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2020-10-09 遇見梓桐

電影《永無止境》中說:理想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很多人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這一秒的自己!

深以為然。

在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全國,到如今,他的作品仍然得到大家的追捧,被奉為武俠經典。為什麼呢?

一來,是金庸先生超高的想像力和優秀的文筆;二來,是他賦予故事主角的「超能力」。

金庸先生筆下主角的人物設定,大都是一個普通少年經歷了一番磨難,因為某個奇遇,輕鬆練成了某種神功,最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小說給了讀者一種即時滿足感。

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即時滿足」是不存在的。不論是讀書、考試,還是工作、賺錢,都不可能瞬間完成、取得成績。有時,還往往伴隨著焦慮

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認知覺醒》的書,書中將焦慮的產生講解得非常透徹,還給出了相應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1 焦慮產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王小波曾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我們總是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這就是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

說通俗點就是:欲望和能力之間差距過大,從而產生焦慮。

《認知覺醒》作者周嶺,36歲前除了本職工作,其他時間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刷搞笑視頻、喝酒到爛醉、沒事就睡覺,時常焦慮,卻從沒想過改變。

36歲那年,因為身邊最親密的朋友出事,人生軌跡完全被改變,他忽然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竟崩潰地發現「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於是,他帶著焦慮,著手改變。

3年過去了,周嶺不但擺脫了焦慮,還成了一名作家,更是一名心智探索者。

他用自身行動告訴我們控制焦慮的方法:及時克制欲望,認清自己的能力水平,要事優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斷突破自己。

然而,控制好焦慮,並不能快速提升能力,想要獲取成功,還需保持足夠的耐心。

書本階梯古老的鑰匙在雲端歡呼的人

02 要想有所成就,必須保持耐心,延遲滿足

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

看不到希望是痛苦的,我們多堅持一下,哪怕比別人多一分耐心,希望的曙光就將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我同事在一段時間常常感到焦慮,他對現狀表現出了不滿,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做出改變。

看到身邊朋友通過考證升遷了,他也去報考,卻沒見他認真複習考試資料,總是急於求成。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

時尚生活

一個人想要改變不難,難的是開始之後的堅持。每個人都想變成想像中強大的自己,卻總是缺少耐心,以為交錢報了幾門課程、朋友圈打了幾天卡,就能收穫成功。

其實,這不過是身體裡的「即時滿足」作祟,而缺乏耐心是我們的天性,那怎樣才能擁有耐心呢?

書中給出的方法是: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延遲滿足,和內心的自己溝通,及時賦予行動意義。

焦慮控制好了,還得保持一定的耐心,這些我們都掌握了,那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呢?

03 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在於改變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幾乎是每個在成長路上的人都會遇到的情況。有的人走了出來,變得透亮,而有的人卻一直困在裡面,苦苦思索都無法突破。

閨蜜蘭蘭,打開她的朋友圈,你會看到非常多的類似勵志類的文章,更別說她收藏夾裡的內容了。

她一直都在尋找突破的方法,總覺得是自己的方法不對,或者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在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遠。

拿著卡夫信封的男人

「知多行少」真的是一個死結,就像我們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始終無法走出來一樣,而走出來後就豁然開朗。

正如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所說:「一旦思維得到擴展,思想就再也不會回到原本那個狹小的領域了。」

在最近閱讀的《認知覺醒》中,也找到了答案: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習。

當真是: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而對於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寫在最後:

我們不可能像金庸筆下的主角一樣瞬間擁有「超能力」,但可以通過閱讀周嶺的《認知覺醒》,一點點地了解自己。

先找到焦慮所在,控制並逐步緩解它,在學習中保持耐心,做到知行合一,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那將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這本書適合想要成長的人讀,無論你是學生、在職人員,還是全職媽媽,抑或退休人員,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認知覺醒》分為上下兩篇,分別從「內觀自己,擺脫焦慮」和「外觀世界,借力前行」出發,始終圍繞一個核心點:實踐和改變。

它不是雞湯文,更像是一本實用工具書。如果你集中一段時間將它看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會將它放在床頭時時翻閱。

