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懂得道理很多,卻仍然過不好?

2020-10-20 張雲在線
 
 
文︱張雲在線


 

刷屏時候,常看到有人發的人生感悟和勵志雞湯故事,感覺正能量滿滿。大道至簡很多人都懂的。不能說不好,只是有一點點麻痺而已。

 

作為文章作者,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升華。在認知層面上由簡至繁,然後再由繁化簡。這個是學習與提升的必然過程。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夠觸達讀者心靈,反應是最真實的東西,那就是有意義的,有意義但不一定有意思。

 

好比一位畫家,專業畫人體結構,骨骼造型。普通人看著就覺得,特別沒意思對不對?但是不能說沒有意義,因為那確實是乾貨。不同的是有另外一個畫家,擅長畫連環畫,角色塑造、畫美女、編故事,信手拈來。那就很吸引人對不對?幾乎沒有人不願意看故事劇情的。

 

人們更擅長從劇情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後去期待劇情的發展,這是屬於精神消費層面,人們就喜歡享受這個過程。這個就是定位與打法!

 

精神層面的領悟屬於提煉的乾貨。能夠用來參悟,但只是骨架而不是角色,沒血沒肉,又沒穿好看的衣服,就不好直接拿出來展示,光看一具骨架其實也沒啥意思。這類文章層次太高,並不適合普通人看,大眾想看到的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及時反饋的東西。比如:看了就想哭,看了就很想要,看了就覺得很精彩。就是有意思!

 

這個領悟透了,你就知道角色塑造究竟有多麼的重要了。

 

所以,整個過程是消費和享受的過程,而不是修煉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在看電影劇情的時候偶爾會很刺激,很暢快;但是看完一部電影之後又後悔了,花錢又花時間就看了這麼一部爛片,沒意思。

 

看似高能的雞湯,然並卵。沒法落地就是空談。是和你們一樣,每天都在不斷學習與進步,寫作是為了做深刻自我檢查和價值輸出的。今天就講點乾貨,可能沒多大的意思,但是有意義,沒有興趣的夥伴可以提前離場了。

 

這個時代人人都很焦慮,因為環境的變化速度實在太快了,一不留神就被遠遠被對手甩到後面。大多數人都是很迷惘、很混沌。就目前形勢來看,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是草根逆襲的唯一上升通道,這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一、在網際網路混最有重要的一點是什麼?

 

截止2018年1月31日,CNNIC發布的最新報告:我國的網民數量達7.72億。4億人玩遊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毫無疑問,關注度就是金礦,有用戶就有關注度,有關注度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機會變現。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咖,一再反覆強調,未來在網際網路上所有的行動要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圈粉,主要擁有足夠多的粉絲,就能養活一批人。得粉絲者得天下。

 

二、做什麼項目比較靠譜?

 

人的缺點之一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為,成功的人肯定有標準答案,只要我照著抄一抄方法就可以複製他的成功,從此一步登天。烏合之眾就是不信自己,人云亦云,這個是很大的問題。請問天下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嗎?天上也僅有一個太陽啊。項目與方法這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需要每個人深度挖掘。

 

我能幫助你的僅僅是關於網際網路思維,可用的工具、實操方法論和案例解析。希望能夠給你帶來思路上的啟發。關鍵是如何把計劃落地,需要每個人,每個團隊親自動手。一步一步去鋪墊,至今為止還沒有捷徑。

 

項目的選擇上是無窮多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在你選擇項目之前,需要做的是問自己:我能幹什麼,擅長幹什麼,喜歡幹什麼,能否堅持幹,等你解答完自己的問題之後,就會有一個大概的方向了。然後找一個領域垂直深挖具體的項目就可以了。把你的價值打包之後輸出就可以了。

 

如果你認為自己比較笨,那也有笨方法。就算你什麼都不會。你現在要做的就是打開網際網路,在搜尋引擎上隨便找搜索一下,或者打開門戶網站首頁。你就能看到無數的項目。隨便一篇文章,一個彈窗都是可以一個廣告一個項目。你要搜集下看看哪個項目可以實操落地的。逐個篩選就可以了。然後找貨源,找平臺,找客戶。

 

三、複製同行

 

如何開闢一個新領域,最快的成長方式什麼?當然是模仿,模仿其實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別人在做什麼就你做什麼,別人一天發一篇文章,你就發兩篇文章。對手在哪裡投廣告,你在哪裡投廣告。而且產品描述做得比他好,價格比他便宜而且還送禮品。買多送多。推薦朋友來購買,我還給他單獨的購物優惠券。吸引他下次再來購買。

 

別人的貨質量怎麼樣,你買過來看看,多比較下。他有的你有,他沒有的你也要有。等你琢磨個一年半載也就成了這個領域的行家了。

 

其他廢話也別多說了。所以,別說你不會,其實是懶惰。懶惰在你的潛意識裡是不好的個人品質,只是一般人不願意承認罷了。

 

四、牛人的個人品質有哪些?

