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相信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還有李商隱的那首著名的《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僅月夜小調寫盡宇宙的情思的詩就無法計量,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楊萬裡那「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辛棄疾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更有那描寫宇宙恢宏博大的詩句如: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作為景色描寫的,已有宇畝無限飄渺的宏大氣勢。
曹操的「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取盡宇宙的宏大曠達。
更早的還有屈原的《天問》,更是一場人類與宇宙精彩對話。
最典型的當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首以孤篇橫掃盛唐的巔峰之作,充滿了宇宙意識!該詩描繪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花、月、夜圖,詩人在豐富細膩的情感中滲入了對春江花月夜這五種宇宙事物相互關聯的種種幻想,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發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何等明亮透徹,美妙的景色讓人不禁感嘆到宇宙的深邃和永恆,在這浩大的宇宙中,個人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暫。
詩人用這種蓬勃的空間感,擴大了自身生命的空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眼中的海並不是他看見的海,而是他生命經驗的擴大,因為他並沒有在海邊,這種空間的宇宙意識,讓人們可以藉助文字,藉助生命的體驗,讓視野變得更加的廣大。
從中西古代哲學的區別來講,中國人與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西方人比較重視認識事物的結構、特性、本質和現狀而我們中國人則更側重於認識宇宙萬物對人的作用與影響,這種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天生具有了一種天人同構的宇宙意識,中國人始終認為萬事萬物相互作用,這種宇宙意識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人這種根深蒂固的宇宙意識,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於文化作品中,在詩歌中所呈現出的情景交融,以景寫情,一情一景的整體藝術風貌便是一種體現,包括中國繪畫上的散點透視,其深層根源都在於中國人對於整個宇宙的這種根本的認識。
莊子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