨襲人的中藥園、僻靜清新的校友徑、魚兒滿塘的小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