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明一統志》卷32西安府同官縣:「苻秦置銅官護軍,以(銅官)川為名。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
歷史沿革:
夏代和商代隸屬古雍州,先後為當時的屬國扈、華原、豳的領地。
周代隸屬豳邑。
春秋戰國時代,為秦國的領地。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設置頻陽縣(縣治在今富平縣薛鎮),轄今銅川。
秦代(前221-前206年),隸屬內史地。
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年),開始設置祋祤縣。縣治在今耀縣城東約半千米的河東堡,歸左內史統轄。除今郊區焦坪一帶隸屬上郡漆垣縣外,其餘大部分隸屬於祋祤縣。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改為左馮翊。祋祤縣隸屬左馮翊。
新莽時,祋祤縣改屬列尉大夫。後,祋祤縣制撤銷。
東漢永元九年(97年),又設置祋祤縣,隸屬左馮翊。
三國魏時,今甘肅省寧縣境內的泥陽縣僑置於祋祤縣,祋祤縣遂被撤銷。泥陽縣隸屬雍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縣縣城。
西晉時,銅川地區從泥陽縣分出,劃入馮翊郡頻陽縣。
十六國前趙時,銅川地區隸屬豳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縣。前秦和後秦時,銅川地區隸屬北地郡。前秦在今市郊區城關濟陽寨設置銅官護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設置銅官縣,縣治在今市郊區王益鄉高坪村附近,隸屬雍州北地郡;撤銷銅官護軍,其地併入土門護軍。景明元年(500年),撤銷頻陽縣,分割銅官縣部分地區,連同今富平縣東北部分地區,設置土門縣,隸屬雍州北地郡。永安元年(528年),土門縣改屬宜君郡。孝武帝時,另置黃堡縣,隸屬雍州宜君郡。
西魏時,沿襲銅官縣、土門縣建制。銅官縣屬宜州宜君郡,土門縣屬宜州通川郡。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土門縣建制保留。
隋代,沿襲同官縣、土門縣建制。開皇二年(582年),改宜君郡為宜州,同官縣隸屬該州;大業二年(606年),改屬雍州;後屬京兆郡。大業二年(606年),撤銷土門縣,其地併入華原縣;後恢復土門縣建制,隸屬京兆郡。
唐代沿襲同官縣建制。武德年間(618-626年),隸屬宜州。
貞觀十七年(643年),改屬雍州。是年,撤銷土門縣建制。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決定將坐落在宜君縣西南山谷的仁智宮改名為玉華宮(在今郊區金鎖鄉玉華村),並將宜君縣治遷駐於此,縣屬雍州。
永徽二年(651年),宜君縣與玉華宮同廢。
天授二年(691年),同官縣改屬宜州。
大足元年(701年),撤銷宜州,同官縣改屬雍州。天復年間,為北方割據政權岐的領地。
五代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領地。後梁開平三年(909年)三月,同官縣由京兆府改屬同州。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七月,改屬耀州。後晉、後漢、後周時屬耀州。
北宋,同官縣隸屬永興軍路耀州。
金代,同官縣隸屬京兆府路耀州。
元代,同官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奉元路耀州。
明代,同官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關內道西安府耀州。
清代初年,同官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耀州。雍正三年(1725年),耀州改為直隸州,同官縣隸屬該州。後同官縣隸屬西安府。
民國初期,同官屬西安府。民國二年(1913年),屬陝西省關中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關中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同官縣改稱銅川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縣政府駐阿莊小莊村。管轄範圍大體包括今紅土、阿莊、廣陽等地。
1949年2月20日,銅川縣第一次解放,成立同官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同官縣政府遷入縣城。在國民黨軍隊進犯的情況下,3月15日,縣級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撤離縣城。4月28日,全縣解放。5月1日,同官縣政府遷入縣城辦公。5月20日,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
1950年5月1日,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撤銷,銅川縣改屬鹹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撤銷鹹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
1956年銅川縣移治十里舖。
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6月13日,銅川市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的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調整後的銅川市人民委員會從9月1日起正式辦公。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
1996年,銅川市面積3882平方千米,人口80萬人,轄城區、郊區和耀縣、宜君2縣,市政府駐城區紅旗街。
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銅川市常住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鹹豐路街道(駐鹹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54號):撤銷耀縣,設立銅川市耀州區,以原耀縣的行政區域為耀州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城關鎮。2003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03號):銅川市政府駐地由王益區紅旗街遷移至耀州區正陽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銅川市常住總人口834437人,其中:王益區200231人,印臺區217509人,耀州區325537人,宜君縣91160人。
2011年,王益區撤銷王家河鎮設立王家河街道。耀州區撤銷柳林鎮併入照金鎮,撤銷寺溝鎮設立錦陽路街道。印臺區撤銷玉華鎮併入金鎖關鎮,撤王石凹鎮設立王石凹街道。宜君縣撤銷雷塬鄉、堯生鄉合併設立堯生鎮。
2012年末,銅川市面積3881.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853023人,常住人口84.08萬人。2013年末,銅川市共有13個街道、23個鎮、5個鄉,56個社區、543個行政村,市政府駐耀州區。
2015年,王益區撤銷王益鄉設立王益街道;印臺區撤銷高樓河鎮併入廣陽鎮,撤銷印臺鎮設立印臺街道;耀州區撤銷演池鄉併入石柱鎮,撤銷坡頭鎮設立坡頭街道;宜君縣撤銷西村鄉併入五裡鎮,撤銷哭泉鄉設立哭泉鎮,撤銷城關鎮設立宜陽街道。調整後,全市共有17個街道、20個鎮、1個鄉。
2017年,銅川市實現生產總值348.5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54億元,第二產業179.76億元,第三產業144.3億元。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2019年11月25日,「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公布,銅川位列第9。
2020年1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發布,銅川排名第114。
2020年2月12日,被民政部和財政部共同確定為第五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
2020年11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2020年11月18日,入選「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級市)。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
地理環境:
銅川是陝西省省轄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鹹陽3個地市毗鄰;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3區1縣。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83.34萬人。
銅川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裡、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72公裡,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鹹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梁、峁、溝谷、河川均有分布。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布,梁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乾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布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布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銅川市地處黃土高原蘋果最佳適生區的中心地帶,海拔高,光照強,氣候涼爽,降水適中,土層深厚,晝夜溫差 大,具有生產優質蘋果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而且光、熱、水、氣、土等主要自然條件均處於最適範圍,匹配合理,與美國華盛頓州的維納契(世界名牌蘋果---「蛇果」 的主產地)極為相似,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為生產優質蘋果的理想地區,在全國蘋果區劃中被劃為最適宜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銅川所產蘋果,果型端莊,色澤豔麗,香甜爽脆,風味醇厚,而且無汙染,硬度大,耐貯運,在1974年即被國家選為國宴用果,並被確定為全國外銷蘋果基地,在全國、全省的多次水果鑑評中,銅川的新紅星、紅富士等10多個品種多次榮獲部優、省優產品獎,其中紅富士榮獲金獎。在國內和東南業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倍受消費者青睞。
任世事變遷,終不改綠水青山,看風雲變幻,永不忘萬裡家鄉!
註: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不足與疏漏之處,歡迎指正,如發現文章有違反國家政策等規定,歡迎指導,本人將及時予以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