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相信宇宙同構,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

2020-12-22 語文教師謝雨蒙

中國人自古相信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還有李商隱的那首著名的《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僅月夜小調寫盡宇宙的情思的詩就無法計量,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楊萬裡那「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辛棄疾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更有那描寫宇宙恢宏博大的詩句如: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作為景色描寫的,已有宇畝無限飄渺的宏大氣勢。

曹操的「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取盡宇宙的宏大曠達。

更早的還有屈原的《天問》,更是一場人類與宇宙精彩對話。

最典型的當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首以孤篇橫掃盛唐的巔峰之作,充滿了宇宙意識!該詩描繪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花、月、夜圖,詩人在豐富細膩的情感中滲入了對春江花月夜這五種宇宙事物相互關聯的種種幻想,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發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何等明亮透徹,美妙的景色讓人不禁感嘆到宇宙的深邃和永恆,在這浩大的宇宙中,個人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暫。

詩人用這種蓬勃的空間感,擴大了自身生命的空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眼中的海並不是他看見的海,而是他生命經驗的擴大,因為他並沒有在海邊,這種空間的宇宙意識,讓人們可以藉助文字,藉助生命的體驗,讓視野變得更加的廣大。

從中西古代哲學的區別來講,中國人與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西方人比較重視認識事物的結構、特性、本質和現狀而我們中國人則更側重於認識宇宙萬物對人的作用與影響,這種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天生具有了一種天人同構的宇宙意識,中國人始終認為萬事萬物相互作用,這種宇宙意識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人這種根深蒂固的宇宙意識,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於文化作品中,在詩歌中所呈現出的情景交融,以景寫情,一情一景的整體藝術風貌便是一種體現,包括中國繪畫上的散點透視,其深層根源都在於中國人對於整個宇宙的這種根本的認識。

莊子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易經中有這麼一段話: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唐君毅從中國人對整體宇宙、時間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關係等入手,站在中西方哲學比較的視野下,從十一個方面系統論證了「人與宇宙合一」。摘要:唐君毅以中國人對自然宇宙的根本看法為邏輯基礎,由遠及近,從中國人的自然宇宙觀中論證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其中涉及中國人對整體宇宙、時間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關係等的根本看法。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嫿道人:天人合一是指人要遵循宇宙萬物規律嗎?奉華:天代表宇宙,地代表萬物,人是精氣神,談一談以此為中心怎樣天人合一?了解宇宙可以增進了解我們人自己,人和天是一種相對應的關係,可以理解為陰陽、大我和小我的關係。從我們修行來講,了解自身構造,了解宇宙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用小我追尋、探究大我的運轉規律,我們去適應它,學習了解天地運行的情況和規律,更能增進、規範修行,對自我成長有更大的幫助,因為我們了解了更大的、超出肉體的我。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在我們中國人的哲學裡面所謂的宇宙,它是分開來的,宇是天地四方,泛指空間,所謂的宙就是古往今來,泛指時間,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就是空間跟時間的總體。並依照此理論,一個人他也可以是一個宇宙,人體是狹義上的空間與時間的總體。由此可見,宇宙它是萬事萬物的真理以及規則。
  • 中醫科學啟蒙(五)天人同構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天人同構概念在我們華夏先祖認識這個世界的早期就已經形成了,那時候沒有文字記載,其思想後來在《黃帝內經》中變得完成起來,後人稱為天人相應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感應」思想由何而來在中國人的傳統信仰中,敬天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同構的宇宙
    同構同構,相同的結構。同構能有這麼漂亮的一個漢語名字,一半的功勞要歸翻譯家,因為他翻譯得很巧妙。另一半的功勞要歸漢語本身,因為漢語的造詞能力特別強,像這樣簡潔精妙的詞語還有很多。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點害怕。同構是不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呢?不用怕,我來舉一個最最簡單的例子,保證你一聽就明白。射擊用的靶子大家都看到過吧。它是由10個圓圈組成的。每個圓圈的大小都不一樣。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華思想大辭典》中這樣解釋,說「天人合一」強調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一致,它蘊含的是一個非常偉闊、異常深遠的且隸屬於中國人的思維,反映的是中國人在對待自然關係上的一種樸素價值觀。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莊子在《齊物論》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確,認真,堅定。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關於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最早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和宇宙發生論、人生起源論、人生境界論是緊密相聯的。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由野蠻的人進化到文明的人,從無意識的動物進化到有意識的人,面對著蒼蒼茫茫的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萬事萬物和靈妙無窮的精神現象,首先要思考、探索的是人和宇宙的來源是什麼?人和宇宙關係是怎樣的?人應當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發展?這一系列的人和宇宙的關係問題,在中國人的祖先的觀念中,則是人和天,即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
  • 宇宙,為什麼是象徵房子的寶蓋頭
    人從家出發,一路向前,就遇到了兩個最大的字-----宇宙。提起宇宙,我們就想起了浩瀚無垠的太空。可是,為什麼宇宙,有象徵房子的寶蓋頭呢?或者說,中國人最講求的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說,人和天之間是有感性的。中國人的宇宙觀,就是從有形的當下,延伸到無限的未來。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人是宇宙的縮影,身體對應天地自然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說:大到宇宙天體運行,小到人體五臟六腑,其運行邏輯上都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道」。對於很多悟道、修行的人來說,打坐、苦思、冥想的本質,其實是調整人體的運作狀態,使身體的運作秩序將同外界的宇宙天體一致,你就變成了宇宙天體在世上的一個投影,然後做到了忘我、無我。
  • 中國人說「天人合一」,是指人應順天的意思嗎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一般而言,這種精神狀態指的是與自然契合為一的一種修行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天」在古代不是指神話嗎?那麼「天人合一」豈不是指人應順從天意,故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數千年來,中國人對於 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陸紓文北鬥組網、嫦娥探月、載人航天……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全球矚目。事實上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就是天文學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天人合一首先源於對天地生化萬物而生發的感恩之情。萬物乃天地所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傳》)此謂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自其形體謂之天地,自其才性謂之乾坤,以氣謂之陰陽。
  • 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天人合一,用現代語言解釋,才知道我們多麼膚淺
    天人合一是一個修行狀態首先需要明白一個概念,天人合一是修行的時候,一個實修實證的狀態。現代人認為或者理解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在自然的層面,比如到一個風景迷人的地方,心曠神怡,感覺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這種認識也對,宇宙本來就沒有對錯,認識與理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