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公社》聲色時光下的眾生相 撰文/女人沙發
若非Woody Allen粉絲,大概不會進場看《Cafe Society》,譯名《咖啡公社》,票房需要扮情迷系列,卻跟歐洲三部曲完全無關。HKMovie只給它三分,也因為低評分,拉低了期望,結果喜出望外。
《Cafe Society》以三十年代的好萊塢為背景,由一個猶太人家庭說起,談電影圈的故事,主旨當然還是愛情。猶太家庭幼子Bobby由紐約到好萊塢,準備投靠在電影公司做老闆的舅舅Phil,結果事業沒搞得成,卻遇上了夢中情人——舅舅的秘書Vonnie。OK,準備劇透了。這位秘書年輕貌美,沒有當上女星,卻有一個神秘已婚男友,電影錯摸一輪後,這位男友原來正是那位舅舅。大老闆搞上秘書。
Woody Allen寫了幾十年故事,手法爐火純青,《Cafe Society》即使不算是驚喜之作,故事仍然寫得十分工整,起承轉合基本功做得很好,還熟練地玩三角戀,以常理交代了戀情的結局和難捨難離——Vonnie同時愛上Phil和Bobby,最後不願冒險,選擇已飛黃騰達的大亨Phil。即使Bobby最後也靠做黑社會的大佬成為夜總會老闆,遲了就是遲,不再重要。這就是timing。
Woody Allen有幾個永恆的主題——紐約曼克頓之美、猶太人身份認同、好萊塢聲色酒肉。這次猶太人話題好搞笑,說宗教和死亡。主角Bobby的大佬Ben自小在街頭混飯吃,後來成了類似教父的黑社會大佬,任何得罪了他的人都會無故消失,結果他被判坐電椅死刑,死前Bobby去探望他,Ben旁邊坐了一位神父,昔日的黑社會大佬原來改信了主,因為基督教有永生有後世,猶太教沒有,母親知道他離棄自身宗教很傷心,父親則坦言如果猶太教也有死後世界,必定有更多追隨者。
這一段寫得很精彩,特別是想起Woody Allen在舊作《Zelig》和《Manhattan》中談過的猶太身份認同問題,就笑得特別開懷,非常黑色幽默。
不少人批評Woody Allen近年作品大不如前,本片由他做的旁述也顯得有氣無力,無他,大導演經已80歲,但仍堅持每年出產一齣戲,這種堅持絕不簡單。或許,你會覺得拍不出好戲不如不拍,我卻認為有好過無,而且他的作品也是水準之作。這篇文章也是基於同樣想法而寫的,至少滿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