 

牛人怎麼做事?有目標有計劃,每天拼命工作,一天工作15個小時樂此不彼;很多讀雞湯的那些人還在勵志。其實人是不需要勵志的,只需要你行動,行動就會有結果。

 

看過電影《阿甘正傳》的人就知道,這種單純、執著是一種很高能的個人品質,關鍵在於做事情能夠落地,能夠付諸行動的人,成功的概率就很大,假如你問他成功的經驗是什麼?他大概會告訴你:喜歡幹並且堅持。除此之外,其實也沒有什麼可以說的。

 

反觀那些覺得自己聰明的人,恰恰相反。聰明確實是一個人的優勢,但是也容易走進一個誤區,就是想得多做得少,做事情總是想走捷徑。想不勞而獲,這個根本就是個偽命題。不付出怎麼會有收穫呢?不去播撒種子,不去培養,怎麼會開花結果呢?

 

這樣的想法和學遊泳是差不多的,比如你想學習怎麼遊泳,哪怕你看過再多的書籍,懂得了無數種遊泳的方法,但是就是不下水。那肯定也學不會啊,不下水就不會熟悉水性,不練習就不會遊,憑空想像那怎麼又可以學會遊泳呢。做事情就是這樣,你想做,那就先做了再說嘛。發現問題不對了,那就再糾正嘛。

 

比爾蓋茨開發windows作業系統也不是一次成型的,早期的系統都是非常簡單的,而且一點不美觀。微軟就會定期發布一些軟體的補丁,用來優化系統的性能。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團隊努力的結果,逐漸累積成果,小步慢跑,更新迭代的。才造就了偉大的公司。

 

做選擇是比較難的事情。選擇意味著放棄,選擇了幹一件事情,那麼其他的事情就要放棄。做到專注才能卓越。唯一一點我們不能忘記:客戶第一。做任何的事情與改進,必須以客戶為中心,服務客戶為宗旨。這就能做到與時俱進。客戶變了,那我們必須做出改變。

 

一旦決定要做一件事情,就不要懷疑,一直幹下去就好。堅持一年、十年或者一輩子。只要是符合未來趨勢的就行。哪怕被牆阻擋了,也要把牆砸爛了再衝出去不能回頭。不管怎麼樣,幹了就一定會有結果。做一個阿甘一樣的人,不好嗎?單純而執著地堅持著

 

牛人都在做事,聰明人都在意淫。雞湯讀多了,在沒有規則的努力中,非但學習不到精髓的東西,還會被別人「假性努力」和「勵志語錄」搞得自己很焦慮,並且會讓周圍的人覺得深深自責每天不努力不自律,這個真沒有必要。無論何種方式,只要覺得適合自己就好。

 