願我們都能明白自己的焦慮所在,付諸行動,解決當下的困境,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認知覺醒》告訴你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現在很多的人會有一種感嘆,並且很難想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個問題應該直接這樣問,更清楚明了,直指核心:「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不想做,怎麼辦?」其實問題還是出在我們根本沒有想清楚!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最近偶然聽到了這首歌的英文原版,有感而發,於是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向前走 後會無期」《後會無期》是由韓寒填詞,Anthun Kent、Dee Syluia作曲,鄧紫棋演唱的歌曲,作為電影《後會無期》的主題曲發行於2014年6月24日。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是由韓寒親自作詞的。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事不過三】No.11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感謝上周的微信打賞用戶:@路野 @👹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內容:1、選擇那些能讓你受益的信念;2、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3、寫清楚 What 、Why 和 How 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不過三件:認識自己,好好學習,好好生活。
  • 推薦一本新書《認知覺醒》,幫你化解焦慮
    寫在前面:不是軟文廣告,不認識作者,沒有購買連結,利益無關Mac雲課堂這個頻道就是在焦慮中誕生的,當時我的狀態很不對勁,既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又玩的不盡興,精神狀態也不好,焦慮的情緒瀰漫在空氣中讓我很不爽。
  • 《認知覺醒》:改變認知,行動起來,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也許我們的困惑可以用《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書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即「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也就是說,我們的行動力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我們的認知不夠清晰。因為在《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以下簡稱《認知覺醒》)一書中,作者周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學知識,深入淺出地給我們解釋了認知這件事。和大多數人一樣,周嶺也有過迷茫的時候,每天熬夜刷手機,生活一成不變,工作也沒什麼成就。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不好孩子?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水杉為你朗讀對於家庭教育,當今的父母們,可謂是既躊躇滿志又焦慮滿懷。但實踐過後,很多父母又深有感觸:道理知道了很多,還是茫然無緒;方法用了很多,總難見預期效果。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教不好孩子?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聽過很多道理,才能過好這一生
    韓寒電影裡有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似是而非的話,曾經引發很多共鳴。可如果仔細推敲,會發現這句話充滿迷惑性。過不好這一生,是要怪很多道理沒用,還是怪自己根本不會聽?對一位音樂人來講,不同國家的音樂、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就是音樂世界裡的「很多道理」。可是聽過,不代表懂得,不代表能內化成自己的音樂才能。一個不善聽、不會聽的人,聽完之後還是可能感慨,「聽過那麼多音樂,依然無法找到感覺」。可顯然,這不是異域音樂的錯,是自身耳朵沒有真正張開,是自身心靈的世界依舊封閉。
  • 發QQ空間「被秒贊」的句子,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發QQ空間「被秒贊」的句子,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1.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2.告別的時候還是要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就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後一眼。
  • 《認知覺醒》——如何破解「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不用太責怪自己,因為這是人的天性,而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還沒有真正教過我們怎樣培養我們的「元認知能力」,所以你沒有找到應對本能的正確方法。同樣,學習時常要分心的孩子、總是學習力缺乏的成人莫不如此。要怎麼解決呢?不要著急,這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這本書——《認知覺醒》的原因,請往下看。
  • 《認知覺醒》:你為什麼焦慮,因為你不懂得這三條底層逆襲的規律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何你如此努力,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一針見血的指出:焦慮的根本原因——想同時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讀《認知覺醒》,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也只有洞悉底層的內在規律,我們才能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 聽過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怎麼回事?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知道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我做不到啊」,「一遇到問題就忘了」,「你來試試看?」據說古代也有人曾經問過哲學家王陽明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我聽你講了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王陽明的回答是「知行合一」。有人說:「什麼嘛,說了等於沒說,誰不知道『知行合一』啊?」這,同樣也是一個「知道卻做不到」的難題。
  • 行動,是化解焦慮的最佳途徑
    其實真正讓你焦慮,睡不著的原因你自己也沒有弄清楚,也不知道為什麼而焦慮。針對這種情況,你得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得到的答案是否肯定?如果不明確,那就進一步明確,如果明確了,那就立即著手行動起來,用行動化解心中的焦慮和不安。
  • 《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文/吳呱呱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賺到的錢都是認知變現,你虧掉的錢都是認知缺陷。」後,深感頗有幾分道理。隨後,又看到作家霧滿攔江說的這一段話:「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
  • 《認知覺醒》: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程度
    只不過,有的人喝了一萬碗雞湯,在天亮之後,還是原來的模樣,最終面對慘不忍睹的局面時,才明白這句:道理懂了那麼多,還是無法過好這一生。如果你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者正處於這個狀態,那麼推薦你看看周玲老師的《認知覺醒》。
  • 《富蘭克林自傳》:為什麼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是富蘭克林寫給他兒子的,也適合我們年輕人一看。從這本自傳,可以看到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們後輩,也可以從中借鑑和仿效。01 熱愛讀書富蘭克林曾說過: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由此看到,書籍在富蘭克林一生中的重要地位。
  • 人到中年,困頓、焦慮,《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認知和自己的學識有關。那些聰明的人,就一定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不聰明,就要勤奮,勤奮到感動自己,也一定會被「老天爺」垂青。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太多的事實告訴我,有些聰明又勤奮的人,一直都過著渾渾噩噩,一眼就能望到頭的日子。我們這一生,面臨著眾多的選擇。每一次選擇都關乎自己的命運。
  • 《認知覺醒》:學習不是一味的努力,真正的成長從改變認知開始
    這所有感覺的背後,都暴露出你渴望突破卻受制於自我認知,無力改變現狀的矛盾現實。《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一個曾和我們一樣,在很長時間內隨波逐流的人。直到36歲那年,他才突然覺醒,認識到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浪費生命,必須要做些什麼改變這一切。由此,他踏上自我覺醒之路,開啟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 焦慮是人的本性,《認知覺醒》才是有效改變的開始
    而自己明明工作也做得非常投入,日子也過得很認真,能力也還可以,仿佛突然之間就淪為了他人的背景板。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是因為,你的思維認知還在沉睡的時候,別人的大腦已經早早醒來絕塵而去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表面上看起來是智商、情商、運氣、能力的差距,而根本上是認知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