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句俗話叫: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是關於語言對他人建設性和破壞性的形象描寫。那么正面語言又會對自己造成哪些影響呢?
這裡說的語言,不僅僅是說話,微信聊天打字也是語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也算是語言。
語言可以分為外在和內在兩種形式,外在形式包括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內在形式包括意識和潛意識。
外在形式都知道,那我們來談一談潛意識和意識:我們人類通過五大感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來傾注各種感受,這些感受會不由自主地轉化為字眼去表達,從而定義不同人內心的語言。比如:太糟糕了!太棒了!我完蛋了等等……其實這些詞語就是一種意識。
有一個理論叫冰山理論,按照這個理論,如果水面上的冰山是意識的話,水下面那多的部分就是潛意識了。
我們潛意識裡的語言會不自覺地支配著我們意識形態裡,甚至口頭上的直接表達。
一個積極樂觀、信念堅定的人潛意識的語言一般是:我一定可以!沒有關係,我再嘗試一下!我相信我自己!不是困難,只是有點不方便……
01正面語言第一個作用:改善人的情緒
有這樣一個統計:在我們漢語中,用於描述負面情緒的詞語有很多,比如:悲傷、沮喪、憤怒、焦慮等;表達正面情緒的詞語比如激動、興奮之類的詞,悲傷的詞語要比正面情緒的詞多兩倍以上。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災難太多或者生活太苦的原因吧。但是人類不能總生活在悲傷之中。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類的生活節奏,在疫情期間,特別是早期,我們的網絡,有點過於渲染負面的、悲情的新聞,包括憤怒、追究責任等等,直接導致了很多人產生了恐懼和不滿的情緒。
官方的媒體主要以正面報導為主,呈現的是積極有愛的一面,但是很多人不相信,甚至出現了一家人或校友之間因為意見不合,發生對罵和拉黑的事。
現在我們回頭看一下,其實我們的國家在全世界是做的是最好的,疫情是可控可防的。所以無論是別人給你輸入,還是你自己給自己輸入,正面的語言可以改善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積極樂觀地看待世界。
02正面語言第二個作用:積極影響行動
一個行動力強的人通常在言語中很少用到「我不行」「我沒有辦法」這樣的詞語,而語言堅定的人一般行動力也是擲地有聲、乾脆利落的。
疫情期間,受正面語言驅動的人會積極想辦法去做公益活動,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而有些人則坐在家裡敲鍵盤發洩不滿,指責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只知道報怨。
03正面語言第三個作用:改善人的心靈
以前聽有老師講課說,對著兩個一樣的橘子或樹葉、植物,每天對著一個說正面的話,一個說負面的話,幾天以後,對著說負面的那個會先腐爛。
先不探究這個科不科學,但是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講出來的話是有不同影響力的。
當正面、積極、平和、包容的詞語慢慢深入自己的潛意識中,我們也在自身的心靈中漸漸地完成淨化和升華,這時候會更多地體會「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灑脫,會更明顯的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飄逸,從而更加篤定而又更從容地生活。
那麼,如何讓自己有更多正面語言呢?
第一步:從現在開始,著重留意自己使用的情緒語言,包括口頭禪,有意識留意甚至記錄自己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寫出來,看看自己有多少負面詞彙。
第二步:嘗試刻意將自己的負面語言改為中性語言甚至積極語言,這個過程剛開始會特別彆扭,但是堅持一段時間以後,你會開始覺得自己的心態和情緒會慢慢變好,與人際關係也會更加融洽。這是當知當覺階段。
第三步:長期堅持下去,你將會成為一個正能量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