喊一萬次加油,還真不如去操場跑幾圈看看!重新認識一下自己,能堅持多久

相關焦點

  • 《富蘭克林自傳》:為什麼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02 迷戀上寫作因為讀書過的緣故,富蘭克林也迷上了詩歌,受到哥哥的鼓勵,他也創作過幾首。因為與朋友進行見不了面的辯論,他將自己的觀點寫成文章寄給朋友。父親看到文章後,指出其中不足。富林克林下決心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他是如何做的呢?
  • 我們懂得很多道理,卻活得很沒有道理!
    聽了太多太多的道理,也懂得很多道理,也可以說得很頭頭是道,但是還是沒有辦法過得很舒適。講講我自己的事,因為某些原因,離開天才他爸團隊。那段時間很抑鬱,沒有感受到價值,沒有看到未來,一切都很迷茫,感受一切都是冷的,連從七樓上往下跳的想法都有。(寫在這裡,謝謝支持自己的恩人。)
  • 心理學:《認知覺醒》告訴你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現在很多的人會有一種感嘆,並且很難想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個問題應該直接這樣問,更清楚明了,直指核心:「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不想做,怎麼辦?」其實問題還是出在我們根本沒有想清楚!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他是西方的孔子,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對普通人有何教益?
    你可要抓住機會到法庭上和廣場上多走走,認真了解一下他究竟為什麼被處死。畢竟那時他還沒有那麼出名,充其量只不過是廣場上一個怪人、一個出了名的令人厭惡的「槓精」而已。當時的審判沒有任何案卷或審訊記錄留下來,關於此次審判,最主要的記錄者是他的兩個學生——色諾芬和柏拉圖,這兩個人的事後追述又都不一樣。
  • 聽過很多道理,不懂得獨立思考,也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告誡人們要勤於自省,經常反思。反思可不是簡單的回憶一件事,就好像道理不能只依靠耳朵聽一樣。
  •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優秀的劇情把控、音樂的巧妙運用、以及與眾不同的人物結局,幾個元素加起來,稱之為巔峰之作也不為過。而鄧紫棋的主唱,倒是有點意外之喜。當最後一刻如同海上縹緲的聲音傳來,也讓我對她的歌唱風格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年輕時喜歡郭敬明,長大後開始喜歡韓寒。這句話說明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的事是不一樣的。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事不過三】No.11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感謝上周的微信打賞用戶:@路野 @👹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內容:1、選擇那些能讓你受益的信念;2、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3、寫清楚 What 、Why 和 How 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不過三件:認識自己,好好學習,好好生活。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聽過很多道理,才能過好這一生
    韓寒電影裡有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似是而非的話,曾經引發很多共鳴。可如果仔細推敲,會發現這句話充滿迷惑性。過不好這一生,是要怪很多道理沒用,還是怪自己根本不會聽?對一位音樂人來講,不同國家的音樂、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就是音樂世界裡的「很多道理」。可是聽過,不代表懂得,不代表能內化成自己的音樂才能。一個不善聽、不會聽的人,聽完之後還是可能感慨,「聽過那麼多音樂,依然無法找到感覺」。可顯然,這不是異域音樂的錯,是自身耳朵沒有真正張開,是自身心靈的世界依舊封閉。
  • 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很多人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這一秒的自己!深以為然。在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全國,到如今,他的作品仍然得到大家的追捧,被奉為武俠經典。為什麼呢?一來,是金庸先生超高的想像力和優秀的文筆;二來,是他賦予故事主角的「超能力」。
  • 沒有過好人生?是因為讀的書還不夠好,懂得的道理還不夠多
    以前很流行一句話,叫「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還有一個版本是「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那時候覺得這話說得真實扎心啊,說出了很多人想說又說不出的酸楚真相。然而近日接觸樊登讀書會,聽樊登老師讀了幾本好書,忽然覺得上面的話其實是有問題的。
  • 「懂得很多道理,依舊學不好口語」的破解法(30日口語教程03)
    present,practice,produce 首先,我會直接給大家做示範,進行講解之後,大家先練習,模仿最後,創造自己的版本其實學習口語的方法,也是如此而已啦~如果只學會某一個單詞,卻不會在句子中使用,其實並不能從口語層面掌握,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 聽過很多次AARRR模型,為什麼仍然做不好用戶增長
    二、增長模型很多人聽說過AARRR增長模型,該模型的特點是構成增長閉環。在獲客成本極高的今天,通過推廣獲得用戶只是終末節點,很難有競爭優勢,唯有用戶成為新的傳播起點進行裂變,才能得到更大的增長力量。選品策略:初期的拼多多,拼團的選品主要以紙巾、水果為主;為什麼這兩樣選品能引發三四線用戶瘋狂裂變?首先這兩種產品價格低廉, 用戶日常需求量高且沒有明顯的強品牌需求;用戶購買一臺手機會貨比三家,但購買紙巾不會;多數看哪家更便宜划算買哪家,而且紙巾本身可以存儲很久。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不好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的手機裡,都收藏著大量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平時聽了很多講座,也看過不少案例分析,功課做得不可謂不深。但實踐過後,很多父母又深有感觸:道理知道了很多,還是茫然無緒;方法用了很多,總難見預期效果。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教不好孩子?
  • 道理都懂,可是你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
    道理都懂,可你從不去行動。你缺的是什麼?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遇見過很多人,可是我們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不否認你懂,但是這裡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動力去行動,動力來源何處?比如:你為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你在喜歡你的人的鼓勵下,突破了自己原來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改變了自己不好的性格與行為,那麼你覺得這就是動力,這就是有價值的事情,有了這兩項原始動力,那麼你就會促使自己行動起來。
  •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難有大出息?因為父母沒有懂得這「1個道理」
    而家境清貧的孩子想跨越自身的階級是比較困難的,很多人在長大後也很難取得較大成就。這種觀點雖然是刻板印象,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現狀還是持續不斷地存在著。01父母懂得這「1個道理」,窮人家的孩子也能有大出息小陽來自一個農村家庭,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太好,小陽從小就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大山,將來才能改變一家人的窮苦命運
  • 精益生產 25:學會了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讓我想到,培訓讓我們學會了這麼多道理,可為什麼我們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在說明問題之前,我還是不想離題十萬裡,精益生產還是要講的,培訓也是要談的。那麼首先,我想說說在職培訓的定義,以及它為什麼是精益生產的一部分。
  • 為什麼學了這麼多道理,卻還過不好這一生?
    回家過年的怕與愛春節為什麼要逼婚呢?這不是一個純個人現象,也不是一個家庭現象,他至少是一個家族式的問題,甚至是全華人這個集體水平的問題。武老師見張宏傑和孫隆基的書指出,之所以逼婚這麼嚴重,因為在生育文化中,生育是頭等大事,每個人都要完成傳宗接代。
  • 我們人生中需要懂得的那些道理之一——責任
    倒不如,我們從現在開始就開始改變,掌握一些我們人生中必須要懂得的道理,從現在開始,從此刻開始,我們的人生會變的,從此時開始掌握這些道理,我們的人生會變得更好。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到第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這道理就是關於責任,為什麼要說責任是我們所必須要懂得的道理呢,因為在小編看來,如果一個人連責任都不懂得,還如何談人生?怎麼樣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