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永無止境》中說:理想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很多人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這一秒的自己!
深以為然。
在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全國,到如今,他的作品仍然得到大家的追捧,被奉為武俠經典。為什麼呢?
一來,是金庸先生超高的想像力和優秀的文筆;二來,是他賦予故事主角的「超能力」。
金庸先生筆下主角的人物設定,大都是一個普通少年經歷了一番磨難,因為某個奇遇,輕鬆練成了某種神功,最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小說給了讀者一種即時滿足感。
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即時滿足」是不存在的。不論是讀書、考試,還是工作、賺錢,都不可能瞬間完成、取得成績。有時,還往往伴隨著焦慮。
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認知覺醒》的書,書中將焦慮的產生講解得非常透徹,還給出了相應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王小波曾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我們總是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這就是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
說通俗點就是:欲望和能力之間差距過大,從而產生焦慮。
《認知覺醒》作者周嶺,36歲前除了本職工作,其他時間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刷搞笑視頻、喝酒到爛醉、沒事就睡覺,時常焦慮,卻從沒想過改變。
36歲那年,因為身邊最親密的朋友出事,人生軌跡完全被改變,他忽然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竟崩潰地發現「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於是,他帶著焦慮,著手改變。
3年過去了,周嶺不但擺脫了焦慮,還成了一名作家,更是一名心智探索者。
他用自身行動告訴我們控制焦慮的方法:及時克制欲望,認清自己的能力水平,要事優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斷突破自己。
然而,控制好焦慮,並不能快速提升能力,想要獲取成功,還需保持足夠的耐心。
書本階梯古老的鑰匙在雲端歡呼的人
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
看不到希望是痛苦的,我們多堅持一下,哪怕比別人多一分耐心,希望的曙光就將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我同事在一段時間常常感到焦慮,他對現狀表現出了不滿,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做出改變。
看到身邊朋友通過考證升遷了,他也去報考,卻沒見他認真複習考試資料,總是急於求成。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
時尚生活
一個人想要改變不難,難的是開始之後的堅持。每個人都想變成想像中強大的自己,卻總是缺少耐心,以為交錢報了幾門課程、朋友圈打了幾天卡,就能收穫成功。
其實,這不過是身體裡的「即時滿足」作祟,而缺乏耐心是我們的天性,那怎樣才能擁有耐心呢?
書中給出的方法是: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延遲滿足,和內心的自己溝通,及時賦予行動意義。
焦慮控制好了,還得保持一定的耐心,這些我們都掌握了,那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呢?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幾乎是每個在成長路上的人都會遇到的情況。有的人走了出來,變得透亮,而有的人卻一直困在裡面,苦苦思索都無法突破。
閨蜜蘭蘭,打開她的朋友圈,你會看到非常多的類似勵志類的文章,更別說她收藏夾裡的內容了。
她一直都在尋找突破的方法,總覺得是自己的方法不對,或者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在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遠。
拿著卡夫信封的男人
「知多行少」真的是一個死結,就像我們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始終無法走出來一樣,而走出來後就豁然開朗。
正如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所說:「一旦思維得到擴展,思想就再也不會回到原本那個狹小的領域了。」
在最近閱讀的《認知覺醒》中,也找到了答案: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習。
當真是: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而對於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我們不可能像金庸筆下的主角一樣瞬間擁有「超能力」,但可以通過閱讀周嶺的《認知覺醒》,一點點地了解自己。
先找到焦慮所在,控制並逐步緩解它,在學習中保持耐心,做到知行合一,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那將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這本書適合想要成長的人讀,無論你是學生、在職人員,還是全職媽媽,抑或退休人員,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認知覺醒》分為上下兩篇,分別從「內觀自己,擺脫焦慮」和「外觀世界,借力前行」出發,始終圍繞一個核心點:實踐和改變。
它不是雞湯文,更像是一本實用工具書。如果你集中一段時間將它看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會將它放在床頭時時翻閱。
願我們都能明白自己的焦慮所在,付諸行動,解決當下的困境,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